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诉讼/译文名著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银行职员约瑟夫·K在一个普通日子里的早晨被突然闯入的便衣警察逮捕。接下来被迫面对一场莫名其妙的诉讼案。他不知道自己身犯何罪。他定期接受“审讯”;他的自由不受限制,却又感到法院的人无处不在;他想澄清自己,却又无从着手。一切都荒谬绝伦,法律无法捉摸,审讯如同儿戏,法官委琐卑劣,律师只会空谈……然而,案子却像网一般罩住了他。最终,他只能像条狗似的被人杀死。

内容推荐

《诉讼》是最早被人们认识的小说,它披露了黑暗社会的司法内幕和腐败的官僚机构:银行襄理K为人正直,勤奋能干,可在三十岁生日那天突遭逮捕,他觉得此事荒唐而又滑稽,后经多方打听才得知,原来有一个秘密法庭在对他进行调查。在一次审讯中,他当众揭露司法机构草营人命、诬陷好人的官僚作风和腐败现象。他试图寻求周围人的帮助,可无人理会;他想求见法官为自己申辩,可也是枉然。他很无奈,最终却在三十一岁生日前夕被两个神秘的黑衣人杀死在采石场。小说故事情节扑朔迷离,发人深思。

目录

第一章 被捕——先同格鲁巴赫太太、后与比尔斯纳小姐的谈话

第二章 初审…

第三章 在空荡荡的审讯室里——大学生——办公室…

第四章 比尔斯纳小姐的女朋友…

第五章 鞭笞手…

第六章 K的叔叔——莱妮

第七章 律师——工厂主——画家

第八章 商人布洛克——解聘律师

第九章 在大教堂里

第十章 结局

附录 马克斯·布洛德为《诉讼》第一、二、三版写的“后记”

试读章节

他穿着完毕后,维伦紧跟在他后面,他们走过隔壁那间空着的房间,走进贴邻的另一个房间,这个房间的两扇门已经打开。K清楚地知道,这个房间不久前租给了打字员比尔斯纳小姐,她很早就去上班,很晚才回来,K同她除了说些问候的话外很少接触。现在,她床边的那只床头柜已经被人搬到房间中央作为办公桌,那位监督就坐在床头柜的后面。他跷起二郎腿,一只手臂搁在椅子背上。

房间的一角站着三个年轻人,正在看比尔斯纳小姐别在壁毯上的一些照片。在打开的窗子的窗把上挂着一件白色的女上衣。对街窗口那两个老人又伏在那里,并且增添了伙伴,因为在他们背后还站着另一个男人,高出他们一头;他穿着前胸敞开的衬衫,正用手指捋着他的略带红色的山羊胡子,并且不停地拈着。“约瑟夫·K吗?”监督问道,也许只是想使K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他这方面来。K点点头。“您对今天早晨这事件大概感到非常意外吧?”监督一边问,一边用两只手摆弄着床头柜上的一些东西:蜡烛、火柴、一本书和一个插针垫子,好像这些东西是他在审讯时所必需的。“那当然,”K说,他感到很高兴,终于碰到了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可以同他谈谈这件事了。“那当然,我感到非常意外,但又并不感到非常意外。”“并不感到非常意外?”监督反问了一句,把蜡烛放到柜子中央,又把其他几件东西排列在蜡烛的四周。“也许您误解了我的意思,”K急急地补充说。“我的意思是一”这时,K停住了话,向四周看看,想找一把椅子。“我可以坐下来吗?”他问道。“这倒是不常有的,”监督回答说。“我的意思是,”K说,不再提别的要求了,“我自然感到非常意外,不过,像我这样一个在世界上活了三十年、为了闯出一条路而单枪匹马奋斗过的人,磨练得不再为意外事所左右,不会把它们看得很严重了。今天早晨的事尤其是这样。”“为什么今天早晨的事尤其是这样呢?”“我并不是说,我把这件事情看成是在开玩笑,因为筹备工作看来规模很大。这个公寓里所有的人以及诸位都参加进去了,这就超出了开玩笑的界限。所以我不说这是开玩笑。”“说得很对,”监督说,他仔细看火柴盒里有几根火柴。“不过,另一方面,”K继续说下去,他把脸转向房间里所有的人,想把那三个看照片的青年也吸引过来,“不过,另一方面,这也不会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我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我虽然被控告了,但是我想不起自己有过什么过失,人家因此要指控我。但这也是次要的,主要的问题是,谁控告了我?哪个机构负责审理?诸位都是官员吗?你们当中没有人穿制服,假如我不想把您的衣服”——他说到这里转向弗兰茨一“叫作制服,但是,这种衣服确实更像是一套旅游服。这些问题我要求得到澄清,我相信,解释过后,我们彼此就可以非常除决地告别。”监督把火柴盒往桌上一扔。“您可是大错特错了,”他说,“这儿的各位先生和我本人对于您的案子来说,完全是无足轻重的,老实说,我们甚至对此案一无所知。我们可以穿上最正规的制服,而您的案子也不会变得更糟。我根本没法对您说,您被控告了,或者干脆这么说吧,我不知道您被控告了。您被逮捕了,这可是千真万确的,更多的情况我就不知道了。也许这两个看守瞎说了些别的什么话,但这也只是瞎说而已。即使我不能回答您的问题,但我可以向您提出忠告,您还是少想想我们,少想想您将会遇到什么事,而最好多想想自己吧。您不要这样吵吵嚷嚷,觉得自己是无罪的,您在其他方面给人留下的印象不算坏,您一嚷嚷,就糟了。您在说话方面也该节制一些,您刚才说的话,别人全都可以从您的态度举止中得知,即使您只说了一两句话也罢;此外,这对您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P11-13

序言

《诉讼》(一译《审判》)成稿于一九一四年八月至一九一五年一月,卡夫卡去世后由好友布洛德在一九二五年整理出版,是卡夫卡三部长篇小说中最早为人所知的一部。

《诉讼》的语言质朴简练,以合理的句子精确地描写细节,所有细节真实可信,读来扑朔迷离。读《诉讼》的人,大都避不开这样一些问题:约瑟夫·K到底有罪还是无罪?如果有罪,犯的到底是什么罪,怎么无缘无故就被逮捕,无缘无故就被处死了呢?法庭虽然有普通法庭的表面形式,但它的的确确并非普通法庭,而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法庭,连院子里玩耍的孩子都是法庭的人,它高高在上,却设在破旧房子的阁楼上,它到底代表什么?在法庭走廊上等待着的被告以及到辩护律师家里的商人布罗克是那么卑躬屈膝,而辩护律师却告诉约瑟夫·K,“被告是最美丽的人”,这意味着什么?在约瑟夫-K卷入审判的一年里,他似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一步步走向泥沼,越陷越深,最终整个人被淹没。这是谁的手呢?约瑟夫·K不确知法庭的地点和开庭的时间,却鬼使神差地几乎按时找到开庭的地方,为自己申辩,他和法庭是否有内在联系?神甫为什么对约瑟夫·K讲守门人的故事?是想教育他?帮助他?如果是,那么约瑟夫·K是否受到启发?他们长篇大论讨论守门人的故事,“使得本来极为简单的故事变得不同了”,而约瑟夫·K也变得精疲力竭,无力思考了。整个故事见不到前因后果,矛盾和不确定的地方多不胜数,一种思路常被接着而来的另一种思路打断,推翻。小说的许多情节似真非真,似假非假,K在银行杂物贮藏间见到守卫被打的那一幕就是极突出的例子。文本结构和叙述手段使得读者疑问重重,却得不到确切的答案。越是如此,就越想追问个究竟。

真的有个“究竟”可追吗?

我们的生活经历、我们的历史体验、我们所受的教育、我们的世界观、我们所处时代的思潮以及我们自己的价值取向都会影响我们对作品意义作出判断,因此不同的人对作品的着眼点不同,对问题也有不同的答案。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诉讼》在前苏联还只能以打字本流传于知识分子之间时,人们以为那是一位苏联人的作品,因为大家发现书中所写的,正是发生在自己以及亲戚朋友身上的事。当之后的八十年代初中国读者也能读到《诉讼》中译本时,人们立刻联想起“文革”的现实,觉得“文革”的荒谬残酷同《诉讼》中发生的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对这本小说产生了认同感。这种感性的认识和第二次大战后的卡夫卡接受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纳粹的罪行公诸于世后,人们震惊了,于是卡夫卡就被认为是预言的天才,因为他在《诉讼》中描写的,正是后来纳粹的极权统治机制以及人在这种统治下的悲惨命运。我们可以看出,有切身之痛的经历和体验的人,总是倾向于以现实主义方式阅读《诉讼》,这样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常不自觉地在卡夫卡极端夸张、充满象征的描写背后发现自己现实的存在形式。这种与个人生活现实和社会现实相结合的读法不被卡夫卡的研究者认可,他们认为这显然不符合文本的原意,至少限制了文本的意义。不过,这又确实可以说是最为广泛的读法,否则,“卡夫卡式”这个词就不至于那么流行了。

其他读法还有:结合作者的生平解读《诉讼》者认为,由于和费莉丝解除了婚约,卡夫卡有负罪感,审判是卡夫卡的自我审判,法庭是自我设置的法庭,正因为法庭设于自我之中,所以它无所不在,不容逃脱。联系到宗教意识者认为,人有原罪,渴望救赎,于是寻找上帝,法庭代表上帝,约瑟夫·K渴望灵魂的平安,但是他认识不到自己的罪,因而得不到救赎。有人把约瑟夫·K比作精神病患者,认为他患有妄症,以为自己被跟踪而惶惶不可终日,是失去安全感的现代人的代表,他做着白日梦,小说的情境是他极端矛盾的内心的投影。曾经非常流行的一种看法是:存在的困惑。这种看法认为约瑟夫·K所处的境况就是现代人的存在境况,甚至是人类整体的生存状态,人受一种不可知力量任意摆布,任他如何挣扎都是徒劳。卡夫卡的比喻手法把这种荒谬和矛盾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些人有另一种读法,认为整本小说所描写的根本不是人和物,不是真正发生的事件,而是语言文本阐释的困难状况,那个不可知的法庭代表着文本最终的不可解释性,卡夫卡为他的读者设置了层层障碍,使他进不了门,读者就像法门之前的乡下人,他来到为他而设的门前,想进入其中,门前却有守门人挡住,使他永远无法到达目的地。

以上种种见解各有根据,都能够在小说中找到支持自己看法的部分,论述起来皆能自圆其说。问题在于,大家都只能部分地阐释作品,又不能够把不同的意见揉成一个和谐体,因为他们本身是相互矛盾的。于是,《诉讼》这部小说就像神父讲述的寓言中那“法”,当你在门前等待得够久之后,法门之内有可能射出一道不灭之光。我想,整部小说中最致命的一点是乡下人临终前模糊看到的那道不灭之光,我们不知道他是因为周围真的暗了还是他眼力不济看不清了,但是,他肯定是见到了光。正是因为隐约知道有这么一道光的存在,他才会到法门之前请求进入,终其一生在门前等待。人生的道路,人类的道路,似也受着这么一道光的诱惑,小至个人,大至人类的总体,也和乡下人一样,因着一道可能有或想象中的光而义无反顾地挣扎、追求,不清楚最终会有什么结果。

作为读者,我们大概也是受到这道我们尚见不着却也隐约感觉到的光的诱惑而到来到《诉讼》之前,千方百计想进入其内,探个究竟。既然来了,就让我们来做这徒劳的努力吧!

谢莹莹

后记

在对手稿进行再次通读的时候,我发现,卡夫卡曾打算把现在标明“第五章”的那一段作为第二章,这不是不可能的。卡夫卡虽然把各章都标上了标题,但是没有标出各章的号码。我按照上下文的情节进行了整理,此外,根据特殊的线索,例如,在同一页上重复一章的结束语,在这一页上就是新的一章的开始。这必定是这个作品的原来的形式。后来,卡夫卡又把这个作品的各章拆散了,并且在每章末尾都附上了上面所提到的结束语,他用的是手写体,有许多缩略语,往往用只有他自己才能认识的速记法。如此说来,这种重抄的地方至少证明了,有这种标记的各章本来是前后承接的。作者的意图究竟是想保持还是取消各章之间的这种承接关系,只好永远存疑了。

马克斯·布洛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诉讼/译文名著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地利)卡夫卡
译者 孙坤荣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44763
开本 32开
页数 2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2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21.45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3
14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