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佛兰德斯的狗
内容
编辑推荐

一条灵狗与一个天才少年生死不渝的爱与友谊,许给孩子一份记忆,送给成人一柱光芒,抵御孤独与伤害的力量,成就爱与被爱的体验。被誉为“关于人与狗的第一故事”!本书与《夏洛的网》齐名,是感动一生的经典成长读物,已出版260多种英文版,并4度被拍摄成电影!阿甲、安意如、舒飞谦、匙河、苏七七倾力推荐。

传递深邃的爱与同情,缔造永恒的信念与勇气,百年经典、欧洲、美国、日本、韩国中小学生的必读书,不论你是否喜欢狗,你都没法绕开这个关于狗的故事,改编动画片名列“100个最经典动画场景”榜首。

内容推荐

尼洛是一个孤儿,和年迈的姥爷一起生活,他们过着穷苦的生活,靠卖牛奶为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收养了一只被虐待的大狗帕奇,尼洛与大狗的感人故事从此展开。

为了帮助这一家人,帕奇每天替他们拉车,跟尼洛一起进城。尼洛虽然贫穷,却拥有惊人的艺术天赋,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鲁本斯那样的大画家。尼洛深深地爱着一个美丽的女孩阿洛伊斯,她的父亲是全村最富有的人,不愿意女儿跟他这样的穷小子在一起。自尊的尼洛从此尽量远离阿洛伊斯,经常躲在一间小棚子里精心创作他最好的作品,准备在十二月参加安待卫普城举办的少年绘画比赛,拿到比赛的冠军。

然而,厄运却接连不断;姥爷一病不起,日子变得越发艰难,而村里又发生了火灾,全村的人居然都怀疑尼洛是纵火犯;姥爷在贫困交加的风雪夜撒手而去,因为没有钱交房租,房东勒令尼洛搬出赖以栖身的小屋。在圣诞节的前夕,只有老迈的帕奇和他不离不弃,绝望地在街头流浪……

目录

佛兰德斯之旅——《佛兰德斯的狗》导读

第一章 尼洛和帕奇

第二章 男孩的心事

第三章 黑白的世界

尾声 永远不分离

a Dog of Feanden

译后记

阅读分享

附录 鲁本斯小传

试读章节

帕奇是一条佛兰德斯的狗,长着金色的皮毛,硕大的头颅和四肢,双耳像狼的耳朵一般地高耸,四腿有如弯弓,脚掌宽阔,肌肉发达——这是世代苦工磨练的结果。帕奇出生于一个勤劳的家族,他们祖祖辈辈都在佛兰德斯做苦工,世世代代都被人们所奴役。与普通的狗不同,他们总是被车辕和挽具牢牢地拴住,时刻紧绷着肌肉,在狗拖车上受苦受难,直到在坚硬的街道上心碎而死为止。

帕奇像他那劳苦一生的父母一样,终日在各个城市的坚硬石路上奔波,跑遍了佛兰德斯和布拉邦特之间的每一条长路。除了痛苦和辛劳,他没有从父母那里继承任何遗产,只能饱受生活的折磨和风雨的洗礼。所以,尽管生长在信基督教的国家里,帕奇还是那么命苦,因为他只不过是一条无人在意的狗。

在很小的时候,帕奇就开始体会货车和颈圈给他带来的苦痛。满十三个月之前,帕奇变成一个五金经销商的财产,过惯了走南闯北的生活,见识过蓝色的海洋,翻越过绿色的山峰。后来,帕奇被廉价卖掉了,因为他在那时仍然非常年轻。

后来,帕奇落到了一个大酒鬼的手里,这个人简直连畜生都不如。从此,帕奇仿佛掉进了地狱,时刻都在地狱里遭受严酷拷打。这个新主人是一个野蛮的布拉邦特人,脾气暴躁,好逸恶劳。他把推车塞满罐子盘子、酒壶水桶,还有各种陶器、铜器和锡器,却让帕奇独自拼命拉车,自己则懒洋洋地在旁边溜达,嘴里叼着黑烟斗,不费吹灰之力地移动着他那肥胖懒惰的身体。每当在路边遇到小酒馆或咖啡店,他都要去里面喝一杯。

幸运(或者说不幸)的是,帕奇身体非常强壮,因为他来自一个铁打的种族,生下来就习惯了极其艰苦的环境。所以,帕奇并没有被悲惨的生活击倒,始终都在残酷的重压下苦挨,忍受皮鞭、饥渴、拳脚和咒骂,疲惫不堪是这个最耐劳的四脚兽从布拉邦特人那里得到的唯一酬劳。

漫长的两年过去了,帕奇时刻都在忍受死一般的痛苦。一天,帕奇像往常一样,走在那条笔直的路上。这是一条肮脏的路,路上积满尘土,一直通往鲁本斯的城市。

当时正是盛夏,天气十分炎热。帕奇的拖车非常沉重,车上的金属制品和陶器堆积如山,主人却在一边闲逛,不但对他的痛苦无动于衷,反而噼啪地鞭打着帕奇那颤抖不已的腰部。

每当在路边遇到小酒馆,这个布拉邦特人就会停住脚,走进去喝啤酒,却从不许帕奇歇一会儿,去河边喝一口水。帕奇只好继续顶着毒日头,走在火辣辣的路面上,虽然他整天都没吃到一点儿东西。更糟糕的是,他差不多连续十二个小时没喝到一滴水了。尘土迷乱了他的眼睛,殴打又让他感到阵阵剧痛。最后,帕奇终于被腰间的无情重担压得失去知觉,踉踉跄跄地跌倒了,口边吐出一股白沫儿。

帕奇跌倒在白色的灰土路中间,一动不动地躺在最毒辣的阳光下面,很快就要病死了,主人的药葫芦里却只能倒出一种用脚踢、咒骂和橡木棍殴打混合配制出来的”万能药”,这是帕奇唯一的吃喝、工资和奖金,他随时都可以得到——因为主人始终都在为他准备着。可是,任何拷打和咒骂都已经无济于事。帕奇还是躺在白色的尘土里,看起来就跟死了一样。

过了一会儿,布拉邦特人才发现帕奇的肋骨对痛打无动于衷,他的耳朵也对咒骂毫无反应。这时,主人认为帕奇死了,就要变成一具再也没有利用价值的尸体,除非有人愿意把他的皮剥下来,做几副手套。于是,他在离开前对帕奇恶毒地诅咒几句,解开挽具上的皮带,把帕奇的身体踢进旁边的草窠里,一边嘟嘟囔囔地抱怨着,一边懒洋洋地把货车从路边推上土坡,把奄奄一息的帕奇留给蚂蚁和乌鸦去叮去咬。

这是卢维思集市的最后一天,布拉邦特人忙着去赶集,打算把车上的货物卖个好价钱。  失去强壮耐劳的帕奇之后,他变得火冒三丈,因为他现在必须一个人把满车的沉重货物推到卢维思去。尽管如此,他却丝毫没有留下来照顾帕奇的打算,因为他认为这条濒死的狗已经毫无用处了,还不如再去偷一条呢,反正这条大狗是他独自溜达时趁主人不备偷来的,没有浪费过他一个铜子儿,或者说几乎从没有花费过他一分钱:在那漫长而又悲惨的两年里,帕奇时刻不停地在为他做苦工,每天都从日出忙活到日落,不论夏天还是冬天,晴天还是雨天。

他已经不折不扣地从帕奇身上榨取了所有好处,因为他是一个聪明人。让那条大狗孤独地在河沟边咽下最后一口气吧,让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被小鸟尽情啄食吧,他还要继续赶路呢。到卢维思之后,他可以去乞讨和偷窃,然后快活地大吃大喝,跳舞唱歌。为了一条快要咽气的拉车狗,何必去浪费时间,冒着损失一大把铜子儿的风险呢?这会被人笑掉大牙的。

被主人抛弃的帕奇,静静地躺在草绿色的河沟里。

P8-13

后记

小村庄、红磨坊、教堂钟楼、佛兰德斯原野、男孩和大狗。在这种环境里,很想读一个温馨的故事。可是,作者却让尼洛和帕奇一起离开了世界。

虽然我在翻译这部作品之前就知道这个结局,初次译到尼洛和帕奇惨死时,还是不忍“杀死”他们,便把这些描写悄悄地跳过去。几天后,我再次打算补译它们,却还是鼓不起勇气。几个月后,当我对译文做最后修订,为保持故事完整,才不得不把它们译出来。然后,我一连数日都在回想故事结局,为尼洛和帕奇感到悲伤。六年前,我在粗译《夏洛的网》时,译到夏洛死亡时,心里也有同样感受,但那次在悲伤中还藏着一点欣慰,这次却截然不同。

尼洛和帕奇竟然都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个结局,至今仍然震撼着我。奥维达为何要创作这样悲惨的故事?等到心情稍稍平静,我开始查找有关她的资料。

奥维达(1839—1908),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作家,出生于英国,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英国人。她本名玛丽亚,路易斯’雷米,小时候试读自己名字“路易斯”时,把它错读为“奥维达”,后来即以此为笔名。

奥维达是一个多产女作家,其创作多为浪漫作品,当时受读者欢迎,后来多半被人们遗忘。从1863年出版第一部小说《在奴役之下》起,她陆续出版过四十多部小说和散文集,其中《双旗之下》最为著名。她也曾为儿童写过故事,除本书之外,还有《两双小木鞋》、《纽伦堡的火炉》等。

奥维达喜爱动物,不但积极保护动物权利,还亲手救助动物,曾经喂养过三十条狗。1871年,她去安特卫普参观,被这个城市和鲁本斯作品所打动。次年,她创作出儿童小说《佛兰德斯的狗》,其副标题是——“一个圣诞故事”。

英国诗人罗伯特·布朗宁凭着儿童诗《哈默林的花衣吹笛人》,让德国哈默林城变成欧洲名城;奥维达则凭着这部作品让尼洛家乡霍布肯变成旅游胜地——单凭这一点,也可以明白各国读者对这个故事有多么喜爱。

奥维达的经历,让我明白了她为何要创作这部作品。

那么,她又为何要让故事有这样悲惨的结局?照童书惯例,故事主角往往不会死,就算他经历过许多磨难,比如匹诺曹,可最后总会有美好结局呀。当然,即便如此,仍有少数优秀作者敢于把故事主角“杀死”,比如安徒生和E,B,怀特。

但尼洛与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夏洛的死因都不一样,因为他有过很多“自救”机会:村民诬蔑他纵火时,他可以辩解;宣布绘画比赛冠军名单时,他可以去查问,房主赶走他时,他可以住到收房时为止,捡到钱包时,他可以让一切误解消除。

然而,作者还是让尼洛死去,甚至也包括帕奇,尽管她要写一个圣诞故事。可同样是圣诞故事,《圣诞颂歌》不是有个美好结局吗,这部作品为何偏要例外?

答案就在尼洛那里。

尼洛是一个天才男孩,艺术天赋极高,终日沉浸于艺术世界,他人很难理解。他是穷人的孩子,可贫穷反而给予他善良、倔强的本性。所以,尼洛始终坚信:“贫穷有时是可以选择的,穷人也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人,让那些对他们说不的人闭上嘴。”

很不幸,尼洛生活在对天才持侮辱态度的旧社会。他就像胆敢同风雨对抗的芦苇,越是受到压迫,越要用美好的艺术世界与丑恶的现实世界对抗。当人们对他侮辱达到极点,天才的芦苇只能随梦而去,因为他绝不肯妥协。所以,尼洛的死既是艺术升华,也是作者对现实的控诉。

帕奇的死也出于必然,因为社会对帕奇伤害更大。既然所有友情和温暖来自尼洛,当尼洛对那个社会说不,帕奇也要做相同选择。因此,帕奇与那些愚昧陪葬者不同,他的死不是出于愚忠。帕奇和尼洛之所以要告别那个世界,是因为天才和纯真在那里已经消亡。

总之,这部作品是一出悲剧,它做到了“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比《圣诞颂歌》现实批判力度更强,情节更感人。

不管怎么说,小说毕竟属于虚构,大概这就是奥维达要把它当做圣诞故事的原因,因为它能让儿童在节日里更懂得热爱珍惜生活,学会宽容和尊重他人,不论他是穷是富,是天才还是常人。

与一百多年前相比,社会不知进步了多少。或许,这个悲剧再也不会重演。不过,在被钢筋水泥丛林困扰的都市,在与邻居无事不相往来的公寓楼,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在学校或是公园,我们仍要追求和梦想,彼此还需要宽容和友爱,人与动物仍需和谐相处——不然,这部作品怎能至今还会让我们感动?

初次知道这部作品,是在电影台看到同名日本动画片的那一天。从此,每当遇到新朋友,都要问他们是否读过这部动画片的原著,他们却都对我摇头。

当时,我以为这是日本人自己的东西,去年偶然得到原文,才知道它是奥维达一百多年前的创作。然后,我开始查找其中译本,却只找到几个据日本动画片改编的小故事。于是,我打算自己动手翻译,让中国读者读到这部作品。

故事虽然不长,我却几乎用了三个月才译完。四月,刚刚译出草稿,便转入另外的工作。七月,好容易抽出时间,又因写作劳累过度,被迫紧急手术,住院治疗。九月,出院后,才用两个月断续译成。因手术后不能久坐,我经常要趴着甚至跪在椅子上翻译,译得极其艰苦。此后,我又花费很多时间,编写出导读和鲁本斯小传。

与日本同名动画片相比,原著情节虽然简单,但作者的细腻描写和从容不迫的叙述,让作品具有一种视觉艺术无法代替的魅力。不过,因时代限制,作者的文风和某些思想都有我们难以接受的地方。为让作品更贴近读者,我没有完全直译,而是在翻译时稍做改动,增删了某些细节,修改了原著中的几处漏洞。另外,原著仅笼统地分为四章,为便于读者阅读,我把每一章分成几个部分,另外又加上了小标题。这些做法是否得当,还要敬请读者朋友们多多批评。

肖毛2006年10月26日

书评(媒体评论)

拿到《佛兰德斯的狗》时,我不知道我会哭,眼泪像想要跃过幼稚园栏相杆的小孩,哪此欢跃鸸不受限制。被工作塞得满满当当的心,就像寒冷的房间里突然有了一线阳光,眼睛脆痛,受不了这灼热而滴下泪来。

——安意如(作家)

所有那些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喜悦与磨难,能够对宠物给予爱意与付出,能够无条件地去尊重一个贫苦的农夫,或者在灵魂深处有着敏锐感知力的人,都会被这个故事深深地感动。在故事的最后一页我泣不成声。这个永恒的故事属于每一个人。

——毕泽尔(美国书评人)

这个故事,有一种钻石一样的内核,在闪闪发光。

——艾斯苔尔(小书房儿童文学网创办人)

最近出门遛狗受尽白眼和冷言冷语。读了这个故事很受鼓舞,爱狗的和恨狗的人,都应该来读一 读。

——阿甲(童书专家,红泥巴儿童村创始人)

奥维达作品的小主人公心中总是活跃着一种美的情感,尼洛的故事是美的梦幻的破灭过程。她的多数作品都是在描述幼小心灵中,一个艺术家的诞生。

——韦苇《西方儿童文学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佛兰德斯的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奥维达
译者 肖毛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208786
开本 32开
页数 2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6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84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1
14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2: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