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鲁滨逊漂流记/大语文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英国作家笛福以水手赛尔科克的传奇故事为蓝本,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海上经历和体验,并充分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文学加工,使“鲁滨逊”不仅成为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而且成为西方文学中第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形象。

内容推荐

英国小说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讲述的是主人公鲁滨逊漂流海岛,克服困难,艰苦创业的传奇故事。小说写得真实自然,富有传奇色彩。主人公在孤岛上种庄稼,搭木屋,经历了千辛万苦,生存下来,最终于1868年回到阔别28年的英国。

1632年,在约克市一个上流社会,出生了一个小男孩,他从小对航海非常痴迷,生性喜欢探险。尽管他航海的梦想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但鲁滨逊还是在他19岁那一年离开了家,开始了他航海生涯。但是他对航海的种种幻想和憧憬都被狂风巨浪冲走了,他遇上了海难。不过侥幸的是,他被巨浪冲到了一座荒无人烟的岛上。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观与绝望之后,他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与大自然展开了英勇卓绝的斗争。他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利用枪支和简单的工具,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地过起了荒凉的野岛生活。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不仅有了自己的住所和家具,还有牧场、种植园,甚至还训养了动物。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是很不容易的,这完全是他凭借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创造的奇迹。

鲁滨逊是一个乐于帮助别人的人,他从一帮食人族手中救下一个俘虏,由于那天是星期五,所以就给他取名叫“星期五”。从那以后,“星期五”就成为他忠实的伙伴和仆人。鲁滨逊还教他学会了说英语。不久,他又从食人族手中救出了几个俘虏,和他们一起劳动,共同生活。后来,一艘英国船只经过荒岛,鲁滨逊帮助船长制服了叛乱的水手,乘船离开荒岛,返回英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鲁滨逊从落难荒岛到返回英国,这段时间竞长达20多年。

鲁滨逊这个人物是世界文学中第一个资产阶级正面的典型形象。他出生在一个有着幸福生活的中产阶层生活的家庭,原本他可以安逸地过完一生,可是从小便想遨游四海的念头促使他离开了家,展开了一段人与自然作斗争的刺激的生活。鲁滨逊在荒岛上度过了28年的艰苦生活,他利用一艘破船上仅存的一点点的生活资料与大自然进行顽强的斗争。我们从安顿家园、造独木舟的情节可以看出鲁滨逊善于发现与利用现有资源的特点。而拯救“星期五”,搭救船长,降伏暴徒的事件,则刻画了鲁滨逊坚韧不拔地与大自然作斗争的顽强精神。

这本书除了故事精彩离奇外,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鲁滨逊的性格。他敢于冒险,敢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即使流落荒岛,也绝不气馁。在荒无人烟,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的小岛上,他孤身一人,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没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没有食物,他尝试着打猎,种谷子,养山羊,晒野葡萄干;他还自己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做面包。在岛上的第24年,他还搭救了一个野人,并给他取名为“星期五”。在他的教育下,“星期五”成了一个忠实的奴仆。就这样,鲁滨逊在荒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王国。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男子汉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

目录

导读

知识链接

译本前言

鲁滨逊漂流记

名师点评

经典记忆

阅读延伸

问题与思考

试读章节

在找一个合乎这种条件的地点中,我发现在一座山坡旁有一块小小的平地。山坡前面,即对着这块平地的这一面,简直跟墙壁那样直,没有什么东西能从山顶下来。石壁边上,有一个凹进去的缺口,像一个入口或是一个洞门,但实际上这石坡却根本没有入口或山洞。

正好在这处凹壁前面有一块草地,我决定在这里搭帐篷。帐篷门前就是这块宽不到100码、长不到200码的草坪,它以不规则状态倾斜下去,一直伸展到海边的低地上。这地点处于小山的西北偏北方向,所以每天在太阳射到西南方一带以前,我这地方都有小山为我将炎热的日头遮住;而当太阳照到我那片地区时,已接近日落时分,也不会太热了。

我在搭起帐篷之前,先在那处凹壁前面划一道半圆,其半径,也就是半圆顶部和石壁的距离,约为10码,而半圆的直径,即半圆从开始到结束,则为20码。

我沿着这道半圆形插上两排粗大的木桩,然后将它们牢牢地打进地里,粗的那头高出地面约5英尺半,桩顶削得尖尖的。两排桩之间的距离不超过6英寸。

然后我将那些在船上截成一段一段的锚索,沿着那道半圆,一段压一段地套在两排木桩之间,从底下一直套到顶上,只在这些锚索中打下另一排桩,将锚索扯紧,这排桩约有两英尺半高,像是先前那两排桩的支柱。现在做成的这道篱笆确实非常牢固,管它什么野人、野兽都别想从外面冲进来或从上面翻过来。为筑这道篱笆,我花了很多时间和付出了极大的精力,特别是在树林中砍下那些木桩,又将它们拖到这里来,打进地里的这种活儿,更是累人。

在进口处,我没有做门,只是用一张短梯翻篱而过,进去之后便将梯子抽掉,这样我就被完完全全地围在里面。这时,我认为我已向全世界筑构了一道防御工事,夜晚就可以安心睡觉了,不然的话,我还真无法睡个安稳觉呢。不过,以后的事实证明,我根本用不着因担心有敌人进攻的危险而采取那么谨慎的防卫措施。

我费了好大力气,将所有我那些前面谈到过的财产,所有的粮食、枪支弹药和储藏品,统统搬到这道篱笆或是这个堡垒中来。我又做了一个防雨的大帐篷,这地方一年中有一段时间雨下得很多。我做了两个帐篷,下面的那个小一点,上面罩上一个大的,顶上面再罩上一块我从船帆中弄下来的大焦油帆布。

现在我再也不用我运上岸来的那张床睡觉了,我睡的是一张吊床,这吊床确实非常好,是原来船上大副的。

我将所有的粮食和每一种易遭雨水打湿而损坏的物品全都搬到帐篷里。搬完之后,我就将那一直开着的出入口封闭起来,以后的出进,就像我说的那样,全靠一张短短的梯子。

把这工作做完后,我开始挖后面的石壁。我把挖出的土石运过篱笆,沿着篱笆脚堆起来,堆成一个平台的样子,离地面不超过一英尺半高。这样,我就正好在我的帐篷后面为自己挖出了一个洞,好作为我房子的地下室。

我把这些事情通通做好,是花了我不少劳力和许多天时日的。这段时间中,还有一些别的事情引起过我的注意,我得在这里回述一下。那就是,当我拟定我搭帐篷和挖壁洞的计划之后,突然黑云密布,天昏地暗,来了一场暴风雨,一道闪电之后,跟着就是一声霹雳。使我吓了一跳的倒不是那道闪电,而是像闪电一样迅速地涌上我心头的一种思想:啊,我的火药!当我想到一声霹雳有可能将我的火药全部摧毁时,我真是魂飞魄散了。因为我想到,我不仅要靠它来自卫,就是以后食物的供应,也得全靠它。这时我几乎完全没有为自己的危险处境担过半点心,因为要是那些火药真的着火了,我会连自己怎么死的都弄不清楚呢。  想到这一点,当暴风雨过去之后,我便将我的所有建筑和防卫工作通通丢在一边,而专心致志地去做袋子和小匣子,以便将火药分成一小包一小包保存,希望万一发生什么事情,火药不致一下全部化为乌有;同时将它们这样分包、分匣分开保存,也免得因一包着火时而点燃另一包。这工作大约花了两个星期才干完,我的所有大约240磅火药分成为不少于100包。至于那桶被浸湿了的火药,我不担心从它那里会有什么危险发生,所以我将它放在我新挖的山洞里,这山洞我很喜爱,将它称为我的厨房。其余的火药我将它们藏在石壁上上下下的洞穴中,这样它们就不会受潮,并把放它们的地方仔细地作了记号。

在进行这项工作时,我至少每天都要利用空隙时间带着我的枪外出一次,既是出外散散心,也是想看看能不能打到什么东西作为食物;同样我也想了解一下这岛上出产些什么。第一次外出时,我立即发现这岛上有山羊,这使我十分满意。但倒霉的是它们是那样胆怯,那样狡猾,又跑得那样快,想要接近它们是世上最困难的事。但我对此并没有泄气,毫不怀疑有一天我总会猎到一只。果然如此。因为当我发现它们的栖息之所以后,我就用下列的方式等着猎取它们:我观察到,如果它们见到我在山谷里,这时哪怕它们是在高高的岩石上,它们也会好像十分恐惧似的跑开;但要是它们在山谷里吃草,而我在岸石上,它们却不理睬我。我从这种情况中推断出,由于它们的眼睛所长的地位,它们只善于朝下看,而不大容易看见在它们上面的物体。后来我便采取这种办法:我往往爬上岩石,首先占据高于它们的位置,这样便常常得手。我第一次向这些山羊开枪时,打死的是一只母山羊,她旁边还有一只小山羊,当时她正在给它喂奶,这使我从心里感到悲伤。当母羊倒下去之后,那小羊还呆呆地站在她身旁,直到我走上前去将母羊捡起来,放在肩头上带走,那小家伙还是跟着我,一直跟到我的围篱外面。见它这样,我便放下母羊,抱起小羊,将它抱进围篱,希望将它驯服养大,但它总不肯吃东西,我只得被迫将它杀掉来吃。这两只羊的肉供我吃了好久,因为我平时吃得很节省,尽可能地节约粮食(特别是面包)。

现在我已经有了固定的住所,我发现完全有必要弄个地方生一堆火,并弄些生火的柴来。我为这件事做了一些什么,以及我又如何扩大我的山洞,以及我还弄了一些什么生活上的便利设备,我将会如实充分叙述。但我首先得稍微谈谈关于我自己以及我对生活的想法,这方面想来是有不少事情可谈的。

对我的处境感到前景堪忧。因为如前所述,由于一次强烈的风暴将我们的船刮离预定的航向,离开人类商船的一般航程数百里格远,将我掷到这个孤岛上,我就有足够的理由认为这是天意,是老天爷要我在这种荒无人烟的地方,以这种孤单寂寞的方式结束我的一生。当我回忆到这些情况时,不禁泪流满面。有时我又自我告诫性地在心底深思:上帝何以要这样来毁掉他自己的创造物,致使他们如此不幸,如此被弃无助,如此完全抑郁消沉,竟使他们难于找出理由来感谢上帝赐给他们这样一种生活。

但经常在我身上很快又有一种力量阻止我作这种想法,并且对我加以责备。特别是一天我带着枪在海边散步,正为我当前的处境问题而发愁时,理性就从相反的方面来劝告我:“嗯,你现在确实是处于一种孤独的境地,但是请你回想一下,你的当中其余的那些人现在在哪里?你们不是有11个人一道上那小艇的吗?那10个人呢?为什么不是他们得救而你错过了机会?为什么单单挑中你被救上岸?是在这儿好呢,还是沉到海底下好?于是这时我面向大海,心想:在一切坏事中,都应考虑到其中也包含着好的情况,但也要考虑到比它更坏的情况。

接着我又想到,现在我所得到的维持日常生计的东西是多么齐全。要是那艘船没有从它第一次触礁的地方浮上来,漂到离岸边那么近的地方(这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事),使我有时间从它上面取下所有这些个东西,那我的情况就真不知道该会怎么样了。要是我在初次上岸时的那种状态下生活,没有生活必需品,没有补充和取得生活必需品的必要的工具,我的情况又该会怎样呢?特别是,(我大声对自己说)要是我没有一支枪,没有弹药,没有任何制造物件或日常使用的工具,没有衣服、床上用品和帐篷或任何形式的覆盖物,我的情况又会如何?而现在,这些东西我都有了,而且数量很充足,乃至到以后当我的弹药用尽之后,我不用枪也能生活。我认为我的生活能维持下去,只要我活着,就不会感到有任何匮乏,因为我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了如何为意外发生的事故作好准备,为未来的生活作好准备;甚至不仅考虑到弹药用尽以后该怎么办,而且考虑到了当我的健康如体力衰退以后该怎么办。P35-37

序言

“大语文丛书”总序

白烨

语文课程的教授与学习,离不开各类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这套“大语文丛书”,便是配合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教与学,专门编选和出版的大型课外阅读作品的系列读本。

“语文”一词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新华词典》另有“语言和文章”的解说。从人们的实际运用来看,把“语文”理解为“语言与文学”的看法更为普遍,因为早期的“文学”与“文章”的界限模糊,“语言与文章”的说法也完全成立。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语文”,它应该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或者说是它的初期阶段;它既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必要工具,又是人类记录和积累文化知识的重要方式。

“语文”的概念虽然是近代以来才有的,但“语文”的渊源与历史却可追溯到人类产生口头语言和出现文字表达之时。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语文”——“语言与文学(文章)”,已经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累与辉煌的文明传承。其中的代表性成果,便是古今中外的名人名篇、名家名作。它们在精到而优美的语言文字之中,凝结了人们在不同时期的人生感悟、时代情绪与审美精神,并作为文明的载体和文化的传统,滋养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这些经过历史的积淀与检验而成为宝贵文化财富的语文经典,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

教育部在2001年与2003年,先后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即“语文新课标”)。这一“语文新课标”提出的总目标要求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在此基础上,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这样一个高屋建瓴的指导性的意见,对于切实保证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全面提高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水平,无疑是及时的和重要的。

关于阅读书籍对于人们的成长与成才是如何的重要,许多先贤大德都有精深透辟和精警启人的论说。如英国的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乌儿没有翅膀。”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与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我国的著名文学家鲁迅也指出:“爱读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份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比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所以,读书不只是简单的知识累进,单纯的范文借鉴,更不是一种实用性的消闲与娱乐,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灵的碰撞、心智的徜徉、心性的滋养。经常性地阅读好的作品,能够积累文学知识,增进艺术感觉,丰富文化素养,掌握语言规律,进而充实精神世界,提高语文方面的综合能力,当然也包括欣赏作品和写好作文的实际能力。

根据“语文新课标”的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要求,我们这套“大语文丛书”,既注意了所选作品在体裁、样式上的多样性,如中外文学名著中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精品、童话、寓言、故事、神话、科普科幻等方面的中外名作;还注意在各类体裁作品的遴选中,选收那些既有代表性,又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作品,以使“大语文丛书”对于不同年级、不同兴趣、不同需求的学生,都有切合其需要和适合其阅读的作品,从而做到丰富多样,各取所需。特别要指出的是,丛书的选与编,充分考虑了面向中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循序渐进地提高语文能力、应对语文考试等实际性的需要。可以说,整体上的丰富性与具体上的实用性的较好结合,是我们这套丛书有别于同类丛书的一个鲜明特征。

为使这套丛书在配合语文学习和应对语文考试上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也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本套丛书根据不同的类别,在提供原作原貌的基础之上,分别增加了以下一些内容:

1.导读:包括作品写作背景、内容提要、思想内涵、阅读要点等;

2.知识链接:包括作者介绍、作者的生平与成就、作品的地位与影响等;

3.译文:将古文译成现代汉语,以直译为主,力求做到“信、达、雅”;

4.注释:将原著或古文的正文中出现的疑难词句、问题等,予以解释性说明,以扫除阅读上的障碍;

5.名师点评:由知名语文教师总结每篇文章的主要特色并作简要评论;

6.经典记忆:以节选的方式推荐优美的语言、警句;

7.阅读延伸:就作者的历史资料、奇闻轶事及相关人物、事件等,作提示性的介绍;

8.问题与思考:对文章中的精彩观点与描写等内容,或提出鉴赏性的意见,或提出思考性的问题,以使学生更深地领会文章,并把握其精髓。

希望通过我们的这些良苦用心与编选努力,能使这套“大语文丛书”给中小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提供既丰富又实用的精神食粮,陪伴中小学生们有益而快乐的阅读,为推动中小学的语文学习,促进中小学生们的健康成长,略尽我们的一份绵薄之力。

是为总序。

2009年7月26日于北京朝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鲁滨逊漂流记/大语文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笛福
译者 唐荫荪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308340
开本 16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8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44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18
154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5: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