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经典讲座(3)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经典讲座(3)》由本书编委会编:

权威举办机构——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举办。

权威演讲嘉宾——如温铁军、林毅夫、郝时远、金冲及、张启华、葛兆光、卞祖善、张亚勤、田青等名家导读、名著欣赏、交流心得。

内容严谨缜密——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不同侧面,既有对历史长河中精彩片段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切实关注;既包括深沉浑厚、充满思辨的哲学、宗教沉思,也涉猎灵动而飘逸的艺术欣赏。

内容推荐

《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经典讲座(3)》由本书编委会编。为响应党中央号召、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服务并引导中央国家机关党员干部认真读书学习、开阔文化视野、全面增强素质、进而有效服务科学发展、增强改革创新能力,并大力促进全民阅读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和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举办,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承办,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新闻出版报社等单位协办的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做表率”读书活动于2009年4月21日正式启动。活动的核心内容是每月一次的主题讲坛,在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成熟,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明显的创新。讲坛至今已举办讲坛近40场次,参加听讲的中央国家机关干部达15000余人次。

主题讲坛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不同侧面,主讲嘉宾来自国内各个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如温铁军、林毅夫、郝时远、金冲及、张启华、葛兆光、卞祖善、张亚勤、田青等,他们讲述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重要的学术理论,传达真切的心灵感悟,既有对历史长河中精彩片段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切实关注;既包括深沉浑厚、充满思辨的哲学、宗教沉思,也涉猎灵动而飘逸的艺术欣赏,带给现场听众超值的精神享受,唤起广大爱书人热切的期盼。《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经典讲座(3)》对党员干部“强素质做表率”有重大的帮助作用,对地方各级各类培训具有示范作用,同时也是广大读者丰富自身内涵、坚守精神家园的精神食粮。

目录

金冲及(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

 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张启华(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在探索中前进的中国共产党

郝时远(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研究员)

 民族问题:世界与中国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中国的三农问题与三治问题

张亚勤(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亚太研发集团主席)

 21世纪的信息科技

林毅夫(世行高级副行长,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

 中国经济发展与文化复兴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历史系教授、博导)

 禅宗与中国文化

杨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鲁迅研究会会长)

 先秦诸子研究与现代文化建设

丁伟志(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启思

卞祖善(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青岛大学音乐学院院长)

 贝多芬交响乐综述与赏析

田青(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博导)

 守望精神家园

试读章节

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各位同志,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它提醒我们注意到一个事实,就是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间只有十年时间,其间还发生了五四运动。这十年事实上是一个前后相续、一环紧扣一环的发展过程。

毛泽东在1942年《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里有这样几句话,他说:“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

所以我今天想讲三个问题:一个是辛亥革命;一个是五四运动;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这三个问题里一些具体事实和经过不详细讲了,主要是讲这十年中间,历史是怎么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就是要讲一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在中国出现?其中,对辛亥革命大家可能相对生疏一点,而且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再有一个多月就到了,所以对辛亥革命我稍微多讲几句。

一、辛亥革命

大家知道,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有一个重要的论断,就是说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这个报告把辛亥革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改革开放摆在一起,这是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每一次变化都使中国向前跨上一个新的大台阶。这对辛亥革命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事实上,也解决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定位问题。但在此之前很长时间里,我们对辛亥革命的了解是很不够的,特别是对它的历史意义的认识很不够。我想这既有认识上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原因。

1941年辛亥革命三十周年的时候,革命前辈林伯渠同志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讲到这样两句话,他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他这话是七十年前讲的,他讲的“青年人”,现在在的话也都90来岁了,他们尚且认识不足,今天的青年人就更不用说了。

前辈学者任继愈先生去世前一两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他讲:只有历尽灾难、饱受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才有刻骨铭心的“翻身感”。经历百年的奋斗,几代人的努力,中国人终于站起来了。这种感受是后来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青年们无法体会到的,他们认为中国本来就是这样的。从任老的话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没有经历过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的人,要真切地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确实很不容易。

这讲的是认识上的原因。

另外还有时代的原因。那就是说,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而且结束了已经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它的历史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但辛亥革命仍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也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在那个时候,不光是共产党,孙中山也是一再地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共产党着重要讲,辛亥革命毕竟还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以此来鼓励大家继续努力,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推倒,建设一个新中国。以前把侧重点放在这方面,是当时时代的需要。

现在,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一百年了,今天来谈辛亥革命,应该也可能更全面地、客观地论述它在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它的不足又在哪里?它对中国历史以后一步一步向前发展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处于什么地位?这是我主要想讲的问题。

生活在今天的年轻同志,恐怕已经很难想象和体会到一百年前的中国处在怎样的状况下。那时候,中国人的苦难实在太深重了。辛亥革命前,1894到1895年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在这次战争中遭到很大的失败,签订了《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本来还要把辽东半岛割走。结果,赔款是两万万三千万两白银。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那时清朝政府的全年财政收入基本上稳定在八千万两银子左右,两万万三千万两白银就等于国家三年的全部财政收入。日本在甲午战争以后迅速发展起来,从财力来说,很大程度上就因为得到了那么大一笔赔款。

另一位革命前辈吴玉章同志在回忆录里面曾经这样讲过,“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一些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败得那么惨,条约订得那么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当消息传到他的家乡,那是四川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荣县,他和他的二哥都痛哭不止。他说:“我们当时悲痛之深,实非言语所能表达。”

但是,事情并没有完,隔了两年多,从1897年年底开始,西方列强在中国纷纷划出势力范围,以租借地的名义,强占了中国很多重要口岸,这里包括香港的新界,包括香港土地的90%,说租期是九十九年。那时候在西方列强眼里面九十九年以后,还不就是它的了吗!到1997年期限到了,我们就收回了香港。

到了1900年,也就是进入二十世纪的时候,八国联军进攻中国,世界上所有强国联合起来向一个国家发动进攻,在以往世界历史上还没有过。那时候,八国联军两万人占领了中国的首都北京,并且在北京进行分区统治。在内城,就是最近北京行政区调整前的东城区和西城区,以故宫为中心,东边是沙俄的占领区,西边是英美的占领区,北边是日本的占领区。家家户户门口都要挂那些国家的国旗,它们的士兵可以随便闯进任何人家为所欲为。侵略的时间整整持续了一年。今天我们几乎很难想象那时的悲惨状况。

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四万万五千万两银子。就是说为什么你们中国要反抗外国的侵略,你们中国不是四万万五千万人吗?让你们每人赔偿一两银子。《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也不是事情就完了,沙俄当时出兵占领了中国的整个东北,而且一直到1903年还不撤退,还在报纸上扬言说,要把中国的东北变成“黄俄罗斯”。那时,它跟日本发生矛盾,因为日本也要占领东北,所以,1904年到1905年发生了日俄战争,这场战争在中国的东北进行,但清政府竟宣布两国都是友邦,所以保持“局外中立”。也在那时,英国军队进入西藏,一度占领拉萨。到1910年,日本正式吞并朝鲜,这对中国也是一个很大的刺激。中国和朝鲜是唇齿相依的邻邦,看到朝鲜人成了亡国奴,立刻就想到下一步等待着中国的是什么?所以那时候,摆在中国人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说中国会不会亡?这是压在当时中国人心头最沉重的问题。

P2-6

序言

这是一个阅读的时代。因为在一切都变化得太快的时候,唯有阅读,才是我们得以自立、自新、自强的源头活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我们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而在这个创新引领潮流的时代,读书更是关系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和发展创新。“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冬去春来,在这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时节,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迎来了她的三周年纪念。该项活动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和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举办,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承办,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栏目组、人民出版社、新闻出版报社等单位协办,旨在通过定期推荐书目、举办读书讲坛、邀请名家导读、开展读书交流等形式,服务并引导中央国家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读书学习、开阔文化视野、全面增强素质,进而有效服务科学发展、增强改革创新能力,并大力促进全民阅读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事物总是在创新中不断成长。在过去的一年里,“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之下,在广大听众和各界朋友的热情鼓励之中,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成熟。特别是读书活动的核心内容,即每月一次的主题讲坛活动,在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明显的创新。

在形式上,我们加强了与主讲嘉宾在讲前的有效沟通,以使讲坛现场取得良好效果,同时更加重视嘉宾与听众的现场互动,从而激发和调动听众的问题意识和思考积极性;我们不仅重视嘉宾现场演讲的生动性和引入入胜的效果,而且注重使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视频播放和内容展示,使听众产生一种心灵上的震撼。

在讲坛内容的选取上,一方面,我们保持一贯的风格,广泛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技、艺术诸领域。我们邀请温铁军教授讲解中国的三农问题和三治问题,使我们对关系着国家长治久安的三农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们邀请郝时远研究员讲解民族问题,使我们对于当前世界上存在的各种民族矛盾和纠纷的原因与走向,有了更加完整的了解,对我们国家民族事务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清醒的思考;葛兆光教授讲解禅宗与中国文化,让听众沉浸在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油然而生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张亚勤博士讲解信息科技,则让听众徜徉在信息科技的海洋里,憧憬着美妙的现代化的未来;卞祖善先生讲解贝多芬交响乐,使听众陶醉在古典音乐的涓涓细流中,享受着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美感。

另一方面,我们在选择讲坛主题的时候,特别注重与当前形势和热点问题相结合。为纪念建党九十周年,我们专门邀请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张启华研究员为我们做了《在探索中前进的中国共产党》的精彩演讲;为了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我们特别邀请了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研究员金冲及先生演讲《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连续安排了四场关于文化的主题讲座,包括丁伟志先生的《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启思》,杨义先生的《先秦诸子研究与现代文化建设》,林毅夫教授的《中国经济发展与文化复兴》,田青教授的《守望精神家园》。这一系列演讲,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九十年风雨历程的真实写照;辛亥百年,百年辛亥,值此时刻,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那场革命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先秦和近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两个高峰时期,也是对中国文化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两个时期,研究这两个时期的文化,对于当代文化的建设意义之大不言而喻;而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的关系一直就是我们不断思考、不断争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守望精神家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基因,延续我们的文化血脉。

将这些精彩的演讲内容精心整理,以图书的形式结集出版,是我们整个读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图书的流传,使更多的人分享到这些名家烹制的文化大餐,进而带动更多的人读书学习,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

中央国家机关读书活动办公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经典讲座(3)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本书编委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828901
开本 16开
页数 2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7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8: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