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芸、岳红著的《北京伽蓝记》通过对北京寺庙寺院的考察与研究,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佛教在北京地区传播的历史,也细腻地记录了历史风雨中寺庙的沧桑。本书将佛教发展的历史轨迹,将佛教的每一个阶段的历史与其发展的相关情况,说得有明确的交代,加之对于寺庙、寺院的具体描述、介绍研究,整体构成一部严密的为佛教立传的著作。
图书 | 北京伽蓝记 |
内容 | 编辑推荐 释永芸、岳红著的《北京伽蓝记》通过对北京寺庙寺院的考察与研究,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佛教在北京地区传播的历史,也细腻地记录了历史风雨中寺庙的沧桑。本书将佛教发展的历史轨迹,将佛教的每一个阶段的历史与其发展的相关情况,说得有明确的交代,加之对于寺庙、寺院的具体描述、介绍研究,整体构成一部严密的为佛教立传的著作。 内容推荐 释永芸、岳红著的《北京伽蓝记》以北京寺庙为着力点,通过北京寺庙的变迁沿革来透视佛教文化在北京的传播历史。 本书对北京的寺庙进行了详实的介绍,而且有作者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凝聚其中,深具可读性,对了解北京的佛教文化历史有相当高的价值。 目录 推荐序 跨文化研究的佛学之路 佛光因缘写“伽蓝”——《北京伽蓝记》序 直示佛法的一大公案 自序 人生的偶然,历史的必然——从《洛阳伽蓝记》到《北京伽蓝记》 壹 佛教传入中国的融合与开创 1 历史轨迹 2 文化再造 3 学术思潮 贰 两晋时期北京兴建的寺院 1 比北京城还老的潭柘寺 2 红霞映泉的红螺寺 3 天宁寺 4 和平寺 叁 隋代北京兴建的寺院 1 树立法幢戒坛的戒台寺 2 珍藏千年石经的云居寺 肆 唐代北京兴建的寺院 1 丁香赋诗的法源寺 2 供奉佛舍利的灵光寺 3 卧佛寺 4 崇效寺 5 银山塔林 6 宝应寺 7 凤翔寺 伍 辽、金、元时期北京兴建的寺院 1 汉藏融合的白塔寺 2 弘慈广济的都市梵宇广济寺 3 大觉寺 4 龙泉寺 5 黄寺 6 报国寺 7 圣安寺 8 灵照寺 9 广化寺 10 柏林寺 11 护国寺 12 香山碧云寺 13 延寿寺 14 慈悲庵 15 普度寺 陆 明、清时期北京兴建的寺院 1 清皇室行宫的雍和宫 2 北京唯一的尼众道场通教寺 3 夕照寺 4 法海寺 5 智化寺 6 五塔寺 7 承恩寺 8 拈花寺 9 长椿寺 10 隆安寺 11 万寿兴隆寺 12 广圆寺 13 大悲观音寺 14 小龙华寺 15 通州普渡寺 16 圣恩禅寺 17 福佑寺 18 法华寺 19 大钟寺 20 嵩祝寺和智珠寺 柒 集中区域分布的佛教寺院群 1 皇家御苑的佛寺与佛堂 2 房山区寺院群 3 海淀区寺院 4 西山八大处 5 石景山区寺庙 6 门头沟寺院群 7 朝阳寺及周边寺院群 捌 北京佛教大事记 后记 遇见永芸法师 参考文献资料 试读章节 远山如黛曲水流觞,寺有二宝消灾解厄 寺院东部是由庭院式建筑组成的方丈院和清代皇帝行宫,主要建筑有方丈院、行宫院、廷清阁、流杯亭、舍利塔、地藏殿、圆通殿、竹林院等,碧瓦朱栏,绿竹葱秀,颇有江南园林意境。行宫院中有一座方形流杯亭,重檐四角攒尖,绿琉璃筒瓦,黄琉璃宝顶,名为“猗王干亭”,匾额为乾隆所题。亭内巨大的汉白玉石基上.雕琢着弯弯曲曲的蟠龙形象水道,像龙头,又像虎头,当泉水流过时,放下带耳的酒杯(古时叫“羽觞”)浮于水上,任其漂浮,酒杯随水流转,止于某处的人则取而饮之,与浙江兰亭的“曲水流觞”有异曲同工之趣。 流杯亭北边是一片青翠的修竹,名为龙须竹,是1696年康熙所赐,现已是潭柘寺特有珍品。东跨院东套间内,有一口大铜锅,锅口直径4米,锅深2米。煮一次粥,用米十担,据说不管多少人也吃不完这锅粥,这就是所谓“添人不添米”之说的由来。 寺院西部院落大多由寺院式殿堂组合而成,主要建筑有楞严台、戒台、观音殿、龙王殿、祖师庵、大悲坛、写经室、西南斋等,一层层排列整齐,庄严肃穆,瑰丽辉煌。观音殿是全寺最高处建筑,面阔三间,红墙绿瓦,巍峨壮丽。歇山黄琉璃瓦顶,檐下装饰有斗拱,廊下悬挂一块金字横匾,上为乾隆皇帝手书“莲界慈航”。大殿内供奉的观音菩萨端坐于莲花座上,敛目合十,逸秀端庄。观音殿西侧有龙王殿,殿前廊上有潭柘寺“两宝”中另一宝的复制品:一条长约1米、重达150公斤的石雕大鱼。这鱼远看似铜,击之能发出清脆乐音。传说是南海龙宫之宝,龙王送给玉帝。后来人间大旱,玉帝送给潭柘寺消灾。一夜大风雨时,石鱼从天而降,掉在院中。据说石鱼身上十三个部位代表十三个省,哪省有旱情,敲击该省部位便可降雨。古人说它是一块宝石,其实是一块含铜量较高的陨石。 源起龙潭巍峨清幽,柘树千章已不复见 潭柘寺前还有一个著名塔院,保存了金、元、明、清历代不同风貌的僧塔共七十五座,是北京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处塔林,可谓“北京第一塔林”。塔林中的塔为砖、石结构,平面六角形或圆形,多层密檐式。塔院四周密林围绕,绿荫幽深,别有一番情境。塔院分上、下两层,上塔院有藏式砖塔十座,下塔院有藏式砖塔十三座,都建于清代。其中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的震环大师塔颇具特色,纯砖结构,单层覆钵式,基座特别高大,占全塔高度一半,装饰十分简单,覆钵呈球形,耸肩线条比较圆滑。此塔造型挺拔,风格秀逸,为墓塔中珍品。 作为潭柘寺名称起源的龙潭,位于寺后面的集云峰上,山间橡树葱郁,奇花异草遍地丛生。山上有一座围有栏杆的水池,池中龙泉涓涓不绝,清澈见底,喝一口甘甜清冽。 至于寺名中的柘树,是一种罕见的树种,而且浑身是宝,据说这种树可以治许多种病,因此远近的人们不断来此剥皮挖根,致使柘树已寥寥无几,险些绝种,再也看不到史书记载的“柘树干章”的情景了。1949年政府采取了保护措施,才使这一宝贵树种得以保存下来,目前也只作为名寺应景之物,供人们观赏。 时间静静流淌,潭柘寺始终以巍峨殿宇、清幽庭院、超凡景色、名树异木静静地诉说着历史,于无声无息中显示着“气摄太行半,地辟幽州先”的皇家寺院气派。 P044-046 序言 跨文化研究的佛学之路 2008年9月,经阎纯德教授的介绍,永芸法师到北京语言大学在我的指导下做访问学者,并选修了2008-2009年一个学年的博士课程。永芸法师对佛教文化有很深的研究,并勤于笔耕,已经有多部著作出版。我对佛教文化虽十分敬仰,却并没有多少研究。所以虽名为导师,实际上我们两人之间亦师亦友,我从她身上也学到不少的东西。我给博士生开有一门课,叫跨文化研究,永芸也选了这门课。课堂上,在讨论的时候,她总是有不少想法引起大家浓浓的兴趣,也正是因为她在,所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永芸的这本《北京伽蓝记》的确寄托着大家的期望。开始的时候,我建议永芸开展佛教在北京传播史的研究。这显然是一个十分庞大的计划。而永芸在北京的时间只有一年,所以完成起来显然有很多困难。后来我们商定可以以北京的寺庙为着力点,通过北京寺庙的变迁沿革来透视佛教在北京的传播历史。这显然具有可行性。永芸的选题也得到了阎纯德教授和韩经太教授的肯定和鼓励。选题确定后,永芸利用课余时间,亲自跑了许多在北京的寺庙进行实地的调查。她对佛教的虔诚,她对事业的执着,使我非常感动。 本书对北京的寺庙进行了较为翔实的介绍,而且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凝聚在里面,具有很大的可读性,对于了解北京佛教的发展和沿革有极大的帮助。 我衷心祝愿永芸有更多的大作问世。 李庆本 2010年11月5日于哈佛大学 后记 遇见永芸法师 遇见永芸法师是在2009年中秋之夜——适合文人相逢的时节。 见永芸法师之前我曾心怀莫大的敬佩和好奇!敬佩的是法师在文化和文学事业上已经做出非凡成就,而当年届五十之时还行脚北京驻读博士的孜孜求学精神;好奇的是我第一次与僧人近距离接触,况且还是一位尼众! 遇见了文人的儒雅与僧人的脱俗气质并俱的永芸法师,我得以阅读她繁忙的工作之余创作的诸多作品,那些弥漫于字里行间的执悟两情牵引着我情不自禁地走近她,并跟随着她一步一步走近佛教,走进众多寺庙…… 在探访和追寻北京寺庙历史的过程中,我的心经历了太多的激愤!我一向不愿意细读苦难深重的中国近代史,但没有想到.八国联军的炮火、民国混战的兵燹、“文革”的疯狂变态、唐山大地震的波及等等,这些人祸、天灾竟殃及寺庙,甚至深山古寺也难以幸免,众多珍藏着辉煌历史和无价之宝的千年古刹或毁于一旦,或破败荒凉,无以计数的坛庙寺观从地图上一一抹掉,即使还留有残垣断壁也都雕塑残破、造像毁损,永远失去了自身的价值。 我无法想象当时那些一心向佛、苦净修行的僧众面对这一次又一次的劫难是怎样度过的?穿越烽烟弥漫的惊慌之后那份无奈和悲凉又何以堪?纵然,彻悟的智慧和境界能让他们坦然面对废墟,但度众的悲心大概始终悬着吧? 1949年之后北京市的1200多座佛教寺庙,到目前具有一定规模,保存和修复较完好的寺庙只有不到200座。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曾让古寺庙受惠颇多,八年投入9.3亿元保护文物,如今已有几十处对外开放,遗憾的是其中多是旅游胜地,少有佛教活动场所。 如果一个寺庙丧失了基本的宗教功能,它便很难保存或发展,即使发展壮大,那已经不是寺庙,而仅仅是旅游观光处了。而更令迷茫的现代人慨叹人心不古的是寺庙已经成为某些个人或机构打着宗教旗号敛财的门面,再加以一些伪僧人混迹其间,使信众遭遇了空前的信仰困惑!如此,寺庙已经不是人们心之向往的寺庙了!而这,正是现今时代对寺庙的隐形破坏。 但无论如何,经历了漫长岁月沧桑和风雨洗礼而幸存下来的寺庙,毕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有典雅辉煌的建筑、神采奕奕的造像和精湛的宗教艺术品,还有长达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见证了寺庙全部历史如今依然生机勃勃的古树。这一切,为人们考察北京佛教文化的渊源、发展与兴衰,提供了客观的脉络与鲜活的痕迹。 于是,我们试着罗列和梳理出了一些有深远佛教渊源、今天还有佛教活动或佛教氛围、值得我们去追思的佛教文化的寺院。因时间匆忙,我们不能做到更全面和深入,但如果能给有识之士一点点启发,对北京寺院投入更多一份关注,为寺院做更清晰的涤礼,使僧俗两众更多一片终心向归之地,那将是我们无上的感恩! 永芸法师说,不必太过悲观,一切都会好转! 是的!我双手合十祈愿! 岳红 2010年11月19目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她的身影漂流在北京的人海中,其精神栖息在幽深的寺庙里和图书馆深藏着的文化丛林中。匆忙的行踪,展示了她的丰富人生。滚滚红尘,她期盼着北京的平安,世界的和平。 ——阎纯德(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永芸利用课余时间,亲自跑了许多在北京的寺庙进行实地的调查。她对佛教的虔诚,她对事业的执着,使我非常感动。本书对北京的寺庙进行了较为翔实的介绍,而且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凝聚在里面,具有很大的可读性,对于了解北京佛教的发展和沿革有极大的帮助。 ——李庆本(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这书就不仅是北京寺院的内行导览,也不只是今人循古人迹的问道指南,帝都伽蓝的起落,在有心人眼中,永远是直示佛法的一大公案。 ——林谷芳(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北京伽蓝记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释永芸//岳红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107518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0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5-03-01 |
首版时间 | 2015-03-01 |
印刷时间 | 2015-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82 |
CIP核字 | 2014228660 |
中图分类号 | B947.21 |
丛书名 | |
印张 | 13.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50 |
高 | 2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