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智慧、勇气、情感,这些熟悉而抽象的字眼,距离我们亲近而又遥远——那是生长在我们内心深处异常顽强的梦想。怎样才能拥有它们?这种向往和渴望始终萦绕于我们每个富有生命力和开拓劲头的个体心间。这些能力和品质的获得,似乎需要一段艰难的磨砺来成就,似乎要经历千回百转才得真髓。可是,在莱曼·弗兰克·鲍姆编著的《绿野仙踪》里,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自我发现、自我肯定的过程,只要你跟着小姑娘多萝茜、没头脑的稻草人、没心的铁皮伐木人、胆小的狮子走一段神奇的探索之路——他们寻找回家之路、大脑、心脏和胆量的过程,你就会顺利地抵达梦想之地。
莱曼·弗兰克·鲍姆的《绿野仙踪》讲述的是堪萨斯大草原善良的小姑娘多萝茜的故事。她和她的小狗托托被一阵威力无比的龙卷风刮到了一个陌生而神奇的国度。为了回到家乡,她遇到了种种惊险,经历了千辛万苦。在她漫长的旅程中,她陆续结识了一些新的伙伴。其中有一心想要得到能够思考的大脑的稻草人,有想要一颗鲜活的心的铁皮伐木人,有拼命想要获得勇气的狮子。他们在加入这个队伍之前,有着不同的遭遇,却彼此成了亲密的旅伴。他们患难与共,喜悦同享,一起度过了那些不可思议的奇特经历。最终,他们凭借非凡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都如愿以偿地完成了各自的心愿。
多萝茜和叔叔婶婶一起,住在堪萨斯大草原的中部。叔叔亨利是个农夫,婶婶爱姆就是个农夫的妻子。他们的房子很小,因为造房子的木材要用马车从许多英里外的地方运过来。四面墙、一面天花板、一面地板,合起来就成了一间房子。这房子里有一个外表生锈的烧饭炉子,一个放碟子的碗橱,一张桌子,三四把椅子,两张床。叔叔亨利和婶婶爱姆的大床放在一个角上,多萝茜的小床搁在另一个角上。没有阁楼,也没有地窖,只挖了一个地洞,名叫龙卷风避难穴。当龙卷风袭来时,所过之处房子都哗啦啦地被摧毁,那种时候,一家人就可以躲到里面去。拉开地板中间的活板门,沿着梯子下去,就可以藏身在那个又小又黑的地洞里了。
如果多萝茜站在屋门口,放眼眺望四周,东南西北只能看见灰蒙蒙的大草原,再也看不到别的东西。没有一棵树一所房屋阻断视线,四面八方都是一览无余的平坦的旷野,直达天际。太阳把耕种过的原野烤成了灰蒙蒙的一大片皲裂的荒地。草也不再是绿的了,因为太阳烧焦了长长的叶片的尖梢,使青草和四周一切的景物一样,变成了灰色。房子曾经漆过,可太阳在油漆上灼起了泡,然后雨水把它们侵蚀冲刷掉了,如今的模样已经变得像草原上的万物一样灰不溜丢。
婶婶爱姆刚嫁过来的时候,是个年轻俊俏的少妇。可太阳和风也把她的模样改变了。它们从她眼睛里夺走了光彩,只留下了灰暗;它们从她脸颊和嘴唇上夺走了红晕,剩下的也是一脸的灰白。她变得又瘦又憔悴,如今已见不到她的笑容。多萝茜是个孤儿,刚来到婶婶爱姆身边时,婶婶被她的笑吓得够戗:每当多萝茜的欢笑声传到她耳朵里时,她总是尖叫一声,用手摁住胸口,惊讶地看着小女孩儿,很纳闷,怎么什么事儿都能让她发笑。
叔叔亨利从来不笑。他辛辛苦苦每天从早工作到晚,不知道快乐是怎么回事。从长长的胡须到劣质的靴子,他也是一身灰色。他总是神情严肃,沉默寡言。
让多萝茜欢笑,并且使她避免像周围环境一样变成灰色的,是托托。托托不是灰色的,它是一条黑色的小狗,一身长长的毛像丝绸一样,一只有趣的小不点儿鼻子两边,两只黑黑的小眼睛快乐地眨巴着。托托整天玩耍个不停,多萝茜和它一起玩,并且深爱着它。
可是今天他们没有玩。叔叔亨利坐在门前的台阶上,忧心忡忡地望着天,今天的天空比平时还要灰。多萝茜把托托抱在臂弯里,站在门口,也在望着天。婶婶爱姆在洗碟子。
他们听见北方很远的地方,有一种低沉的哀号声,那是风的悲鸣。叔叔亨利和多萝茜看见,长长的草在逼近的风暴前像起伏的波浪。这时,从南方的空中传来了一种尖锐的呼哨声,他们把目光转过去,看见那个方向的革也起了波澜。
叔叔亨利突然站了起来。
“龙卷风来了,爱姆,”他喊他的妻子,“我去看看牲口。”说完就向关着母牛和马儿的牲口棚跑去。
P1-3
好的文学作品就像一首赞美诗,让人不仅会为作者非凡的想象力赞叹,而且会为书中所描绘的或令人沉醉或扣人心弦的场景心潮澎湃,更会为其中那些可爱、灵动的人物而感动。在他们的身上,我们或许能找寻到自己成长的痕迹,或许能看到美好人性的呈现,在感受作品所带来的愉悦体验时,努力去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而这也正是伟大作品存在的意义所在。《绿野仙踪》便是这样一部作品。
20世纪初,美国的儿童文学创作成就辉煌。这一时期的作品主题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多表现了童心的纯真、美好,注重从儿童的视角去表现对人生意义以及价值的关注。弗兰克·鲍姆的这部《绿野仙踪》便是集中反映这一主题的代表作。
有“美国的《西游记》”之称的《绿野仙踪》是美国作家弗兰克·鲍姆创作发表的一部奇幻冒险童话故事,故事以奥兹国为具体背景,以一个名为多萝茜的小女孩意外被龙卷风卷走、寻找回家之路为主要线索,讲述了她帮助稻草人、铁皮伐木人、狮子一路追寻智慧、善心、勇气的历险故事。弗兰克·鲍姆创作的这一“绿野仙踪”系列童话故事曾被美国儿童文学协会、美国全国教育协会分别认定为“十部美国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最佳童书”之一。另外,1900年该书出版后,曾连续两年高居童书畅销榜的首位。后钟爱该书的读者听说鲍姆要进行一些其他题材作品的创作时,便纷纷写信给他,恳求他能继续进行这个系列故事的创作。可以说,该书享有极高的赞誉,后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受到各国读者的喜爱,而基于其影响、根据“绿野仙踪”系列故事所改编的音乐剧、电影等则更是不计其数。
被誉为“美国儿童文学之父”的弗兰克·鲍姆,成长于美国纽约州的一个富庶企业主家庭。儿时的他就对童话故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可以说他对童话故事的痴迷几乎到了疯狂的程度,而他的童年时代也几乎都是在阅读中度过的。另外,他不仅喜欢阅读,还尝试着进行创作。而且,在写作和讲故事方面,弗兰克·鲍姆从小就显示出不同寻常的天赋。15岁时他就曾尝试经办了家庭报纸,并取得了一定范围的影响。
这种对童话故事的痴迷一直伴随着他,直到成年做了父亲,鲍姆还常常回忆自己以前所听过的故事,只不过那些故事大都比较沉闷。于是,他便又尝试着去创作、构想一些能带给人愉悦的故事。一天晚上,他正在给几个儿子讲故事,突然脑海中闪过一个奇特的想法。这让他激动不已。随后,他便把这个灵感仔细记录了下来。而这些灵感的碎片正是“绿野仙踪”系列故事的最初创作渊源。
这种创意一经启发便不可收,在他的精心构思与创作下,《绿野仙踪》成为美国儿童文学史上20世纪的第一部受到赞赏的童话故事,畅销至今。据称,该书出版后,受其影响,常常会有孩子在路上截住鲍姆,要他讲故事,因为他们一致认为弗兰克·鲍姆是真正会讲故事的人。
该书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如此受读者的欢迎,这不仅得益于作者“应该让孩子在童话故事中寻找快乐,并且轻松地忘掉那些让人不愉快的经历”的创作基准,还在于作者所颂扬的美好的人性,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爱心、勇气、智慧、坚持的追寻。
相信在今天,它依然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阅读感受。相信伴随着多萝茜一行一次又一次的历险,一路我们也会成长,完成对困境与挑战的超越,学会友爱与善良、执着与坚持。那么,就让我们的多萝茜历险旅程“飞”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