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父与子(插图典藏本)(精)
内容
编辑推荐

《父与子》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小说反映的主题是父辈与子辈之间的冲突。主人公巴扎罗夫代表的是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而巴威尔和尼古拉则代表的是保守的自由主义贵族。两代人之间就如何对待贵族文化遗产、艺术与科学,人的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社会与教育,个人的社会责任等问题各抒己见,他们之间的分歧和对立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内容推荐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从1860年8月开始写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其创作的顶峰。

小说的主要情节发生在两个月当中。巴扎罗夫于五月底来到基尔沙诺夫的领地,于七月底就死去了。主人公们在这两个月以前和以后所发生的事情都是以传记的形式做为穿插和在尾声中讲述的。整个的故事情节在三个中心地点展开:基尔沙诺夫领地、奥津左娃的庄园,巴扎罗夫的家。作者在小说中叙述说,贵族子弟基尔沙诺夫1859年大学毕业后,带着他的朋友,平民出身的医科大学生巴扎罗夫到父亲的庄园做客。巴扎罗夫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他否定一切,不相信任何清规戒律。在基尔沙诺夫家中,他遇到了基尔沙诺夫的父亲——软弱无能的自由主义者尼古拉和尼古拉的哥哥——懒散的、终日沉溺在往事回忆中的保守派贵族巴威尔。巴威尔的贵族气质受不了巴扎罗夫那种极端冷淡和粗鲁的态度,他俩之间展开了尖锐的争论,一个维护旧的贵族观点,另一个宣扬新的民主主义观点。随后,巴扎罗夫与巴威尔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化,于是发生了一场决斗。巴扎罗夫被迫离开基尔沙诺夫庄园,回到自己双亲家里。在自己家中,他在解剖一个农民尸体时不幸感染了脓毒血症,不久很快地死去了。

目录

译序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试读章节

“怎么?彼得,还没看见?”问话的是位40岁左右的贵族老爷。这会儿,1859年5月20日,他光着头,穿着落满尘土的大衣和方格纹裤,正从某某公路上一家客店走出来,站在低矮的小台阶上,跟他的听差,一个下巴上长了些浅白色柔毛、两只小眼睛浑浊无神的小伙子讲话。

听差的一切:无论是他耳朵上的绿松石耳环,擦了油的杂色头发,以及文雅的举止,总之,一切都显示出他属于崭新的、进步的一代。他敷衍了事地向路上望了望,回答道:“一点儿影子也没有,什么也看不见。”

“什么也看不见吗?”贵族老爷重复问道。

“什么也看不见。”听差又回答了一句。

贵族老爷叹了口气,便坐在了一条小板凳上。现在,我们趁他盘腿坐着,沉思地向四周张望的时候,向读者们介绍一下他。

他叫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基尔萨诺夫。在离这个小客店十五俄里的地方,他有一处有二百个农奴的上好庄园,或者,按照他同农民们划清地界、建立起“农庄”以后,他自己的说法,这是一处有两千俄亩的田产。他的父亲,一位1812年卫国战争中的将军,是个识字不多的粗人,但是人不坏,是个地道的俄罗斯人。他一生都在辛劳奔波,起初做旅长,后来任师长,经常驻扎在外省,在那里凭借自己的官职,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尼古拉·彼得罗维奇生在俄国南部,同他的哥哥巴维尔(以后会谈到他)一样,14岁以前一直在家里受教育,周围尽是些庸俗的家庭教师,举止随便、却又奴颜婢膝的副官和其他联队以及司令部的军官们。他的母亲,出身于科利亚津家庭,出嫁前叫阿嘉特,当了将军夫人后改称阿加福克列娅·库齐米尼什娜·基尔萨诺娃,成了名副其实的“司令太太”。她戴着华美的帽子,穿着窸窣作响的绸缎衣服,在教堂里总是第一个走到十字架前,她讲起话来声音响亮,而且说个不停;孩子们照她的吩咐每天早晨吻她的手,每天晚上接受她的祝福,——总而言之,她过着舒心的生活。作为将军的儿子,尼古拉·彼得罗维奇——不仅没有一点儿勇敢之举,甚至还落下个“胆小鬼”的绰号,——可是,他也必须像哥哥巴维尔那样去入伍当兵;然而,恰好就在他得知任命消息的那天,他跌断了腿,于是,在床上躺了两个月后,他便一辈子都成了“瘸子”。父亲不再对他抱有什么希望,让他去做文官。等他年满18岁以后,父亲带他到彼得堡,安排他进了大学。正好这时,他的哥哥做了近卫军一个团里的军官。两个年轻人开始住在一起,共同生活,他们的表舅伊里奇·科利亚津是位大官,虽然能够照看他们,但鞭长莫及。父亲回到了他的师里和妻子在一起,偶尔给儿子们来封信,灰色的大四开纸上,涂满了一个个粗大的公文体字。这些四开信纸的末尾处是他费力地用“花边”围起来,十分显眼的签名:“彼得·基尔萨诺夫,少将”。1835年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基尔萨诺夫将军由于阅兵中出现差错而退伍,携妻子去彼得堡定居。他在塔夫里切斯基花园附近租了房子,并加入了英国俱乐部,但是却突然间死于中风。阿加福克列娅·库齐米尼什娜很快随他而去:她过不惯首都沉闷的生活;退职闲居的日子使她郁郁寡欢,愁苦而死。尼古拉·彼得罗维奇还在父母在世时便爱上了他从前的旧房东、官吏普列波洛维恩斯基的女儿,这件事颇使父母伤心。她很漂亮,一般说来还是个很有教养的姑娘:喜欢读杂志上“科学”专栏里的严肃文章。服丧期一满,他就娶了她,并辞去父亲为他在皇室地产局里谋到的职位,带着他的玛莎过起了快乐的日子。起初他们住在林学院附近的别墅里;后来搬进城里一所很讲究的小住宅,楼梯很干净,但客厅有些阴凉;最后到了农村。他在那儿最终安顿下来,又很快有了儿子阿尔卡季。年轻夫妇的日子很美满、很安宁:他们几乎从未分离过,一起读书,一起用四只手弹钢琴,一起唱二重唱歌曲;她种花,照管家禽;他偶尔去打打猎和料理家产,阿尔卡季也一天天长大了——长得又漂亮又文静。十年的时光像梦一样逝去。1847年,基尔萨诺夫的妻子辞世而去。他勉强经受住了这一打击,几个星期的工夫,他的头发全白了;本来他打算去国外散散心……可是,1848年到来了。他只好回到乡下,很长时间过着疏懒的生活,后来便开始了经济改革。1855年,他送儿子进大学,同儿子一起在彼得堡度过了三个冬天。他几乎从不出门,只是尽力结交阿尔卡季的那帮年轻朋友们。最后一个冬天他没法再去彼得堡,——于是在1895年5月我们见到了他。他头发花白,开始发福,背有点儿驼,正在等候像他从前一样得到学位回家的儿子。

那个听差因为礼节的缘故,也许是不想站在老爷面前,便来到门口抽起烟斗。尼古拉·彼得罗维奇低下头,注视着一级级破旧的台阶,一只肥大的花雏鸡正顺着台阶走来走去,黄色的大鸡爪颇用力地敲打着阶面;一只脏乎乎的猫蜷曲着身子趴在栏杆上面不怀好意地看着它。烈日当头;客店里阴暗的过道中散发出一股烤热的黑麦面包的气味。尼古拉·彼得罗维奇陷入了沉思。“我的儿子……大学学士……阿尔卡季……”这些字眼儿在他的头脑中不停地转来转去,他试图去想点别的事情,可是又回到这些念头上。他起想了过世的妻子……“她没能活到这一天啊!”他痛苦地喃喃自语道……一只灰色的胖鸽子飞到路上,急匆匆地奔向井旁的小水洼里喝水。尼古拉·彼得罗维奇注视着它,可是,他的耳边已经传来了渐渐驶近的车轮声。

“好像是少爷来了。”听差从大门口过来报告说。

尼古拉·彼得罗维奇起身凝神向大路望去。一辆驾着三匹驿马的四轮大车出现了;四轮大车上一闪一闪地晃动着大学生制服的帽圈和他熟悉的、亲爱的面孑L的轮廓……

“阿尔卡季!阿尔卡季!”基尔萨诺夫喊了起来,一边挥动着双手跑向前去……一眨眼的工夫,他的双唇已经贴在了年轻学士没有胡须、落满灰尘、晒黑了的脸颊上面了。

P1-4

序言

屠格涅夫的这部作品,如果按俄文原文直译,应该是《父亲们和孩子们》,写的是保守的老一代俄国贵族和年轻的平民知识分子之间在价值观念、社会理想和人生道路等方面的差异和矛盾。虽然屠格涅夫在小说中写的并非是父亲和儿子之间的故事,但是前辈译者将其译为《父与子》,不仅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含意,而且颇具汉语的神采,因此,数十年来各种汉语译本都沿用了这个译名。

屠格涅夫开始创作这部作品是在俄国沙皇政府宣布废除农奴制的1860年,两年后即1862年发表在《俄国导报》上。废除农奴制是十九世纪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俄国的社会发展和各种社会思潮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兴起和传播在俄国社会发展史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屠格涅夫正是在俄国的封建农奴制解体、俄国社会面临巨大变革、新兴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潮异常活跃的背景上创作了这部小说,塑造了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一个“新人”的形象——平民知识分子巴扎罗夫。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废除农奴制的前夜,1859年的夏天。主人公医科大学的大学生巴扎罗夫应他的同学,贵族青年阿尔卡季·基尔萨诺夫之邀,到他父亲的贵族庄园去度暑假。巴扎罗夫的来访给这个宁静的贵族庄园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也引起一阵阵的波澜。

这个贵族庄园的主人是阿尔卡季的父亲,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基尔萨诺夫,这是个比较开明的贵族,他对巴扎罗夫的到来表示欢迎。他的兄长巴维尔·彼得罗维奇是个典型的俄国旧式贵族,童年时在贵族家庭中受的是贵族的传统教育,后来进入军官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军官。在旧俄的军队中,他过着花天酒地、吃喝玩乐的花花公子生活。在一次舞会上他遇上一位贵妇人,很快就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为了到国外追求她,巴维尔放弃军官的职位,退役出国。但是好景不长,他被贵妇人抛弃。此后,他浑浑噩噩地度过大半生,一事无成,最后心灰意懒,回到弟弟的庄园,过着闲散的日子。

巴扎罗夫是个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他的祖父做过教堂的杂役,父亲是个乡村医生。巴扎罗夫在大学里学的是医学,但是他也研究过化学、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接触自然、研究科学,使他重视实际和实践。特别是对俄国腐朽的封建农奴制,他持彻底的否定态度,认为农奴制度下的一切,包括它的文化艺术、伦理道德、国家制度,都应该加以否定,进行彻底的改革。他的这些激进的思想和主张,为持保守的贵族观念的巴维尔·基尔萨诺夫所深恶痛绝。他们曾进行过一次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巴扎罗夫对俄国社会的彻底否定态度激起巴维尔对他的敌视。巴维尔,这个军官出身的老贵族,竟然向巴扎罗夫挑战,要同巴扎罗夫决斗。这场决斗的结局颇有讽刺意味和象征意义。这个代表封建顽固势力的、在军校中受过训练的贵族军官在决斗场上却被代表进步思想和力量的朝气蓬勃的平民百姓一枪击中,败下阵来。屠格涅夫是个现实主义的作家,他对俄国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感受是非常敏感的。1860年,他在《前夜》中塑造了英萨罗夫这个保加利亚革命者和俄国贵族少女叶琳娜的形象,被评论界誉为,这是在俄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新人”形象。但是英萨罗夫毕竟不是俄国人。很快,屠格涅夫就在俄国社会变革的浪潮中发现了那些主张变革的先进的平民知识分子,找到了他要塑造的“新人”。巴扎罗夫对俄国封建农奴制彻底否定的主张和激情,对屠格涅夫说来,也许是不能完全接受的,但是他分明感觉到,封建顽固的贵族势力在农奴制解体、社会前进的激流中是注定要失败的。在屠格涅夫看来,巴维尔·基尔萨诺夫和巴扎罗夫的冲突是两代人之间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和矛盾。他认为,巴维尔所坚持的是俄国贵族的正统思想,而这一切都是巴扎罗夫要彻底否定的,因此,他在小说中把巴扎罗夫称为“虚无主义者”。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屠格涅夫的创作是从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思想、概念出发的,所以,他在表现“父与子”两代人的矛盾时,并不是以年龄划线,因此小说中巴维尔的弟弟,尼古拉·基尔萨诺夫就是一个比较开明的贵族庄园主,他的儿子,巴扎罗夫的同学,阿尔卡季却和巴扎罗夫不同,他不但没有那种激进的否定精神,而且最后子承父业,成了一个庄园主。

自《父与子》问世以来,评论家对巴扎罗夫这个形象就一直议论纷纷。有的说他是“虚无主义者”,对他大加笞伐,有的人则认为他是反对封建农奴制的年轻一代的代表,更有人认为,巴扎罗夫是一个“新人”的典型,是俄国的英萨罗夫,革命民主主义者在文学上的投影。但是也有评论者认为,巴扎罗夫并不是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等革命民主派的思想境界要比巴扎罗夫高得多,巴扎罗夫只不过是一个思想激进的“时代青年”而已,然而作为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其在文学上的意义也是划时代的。

早在1922年《父与子》就由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耿济之译成汉语,在商务印书馆出版。随后,1930年,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陈西滢翻译的《父与子》的第二个汉语译本。1939年,上海平明书局出版了蓝文海翻译的《父与子》的第三个汉语译本。1943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巴金翻译的《父与子》,这是该书的第四个译本。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又有多种重译本问世。这说明屠格涅夫的作品在我国流传之广,受读者的喜爱之深。

对于外国作家经典作品的重译,我国前辈翻译家孙绳武先生说过一段非常精辟的话,他说,京剧《四郎探母》是出名剧,一代代有才华的演员都想在这个剧目上一试身手,而且也的确有一代代的演员唱这出戏唱出了水平,唱出了名气,同时也把自己的艺术才华注人剧中,使它成为几百年长盛不衰的剧目。翻译文学名著也是如此,一部外国文学名著经过几代有才能的译者的翻译,千锤百炼,就会有了比较成熟的译文。前辈的这番话非常鼓舞人心,也使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的译文如果能为屠格涅夫的经典名著在我国的流传尽上微薄之力,我们将感到莫大的欣慰。

李毓榛

2016年4月10日

书评(媒体评论)

屠格涅夫是个卓越的人,他总是清楚地讲出那些最重要的事情,讲他想的和感觉到的东西。这三种因素结合得这么好是不常见的……所以屠格涅夫对我们文学的影响是很好的,而且很有成效。

——[俄]托尔斯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父与子(插图典藏本)(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屠格涅夫
译者 张冰//李毓榛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613032
开本 32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88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2016102584
中图分类号 I512.44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6
15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4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