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吴小如文集 讲稿编三
内容
编辑推荐

《吴小如文集》是吴小如先生的众多著述首次以文集形式与读者见面,也是迄今为止为全面的吴小如先生著作合集。十卷本文集的出版,既是对吴小如先生一生著作的一次系统整理,是一项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也是为后进精研吴小如学术文化精神、弘扬先生德业而奉献的文化大礼。

在古典文学领域,吴小如先生的研究通达广博,有“乾嘉学术后的守望者”的美誉。

在戏曲研究领域,吴小如先生自幼便喜爱京剧,是著名的戏曲史家、戏曲评论家,与刘曾复、朱家溍并称京剧批评界的“三大贤”。

在书法领域,吴小如的父亲是被启功先生称为“三百年来无此大手笔”的著名书法家吴玉如,在父亲影响下,吴小如终成一代书法大家,两辈人共同开启了“吴门书风”。

在学术研究领域,吴小如先生批评当下学风、订正讹误,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伪学术”抨击得毫不留情,有“学术警察”的雅号。

内容简介

吴小如先生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和历史系教授,在古典文学、文献学、俗文学、戏曲学等方面皆有建树,著述甚丰。本书为吴小如先生的一部讲稿作品集成《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本书着重介绍有关文史范围工具书的内容和使用方法,并对其整个发展过程追本溯源,给读者提供一些线索和门径;对于某些工具书中的一些重大缺点和错误,也提纲挈领地约略谈及。

循“面”到“点”,由“点”及“线”的治学理路,洞悉源流,论从己出,做到对每一种、每一类文献准确把握,使读者大受其益,适合研究学者和爱好中国文史一般读者参考借鉴。

作者简介

吴小如(1922—2016):原名吴同宝,曾用笔名少若,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受业于朱经畲、朱自清、沈从文、废名、游国恩、周祖谟、林庚等著名学者,是俞平伯先生的入室弟子。吴小如在中国文学史、古文献学、俗文学、戏曲学、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被认为是“多面统一的大家”。著有《古典小说漫稿》《京剧老生流派综说》《古文精读举隅》《台下人语》《今昔文存》《 读书拊掌录》《心影萍踪》《莎斋笔记》《常谈一束》《霞绮随笔》《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吴小如卷》等,译有《巴尔扎克传》。

吴同宾(1925—2005),戏剧评论家男,安徽泾县人,戏剧评论家。曾任上海文华电影公司编剧,北京燕京大学中文系教师,天津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等职。在天津南开大学、师范大学、国际女子学院等任兼课教授。曾为中央电视台,天津电台、电视台及福建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等播讲京剧知识。主要著作有《京剧知识词典》《京剧知识手册》《京剧艺术讲话》《京剧清唱三百段》《京剧生行艺术家浅论》《中国文化名胜揽萃》等。

精彩书摘

第一讲 广义的工具书

在我国古籍中有不少大部头的书,像《十三经》《二十四史》《百子全书》《全唐诗》《全宋词》之类都是。这些本不是工具书,而是属于丛书或总集性质。但由于它们的部头太大了,一般并不要求人们从头到尾把它们读完。与其把它们当作阅读的对象, 还不如把它们当作翻检材料的对象更合适些,因此它们就有了工具书的性质。现在把这些书称为“广义的工具书”,即通常所谓的“资料书”,以区别于其他专门的工具书。

在这本小书里所介绍的某些专门工具书,有很多都是为查阅或研究这些大部头书籍服务的,例如《十三经索引》《二十五史人名索引》之类。如果只知道《十三经索引》而不了解什么是《十三经》,岂非本末倒置?所以这里我们把几部重要的广义工具书,按照习惯的分类依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的次序,简单地介绍一下。

一 “经”书——《十三经》

所谓“经”,是指被封建统治阶级推崇为典范,认为应该经常诵读的书籍。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所必读的几部书一直被奉为经典,称为“经书”。通常所说的就是《十三经》。

最早的经书,在秦汉时称为“六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就把“六经”称作“六艺”,列在诸子之首。“六艺”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乐经》早已失传,只剩下其他五种,这就是所谓的“五经”。“五经”的名称是从汉代以后才确立的。

“五经”之中,《礼》又分为《周礼》《仪礼》《礼记》。《周礼》的主要内容是讲周代的官制,原是战国时代的人所作,由后人整理凑合而成;其中保存了不少周代甚至周代以前的典章制度、社会风俗。《仪礼》记载古代(主要是周代)贵族祭祀、朝拜、宴会以及婚丧、交际时行礼的仪式,内容很像后世的节目单。《礼记》基本上是解释《仪礼》的书,也有一部分阐述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措施的理论文章,如论音乐的《乐记》、论教育的《学记》等。《礼记》相传是由汉儒戴圣整理记述,然后流传下来的,所以又称《戴记》或《小戴记》。《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加上《诗》《书》《易》《春秋》,就由“五经”演变为“七经”。还有一种说法,“七经”包括《春秋三传》(详下)而无《周礼》《仪礼》。

《易》又叫《周易》,是古代占卦、卜筮的书,也是一部古代唯心主义哲学的文献。由于它成书较早,其中保存了部分周代和周代以前的文化风俗史料。

《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a。

《书》,又叫《尚书》。“尚”,即“上”;“尚书”,等于说“上代之书”,即古代、前代之书的意思。这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史料汇编。其中保存了殷商时代和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历史文献b。

《春秋》是东周时代鲁国官修的历史书,叙述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实(后世遂称这一段时间为“春秋时代”),按年月次序简单记述,其体例类似现在的大事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a。

到了战国时代,有的学者根据当时的历史和传说,把《春秋》中所记载的简单事实,做出比较详细的叙述和说明,这就成为“传”;“传”是注释说明的意思。现在流传下来的“传”共有三家,即《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和《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又叫“三传”。《公》《穀》两书叙述事实较少,解释、发挥《春秋》原文的义例居多;《左传》则以叙事为主,是一部历史书,也是先秦时代重要的古典散文作品。

《诗》《书》《易》加上“三礼”“三传”,就成为“九经”。“九经”之说,是唐代确立的。

唐代又把《论语》《孝经》和《尔雅》列入经书,便成为“十二经”。另有“十一经”之说:一是去掉《尔雅》;一是把《论语》和《孝经》合为一经。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孝经》大约成于汉儒之手,是宣扬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伦理教条的书。

《尔雅》是读“经”的主要参考书,本身就是工具书,后面再具体介绍。

到了宋代,把《孟子》(儒家学者孟轲及其门徒的言行录)也列入“经”书,这就是现在常说的《十三经》a。

另外,还有“十四经”之说,是把《大戴礼记》也算进去。“大戴”名戴德,是戴圣(小戴)的叔父。

目前《十三经》的通行版本以《十三经注疏》较便使用。所谓“注”,是指给“经”书原文作注释;“疏”是指给注文作注释。这部书所采辑的注文是唐以前人作的,“疏”是唐、宋人作的。由清人阮元汇刻成书,后面附有阮氏自撰的《十三经校勘记》。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各出版过一种《十三经》白文本。开明所印的一种和《十三经索引》的页数相适应,更便于翻检。

二 史 书

1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记载我国自黄帝至明代史实的书,共三千二百四十卷。其中《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习惯统称“前四史”,是私家著述;其他诸史,都是官修的历史书b。现将《二十四史》的书名、卷数和作者姓名开列于下:

一、《史记》一三〇卷 西汉 司马迁

二、《汉书》一二〇卷 东汉 班固

三、《后汉书》一三〇卷 南朝 宋 范晔

四、《三国志》六五卷 西晋 陈寿

五、《晋书》一三〇卷 唐 房玄龄等

六、《宋书》一〇〇卷 南朝 梁 沈约

七、《南齐书》五九卷 南朝 梁 萧子显

八、《梁书》五六卷 唐 姚思廉

九、《陈书》三六卷 唐 姚思廉

一〇、《魏书》一三〇卷 北齐 魏收

一一、《北齐书》五〇卷 唐 李百药

一二、《周书》五〇卷 唐 令狐德棻等

一三、《隋书》八五卷 唐 魏徵等

一四、《南史》八〇卷 唐 李延寿

一五、《北史》一〇〇卷 唐 李延寿

一六、《旧唐书》二〇〇卷 五代 后晋 刘昫等

一七、《新唐书》二二五卷 宋 欧阳脩等

一八、《旧五代史》一五〇卷 宋 薛居正等

一九、《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七四卷 宋 欧阳脩

二〇、《宋史》四九六卷 元 脱脱等

二一、《辽史》一一六卷 元 脱脱等

二二、《金史》一三五卷 元 脱脱等

二三、《元史》二一〇卷 明 宋濂等

二四、《明史》三三二卷 清 张廷玉等

《二十四史》中除几部私家著述外,其他各史的作者实际上都是名义上的主编者或主要撰写人,有的只是领个虚衔,并没有做什么具体工作,更谈不到独立完成任务了。因此学术价值也以“前四史”为较高。

前言/序言

引 言

一 工具书有什么用?

工具书包括的范围很广,用处也很多。顾名思义,这一类书籍不是学术研究的对象,而是为了达到某种研究目的所使用的工具。一般工具书大致有这样几种用处:一、提供研究的线索;二、指引读书的门径;三、解决某些有关的疑难问题;四、汇集某些同类的专题材料,供给研究者使用、参考。工具书好像是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和通向学术研究的桥梁,它们本身不是供阅读用的,而是供翻检用的。

中国文史范围以内的工具书,绝大部分是建国前编写的。有些还是古代人的著作。这些工具书无论在内容、观点、方法上,当然都有不同程度的错误和局限。可是在目前,人们不可能把这些工具书全部重新编写,在一定时期内,还得充分利用。这本小书着重介绍有关文史范围工具书的内容和使用方法,给青年文史工作者提供一些线索和门径;对于某些工具书中的一些重大缺点和错误,也提纲挈领地约略谈及。但要想详尽、系统地批判它们的全部错误,就不是这本小书所能承担得了的,只有依靠读者在使用时特别注意鉴别、批判了。

二 文史工作者为什么要重视工具书?

研究中国的文学、历史,自然不可能不接触中国的古典书籍。但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几千年来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社会知识、生产经验和学术资料。虽然印本书籍到宋代才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术约发明于公元七、八世纪之间,活字印刷术约发明于公元十一世纪),而且历代都有大量书籍遭到损毁、遗失,可是传留到今天的古代文献,数量仍然非常庞大。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封建社会,学术上缺乏科学性的总结,文献材料也缺乏系统性的整理。文献既多,头绪又纷繁,当然给研究工作造成不少困难。加上在我国古代,特别是先秦、两汉时代,文、史、哲三门学问交互糅杂,密不可分;而我国古代书籍的分类法,又与现在不一样,从隋朝以后,书籍基本上分成“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一般说来,治史学的应该着重研究“史”部书籍,治文学的应该着重读“集”部,治哲学的应该着重读“经”部和“子”部。但实际上,只要研究工作稍一深入,无论研究文、史、哲任何一门学科的人,对于这四大部类的内容都必须普遍地(当然是有选择地)钻研和涉猎。研究历史的人不读“经”“子”“集”,搞文学的人不懂哲学和历史,都是不可想象的事。即使从事现代文学创作,也需要从古典文献中取得某些借鉴。由此可见,凡是搞文史工作的人,总是要同各个部类的古典书籍打交道的。可是,中国的古籍实在太多了。据初步估计,现存的古书约有七八万种,而每种又分为若干部或若干卷。要想在这一片浩瀚无边的古典文献的海洋里,披沙拣金地、批判地寻求自己所需要的某种材料,不依靠工具书的帮助,是不可能的。

比如,要研究一个专题,应该先读哪些必要的参考书?某些有代表性的著作和文章,应该到哪儿去找?找到了又应该怎样选择?这就得依靠书目提要、索引等工具书来解决。而在研究阅读过程中,一定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比如遇到古代的人名,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遇到古代的地名,需要知道它在什么位置,相当于今天的哪省哪县;遇到古代的典章制度,需要了解它们的内容和性质等等。此外,由于我国历史漫长,语言文字的变动很大。先秦、两汉的古籍中,生词僻字很多,需要从声韵、训诂方面去解决问题。魏晋六朝以至唐宋人的著作,则充满了典故史实;而敦煌变文和宋、元、明、清的小说戏曲里,当时的方言俗语、社会风尚,更触目皆是。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也都必须去查有关的一些工具书,才能得到答案。

在这本小书的各讲里,笔者就试图帮助读者解决上述的这些疑难。当然,个人的见闻有限,水平不高,谈得片面和罣误的地方在所难免,还要请读者不吝指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吴小如文集 讲稿编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小如
译者
编者 吴小如//吴同宾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889032
开本 16开
页数 3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22-03-01
首版时间 2022-03-01
印刷时间 202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516
CIP核字 2022022737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9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8: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