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点燃记忆/独行者文丛
内容
试读章节

二叔被派住到朴姓的朝鲜族老乡家,两铺大炕,房子一分为二,中间有一道拉门,到了晚上睡觉才拉上,房子进屋脱鞋,炕面上铺着高梁杆编的炕席。晚上一家人热闹,只有二叔是个外人。微弱的光线下,老乡热情地招待,圆桌上摆得丰盛,海菜酱汤,煎豆腐干,用传统的打糕接待客人。在窗外鞭炮声中,二叔吃了一顿朝鲜族的年夜饭,穿上二大棉袄,在感谢声中走向了电影院。

电影院坐南朝北,门开在临街的北面,走不出多远就到了。电影院那时叫俱乐部,可容纳200人左右,座位是长条木椅子。一天到晚联场就放一部电影《英雄儿女》,开演前加演新闻片,每当银幕出现伟大领袖毛主席,现场就响起掌声。那个年代的娱乐活动很少,看电影不仅是为了消遣,同时还是社交活动。热恋中的情人,有了增进情感的机会,朋友请一场电影,多了一份情谊。电影院的门前,每天是人们聚会最多的地方。周晓枫在一文中回忆道:“在放映员灵巧手指的摆弄下,一道光柱诞生了,悬浮于我们的头颅上方。放映员调整镜头高低,对焦距,灰白银幕亮堂起来。这是小孩子最兴奋的时刻。我们争相做出各种手姿,狼,狗,鹅,蛇,鹿……动物剪影栩栩如生地呈现,如果没有光影的对比,我永远不会认识到我们的手有多么擅长比喻。直到片头出现闪耀金光的红五星或转动的工农兵塑像,人群才渐渐安静。”那个年代看一场电影是幸福的,一代代人,把它变作美好的回忆了。

红砖墙,铁瓦顶,铜佛寺电影院在镇上不仅是建筑的符号,还是一段珍贵的历史。电影院屋顶的铁瓦,当年就是“老三营”营房上的瓦。风雨淋去积落的灰尘,但历史是无法重现。

在铜佛寺的历史中“老三营”是重要的一笔,这是当地百姓对子弟兵的敬称。营长王德林随父母闯关东,来到东北当过佃农,后来又在中东铁路干活,亲眼目睹了劳工的悲惨命运,忍受不了如猪如狗的生活。1900年,沙俄出兵侵占东北,国破山河在,自幼练武的血性汉子王德林愤然带领工人组织起一支队伍,以山林为根据地,展开了抗击俄国入侵者的斗争。

1917年,王德林率领部下,走出了山林,投靠东北陆军被编为第一旅一团一营,他亲自任营长。部队被派到延边地区,主要负责安全保卫任务,后来被张作霖收编,王德林的部队一直使用三营的番号。

王德林在铜佛寺期间,有房有地,宅邸在冯志清大院的西院(今铜心二组菜地),院里有7间瓦房,开设油房,为拉碾子压油,养一头大□牛,闲暇时无偿给穷人使用。王德林平时不穿军装,穿一身长袍,一次去布尔哈通河散步,见农民赶车陷在河里车拉不出来,已是深秋,河水刺骨冰凉,他情急之下撩起长袍,挽起裤角就跳进河里帮助农民把车赶上岸来。事后农民才知道那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德林,被感动得五体投地,在民间传为佳话。

王德林对部下管理得非常严格,他的兵车出行,如果见到百姓拉重载的车不给他们让路,这个兵就要挨他的马鞭。一次王德林看见一个流氓欺负妇女,他上去就用马鞭抽打流氓,吓得流氓下跪求饶。他看见富家子弟留流里流气的怪头形,正好马车过来,他就用浇车的臭油往头上抹,吓得那些富家子弟再也不敢留怪头形。

王德林对部下士兵也是非常关爱的,特别是对参加举旗抗俄的山林队的官兵。他们的老家大部分在山东沂蒙地区,有的岁数也大了,王德林跟他们讲:愿意回家的,每人发给20块大洋,回家团聚过日子,不愿回家的就在老三营当兵。即使回老家探亲,也发给足够的路费,谁家的孩子生病,家乡发生灾情等,王德林都给予帮助。士兵被感动得五体投地,实心实意地在“老三营”当兵。

王德林在铜佛寺驻防十四年,他的部队纪律严明,赢得百姓的爱戴和支持。在“老三营”开拔时,王德林为了答谢当地百姓的恩情,做了一个“万民伞”,布条写上为部队捐款人的名字和数额,挂在撑起的伞上。临行的那一天,王德林一身军装,在街头做了坚决抗日的演讲,他在前引行,撑起“万民伞”,部队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街道上向关爱他们的百姓告别。在锣鼓声中,街的两边挤满送行的乡亲,他们往“老三营”士兵的包里装鸡蛋,往手中塞水果,送上一碗热茶水,让他们喝了水,不忘记铜佛寺这片土地。现在只要一说起铜佛寺,人们都对“老三营”充满敬意。

历史上也有人花钱做“万民伞”,不惜钱财往自己的脸上贴金:

1917年冯国璋以副总统继任总统,必须离开南京,于是把他的亲信江西督军李纯调到南京,做江苏督军。李督军在历史上,没有多少声响,除了二次革命打过国民党之外,似乎也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只是有点好面子,讲虚荣(否则大概后来不会自杀),从江西调到江苏,等于升职,走的时候,总要风光一些。于是在他的安排下,江西的绅商一如前清时节,送“万民伞”,发电报挽留,沿大街安排商家预备送别席,而且还推举了一个老绅士做“卧辙代表”,意思是在李督军上路的时候要躺在车前拦驾,只是那时候已经有了轮船,从南昌到南京一路是坐轮船的,不知道到时候是否把老绅士丢到江里去。当然,所有的这一切,都有代价,就是说,由李督军买单的。P9-11

书评(媒体评论)

作品以对记忆的“点燃”为题,几乎以现象学直观的叙述方式,“散文”了萦绕于作者生命记忆中的点点滴滴。试看跑山人、泥火盆、秋千以及线板等等具象化了的历史场景,哪一样不是对遗落了的历史细节的“粘补”?尽管作者谦逊地说他无意于“修订历史”,但恰恰就是这些残留于个人记忆中的生活具象,才能钩沉缝补起抽象飘渺的“历史”概念。在另一篇评论文章中,我曾说高维生对于生活具象的叙写,实际上是想“阐明生活具象对于人之存在的某种魅惑力量”。

一一著名文学评论家叶立文

目录

序:“散文”记忆与“小说”历史/叶立文

上卷 藏在历史中的细节

换一种眼光看历史

往事在叙述中飞翔

拿货的跑山人

嘎牙河畔的黄昏

龙井的传说

北方的泥火盆

水边浣衣声

养个孩子吊起来

悠荡的秋千

家乡的酱

蒜茄子

棉轨□

线板的来历

桦子垛

藏猫乎

记忆苏耗子

下卷 在大地上东张西望

黄河古渡口

触摸清河镇年画

丁家大院

小刘村教堂

时间遗落的骨骼

建筑背后的历史

魏氏庄园旧事

寻访秦皇台

丈八佛石造像

秦口河边的描述

序言

在当代散文的创作实践中,“历史”从来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叙述对象:不论是以主流历史的话语模式再现历史,还是以个人记忆的生存经验追忆往昔,均能折射出当代作家无时或忘的历史情结。但较之小说家藉历史叙述实践其启蒙诉求的文学传统,散文家的历史叙述却更倾向于对记忆主体之感怀意识的铺陈与书写——那种诉说历史深处生命呢喃的窃窃私语,以及因岁月流逝而汗漫无边的唏嘘感叹,处处彰显着当代散文的诗性本质。不过与小说家勘探历史的叙述冲动相比,散文家这种审美的而非思辨的历史叙述,却常常会因了作者的时间感怀而散发出一股浓浓的乡愁情愫,由是自会在步步回首、一唱三叹式的吟咏笔调中,使作品呈现出一派悲戚惆怅的审美气象。读多了,难免会对作者的情感真实和审美旨趣产生怀疑——莫非故乡留给我们的悠远记忆,注定要与这些凄惶哀婉的乡愁情愫密不可分?然而,在高维生的《点燃记忆》这部作品集中,我们却看到了一种跨文体的写作景观:其中既有怀乡散文的写景状物,亦有哲理小说的寓言叙述,就在这两种异质文体的交相辉映下,作者不仅超越了对乡愁情愫的简单摹写,而且还以怀人记事之名,将心中那番绮丽幽深的历史迷思展现得淋漓尽致。

对我而言,阅读本书无疑是一次奇妙的精神之旅。因为维生兄诉说历史的叙述方式恰恰解答了我一个长久以来的疑问:即如果历史可以“小说”,那么记忆何不“散文”?前者不难理解,且看自先锋运动之后的当代小说,莫不热衷于向读者展示如何在主流历史的宏大叙述之外,用小说的艺术形式“小说”历史;至于记忆何不“散文”这一问题的提出,则源于我对当代散文创作的某种“偏见”。在我看来,当代散文的创作之弊,不仅有维生兄所说的语言的破坏力,而且就连抒情的叙述方式也迹近雷同。譬如在以书写个人记忆为主旨的怀乡散文中,写作者就大多采用了一种类似的抒情模式:他们或追忆童年往事的稚趣多姿,或感慨现代文明的功利世俗,或凸显乡村俚事的人情之美……凡此种种,皆是为了烘托作者对人事风华的深情追忆,抑或表达韶华易老的颓唐感伤,所谓的无尽乡愁亦于焉而起。大概正是受到了此类僵化的抒情模式的影响,一些散文家才会在书写个人记忆时显得那般削足适履和亦步亦趋,而原本鲜活生动的个人记忆也因此被规约成为了一种“集体记忆”——主流历史的历史叙述恰是由此生发开来并涓滴成河,进而构筑起了一个遮蔽我们生存体验的历史神话。在这个意义上说,“散文”记忆,其实就是对主流历史和集体记忆的一种思想反拨,它用空诸依傍式的自由文体,以释放心魂之思的方式去展开想象之舞,祈求在触摸那些隐约迷离的生命印痕中,打捞起似有若无的记忆碎片,进而召唤并构筑叙述者纯然属己的生命历史。我以为,似这般散文记忆的写法在形式上虽然散乱不羁,但因其执持于对生命肌体的纹理描画,故而才能在时间的绵延流变中暗暗凸显出往昔岁月的现实意义。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散文”记忆和“小说”历史的叙述理念,高维生笔下的乡土世界才会显得如此洁净澄明。

那么,在面对尘封的个人记忆与岁月流年时,作者究竟怎样散文,如何小说?

作品以对记忆的“点燃”为题,几乎以现象学直观的叙述方式,“散文”了萦绕于作者生命记忆中的点点滴滴。试看跑山人、泥火盆、秋千以及线板等等具象化了的历史场景,哪一样不是对遗落了的历史细节的“粘补”?尽管作者谦逊地说他无意于“修订历史”,但恰恰就是这些残留于个人记忆中的生活具象,才能钩沉缝补起抽象飘渺的“历史”概念。在另一篇评论文章中,我曾说高维生对于生活具象的叙写,实际上是想“阐明生活具象对于人之存在的某种魅惑力量”。 与制约人现实存在的其它因素不同,具象常常在人们的言说之外,是生活分泌出来的隐秘信息。它不以先验的理念和准则规划我们的存在,而是通过不同的生活场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控制和改变着我们的内心世界。在这样一个无处不具象的历史时空中,倘若回忆者不能重返自我生命的历史现场,那么也就无从体悟个人记忆与历史真实之间所存有的微妙关系。其实对于每一个个人而言,历史并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时间概念,它首先设定了我们身处其中的生活具象,继而通过具象对人之存在的魅惑,渐次谋划了无数个人的命运之旅。这就是说,我们那些尘嚣危惧、歧路频频的生命轨迹,原来莫不与已经逝去的岁月流年息息相关。在此意义上去“散文”记忆,作品自然会超越怀乡散文的乡愁情愫,进而在叙写历史的生活具象中,为记忆赋予了一种可堪观瞻的生命意义。

如果循此思想理路阅读本书,当能发现在高维生“散文”记忆与“小说”历史的艺术世界中,已然设置了一个自足的叙事逻辑:从“散文”个人的生命记忆开始,在返回历史现场的途中,以与主流历史叙事针锋相对的“小说”形式,“让往事在叙述中开始飞翔”,并由此重构了叙述者个人的生命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说,《点燃记忆》其实是一部表达历史记忆与个人存在之关系的哲理寓言。实际上,早在写作《一种无法描述的时间》时,高维生就以寓言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于时间的认知和体验,那就是面对无法挽回的时间,人只有理性地认知和诗意地感受才能留住永恒:前者让我们在认清时间不可逆转性的前提下,感慨现实生活的百般无奈;而后者则让我们用自由不羁的心灵去感受无限,并以凝滞时间的方式去诗意地栖居——我想,《点燃记忆》大抵就是这样一部与心灵有关的杰作,因为它“询问什么是个人的奇遇,探究心灵的内在事件,揭示隐秘而又说不清楚的情感,解除社会的历史禁锢,触摸鲜为人知的日常生活角落的拟题,捕捉无法捕捉的过去时刻或现在时刻,缠绵于生活中的非理性情状,等等。”

是为序。

2012年4月15日

内容推荐

这本《点燃记忆》收录了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维生创作的散文作品。

《点燃记忆》收录了《换一种眼光看历史》、《往事在叙述中飞翔》、《拿货的跑山人》、《嘎牙河畔的黄昏》、《龙井的传说》、《北方的泥火盆》、《水边浣衣声》、《养个孩子吊起来》、《悠荡的秋千》、《家乡的酱》、《蒜茄子》、《线板的来历》等文章。

编辑推荐

高维生,吉林人,满族。1962年12月出生于延边一个山区小镇。当过工人、报纸编辑至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季节的心事》、《俎豆》、《东北家谱》、《酒神的夜宴》、《午夜功课》、《有一种生活叫品昧》、《纸上的声音》、《浪漫沈从文》等。

这本《点燃记忆》收录了由其创作的散文作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点燃记忆/独行者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维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100358
开本 16开
页数 2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8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内蒙古
240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8: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