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张爱玲未了情
内容
编辑推荐

从上海到洛杉矶!资深张迷李黎女士数十载追寻张爱玲足迹,深情文字,娓娓道来!

《今生今世》当事人现身说法,亿万张迷翘首以盼的第一手资料——《张爱玲·未了情》,可与《小团圆》拾遗补阙、相对照看!

李黎女士多年来寻访张爱玲生前足迹,以清雅文笔将其间故事娓娓道来。在上海,她无意中与胡兰成侄女胡青芸相遇,留下了不可再得的第一手访问资料。对于厘清真实的张胡情事,有着珍贵的史料价值。

内容推荐

《张爱玲·未了情》由资深张迷李黎女士编著。

《张爱玲·未了情》分为三辑:

第一部分是寻找张爱玲的上海。

第二部分私语。美国加州是张爱玲的另一世,以及最后一段人生路。她在北加州的雪泥鸿爪和南加州的孤绝隐居,是她的文字之外的另一种“私语”吧。

第三部分,传奇,却不仅仅是张爱玲一个人的了——没有胡兰成,成就不了她这一部分的传奇。

目录

前言 流言·私语·传奇 1

辑一 流言

浮花飞絮 3

苦竹 30

石头记 37

冬日之旅:从爱丁顿到重华 45

辑二 私语

苍凉的手势 65

孤岛传奇 68

离席 71

海上花落 73

四十年前的月亮 78

萝丝玛丽 86

辑三 传奇

关于《今生春雨·今世青芸》 93

今生春雨·今世青芸 97

失色之戒——李安VS张爱玲 128

中与西,实与虚——对照《小团圆》 138

试读章节

石头记

一个夏天的午后,我在上海静安寺附近吃了午餐出来,想要独自随意走走。可是我的方向感本来就差,加上对上海不熟,更糟的是我心目中的上海还有新旧两套路名,于是立刻就在蝉鸣声里迷路了。慌乱中转了个弯,忽然面前出现一栋非常眼熟的公寓房子……我正心想不会这么巧吧,就看到大门上方的“常德公寓”四个字了。

头一回特意来看这栋张爱玲的故居,是一年多以前一个下着细雨的春天。之前我已看过不少照片,建筑似乎还称得上气派,跟想象中半个世纪前的形像连缀得起来。可是亲眼见到的楼房却像是矮了一大截、旧了几十年;加上大门口停着几辆脚踏车,更显得杂乱无章。早些年有不少张迷登门寻访,还有敲门升堂入室的,后来住户们大概不胜其扰了,于是大门上了锁,外人根本进不去。那天我只得在外头观望了一阵,试着想象六十年前张爱玲从阳台上眺望到的“在天际云影日色里”的上海(胡兰成语):朝西是静安寺,朝东是张园遗址,朝南是万国公墓,底下电车当当的来去……而今唯有静安寺还在,不过修得富丽堂皇,显然非昔日面貌了。

张爱玲是一九四二年夏天第二度迁进这里,直到一九四七年九月迁出,住在这间公寓里的五年是她生命中最璀璨华丽的时光——她写出了一生中最精彩、最重要的作品,与胡兰成结识、结婚,最后在情感的重创中决绝地离开。

前些时闻说常德公寓作为“张爱玲故居”给挂上了牌子,我在欣慰中也有些意外。照理说,以门牌、路牌标志文学家艺术家的故居,世界各地尤其是欧洲相当常见。但在中国,张爱玲绝非那种文以载“道”、足当正确思想楷模的作家,迟至八十年代才重新“出土”,而且个人背景和作品的意识形态对有些人来说还颇具争议性……如此想来,她的这项身后“殊荣”其实来得并不容易,可见上海还是个有气度的城市,不枉她对上海的一片深情——套个她现成的文章题目:“到底是上海人!”

这些天来遇上破纪录的高温,正准备等天气不这么热了,再专程找朋友陪我来常德公寓,为新挂上的铭牌照几张相,怎料到竟在无意之间忽然面对!既有这样的巧遇,也就顾不得气温了,赶忙凑近抬头细细打量——更幸运的是那天随身带着相机,不必改日再跑一趟了。

牌子是奶油色大理石镶着青铜边,风格略近西方古典;铭文以中英两种文字镂刻在石上,暗红色的“张爱玲故居”五个大字之下是“常德路195号”。中文部分小字写道:“张爱玲(1921—1995),女作家;写作风格,朴素秀逸。一九五二年,赴美国定居。一九九四年,由皇冠出版公司出齐‘张爱玲全集’十五册,并获得台湾‘中国时报’的‘特别成就奖’。”英文部分看不清,想来是这段简短文字的英译吧。

青铜镶边的上下都有玫瑰花纹饰,顶端有个小小的张爱玲头像浮雕,看来是取自她收在《对照记》里的一张少女时代的旧照:略微俯首、低垂着眼;她为这张照片写的说明是:“这张太模糊,我没多印,就这一张。我母亲战后回国看见我这些照片,倒拣中这一张带了去,大概这一张比较像她心目中的女儿。五。末叶她在英国逝世,我又拿到遗物中的这张照片。”可见她自己虽然不一定喜欢这张照片,但母亲喜欢,后来在母亲遗物中见到,似乎因而有了特殊的好感。  最难以置信的是铭牌上竟将她的生年(1920)写错,推迟了一年。牌子倒是十分醒目,正好在“德”和“公”两个大字中间的下方;只是正上方的那户人家,不偏不倚的把一架大风扇放在窗外,成了幅不伦不类的背景画面。

常德路旧名赫德路,所以胡兰成说张爱玲住在“静安寺路、赫德路口”。原名很洋气地叫爱林登公寓(也有人照原字发音叫成爱丁顿公寓),建成于一九三六年,是座八层西式钢筋混凝土建筑;外型是当时流行的装饰艺术风格,两翼各六道长长的乳白色阳台的水平线条,对比着中央部分从最上层一路到底的垂直线条,非常显目而有特色。早在一九九四年,就被上海市政府列为“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然而我一年多前初次看到就已经感到它陈旧了,跟照片里的昔时模样简直不能比;这天在皇皇烈日的无情照射下,格外显得衰落疲敝,周遭大楼愈盖愈多愈高,而且步步近逼,使得这座年届七十的“优秀历史建筑”瑟缩其间,简直教人看着心酸。

然而如果房子有记忆,他该会记得当他才三年新的时候,是何等时髦气派!那时年方十九的张爱玲,随同母亲、姑姑第一次搬进来,住五楼五十一室;其后不久她就去了香港念书,一九四二年夏天回到上海还是回来这里,与姑姑住进六楼六十五室。那年冬天,她从圣约翰大学辍学成为专业作家;在她诸多以公寓为场景的小说之外,也有专写到这间公寓的一篇散文《公寓生活记趣》(1943)。一九四七年六月,张爱玲去信温州与胡兰成诀绝,三个月之后就同姑姑搬走,待胡兰成半年后寻来时早已人去楼空。

我有预感这栋充满记忆的房子不会存在太久了,正如许多盛载宝贵记忆的容器,往往最是脆弱易毁的。《倾城之恋》里那堵地老天荒的石墙只存在她的文学想象里:“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有一天,这座楼拆了坍了毁了,那块大理石铭牌还能见证什么样的故事呢?

幸好,最脆弱的纸张上已经写好了是最顽强的石头记。

P37-41

序言

流言·私语·传奇

把这本书里的文章,大致按照时空和性质分成三个部分,就发现标题全是现成的——张爱玲早已拟定妥当,不用我费心构思了:就是“流言”、“私语”和“传奇”三辑。

第一部分是寻找张爱玲的上海——或者说,是我追寻探访张爱玲昔日上海的足迹。正因为张爱玲,上海对我才有了另一重文学乡愁的意义;近几年来一再回去,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到上诲,都像遇上她不同的写作与生命过程。明知张爱玲的上海年代是我永远无法进入的过往,却正因为时空的错置,实景与文字的今昔对照,那沧桑无常之感才更形强烈。然而最强烈的还是文字:是张爱玲用她的文字让人看见,甚至听到,六十年前的月亮和月下的流言私语。

美国加州则是她的另一世,以及最后一段人生路。加州的张爱玲其实已经不复是文字的张爱玲了,我去旧金山和洛杉矶她的“故居”,其实连凭吊也算不上;只是身在加州,总会感到时空上我和她拉近了一些——也仅只“一些”而已。那两座她曾住过的公寓大楼,一北一南,在明媚的加州阳光下完全不显岁月痕迹;想到上海那几栋陈旧疲敝的故居,方才明白了加利福尼亚是没有沧桑的,因为不是她的故乡。她在北加州的雪泥鸿爪和南加州的孤绝隐居,是她的文字之外的另一种“私语”吧。

第三部分,传奇,却不仅仅是张爱玲一个人的了——没有胡兰成,成就不了她这一部分的传奇。前些年因为偶然的机缘,竟能登门拜访胡兰成的侄女“青芸”——胡春雨女士,亲聆当时已九十高龄的老人第一手的口述故事,获得了有关胡兰成、兼涉及张爱玲的宝贵资料。青芸老人生动地叙述许多从未为人所知的往事,才澄清了几桩历史悬案,印证了早先阅读文本时的一些疑问——比方读到朱天文引胡兰成说“张爱玲虽然冷淡,却是有侠情的”,“侠情”两字岂是能随便比附,想胡兰成必有所指;我读时只以为是指托他营救柯灵一事,岂知竟还另有隐情。

人虽已去,茉莉花茶未凉,沉香屑也依旧点燃着。正如二十年前那部影射张胡的电影《滚滚红尘》主题歌说的:“至今世间仍有隐约的耳语/跟随我俩的传说。”李安的电影,《小团圆》的出土,张爱玲不但没有被遗忘,她和胡兰成的传奇还在世间流转。《失色之戒》和《对照<小团圆>》两篇,其实不仅只是影评和书评,也是将作者文本与世间交织的耳语传奇作一个“对照记”吧。

张爱玲的传奇还没有完,也完不了。

正是因为张爱玲,才带到了胡兰成。我之本意原非翻寻胡的历史,只是张胡二人生命里那段短暂交集,却成就了其后漫长的文字风流,委实让入难以搁下。

胡生在江南,茶桑水乡半读半耕的小户人家,自小到大眼里笔下都是什么日月山川,明亮而荡滟;张则完全相反,生干官宦世家却目睹没落衰败的坏空过程,眼底笔下尽是幽冷的月光,埋伏着疯狂与死亡。这两个人的相遇也是那个特殊年代的故事:若非那个新旧交替的无常乱世,胡不致有大起的机缘,张家亦还不致没落至此。两人原本并无相集之机,竟能相遇结交乃至结发,原是那个动乱时代、孤岛世界的传奇。然而浪荡才子与落难小姐纵是有“执子之手”的缘,终究没有“与子偕老”的份。

便是在吃也看得出:胡自称不讲究吃,朱天文记他在台北住隔壁每天过来吃饭,简单饭食也吃得津津有味;张爱玲则写过:小时一家人吃饭,就只她吃出鸡汤有怪味,一问果然是病鸡,她不免得意自承嘴刁。读《谈吃与画饼充饥》就看得出她在吃上有多讲究;她给朱西宁的信里撇清说明自己对吃是“最不会撑场面,不过另有一套疙瘩”。张爱玲像安徒生童话里那位公主,二十床被褥底下的两颗豌豆也感觉得到那疙瘩不适。胡兰成却是可以随遇而安继之而留情的,颠沛造次于他原是最自然不过,写到初初定居上海过那般寒伧日子,也全无委屈之意。难怪张爱玲的食衣住行,看在初识但早经世面的胡兰成眼里,虽简静却无来由地华贵到令他不安。

可能是异极的相吸吧,这样两个人遇到一处,能擦出火花却注定不能久长;也正是那短暂的交集之际,纵使岁月并非静好,现世更不安稳,带出来的却可能是两人最静好安稳的部分——至少,那段日子是年轻的张爱玲人生和创作最美好的时光,就像胡兰成记下的一个三月艳阳天,两人亲密地同乘一车,漫天飞舞的柳絮扑发沾衣,“人世都成了仙境”。如此良辰美景,真真是须臾无常的华丽缘啊。张爱玲把她当年仓惶辞乡的心情记忆写成《浮花浪蕊》,而我却是在人逝物非之后,还试图追索还原那个春日柳絮纷飞的如梦景象……

自少年到中年,我的阅读的人生里先是遇张而后逢胡,这些年来算不清反反复复读了他们多少回,兼之涉及相干或不尽相干的书籍篇章更是不计其数。对张胡二家,于文,我是心存无限感激;于人,却是从来未曾想过刻意找资料、作研究。但身住张爱玲驻足最后一程的加州,有意无意间总会勾起故地情思;而近年频去上海,更觉时时处处张爱玲的文字记忆扑面而来躲也躲不过。付印前夕重读这些文字,就像是检阅一个时代的烬余录;集成此书,感觉既是偿文学之愿,也是负历史之责。

李黎

2010年夏,于美国加州斯坦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张爱玲未了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李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36741
开本 32开
页数 1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09
144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