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后危机时代的风险管理(支撑下一个完美风暴)(精)
内容
目录

致谢

概述

第1章

 当前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

 2007年夏季之前的环境

 2007年夏季:序幕

 2007年夏季之后:接踵而至的危机事件

 2008年夏季及之后:全面爆发的危机

 当前危机与日本银行危机之间的一些类似之处

第2章

本次金融危机综述

 本次金融危机的具体成因

 金融泡沫的产生及其破裂的诱因

 使金融泡沫长期膨胀的因素

 肆意发展的发放和分销模式

 发放——分销模式的失败: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膨胀

 风险管理的神化

 放大泡沫破裂冲击力的因素

 支持风险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市场基础设施和系统工作不正常

 会计

 披露

 流动性

 总体风险管理

 宏观审慎政策

第3章

 第一反应:对策和建议

 应对危机的建议:百花齐放

 综观国际组织提出的各类建议

 美国银行监管机构发表的声明(2007年3月)

 国际资深监管领导人小组报告(2008年3月)

 金融稳定性论坛报告(2008年4月)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报告,2008年4月和6月;联合论坛,

 2008年4月;全球金融体系委员会,2008年7月

 瑞银报告(2008年4月),国际金融研究所报告(2008年8月)

 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报告(2008年3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球金融稳定性报告(2008年10月)

 几大国家中央银行提供的流动性(自2007年夏季开始)

 国际组织所提建议的分类

 对于这些建议的评估——似曾相识

第4章

 金融危机所突显出的各类问题

 同样的错误为什么会一犯再犯?

 风险概念模糊不清:准确理解风险价值法

 风险价值法的假定条件

 风险价值法所假定的世界:外部环境稳定的含义

 计量压力水平:两个角度的不同理解

 不同的角度所产生的影响

 风险概念模糊不清:压力测试的限制和可能性

 以风险价值法为中心的风险管理方式的救星:对于压力测试

 的过高期望

 压力测试概念的分类

 压力测试究竟怎么了?

 压力水平:从“水平频率”的角度看

 金融机构应承担多高的压力水平?

 风险价值法中的压力水平

 经济资本管理中置信水平的困惑

 隐形风险的处理

 风险因子信息的搜集

 风险管理方法

 压力测试方法

 以测量出的风险额和高管参与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部资本

 充足评定程序(1CAAP)

 流动性风险管理

 损失分担的国家共识的形成

 目前管理当局对危机的反应

 压力水平:从“历史频率”角度看

 从历史频率的角度寻求适当的压力水平

 确定一致认可的历史频率并非易事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差别

 不同风险类别风险评估方式的差别

 不同风险类别压力测试的差别

 巴塞尔Ⅱ要求的操作风险量化

 操作风险量化需要假定的压力水平

 保证压力情景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压力水平:流动性风险

 监管当局和银行共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观点

 公允价值会计方法相关的问题

 市场流动性管理的问题

 筹资流动性风险的问题

 欧洲、美国和日本中央银行所使用方法的主要差别

 分析压力背后的风险因素

 操作风险管理的教训

 根据原因分类风险因素的方法

 假定风险控制内生的观点

 建立一个持久的监管结构

 监管当局需要采取的应对之策

 金融危机和巴塞尔Ⅱ

 评估危机的监管应对之策:支柱1

 评估危机的监管应对之策:支柱2

 评估危机的监管应对之策:支柱3

 评估危机的监管应对之策:会计规则和外部评级机构

第5章

 风险管理改革:基于危机的前车之鉴

 风险管理改革概述

 与卡什亚普(Kashyap)、拉扬(Rajan)、斯坦因(Stein)(2008)

 的建议比较分析

 改善个体机构的风险管理

 风险因子识别:打破分割的重要性

 对个体金融机构应对压力的有限能力的认知

 由管理当局承担的压力(或者个体机构不能控制的压力)

 如何在管理机构和金融机构之间进行损失分配

 判断由管理当局承担的具体风险

 管理当局与金融机构应对压力的准备

 当前金融危机的类型

 管理当局为应对危机而做的准备

 个体金融机构的危机准备

 适用审慎规则的行业范围

 缔造金融交易的基础(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

 引入富有弹性的且主动的宏观审慎政策

 关于顺周期性

 亟须缓和信用周期波动的宏观审慎政策

 政策目标

 政策工具

 实施政策的机构

第6章

 应对风险的战略反应:基于日本和亚洲的视角

 亚洲国家的困境

 日本银行危机、亚洲金融风暴与当前金融危机之间的差异

 日本和亚洲国家不能将政策需求强加于欧美国家的原因

 与世隔绝的日本金融业

 日本:一个很少出现母国一东道国问题的罕见国家

 隔绝的原因

 日本和亚洲国家金融业的未来战略

 从战略角度看金融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亚洲的战略

第7章

 结论:建构后危机时代的风险管理

 个体机构的风险管理

 金融基础设施

 宏观审慎的政策

尾声

 金融机构管制的加强

 个体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强化管理当局稳定金融系统所采取的举措

 金融危机下损失根源分析缺乏

 与规则接轨的风险管理惯例的异化

 更加激励金融机构围绕规则行事并偏好更高的风险

 对处于非中心国家(Non—Epicenter)的金融机构的错误激励

 对宏观经济的肆意破坏

 国际规则制定过程缺乏治理

参考文献

索引

编辑推荐

《后危机时代的风险管理(支撑下一个完美风暴)(精)》编著者TsuyoshiOyama。

本书旨在努力回答新金融体系设计阶段出现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如“各金融机构应如何重建风险管理系统,以避免重蹈覆辙?”,“监管当局如何通过宏观审慎政策,以更好地控制未来的危机?”,“如何在银行和监管当局之间建立一个适当的关系,以更加平稳地度过本次危机?”。

本书作者Oyama先生长期就职于日本银行,并负责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事宜。Oyama先生选择此时写作本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目前已不再担任公职,转而为私营公司服务,在表达自己观点时,受到的限制相比之前较少。从这一点上看,他确实是讨论本书话题的最佳人选。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当前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 ; 本次金融危机综述 ; 第一反应: 对策和建议 ; 金融危机所突显出的各类问题 ; 风险管理改革: 基于危机的前车之鉴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后危机时代的风险管理(支撑下一个完美风暴)(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Tsuyoshi Oyama
译者 顾锋强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5505140
开本 16开
页数 18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4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830.2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11-6492
版权提供者 John Wiley&Sons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8: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