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受用一生的银行理财课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历史上的鲜活案例,生动再现了银行的发展历程、体系结构以及银行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本书对历史上的多次重大金融危机做了专门介绍,分析了银行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充分帮助人们认清金融发展态势,灵活应对金融危机。对于日常生活中如何与银行打交道,如何充分利用银行提供的便利条件来提升生活品质,本书也同样给予了精彩介绍。

本书适合所有关注经济生活的人士阅读。

内容推荐

在金融业日益发达的今天,充分了解银行、使其为我所用已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

了解银行的发展历史,了解银行的现行运作体制、银行对宏观经济与微观生活的影响、银行与经济危机的关系等等,对于了解身处的经济社会具有很大的帮助,它能使人们把握好宏观经济的走势。同时,充分了解银行在人们每天具体生活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的作用,学会与银行打交道,充分利用好银行的功能,将理财行为自觉地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则更是当今社会的上佳选择。

读懂、读好银行这一课,你将受用终生。

目录

第一章 银行业的起源与发展

 一、古代的银行 

  (一)古代寺庙里的存贷活动 

  (二)古希腊时期:“摆摊桌的钱币兑换商” 

  (三)古罗马时期:“钱庄”和“包税者” 

  (四)基督教中世纪时期“魔鬼之殿”的发展 

  (五)文艺复兴时期的公共银行和私人银行 

 二、近代银行业初创史 

  (一)小国大业: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银行 

  (二)英格兰银行的辉煌历史 

  (三)独立战争背景下美国银行业的创建 

  (四)约翰·劳与法国银行业的创建 

 三、19世纪的银行业 

  (一)货币发行银行纷纷建立 

  (二)商人银行破茧而出 

  (三)商业银行蓬勃发展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异彩纷呈  

第二章 现代银行业发展格局

 一、银行类型与业务范围 

  (一)国家对银行的控制 

  (二)银行功能的专业化 

 二、银行体制的选择 

  (一)德国模式:全能银行 

  (二)英美模式: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变迁 

第三章 当代银行业的发展特征

 一、国际开放——资本全球性运作 

  (一)银行的国际间业务往来 

  (二)跨国银行与银行财团的兴起 

  (三)各国中央银行的合作与国际银行监管 

 二、金融创新:天使还是魔鬼 

  (一)金融创新的动机 

  (二)金融创新产品 

  (三)危机的酝酿 

 三、银行业的未来走势 

  (一)银行业并购浪潮 

  (二)混业经营的潮流 

  (三)网络银行时代 

第四章 中国银行业从古至今

 一、古老的银钱业 

  (一)魏晋南北朝至元朝:银行业的缓慢发展 

  (二)明代与清代钱庄、票号的兴起与繁荣 

 二、旧中国现代商业银行的出现和发展 

  (一)票号的衰落 

  (二)外商银行的大举进入 

  (三)中国本土银行业的兴起 

 三、新中国银行业的初步建立 

  (一)国家银行体系的建立 

  (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银行业 

  (三)人民币制度的建立 

 四、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银行业 

  (一)中央银行地位的巩固 

  (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建立 

  (三)金融机构多元化  

第五章 历次世界金融危机与银行所扮演的角色

 一、19世纪之前的金融危机 

  (一)1637年荷兰的郁金香狂热:历史上的第一次泡沫事件 

  (二)1719年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带有官方背景的泡沫事件 

  (三)1720年英国的南海泡沫:难以述说的疯狂 

 二、20世纪前80年中的金融危机 

  (一)1907年美国的银行危机 

  (二)1929年的美国经济大危机 

 三、20世纪后20年中的金融危机 

  (一)1986—1995 年的美国储贷银行危机 

  (二)1987年的华尔街大崩溃 

  (三)1990-2003年的日本金融危机 

  (四)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四、花样翻新的21世纪金融危机 

  (一)越南金融危机 

  (二)美国次贷危机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第六章 如何与银行打交道

 一、银行提供的主要业务 

 二、办理银行业务的多种渠道 

 三、巧用银行产品打理财富 

 四、理性选择银行和银行产品 

 五、善用第二个钱包——信用卡 

 六、利率调整时及时转换储蓄方式 

 七、有效控制风险,确保资金安全 

 八、集中财富,享受优质服务 

 九、清理无用账户,别让钱越存越少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当你走进一家现代银行时,其雄伟的建筑、宽敞的大厅、现代化的办公设施、温馨周到的服务,使你绝不会把它和寺庙、教堂、街头摆摊的桌椅板凳联系在一起。所以,让我们首先看看几千年前寺庙里和摆摊桌上最早的古代银行吧。

(一)古代寺庙里的存贷活动

人类最早办理存贷活动是从寺庙里开始的。古代人没有坚固的房屋、结实的柜子,人们便把财物存放在寺院里。这么做,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由于人们普遍信仰宗教,认为寺庙是不可侵犯之地,在这里盗取财物是不可饶恕的罪行;二是寺庙实力雄厚,可以信赖,不会拖欠不还;三是寺庙数量众多,分布面广,存取财物十分方便,尤其是对于四处漂泊、居无定所之人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古代各处的庙宇大都成了钱物的存放所和出借所。

寺庙起初只存放财产,财产原封不动地长期存放在那里。后来,寺庙里的教士们把财物借出去,到期后收取更多的物品作为补偿。随着金属铸币的出现,寺庙也开始存放钱币。对于保管的钱币,在达到一定数量后,便可以把一定份额的闲散钱币贷放出去。公元前2000年,古巴比伦王国的巴比伦寺庙开始经营钱币兑换,后来又同时经营钱币保管业务。在保管的初期,寺庙不仅不给保管人支付利息,还要收取一定的保管费和手续费。当寺庙积攒了一定量的货币后,就开始从事贷放业务。放款利息大约为20%,并以复利计算。公元前500年左右,希腊的寺庙也开始经营钱币兑换、保管和贷放业务,其中保管业务特别发达。雅典当时的货币兑换和贷放业务最为发达,已经有了近代银行的一些特征。

除了寺庙之外,一些土地所有者和商人也开始利用放高利贷的方式来囤积财产,但是当时的政府和宗教对这种做法进行了一些限制。

(二)古希腊时期:“摆摊桌的钱币兑换商”

公元前6世纪,伴随着金属货币的出现,流通货币变得多样化,古希腊的每个商业城市和圣殿都开始铸造钱币,一些金银器商、财物保管商、收税人开始尝试成为职业的钱币兑换商。由于当时很多城邦规定借贷活动不许收取利息,而雅典城邦的索隆法律对利息的限制比较少,于是这些商人就选择雅典这座重要的商业城市定居下来,专门从事货币借贷活动。开始时,这些兑换商仅仅是在古希腊广场或市场上摆放一张桌子来摆摊营业,因此他们也被称为“摆摊桌的钱币兑换商”。后来,一些兑换商业务规模越来越大,于是他们逐渐选择固定场所开设钱币兑换店铺、柜台,有个别兑换商人在当时成为很有影响力的人物。

“摊桌兑换商”的客户主要是商人和市民,寺庙教士的客户主要是农民和公共机构。由于客户对象不同,没有明显的利益纠纷,所以两者之问相安无事,两种渠道的货币兑换和借贷长期并存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长期的高利息借贷活动造成了一方是社会大众的债台高筑,一方是钱币兑换商和寺庙教士们的腰缠万贯。这种鲜明的对比招致人们的强烈批评。

为了抵制高利贷活动,并削弱寺庙和教堂的影响力,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古希腊在许多城市陆续成立了公共银行。这些公共银行由政府官员来掌管和控制,除了从事货币兑换、存款和借贷业务之外,还负责征收税款和铸造货币。当时的银行家锡诺普认为,为方便流通,有必要减轻钱币的重量。现在人们都知道,如果货币发行多了,钱多物少,就会曲现通货膨胀。古代不像现在这样,可以低成本地印刷纸币,当时流通的都是用真金白银等贵重金属铸造的货币。在贵金属有限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多发行货币的。但如果通过减轻单位货币的重量,则同样能够达到多发行货币的目的。在锡诺普的建议下,公共银行铸造了大量的货币,物价一下子猛涨起来。面对前所未有的通货膨胀问题,人们惊慌失措,社会安定一度受到影响。锡诺普和他的儿子以及合作者迪奥吉纳遭到了被驱逐的下场。迪奥吉纳遭到冷遇后,放弃了与银钱打交道的行当,来到雅典当了哲学家,并以此为荣,颇有一些看破红尘的味道。这大概是银行家愤世嫉俗的首例。

(三)古罗马时期:“钱庄”和“包税者”

古罗马人以从事农业为主,不像古希腊商人那样精明,他们不擅长经商,早期很少有人想到通过经营银钱业来赚钱。随着生产的发展,罗马人慢慢感到需要有这样一种机构(当时并无“银行”这一说法),财物盈余时寄存,财物短缺时出借。于是古罗马人就开办了互助信用社。与古希腊钱币兑换商铺不同,互助信用社以互帮互助为主要目的,不收取利息,与寺庙也没有多少关系。

古罗马人英勇好战,军事征服欲强,尤其以古罗马帝国第一任皇帝奥古斯都为典范。奥古斯都一生致力于扩建罗马,他晚年有句名言:“我接受了一座用砖头建造的罗马城,但留下了一座大理石的罗马城。”开拓疆土使得古罗马人与地中海沿岸许多国家的居民加强了接触。对外接触激发了他们对外通商的欲望。但通商就不得不考虑不同国家的居民之间如何进行货币兑换、怎样征收税款、怎样满足军队的后勤供给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是单个互助信用社所能解决的。于是古罗马人便以古希腊银行为模式,建立了私人银行和公共银行。私人银行都设立在古罗马城市广场周边的店铺里,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扩展。这些私人银行通常被称为“钱庄”,与中国古代的“钱庄”大致相同。公共银行则都分散在外地,在古罗马城设有一个中央银行。虽然在古罗马借贷利息受到限制,但在外地却是自由确定的。

P3-5

序言

如今,银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于经济社会而言,银行好比人身体的循环系统,在经济生活与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流通流动、循环往复的重要角色。但银行并非自古有之,银行是什么时候产生的?银行是怎样发展到今天这种形式的?什么是银行和银行体制?银行有哪些类型?银行提供哪些服务?个人如何更好地和银行打交道并从中获益?针对这些问题,本书介绍了银行业从古到今、从国际到国内的发展历史,阐述了当前银行体系的特点,回答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与银行打交道等相关问题。

银行业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2000年,在古巴比伦王国的巴比伦寺庙里就已经有人开始经营钱币业务,这种形式成为银行业的最早雏形。此后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银行业不断完善,逐步发展出阿姆斯特丹银行、英格兰银行、美国第一银行、法兰西银行、美国联邦储备局、巴林银行等一批赫赫有名的银行。

在银行业发展过程中,许多重要人物如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托马斯·杰弗逊、约翰·劳、罗斯柴尔德家族、摩根家族、罗伯特·欧文和皮埃尔·约瑟夫·蒲鲁东等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下产生过巨大影响,甚至改写了银行业的历史。

银行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危机史,此起彼伏的金融危机令银行业步履艰难。每次危机中银行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有时候是“火上浇油”,有时候则是“雪中送炭”。

银行业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9世纪是银行业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是现代银行业真正确立的开始,21世纪的银行业则呈现出全球化、多样化、业务一体化的新特征。这些新特征一方面使银行生机蓬勃,另一方面也使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

历经几千年,银行业蓬勃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庞大的服务网络体系,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各行各业、各类人群都要和银行打交道,银行陪伴我们度过生命的每一个阶段,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银行。所以,本书的出版发行将有助于读者提升与银行打交道的能力,正确应对经济生活中的金融波动现象,提升个人与家庭的生活品质。

本书的编写工作由宋晓玲和邓鑫负责,其中,第一、五、六章由宋晓玲编写;第二、三、四章由邓鑫编写。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编者参考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资料与出版物,在此对相关作者深表感谢。由于学识和能力有限,本书内容上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受用一生的银行理财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晓玲//邓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5212627
开本 16开
页数 1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3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83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6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5: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