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镜中流年(精)/海豚文存
内容
编辑推荐

《镜中流年(精)》通过卢小雅的笔端,也许会让你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

作者大学时代痴迷先锋文学,无论是写诗还是小说,都力求与众不同。大学生没有什么很特别的人生内容可以表达,所以只好在形式上玩花样,什么“意识流”“零度写作”之类,不管是作者还是作者周围的一些朋友,大多如此。当时作者读了很多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作品,也包括国内的一些先锋小说和朦胧诗,受它们影响比较大。所以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学比较感兴趣,其一些诗歌和小说,不少都是用后现代主义的形式,嫁接古典文学的意境。在作者读博之后,课程少了,自由时间多了,就开始写散文,因之作者性格也不古板,即使写文化知识普及类的文章,行文也力求生动有趣,不受学术研究的约束。

作者的一些文章受诗歌影响,篇幅短小,语言华美但文意跳跃,类似于散文诗……还有一部分是类似于白描手法,简写人事,不事雕琢朴素的文字容易久远,或许这些文章几年后再看很幼稚或有些矫情,但人的成长就是一个过程,生命正因有了起伏才更加精彩。

内容推荐

《镜中流年(精)》是作者卢小雅读书时期的随笔集,《镜中流年(精)》分为三卷,共36篇文章。

第一卷:最有生活的阅读,共11篇文章。分别是:头脑中的旅行、夜读荒诞、和王安忆一起读小说、厦门书店、年轻的老人、索性做了和尚、中国诗歌的脸、写作的减法和生活的减法、中国历史人物的“忍”术、清官与道德崇拜、王小波论国学之我见。

第二卷: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共13篇文章。分别是:表演者李敖、我看古龙、闲话唐伯虎、关于《肉蒲团》的作者李渔、拒绝再玩:《怀念张国荣》、枉抛心力作诗人、怀念章培恒先生、风一样的女子、我和父亲之间、对于一个流氓的回忆、回忆几位老师、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第三卷:原来你也在这里,共12篇文章。分别是:好死与赖活、灵魂的冬天、我看见夏天的男孩在毁灭、相爱如春花凋谢、把相爱者通通打昏、恨过才知道、金门游记、女孩子的花、镜中流年、日记里的青春、原来你也在这里、在博客中慢慢变老。

目录

自序:温柔地活在本城

第一卷 最有生活的阅读

 头脑中的旅行

 夜读荒诞

 和王安忆一起读小说

 厦门的书店

 年轻的老人

 索性做了和尚

 中国诗歌的脸

 写作的减法和生活的减法

 中国历史人物的“忍”术

 清官与道德崇拜

 王小波论国学之我见

第二卷 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表演者李敖

 我看古龙

 闲话唐怕虎

 关于《肉蒲团》的作者李渔

 拒绝再玩:怀念张国荣

 枉抛心力作诗人

 怀念章培恒先生

 风一样的女子

 我和父亲之间

 对于一个流氓的回忆

 回忆几位老师

 闽西的巫婆

 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第三卷 原来你也在这里

 好死与赖活

 灵魂的冬天

 我看见夏天的男孩在毁灭

 相爱如春花凋谢

 把相爱者通通打昏

 恨过才知道

 金门游记

 女孩子的花

 镜中流年

 日记里的青春

 原来你也在这里

 茌博客中慢慢变老

后记

试读章节

很久以前第一次在《天涯》上读到韩少功译的佩索阿的《惶然录》,顿时被其中惝恍迷离的思绪所吸引。这些灰暗跳跃的思想碎片,犹如一个个细浪撩拨着久已麻木的内心。这是矫情的天敌,矛盾与肤浅的多面体,戴着面具的旅行者。他偏居一隅却无所不在,他自甘平凡却神秘诡异,他惶惑不安又无比坚定。他孤独地活着死去,如今却开启万千灵魂的出口,使我们在这个灵感枯竭的社会中寻觅微光。

曾用意译的手法和朋友合编过一本古代的游记,刚接到稿子时,发觉是不小的挑战,但同时也很兴奋。毕竟用现代的文笔去表达前人的意境,是一件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而这些前人留下的瑰丽篇章,也常常让我在头脑中经历多彩多姿的旅行。前几天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不经意两年间已出到了第四版。虽然拿的稿费不多,还是有些开心。选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兰亭集序》,译文完成后,我想给译作取个新的标题,一下子就闪过佩索阿的话:“写下就是永恒。”没错,写下就是永恒。王羲之在文中的喟叹,跟这句话的主旨何其相似!时间一去不返,每个人在时空中都是匆匆的旅行者,若想留下一两丝痕迹在历史的风声中,只有以笔记录。这大概也是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的写作心声吧。

在中国的古文中有一个词我很喜欢,就是“逆旅”,读着这个词,总给人在时空中穿梭往来的感觉,虽然其本意并非如此。所谓逆旅,是指私营客栈。这是自春秋战国以来就有的名称,重法的商鞅就曾经为加强中央君主专制集权而提出“废逆旅令”,认为逆旅是“奸邪”、不法之徒滋长的场所,所以应当取缔。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私营客栈才慢慢发展起来。但是我在这里想讨论的是另一种含义上的旅行。李白在那篇著名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中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天地是空间,光阴为时间,夹在其中的,是生活在此时此世的人类。我们今日汲汲以求不择手段的东西,在时空的次序中又算什么呢?我们只是天地间一个孤独的旅行者而已。古文中还有一个词“人生如寄”,那么我们在此世的行走,也只是犹如寄放在造物者掌心的风筝红线,手一松就放,风一停就落。今天飘到这里,明天飘到那里,但心灵的故乡在哪儿呢?

由此我又想到人们喜欢旅行的原因。为什么人们会喜欢旅行?这是因为人们热爱自由,不满足平凡的此在的生活。纵使锦衣玉食,仍然渴望流浪。齐豫的《橄榄树》传唱三十年而不衰,跟其中体现的流浪意识大概有不小的联系吧。在当代社会,由于物质文明的发展,城市的切割,人口的混居,使流浪成为一件困难的事,于是人们取而代之旅行。人们希望遇到不同的风景,不同的人,可以幻想着过另一种生活,寻找所谓“梦中的橄榄树”。他们的目的性是如此明显,以至于早早规划好自己要去什么地方,能得到什么精神享受。但是到了具体的访地,他们却往往发现,一切都没有改变,幻想还是幻想,生活还是生活,只留下一堆导游聒噪的讲解和到此一游的照片。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花了这么多钱和精力去规划旅行,得到的却是最糟糕的收获。他们不明白的是,旅行虽然可以带来快乐,但带来快乐的并非旅行本身,而是旅行给人的触动。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来到一个地方,忽然间摆脱了物的滞绊,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开始明白怎样更好地生活。而对于另一些人,他们无奈地发现,其实无论到什么地方,都是一样的,烦躁和苦恼并不能有所缓解,只会使孤独者更加孤独,忧伤者更加忧伤。

关于旅行,佩索阿还说过:“旅行者本身就是旅行。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而是我们自己。”他这样论述一种头脑里的旅行:“这种长旅指向我还不知道的国家,或者指向纯属虚构和不可能存在的国家。”真正的旅行只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对人类灵魂的探索程度决定他可以在旅途中走多远。佩索阿以简单的话语阐述了深刻的哲学,一个蜗居斗室但心怀天下的人,是另一种形式的旅行者。对于一个发现了太多事情真相的人来说,现实的旅行变得无足轻重。旅行者并不是在旅行,而是在旅心。

P3-6

序言

信仰的鸽子从天空飞来,落下一两片羽毛。幼小的我从此常常抬头看天,祈祷上苍能不断传来幸运。渐渐地目光凝滞了,如今世道已变,物是人非,唯有疲惫的眼睑上铺满皱纹。

偶尔也会有朋友的音讯从远方传来,朱颜已改,心情不再,却仍勉强挂念着流年。捕风的传说渐渐远去,在我居住的这个城市中,我安步当车,面朝大海,默念着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我们相亲相爱着共度余生。

若正逢天气晴朗,我们也许会去海边。阳光正好,使人温暖;海风吹拂,使人清醒,是我最为喜欢的微凉时刻。环岛路的风景更好,近处书法家广场的篆刻,远处一闪而过的游艇,一切的一切,提醒我今天是个好日子。

白鸽依旧在空中起舞,黑鸦也尾随而至。诚如流云在天空中散了又去,诚如夫妻床头吵架床尾合,诚如杀人犯突然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朋友说我如今变得心平气和,老气横秋,不若几年前刻薄尖酸,满腹牢骚。然则我何尝变过,只是看事情的角度不同了吧。所谓世事沧海,人生浮沉,其实也不过太阳之下,并无新事。

在阳光中我上到26层的“必胜客”餐厅眺望鼓浪屿,在灯光下我潜入人群的阴影听歌仔戏。在白天我的左脸紧贴着你的右脸,在傍晚你的左手紧挽住我的右手,我想起陆忆敏的诗,想起昨夜我睡梦似的眼睛和胳膊。

啊,那多么完美的旧梦!但仍然有冷空气不断地灌进衣袖,催我醒来。如你所见,温柔地活在本城。

后记

本书出版有些偶然,虽然早前我也曾编著过几本书,但博士毕业之后,工作事务缠身,近年创作日少,早已脱离文学圈的轨道,除了少量约稿,连博客都少写了。

但文学的念想不时还会突袭而来。偶尔去逛书店,看见满屋珠玉,特别是众多旧友的新作,也会怅惘若失,颇生一阵感慨。朋友常说我进书店就像丢了魂一样。然而走出书店,抬头望天,阳光明媚,又进入另一个世俗社会,周而复始。

我出身农村,但自小就爱读书,小时候看连环画,稍长读武侠小说,每逢放假找不到书看,就到镇上的文化馆去翻阅各种报刊。其时镇上有另一位爱书之老人,也是天天都去。一老一少,一东一西,聚精会神,成为文化馆的一道风景。而今老的已去,少的渐老,回首梦华,可胜慨哉!因为喜欢读书,自己也开始学习写作,初中时写了一篇作文,叫《故乡的雨》,得到语文老师的表扬,甚至说可以直接拿到文学杂志上去发表了,使我很是雀跃,并自不量力地产生了当作家的理想。高考填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在所有第一志愿都填上了中文系。

后来如愿考上复旦中文系,开学第一天,系主任陈允吉教授就给我们这些文学青年泼了一头冷水,说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只培养文学批评家。好在还是年轻,不培养作家,我们自己玩玩也无妨。现在想来,当时应该是文学黄金时代的最后一阶段,复旦还有诗社、文学社、剧社,且都颇为红火,诗社下面还有朗诵队,写诗歌、写小说、排话剧,当时还颇受欢迎,甚至还能吸引一些漂亮女生。白衣飘飘的年代还未远去,虽然由于性格内向,我只是游走于各个文学社团之间,从未成为核心成员,但丰富的文艺氛围还是给我提供了足够的养料。

大学时代我痴迷先锋文学,无论是写诗还是小说,都力求与众不同。大学生没有什么很特别的人生内容可表达,所以只好在形式上玩花样,什么“意识流…‘零度写作”之类,不管是我还是周围的一些文学朋友,大多如此。当时读了很多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作品,也包括国内的一些先锋小说和朦胧诗、后朦胧诗,受它们的影响很大,其实也可算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表现吧。我有一些特别的地方,是对中国古典文学也感兴趣,所以我的诗歌和小说,不少都是用后现代主义的形式,嫁接古典文学的意境。相对而言,我对陈东东、万夏、柏桦等先锋诗人和苏童、格非、余华等先锋小说家较感兴趣,莫言这种风格对我来说,就有点走得太远了,隔靴搔痒,快感不够。

至于写散文那是读博士之后的事了。博士的课程很少,大概是2002年吧,我到天涯等论坛闲逛,慢慢开始写点文章。先锋诗歌这种,论坛上是没什么人看的。写长篇小说吧,我又天性疏懒,难以为继,所以写些随笔散文,也就成为理所当然了。在短暂的几年间,我显得兴奋活跃,本书中的一些文章,也是写于那个时期。散文本就要求随意,我的性格也不古板,所以即使写《闲话唐伯虎》《关于<肉蒲团>的作者李渔》这种文化知识普及类的文章,行文也力求生动有趣,不想受学术研究的约束;一些文章受我的诗歌影响,篇幅短小,语言华美但文意跳跃,类似于散文诗,也许会有文过于质之讥;又有一些文章取自博客,原不打算长篇大论,常常起了个头很快就收尾了,在表达上就显然不够丰富完整;还有一部分是我目前比较看重的,就是以类似于古代的白描手法,简写人事,不事雕琢。朴素的文字容易久远,经过这些年工作、生活的磨砺,我是这么认为的。其中不少文章曾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过,或被一些选本选中,但无论哪一部分,都蕴含了我的生命体验,即使有些文字,几年后看来很是幼稚,甚至有些矫情,但我并不后悔,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人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生命正因有了起伏才更加精彩。

最后要感谢梁由之兄的厚爱,我们并不熟识,迄今未曾谋面,网络交流也只是寥寥几句。此次他推荐将拙作选人“海豚文存”中,颇有古君子之风。同样要感谢海豚出版社的郝付云编辑,本书中个别篇目,因成于网络,字句、出典未曾详细查阅,蒙其耐心一一校正。年华如水,往事已非,镜中流年,不仅只是通往过去,相信还可以窥见未来。

2013年7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镜中流年(精)/海豚文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卢小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014016
开本 32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11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2013166019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0
13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5: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