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戴维营三天(1971年的一场秘密会议如何改变了世界经济)
内容
商品特色

详情-01.jpg

内容推荐

美国著名作家兼记者、《美联储》作者威廉·格雷德曾说:“如果历史学家寻找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主导地位被终结的唯一确切日期,他们可能会确定在1971年8月15日。”。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国经济霸权面临多重挑战。为维护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权,1971年8月13-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其智囊在戴维营就世界货币体系召开了一次十分重要的“秘密会议”。这次会议仅进行了短短三天,但这短短的“戴维营三天”可以说是“改变世界经济的三天”。在这次会议上,美国做出了美元与黄金脱钩的重大决定。这个决定对世界货币体系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本书作者曾在四届美国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他通过查阅大量史实资料、采访戴维营会议亲历者等,真实记录了1971年戴维营会议这一国际货币历史上的关键转折点,讲述了那个周末发生的全部故事,分析其对美国经济和世界市场的影响,对我们理解美国经济政策、加强对美国的认识,乃至对如何应对当今复杂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杰弗里·E.加藤,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名誉院长,国际贸易和金融专家。曾任尼克松、福特、卡特和克林顿政府外交政策和经济事务助理,美国商务部副部长,雷曼兄弟和黑石集团董事总经理。他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外交事务》《外交政策》《商业周刊》和《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多篇文章,经常在世界各地就全球政治、全球经济和全球领导力发表演讲。

目录

引? 言? ?

第一部分 “巨幕”拉开

第一章 尼克松上任

第二章 经济危机

第三章 对美元的挤兑

第二部分 “演员”阵容

第四章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

第五章 小约翰·包登·康纳利

第六章 保罗·阿道夫·沃尔克

第七章 阿瑟·弗兰克·伯恩斯

第八章 乔治·普拉特·舒尔茨

第九章 彼得·乔治·彼得森

第十章 其他的参与者——保罗·麦克拉肯和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

第三部分 “正剧”上演——那个周末的故事

第十一章 门口的狼

第十二章 8 月 13 日,星期五

第十三章 8 月 14 日,星期六

第十四章 8 月 15 日,星期日

第四部分 尾 声

第十五章 余波

第十六章 终点线

第十七章 远见

第十八章 回顾那个周末

序言

推荐序 改变世界经济的三天

2022年2月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50周年。作为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尼克松总统和基辛格博士与我国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共同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给两国关系以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尼克松作为一位政治家,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1974年,由于“水门事件”的丑闻,他面临着弹劾的压力,作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辞职的总统,不得不黯然下台。这两个事件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其实尼克松总统还做了一件事,在历史上也留下深刻的印记——1971年8月15日晚上,在戴维营与美国最高行政领导官员进行了三天激烈的争论和讨论后,他宣布关闭“美元—黄金兑换窗口”,终结了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从而开创了一个以信用货币为特征的新的货币体系。这件事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和金融格局,尽管它没有像中美关系和“水门事件”那样轰动,但是它的影响深远悠长,不仅影响了过去和现在,还将影响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而我们需要对该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更深刻的了解。

2022年1月,加藤(Jeffrey E. Garten)教授撰写的《戴维营三天》一书满足了这一需要。加藤教授曾先后在美国政府任职并从事国际经济方面的工作,又在华尔街工作多年,还曾担任过耶鲁大学商学院院长,在政商学跨三界丰富的资源和人脉为他围绕戴维营的三天进行详细地描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什么会在戴维营召开这三天的会议?在这三天讨论了哪些内容?做出了什么决定?后续又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本书便是围绕着这样一系列主轴展开的。加藤先生对本书的布局颇具匠心,大致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他先从学理和政策方面梳理,解释为什么会在戴维营召开三天的会议;其次,他对于此次戴维营会议的主要的参与者,即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财政部长康纳利、美联储主席伯恩斯、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局长舒尔茨等人的背景、经历,以及对于美国当时所面临的国内国际问题的观点逐一进行了介绍。最后,他按照时间的线索描述了1971年8月13日至15日在戴维营的会议,每一天讨论了什么问题、做了哪些事情,以及最终尼克松是如何在8月15日晚通过电视作公开演讲的。当然,这本书的受众对象主要是美国和西方读者,但是作为中国读者,从本书中也可以了解很多。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阅读本书。

第一,无疑尼克松是这本书的主角,从他决心开创中美关系新篇章便可看出其政治上是具有前瞻性眼光,并怀有雄才大略的。本书详实生动地描述了尼克松的行政才干,他的团队是由一些有才华,但对美国国内、国际问题观点并不相同的人所组成的。尼克松作为一位领导者,能够将这些人凝聚在一起组成一支团队,并使其按照他的战略思想工作,充分体现了他的行政能力,因此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尼克松。

第二,这本书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当前美国出现的一些思潮是有历史渊源的。正如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所说,他所鼓吹的“美国优先”外交政策其实是有尼克松思想的渊源。“尼克松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认为二战后美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已经逐步下降,美国已经不再可能单独地负担起像二战刚结束时那样的领导地位,尼克松希望美国的盟友能够分担更多的责任,同时美国也要卸下一些过重的负担。正是从这样一个原则出发,不难理解尼克松为什么要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开创中美关系的新篇章,同时也可以理解他为什么要放弃美国主导的布林顿森林体系。

戴维营会议结束后的当晚,尼克松回到华盛顿,通过电视演讲向全国宣布了会议的结果。讲话中虽然也包括了国内的经济措施,如冻结工资、物价90天,对进口征收10%的附加税,但其重点则是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而这也正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内容。这个脱钩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垮台,但美国为什么要这样做?而这对全球经济金融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我们知道,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以后美国主导建立的,它的核心可称为“金汇兑体制”,即俗称的“双挂钩”——美元与黄金价格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基本上实行固定汇率。正是因为这一体系,二战后的二三十年全球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一个内在的、固有的矛盾,就是我们常说的特里芬难题。一方面,美元需要提供国际流动性,这导致美国国际收支持续产生赤字,结果使其他国家对美国的承诺产生了怀疑。美国曾承诺,其他国家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以35美元兑1盎司黄金的比例,用美元来兑换美国的黄金储备。由于战后欧洲和日本经济的迅猛发展,美国在全球GDP的占比逐步下降,同时,美国的黄金储备一直在减少。如果其他国家用持有的美元大量兑换黄金的话,美国的黄金储备根本无法应对,这便是布雷顿森体体系的症结所在。因此,尼克松不得不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而这一举动使得布林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崩溃,给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大冲击,在当时引起了欧洲和日本等国的不满。

1971年8月15日以后,美国与欧洲、日本多次谈判并达成了《史密森协议》。其主要内容是把美元兑黄金的比例从35美元一盎司,贬值到38美元一盎司,各个国家的汇率都先后做了调整,但是这样并没有维持很久,六个月以后,英国首先宣布英镑贬值,《史密森协议》瓦解。之后又经过几年连续的博弈谈判,西方各国最后在1976年签订了牙买加协议。《牙买加协议》的核心就是黄金不再承担货币的职能,其它任何货币不会与黄金直接挂钩,各个国家之间的汇率自由浮动,并由每个国家自己决定。这样,出现了一个没有“体系”的体系,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因而,可以说这样的变化是颠覆性的,在戴维营的三天也可以称为“改变世界经济的三天”。

具体而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意味着什么?它对全球经济金融产生了什么影响?我认为,第一个影响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开启了全球信用时代。一个国家发行法定货币,从此不再需要任何有形资产的支撑,而是依靠政府信用强制性进行。法定货币的发行是一个国家的主权。一方面,由于去除了金本位所固有的通缩效应,世界经济,特别是国际贸方面有了迅猛的发展,随之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而另一方面,由于货币的发行已经不再依靠有价值的实物所支撑,政府发行货币缺乏硬约束,时而出现货币超发,这样又会不断造成金融危机,直到2008年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第二个影响是大部分人没有预想到的,时任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德斯坦批评美元有过分的特权,时任美国财长康纳利也曾说过“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你们的问题”,这两种说法无疑给人们造成了一种误解——认为主要是“美元”出了问题,但是实际上布雷顿森体体系解体的原因主要是“美元与黄金挂钩”这种机制不能维持,但这并不等于是对美元本身的不信任。所以布林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国的垄断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得以加强。也因此,美元一直在世界货币金融体系当中占主导地位,并维持到现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先后采取了非常规货币政策,大量发行货币、压低利率。可以这样做的底层原因正在于信用货币的本质,即法币的发行不受实物的制约。艾伦 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曾经说过,我们现在发行货币还是会像当做金本位还存在那样谨慎地发货币,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在危机时期,超发货币,提供充分流动性确实起到了延缓金融危机蔓延的作用。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消极的负面影响:扩大了国内的贫富差距、埋下了通货膨胀的种子,对其他国家产生了负面的外溢效应。

最后,信用货币时代的出现对于以往形成的有关货币的一些概念、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例如,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它是在金本位时代形成的,而在信用货币时代则恰好相反,良币驱逐劣币,信用强的货币才能占有主导地位。又如,“货币中性”理论也不再有效,在信用时代,货币的过多过少都会对经济产生影响。关于货币内生跟外生的争议,现在大家也有了共识——货币既是内生的也是外生的,哪一方面为主取决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经济状况。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现在出现的理论都是正确的。例如,前两年风行的现代货币理论(MMT),实际上只是一些主张,而不是真正的理论。它主张不用担心政府欠债,只需要不断地发行货币,就可以弥补债务,实际上并非如此。大量发行货币会引起通货膨胀,MMT主张用税收来解决通货膨胀的做法是不现实的。

对于MMT以及赤字货币化的讨论也产生了一些正面的效应,使得人们对信用货币的本质以及它的适用范围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我曾好几次提到,现在的货币发行量就像一根橡皮筋,可伸可缩,但程度是有限的。在现实世界中,经济是动态变化的,货币的存量或增量不可能与实体经济的需求严格地一一对应。因而,货币的发行就像橡皮筋那样有弹性,但是这种弹性是有限度的,如果无限扩大它的弹性,它就会像橡皮筋那样断裂。总而言之,信用货币时代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比特币等私人数字货币(资产)出现了,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也应运而生,但是它们没有改变信用货币的本质,也没有改变当前信用货币时代的基本特征。俄乌冲突后,有人鼓吹现在是所谓的“布雷顿森林Ⅲ”时代到来了,认为可以用大宗商品作为全球货币的支撑。这不仅是在开货币历史的倒车,而且由于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很剧烈,其本身也无法作为法币的支撑,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阅读本书可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思考货币体系的演变和信用货币的本质,这正是我推荐中译出版社翻译本书的原因,也正是我推荐给关心全球变局、对全球金融有兴趣的读者阅读本书的原因。

------乔依徳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执行理事 财政部国际财经研究专家工作室专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戴维营三天(1971年的一场秘密会议如何改变了世界经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杰弗里·E.加藤
译者 译者:潘雨晨//刘震//杨延龙//孙志强//董虹蔚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171980
开本 16开
页数 3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23-01-01
首版时间 2023-01-01
印刷时间 202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世界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558
CIP核字 2022194867
中图分类号 F11
丛书名
印张 2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