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第一编 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合作理论
第一章 非公有制经济的再生
第一节 非公有制经济的界定
一 非公有制经济的内涵
二 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第二节 非公有制企业再生的条件
一 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
二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 党和政府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四 推行市场取向改革
第三节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一 非公有制经济的曲折发展
二 非公有制经济的“再生”、发展
第二章 非公有制企业的劳资关系
第一节 劳资关系的概念
一 劳资关系的含义
二 劳资关系的特征
三 劳资关系的类型
第二节 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理论
一 劳资关系理论的历史渊源
二 当代劳资关系理论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资关系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资关系思想
二 我国劳资关系的曲折发展
第三章 我国实行劳资合作的基础
第一节 劳资合作的界定
一 学界关于劳资合作的争议
二 劳资合作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劳资合作的理论基础
一 毛泽东的劳资合作理论
二 威茨曼的分享经济理论
三 李炳炎的分享经济理论
第三节 劳资合作的制度基础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劳资关系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实行劳资合作
第四节 劳资合作的主体基础
一 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具有特殊属性
二 劳资合作是劳资关系主体的主张
第二编 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的状况
第四章 非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地位和权利
第一节 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者
一 我国学界关于劳动者的界定
二 企业主和高管不属于劳动者
第二节 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实际地位
一 非公有制企业劳动者在国家的地位
二 非公有制企业劳动者在企业的地位
第三节 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动者合法权利的实现程度
一 劳动者权利的界定
二 非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集体劳权尚未受到重视
三 非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个人劳权受到侵害
第五章 非公有制企业主的地位和权利
第一节 非公有制企业主的界定
一 关于私营企业的界定
二 关于私营企业主的界定
第二节 非公有制企业主的地位和权利
一 非公有制企业主的经济地位和权利
二 非公有制企业主的政治地位和权利
三 非公有制企业主的社会地位和权利
第六章 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的基本态势
第一节 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双方的地位不对称
一 现实的劳资关系具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性质
二 现实的劳资关系是被管理者与管理者的关系
三 现实的劳资关系是工资享有者与利润享有者的关系
四 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主体不成熟
五 政府在劳资关系中的角色尚不清晰
第二节 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进入矛盾“凸显期”
一 劳资关系不稳定隐患上升
二 劳资冲突日益严重
第三编 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合作的可能性
第七章 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面临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一节 儒家文化
一 整体主义
二 家族主义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 集体主义
二 共同富裕
三 和谐社会
第八章 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面临的社会制度环境
第一节 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一 基本经济制度为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劳资合作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 基本经济制度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政策依据
第二节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双重属性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劳资关系的基础
第三节 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的特殊性质
一 “自觉”的劳资关系
二 “受控”的劳资关系
三 “资方主导”的劳资关系
第九章 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一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二 经济全球化对劳动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统一国际劳工标准
一 国际劳工标准的内涵
二 统一国际劳工标准的趋势
第三节 推行社会责任标准
一 社会责任标准的内涵
二 推行社会责任标准
第四编 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合作试行的条件
第十章 充分认识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合作的意义
第一节 劳资合作是劳资关系的最高形态
一 劳资冲突与劳资合作的原因
二 劳资合作在劳资关系中的地位
第二节 劳资合作可以实现劳资关系的帕累托效应
一 帕累托效应
二 劳资合作有助于实现帕累托效应
第三节 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合作的现实意义
一 有利于维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
二 有利于提升劳动者的收入
三 有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第十一章 借鉴国内外处理劳资关系的先进经验
第一节 西方发达国家处理劳资关系的经验
一 德国
二 日本
三 美国
第二节 我国处理劳资关系的经验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处理劳资关系的经验
二 改革开放以来处理劳资关系的经验
第十二章 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合作的试行
第一节 确立良好的劳资关系
一 消除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二 完善“三方协商机制”
三 逐步与国际劳工标准接轨
第二节 劳资双方自愿
一 企业自愿
二 工会配合
第三节 政府积极引导
一 舆论引导
二 法律引导
三 政策引导
附录 有关劳资合作思想的论述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