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太阳之子--走进凡·高的向日葵/走进经典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史记》中项羽自刎前悲怆吟诵的一句“时不利兮骓不逝”,让无数后人怆然泪下!凡·高绘画中那燃烧的向日葵,烧灼着每个观看者的心。海明威《老人与海》中与大鱼搏斗的渔夫,就是人类在这孤独的行星上奋力求存的象征。川端康成的《雪国》以凄楚的抒情、“人生如梦”的咏叹,感动了全世界的读者。沈从文用一生描绘的“湘西世界”,把边城流溢着野性而和谐的美,洒向了全世界……

本书为“走进经典丛书”之一,让我们来共同品味凡·高的粗犷与如腻。

内容推荐

他是一位悲剧性的天才。他穷尽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用画笔描绘人类精神的坚忍与顽强;一是用文字向亲人倾吐他对这个世界的无限热爱。

凡高一生留下了丰富的作品,直到去世之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这些作品中作者突出地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现,“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这样的艺术对20世纪表现主义影响甚深,特别是苏丁和德国表现派画家,从凡·高的作品中吸取了不少重要的原则。文森特·凡·高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画家。

请翻开本书,让我们来共同品味凡·高的粗犷与如腻。

目录

导言:关于凡·高和这本书

一、走进一幅画:从《向日葵》里

 我们看到了什么

 《向日葵》的创作故事

 为走进画面做点准备

 主题与内容

 形象与形式

 文化和社会

二、走进一个人:了解凡·高

 燃烧生命——凡·高小传

 父亲与家族

 母亲与艺术

 兄弟之爱

 书籍与思想

 凡·高的个性

 凡·高的爱情

 凡·高的病症

 “美”与“丑”

三、艺术萌芽:凡·高的精神之源与早期艺术

 早期艺术历程

 凡·高精神

 家乡的风景与圣经故事

 不朽的艺术大师们

 自画像告诉我们

四、艺术蜕变:巴黎生活和印象派的影响

 巴黎:艺术之缘

 印象派画家们

 浮世绘艺术

 流浪巴黎

五、艺术成熟:阳光下的阿尔

 来到阿尔

 黄房子和风景画

 阿尔的朋友们和肖像画

 南方画室之梦与高更的到来

六、最后的绽放:艺术家、病人

 从艺术家到病人

 圣雷米的星空

 母亲·画·故乡

 麦田上空的乌鸦

七、艺术特色:凡·高画风解析

 后期印象派

 表现主义的先驱

 象征主义大师

 艺术家凡·高与思想家凡·高

 一次临摹凡·高向日葵的体验

八、那些与凡·高有关的艺术家们

 前辈大师

 同时期的伙伴

 后来的革新者

结语:纪念凡·高最好的方式

凡·高生平与创作大事纪年

试读章节

主题与内容

欣赏一幅艺术作品是否真的应该先去了解艺术家的思想呢?也许对于古典的艺术家不一定需要。例如,你不用先了解米开朗琪罗的思想,也能够为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所感染。这是因为其主题和内容与一般大众耳熟能详的宗教历史知识相去不远。但到了凡·高的时代,情况就变得复杂了。也许对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说,即使没有阅读过凡·高的传记,也会被其画面的强烈效果所吸引。但是,的确有相当一部分的普通观众,是在阅读了类似《渴望生活》之类的著作之后,才领悟到凡·高作品感人的地方。更有一些观众,如果突兀地不带任何背景知识地展示给他们凡·高的作品图片,让他们欣赏凡·高的创作尤其是那些人像作品的话,也许还会有一些反感,甚至觉得丑陋。

看来,要想理解绘画作品的思想和内容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完整的理解需要一定的人生经历、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与作品有关的背景知识的确能够影响我们的好恶。但是,对创作背景与艺术家的了解并不能保证人们对作品产生强烈而深刻的反应。

我写这本书的想法就是希望读者们能更多地用视觉从画面中而不是从文字中获得对凡·高艺术的认识。

那么,在缺乏那些背景知识的时候,当我们面对《花瓶中的15朵向日葵》这样一张知道它很有名,但不知道为什么有名的名画时,应该怎样做呢?首先,我们要学会审视画面的内容,要用宽容的而不是挑剔的目光感受画面。

幸运的是,《向日葵》实在不是一幅复杂的绘画。我们可以考虑将一幅画的主题和内容简单地概括为题材和寓意,而你很快就能获得关于题材和内容的感受。

1.题材

凡·高是写实的画家,这样一幅模仿真实自然形象的绘画作品,观众一眼就能看懂。很明显,画中的主要形象是向日葵,表现的是插有向日葵的花瓶摆放在桌上的场景。任何人都会很容易辨认出画的题材。但是,当我们深一层去想这个问题时,情况就不同了。他为什么要画向日葵?又为什么要将向日葵插在花瓶里?向日葵题材对于画家意味着什么?这些并不是一目了然的问题。

向日葵在这幅画面中的效果其实是复杂的。实际上,同一形象呈现在不同人的眼睛里效果是不一样的。视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人们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意识和心理趋向来改造接受到的视觉信息的。人们的心理意识既有群体性,也有个体性,但都受到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影响。所以,一幅画的题材包含着对人性本质、族群传统、生物本能、生存状态、文化历史这样一些属于人类学和文化学范畴问题的思考。在视觉表象后面的文化意味很值得审美者留意、深思。这样,向日葵的形象问题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花的问题,而有着一些特定的寓意。

2.寓意

在《花瓶中的12朵向日葵》中,凡·高使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我们在欣赏时就需要一点想象力,这样会帮助我们抓住画中的意境。

在中外文化中,向日葵都是一个常见的有意味的形象。它不仅频繁出现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而且具有很高的品位。一提到向日葵,那又瘦又高的茎梗,顶着一个金黄的大圆盘,花中结满了小小葵花籽粒,花朵随着太阳转动方向的形象,就会呈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向日葵最大的特点无疑是将花冠朝着太阳的属性。太阳是人类最原始和最重要的崇拜物,也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能量来源。太阳在许多宗教和文化传统中都是生命中心、神圣事物、能量、热情和理想的代表。对太阳及其光辉的依恋是忠诚、渴慕的表示。天上的太阳是崇高神圣的,而向阳的葵花也不寻常,是忠心、虔诚、善良和智慧的化身。

向日葵在一般人的眼中也是美丽的。它的美体现在色彩、形状、姿态和神韵上。

色彩美感是葵花最直观、最有魅力的迷人之处。金黄色的花瓣与绿色的叶,用浓重的笔墨表现出生命的力量。

向日葵挺立的姿态,质朴而坚强,具有一种阳刚的外形美。盛开的花朵,花瓣放射状地绽开,宛如太阳的象征符号,落落大方。

向日葵的神韵同样诱人。人们用拟人化的方法将人性中的热情与热爱,倾注在花朵之中,表达自己挚爱的感情。于是,向日葵作为忠心、忠诚和崇拜神圣的象征,始终与太阳、光明相联系,这其中包含着友谊、理想、崇高的意味。

对凡·高来说,向日葵与太阳的这种关系,正是他内心所渴求的一种人与人之间强烈、单纯、直接的友谊和感情的象征。、同时,作为一名深受家庭影响的虔诚基督徒,在他心中,太阳也是上帝神性的化身,向日葵的形象正可以作为对一种超越平凡、超越庸俗生活的崇高理想的渴望。此外,凡·高在切割下来的向日葵花朵身上,还看见了生命的短暂与精神的永恒这一对矛盾关系。干百年来,花让人类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与虚幻。即使再美丽的鲜花,也逃脱不了枯萎的命运。凡·高笔下的向日葵,在蓬勃绽放的背后隐隐带有一一种莫名的激情和伤感,我们在其中仿佛也感受到了一份孤独与哀伤。

形象与形式

1.形象

形象性是艺术的本质特点。形象与形式构成了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核心。这些有关形象与形式的内容可以概括为造型、色彩、肌理、构图和笔触等元素。它们构成了一件艺术品的主体。人类能够欣赏绘画真要感谢造物土赐予了我们神奇的视知觉:从出生后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视觉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绚丽神奇的世界。

我们视觉所感知的这个世界,基本上是由两种事物构成:物体和空间。换用视觉艺术的语言、物体和空间可以用形状与形念的概念来表示。形状是平面的,形态是立体的。每一个物体如房子、车子、书本,都具有一个形状或形念。你能运用感官真实地感知到它。甚至,做白日梦时,在你的脑海里出现的形状、形态感觉上也是那么真实。人们就是靠了这样一种禀赋来欣赏艺术的。

2.形式

组成一幅画面的所有视觉要素都属十画家所运用的形式。一个笔触,一个色块,自有一种影响观看者心理的力量。绘画艺术的形式语言主要包括造型、空间、光、色彩、构图、材质和肌理等。形式与风格紧密联系,有风格的艺术家运用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段创造出各种艺术形象,艺术的形式语言本身就具有审美的价值。

了解艺术形式的主要特点,是欣赏各种美术作品的重要基础。如果对美术史和美术的形式特征不太了解,会影响到对艺术品特殊意味的理解。这也是让大多数接触艺术较少的人士望艺术而却步的原因。好在,艺术的形式语言概括地说并不太复杂,下面仅做一个浓缩版的简要介绍。

3.造型

造型是形式语言中的重要元素。对你我来说,能被感知的空间和物体,构成了这个感性的世界。在艺术中,造型这个概念的核心内容就是对物体与空间关系的创作研究,包括物体的内部结构、物体外部与空间的关系、此物体与其他物体的关系等。

在艺术欣赏中,造型可以用形象一词来代替,借用雕塑的语言就是“塑造出了美的艺术形象”,但造型比形象含有更丰富的专业内涵。在艺术创作中,造型是指发挥了主体能动性的“创造出的形式”。点、线、面、体又被称为造型的四种基本元素。为了更清晰地表述造型与视觉感知的关系,造型又被分为对形状、形态与空间三部分的研究。实际上,形状、形态与空间彼此之间有很紧密的关系,并不能割裂地观察。

一般而言,平面的绘画具有二维的属性,所以我们着重讨论一下形状。形状一般是指平面的形,具有长度和宽度。形状是由轮廓或界线所包围的,比如看剑一个篮球,我们的感知描述它是一种圆形的东西,那么“圆形”就是我们所说的“形状”。形状包括“几何形状”和“不规则形状”。从事绘画创作的视觉艺术家以自由的徒手表现,画出游动变换的线条,围合成美丽的不规则形状。凡·高画中的线条和轮廓就是这种形状的范例。

点、线、面及其组合关系是构成造型形式美感的重要元素。在具体的作品中,它们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而是有机地组成视觉形象。我们将它们抽取出来,分别考察,有助于分析各种视觉艺术品的形式结构。同时,由于点、线、面自身就具有一种抽象的美感,艺术家尤其是20世纪现代主义时期的一些艺术家,很重视在创作中发挥这些元素的独立美感。点、线、面对视觉所具有的意义,好比音乐中不同音高、节奏和旋律的乐音,三者组合起来可以表现出有如音乐一般的画面节奏感和旋律之美。

4.点

点是视觉艺术的最小单位。点的轨迹构成线,点的密集构成面。在人的通常观念中,点是非常小的东西。这是由于点的存在有赖于比它面积大得多的背景衬托的缘故。在平面上的点,由于大小、位置的不同,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给人以不同的情绪感染。

5.线

也称线条。在几何学上是指一个点任意移动所构成的图形。线有直线和曲线两种。换句话说,线就是点的延伸,它的定向延伸是直线,变向延伸为曲线。在二维空间中,线是面的边界线;在三维空间中,线是形体的外轮廓线和标明形体内部结构的结构线。所以,线在造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P12-17

序言

刘勇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经典之作。所谓“经典”,可能是一本著作,一部电影,一幅绘画,一首乐曲,也可能只是一个公式,甚至是几个字符,但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漫长的时流里永恒地闪烁着光芒。

经典是崇高伟大的,又是淳朴平凡的,更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比如,人类一直都在关心:如何实现社会公义?如何追求真理?数千年来,众多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在呕心沥血地解决这个问题,孔子、孟子、亚里士多德、马克思……他们的努力和思考,凝聚成了《论语》《孟子》《政治学》《资本论》等经典著作。没有这些思想经典,人类命运的航船就没有指路的灯塔。

又如,人类一直苦苦追问:人为何而来?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宇宙运行的最终定律是什么?从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到霍金,科学家们相继不断地努力,完成了《几何原本》《天体运行论》《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相对论”等经典著述,他们智慧的思考使我们今天能够拥有轮船、汽车、电视机、电脑、卫星、航天飞机,能够潜入深海、登陆月球、克隆生命。没有这些科学经典,人类迄今仍处在茫荒之中。

至于文学艺术经典,就更与我们“心心相通”了。《史记》中项羽自刎前悲怆吟诵的一句“时不利兮骓不逝”,让无数后人怆然泪下!凡·高绘画中那燃烧的向日葵,烧灼着每个观看者的心。海明威《老人与海》中与大鱼搏斗的渔夫,就是人类在这孤独的行星上奋力求存的象征。川端康成的《雪国》以凄楚的抒情、“人生如梦”的咏叹,感动了全世界的读者。沈从文用一生描绘的“湘西世界”,把边城流溢着野性而和谐的美,洒向了全世界……没有这些文学经典,人类就不会懂得什么叫美,就会缺乏追求更美好的明天的愿望与激情!

然而,这些经典大师不是超凡脱俗的圣人。他们与我们一样,是活生生的人,会经历青春与暮年,会遭遇种种挫折,会痛哭,会大笑。被后世尊为“诗圣”的杜甫,其实是极为平凡的人。和大多数底层百姓一样,他挨饥受冻,所以才愤怒批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不公;置身在破屋里,同天下百姓一样身受淫雨之苦,所以才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吁。被称为“2 0世纪中国良心”的巴金,一生歌颂以奋斗为生命、以痛苦为力量、以献身为幸福的人物。巴金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与他平常充满人情的爱心是融合的。“文革”期间,巴金惨遭迫害,妻子也被迫害致死。读过他悼念妻子的散文《怀念萧姗》的人没有不心酸泪下的。只有把崇高的巴金与充满人情味的巴金结合在一起,我们才能认识一个真实的、可敬可爱的巴金。

无论是杜甫,还是巴金,他们是崇高的,也是平凡的,或者说,他们的崇高正是从他们的平凡中生长出来的。如果说他们与我们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也许是他们的爱心更广,责任心更强,对理想的追求更执著罢了。他们所关心的,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民族的、国家的、人类的福祉。所以他们的思想和著作,能够超越性别、时代、地域的限制,而成为人类生生不息之伟力的代表。

经典虽是大师个人完成的,但经典之所以能不朽,却是一代代读者——也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阅读的结果。经典的价值就在于:它们是后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是一代代人成长不可缺少的养分。其实许多大师本身都是在青少年时代汲取了前辈宝贵的营养才得以茁壮成长的。没有在青少年时期“读书破万卷”,杜甫是绝对不可能“下笔如有神”的。没有在青年时读到欧几里得和笛卡儿,牛顿也许一生碌碌无为,再大的苹果落在他眼前,他也可能无动于衷。因此,被公认为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的牛顿这样说:“我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们阅读经典,不是为了炫耀于人,而是因为它们能够启发我们,提升我们,丰富我们。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或者由于其他原因,今天的青少年对有些经典似乎感到生疏和难以接近。这正说明我们需要这样一些书籍:它们必须能够联系现代生活重新阐释经典,为青少年的未来成长提供宝贵的、必要的养分。

为此,我们把这套丛书奉献给年青的朋友们,希望你们能够“走进经典”!

在本套丛书编撰过程中,我们首先关注的是揭示出经典是如何生成的。大师们创造的经典固然伟大,但创造经典的过程更加耐人寻味。阅读经典的目的,一是获得知识,二是学习那些大师特有的品质。后一点比前一点更重要。因为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如何获得知识。经典不是凝固的化石,而是鲜活的机体。我们最大的期望是:当你放下书本时,能够感觉到那些大师的经典是栩栩如生的,就像刚刚从身边走开的师长兼朋友,他们亲切而智慧的话音还萦绕在耳旁。本套丛书特意附上大师生平与创作的年表,也是出于这一考虑。

我们的另外一个愿望,则是能够以生动流畅、浅切清新的方式和语言来阐释经典。真正成为经典的东西,都能深入浅出,以平易的笔调谈论深邃的思想,既有思想的光彩,也有文字的优美。介绍经典的文字更要继承这种文风。这套丛书结合作品内容选用了大量图片,也是出于这种目的。

此外,本套丛书还特别强调经典选择的多样性和代表性,在古今中外众多的经典中特别选取了文学、哲学、社会学、绘画、音乐等方面的经典。就每本介绍经典的书而言,则注重选取大师们最重要的代表作,同时兼顾青少年读者的阅读特点。如巴金作品首选《家》而不选《寒夜》,达尔文作品首选《物种起源》而不选《人类的由来》,卓别林作品首选《摩登时代》而不选《大独裁者》等,都是经过慎重挑选的。

值得推荐的经典太多了,本套丛书将分批陆续推出。丛书的宗旨是向广大青少年朋友推荐和介绍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经典,通俗、简明、淳朴是我们的追求。因此,没有特别注重某些学术化的要求如严格的注释等,这也是需要说明的。

作为这套丛书的主编,我在感谢所有编撰者辛勤劳动的同时,也特别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相关负责同志。总编辑杨耕先生在丛书编撰的过程中,多次提出重要的指导性意见;尤其是总编辑助理傅德林先生,丛书从策划到编撰再到出版,都凝聚了他的智慧和心血。陶虹、高东风、薛萌等编辑也为丛书的出版不辞辛劳,奉献心力,还有那些在幕后为每本书默默审稿的专家们,这里也一并致谢!

2006年10月金秋于北京师范大学

后记

《走进经典》丛书,经过所有编撰人员的共同努力,历经两年之久,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

为了增强“经典”的生动性和可读性,更好地理解“经典”的深刻思想,本套丛书采用了一些珍贵的图片,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能与部分图片的著作权人及时联系上,恳请各位见书后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依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及时付酬。在此也特别感谢各位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

由于我们的水平和能力有限,本套丛书中可能有表述不正确的地方,甚至存在某些错误,期待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我们特别想知道广大青少年朋友对“经典”的认识和理解,我们盼望着你们的回音!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11月24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太阳之子--走进凡·高的向日葵/走进经典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甄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3079643
开本 32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4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2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13.055.63-49
丛书名
印张 6.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3: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