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同时兼具作家和文化记者的双重身份,这双重身份带给他一个别样的角度。正如他所说,2000年以前生活在书斋里,2000年以后他开始行走、观察和聆听。本书是作者在多年对各国文化人士的采访结集,包括波兰的瓦文萨、德国的伊利亚·特罗亚诺夫、日本的大江健三郎等等。既有对话,也有作家在异国他乡的所思所想,更有对文化事件细致入微的记录。从一个作家和一个文化记者的角度出发,本书的确可以做到“打开一个封闭的世界”。
图书 | 打开一个封闭的世界(我的异域听与写) |
内容 | 编辑推荐 作者同时兼具作家和文化记者的双重身份,这双重身份带给他一个别样的角度。正如他所说,2000年以前生活在书斋里,2000年以后他开始行走、观察和聆听。本书是作者在多年对各国文化人士的采访结集,包括波兰的瓦文萨、德国的伊利亚·特罗亚诺夫、日本的大江健三郎等等。既有对话,也有作家在异国他乡的所思所想,更有对文化事件细致入微的记录。从一个作家和一个文化记者的角度出发,本书的确可以做到“打开一个封闭的世界”。 内容推荐 本书是对异域社会和文化的一种深度视察,悉心倾听和访问。透过与多名国际文化风云人物的现场访问,呈现一个我们经验和视界之外的生活。 互文萨·米奇尼克,呈现出东欧剧变之后的社会现实;苏珊·桑塔格、德里达,传达出一代知汉精英,社会良心的精神向度。 马悦然、斯图尔·阿兰、埃斯蕾马克,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贴身采访和洋备观察,使读者可以切近了辞一个百年文学大奖的历史脉络和现实意义。 本书为我们了解异域文化、社会与政治提供一个具体而感性的范例。 目录 行于真,坐于实(代序)/夏榆 波兰纪 渔夫瓦文萨 瓦文萨:我和人民分享了时代的考验和磨难 亚当·米奇尼克:对真理、准确性和诚实的追求 黑夜的遗产 奥斯维辛之后的写作与影像 睡着醒着都是梦,噩梦 柏林墙 墙倒之后:1989年之后的德国文学 伊利亚·特罗亚诺夫:世界很大,拯救遍地 兵荒马乱的中东 伊斯兰作家的爱与痛 以色列炮火下的黎巴嫩 阴影在叙以边境盘旋 为什么中东永远动荡? 生活在以色列的火山口下 阿尔伯特·伦敦 关注世界的伤口 半岛纪 半岛,被神化还是妖魔化? 意见与异见 伊扎特:CNN是中东的半岛电视台 离乡的米沃什 米沃什肖像 你这个诗人,坐在圣约翰大教堂做什么? 多面人艾柯 看那!艾柯这个人 我是一个经常被误读的人 影像中的德里达 德里达:我很难对一致性感到激动 他们的鲁迅 李泳禧:“韩国鲁迅”的鲁迅 竹内好的鲁迅 鲁迅:在东亚的天空下 鲜花与刀锋 大江健三郎:“用粪弄脏自己巢的鸟” 平山郁夫:核时代的救赎 矶崎新:未来城市是废墟 日本的秘密与耻辱 贴身诺贝尔 斯图尔·阿兰:世界上每个人的趣味都不一样 马悦然:诺贝尔与中国作家“有仇”? 新约诺贝尔 他的名字叫帕慕克 “少壮派”的“合谋” 诺贝尔时间 200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实况 埃斯普马克:鲁迅拒绝了我们 伦德斯诺德:和平就是暴力的缺席 诺贝尔和平奖2007年现场 全球性的紧急状态 后记/夏榆 试读章节 瓦文萨穿厚厚的天蓝色羽绒服,戴一顶黑色大皮帽,坐河边手持鱼竿垂钓。年过六旬的瓦文萨踩着积雪,鬓发胡子银白,面对观众讲解鱼竿的式样,垂钓的方法。偶尔手中的鱼竿钓上一条活蹦乱跳的鱼,他就抓在手里,跟观众讲解此鱼的名品。 显然瓦文萨是钓鱼老手,他得意地告诉观众,钓过的最大的鱼有二十多公斤重,但他并不想钓这种鱼,这种钓法太累,他更喜欢轻松悠闲地垂钓。 《与瓦文萨钓鱼》是波兰格但斯克省电视台的一个谈话节目,嘉宾主持是波兰前总统瓦文萨。 在每集二十分钟片长的电视节目中,除了插播一些跟钓鱼有关的知识,就是瓦文萨和电视主持人雅努什·特鲁斯的对谈。 瓦文萨在河边做钓鱼示范,讲解钓鱼的工具以及介绍鱼的品种,更多的时候则谈政治——瓦文萨在40年的政治风云中的经历、浮沉、体验、感受。 访谈时间从冬季到春天,背景从堆满积雪的河边到林木苍翠的清溪,而画面始终是特鲁斯与瓦文萨的游走和漫步,有时候是在室内。 从2006年冬季开始,格但斯克电视台半月一期的电视节目《与瓦文萨钓鱼》使退隐到格但斯克的瓦文萨摇身变为口若悬河的“脱口秀”。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报道了瓦文萨在其家乡主持电视节目的新闻,把这件事描述为瓦文萨的不甘寂寞以及身价大跌。 更多的人把瓦文萨“钓鱼”看做是他个人命运的沉浮,也看做是东欧社会在转型之后变迁演进的镜像。 对这档以瓦文萨为嘉宾,以其声誉为诱饵催升收视率的电视节目,格但斯克的民众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年轻人感些兴趣,但是瓦文萨昔日的支持者认为瓦文萨是在损害他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损伤支持者对他昔日的感情。 在密集的访问行程中,赴格但斯克专访瓦文萨成为我波兰行的首站。 瓦文萨的办公室位于格但斯克市长街25号。 长街并不长,这是历代国王巡视时显示王者威仪之地。长街两侧城堡高耸,造型奇崛,繁华而绚丽。 长街游人涌动,鸽群在人的脚下栖落,在人的耳边飞翔。时有高大威猛毛色光亮的马匹由车夫驾驭穿街而过,铁蹄踏在卵石路的声音清脆回响。 穿过长街,是一道被称为绿门的幽静之地,瓦文萨的办公室就在这里。拱形门廊之侧的墙壁有一铜匾,雕有波兰文:莱赫·瓦文萨,波兰共和国总统,团结工会主席,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进入门廊,楼有四层,一层卫兵,四层是瓦文萨的办公问。电梯只上到三层,来人要步行上四楼。 看见瓦文萨的时候,他正背对落地窗而坐,面对电脑在网上游览。透过他身后墨绿的窗帏可以俯瞰到一个灿烂而鲜明的欧洲老城。 一条名为摩特瓦瓦的运河在窗前缓慢流过,河流宽阔,静谧的河湾中泊着巨型轮船、豪华游艇,小舢板在水面自由划动。 这条河是瓦文萨每天开窗所见的风景,这条河的某个隐秘之所,也是瓦文萨偶尔下钩垂钓之处。 瓦文萨在书房会见记者。书房的墙壁一侧悬挂缀着金黄缨穗的欧式佩剑,另一侧悬挂着鱼竿。 采访开始前,瓦文萨关闭电脑,起身从办公桌移开坐到屋角的沙发。落座之前打开摆在沙发边的白色花形地灯。 炽亮的灯照耀着瓦文萨的红脸膛,照耀着他银色的白发,银色的胡髭。瓦文萨穿着黑色衬衣、黑色皮马甲,他的红色领带印有白色“W”字手书,“W”字已经是瓦文萨的个人标记。 在瓦文萨的书房除了悬挂有佩剑和鱼竿,还有十八世纪的宫廷绘画、雕刻。在瓦文萨落座的沙发背后是一幅纸质已经发黄的波兰地图。 瓦文萨说话的语速极快,他是个手势丰富的人,说话的时候表情生动,在兴致处会爆声大笑。 瓦文萨并没有想到外界在拿他做“钓鱼”电视节目大做文章,在记者的追问下,他有些轻描淡写试图一笑带过。再问的时候,瓦文萨有些不悦。 瓦文萨似乎更愿意被人视为一个政治家,他的政治生涯虽无坦途,但是阅历深厚。 1980年代瓦文萨被称为“革命家”、“反对派”、“街头煽动者”,受尽政治对手的打压,也受到波兰民众英雄般的支持和拥戴。 1990年作为波兰共和国首任总统,瓦文萨成为一个“使用斧头的总统”——一个坚决、强悍、简单的人,一个不兜圈子的人。 1995年,波兰社会在急剧的变革中整合各方政治力量,瓦文萨竞选失败。 2000年,他再度参加总统竞逐,结果只获得1.01%的选票。 回顾自己的败绩,瓦文萨神情坦然,他说:“这是一个重要标志,它告诉我应该离开政治舞台了。” 从波兰政坛退隐数年,瓦文萨几乎被人遗忘,曾经的风云和峥嵘已化为历史的烟尘。 然而,《与瓦文萨钓鱼》节目使几乎被公众遗忘的“前总统”复出,摇身而为电视“脱口秀”。 “这不是一个正经节目。”瓦文萨的好友耶日·波罗夫查克不满意瓦文萨在电视节目中的表现。波罗夫查克也喜欢钓鱼,但他不喜欢瓦文萨的“钓鱼”节目。 现任波兰团结中心基金会会长、国会议员,耶日·波罗夫查克是当年格但斯克造船厂工人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团结工会的创始人之一,瓦文萨昔日重要的同事、战友。 “我觉得这个节目不好。”在团结工会全国委员会大楼一间办公室,耶日·波罗夫查克表达了对瓦文萨的惋惜。 “瓦文萨很随意地跟人谈话,没有什么有意义的话题。结构也缺少精心安排,没有目的,散漫,拖沓,那不是一个有质量的节目。不知道瓦文萨为什么会接受这样一个节目。可能瓦文萨接受这个节目是因为好玩,但我不认为这很好玩。这个节目像一档娱乐明星的节目,瓦文萨不应该参加这样的节目,我觉得他应该珍惜他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声誉。” 1979年开始,波罗夫查克和瓦文萨相识,此后他们的关系被波罗查克称为“兄弟般的关系”。 在波兰,按照信仰,每个出生的孩子有出生日,还有受洗日,即命名日。瓦文萨的命名日纪念是每年的6月3日,波罗夫查克的命名日是每年的6月20日,每次到这两个日子,他们都会携家眷一起庆祝。瓦文萨获诺贝尔和平奖不能前往奥斯陆去领奖,不能去发表纪念诺贝尔的演说,是波罗夫查克代他去奥斯陆、发表演说,那个时候波罗夫查克对瓦文萨充满敬意和爱戴。 “在1980年至1988年之间,我们经常在一起,那时候我们一个月可能会有一两次去钓鱼。瓦文萨当总统以后再要一起钓鱼就不方便。每次出去,他都要有医生、侍卫随行,太麻烦。”波罗夫查克能和瓦文萨一起钓鱼的时间就少了。但是瓦文萨退休以后从华沙回到格但斯克,他们又可以经常见面了。 P8-11 序言 行于真,坐于实 夏榆 见到瓦文萨是在他的书房。 落座之前,瓦文萨打开摆在沙发边的白色花型地灯。 炽亮的灯照耀着瓦文萨的红脸膛,照耀着他银色的白发,银色的胡髭。瓦文萨穿着黑色衬衣、黑色皮马甲,他的红色领带印有白色“W”手书,“W”已经是瓦文萨的个人标记。 现在我能清晰记起瓦文萨挥舞着手臂说话的神情。 他的语速很快,语词从他的口齿间出来的时候节奏分明,起伏跌宕,在兴致处会爆声大笑。 口才的功力依赖于瓦文萨当年在街头演讲的训练。那时候他跳上街垒、断墙、沙包,一切的高地,面对那些衣服油腻脏污面容疲倦又难掩兴奋的劳工。他挥舞着手臂激情四溢的演讲姿态被世界所熟知,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之间具有象征意义。那时候在波兰一种制度正在取代另一种制度,而瓦文萨所在的时刻就是这个制度转换和交接的前夜。 2006年6月,我在波兰访问。临行之前波兰外交部预约了访问瓦文萨的时间。 瓦文萨的办公室位于波兰格但斯克市长街25号,从他办公室敞开的落地窗可以看见街景。长街两侧城堡高耸,造型奇崛,繁华而绚丽。长街上游人涌动,鸽群在人的脚下栖落,时有高大威猛毛色光亮的马匹由车夫驾驭穿街而过,马匹的铁蹄踏在卵石路的声音清脆回响。 我对瓦文萨的关注除了他作为前总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还在于他是一个为劳工说话的人。在我行走在格但斯克城镇的时候,到处可见瓦文萨的印迹:瓦文萨国际机场、团结工会纪念广场、当年实施戒严的坦克车和停驶的火车,都还陈列在当年的风起之地。 我把瓦文萨看成是英雄。1986年,我还是一个穷小子的时候认识了瓦文萨。 那时我生活在矿区,在那里天空布满烟尘,山峦河流树木甚至连麻雀的身上都是黑色的。 我在矿区做工,每天穿行在幽深曲折阴湿的巷道,跟满脸满身炭黑的矿工在一起。那些矿工除了牙齿是白的,全身上下都是炭黑。那时,死亡和伤残成为我所见的日常景观。我在工余的时间乘坐颠簸的公交车进城,在一家书店看到的一本《世界之窗》杂志,我发现印有瓦文萨照片的那一页,由此我认识了这个留着八字胡髭,眼神犀利而容貌英俊的波兰人。 我觉得那些在黑暗的矿场里,在阴湿的车间里,甚至在田野劳作的人都应该有他们的领袖,就是真正能够代表他们的利益,真正为维护他们的权力并矢志为社会正义奋斗的人。 瓦文萨就是这样的一个人。1967年,瓦文萨在格但斯克船厂做电工,汽车技工。其间他被从工厂开除,靠打零工过活。1980年8月的一天,在席卷波兰的工潮中,瓦文萨翻过格但斯克船厂的钢铁栅栏,拿起了麦克风,就是在那个时刻起,他成为波兰团结运动的领导人。 1983年10月,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宣布瓦文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公告说: “委员会考虑到了瓦文萨以相当的个人牺牲,为保证工人创建他们自己组织的权利所作的贡献。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这一贡献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保障普遍的组织起来的自由,是联合国规定的一项人权。在一个缓和与和平解决冲突较之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的时代,莱赫一瓦文萨的贡献既富有启发,也是一个范例。” 2006年6月1日,在我与瓦文萨相对而坐的时候,他重温了那个光荣的时刻。 他说:“那个时候,我和我的人民分享了这个时代的磨难。” 挪威诺贝尔和平奖评选委员会举行授奖典礼时,瓦文萨还在一个遥远地方的农村小屋中被软禁。妻子达努塔代替瓦文萨在奥斯陆市政厅发表答谢辞。她说: “每一个国家都有着和平与正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两者就如同面包和盐对于人类。让这些话成为我们表达兄弟情谊与希望的信息。” 瓦文萨是在格但斯克被软禁的农庄里从收音机聆听了他妻子的声音。 这位来自格但斯克的电工,来自维斯特拉山谷的木匠的儿子由于激动而流下热泪。 就个人而言,在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开始过着别样的生活。 2000年前,我的生活是书斋里的,是缅想和冥思的;2000年之后,我开始行走、观察和聆听。 阅历中国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人群之间的生存;穿行于世界不同纬度,不同疆界,不同国土,以及不同种族之间的生活。观察与体验,聆听与表达成为我在这个期间基本的职业状态。这样的经历让我看见了人在世间的各种生存,各种生活;看见人的各种肤色,各种语言、文化、思想及意识。包括对自己的国度的认识,也是因为这种被打开的封闭而获得全新的认知。 写作是我行走生活的跟随。行于真,坐于实,被我看成是生活的原则,也被我看成是写作的原则。我走的地方越多,越感觉到真与实的重要。它们成为我的依靠,成为我内心判断人事的尺度。 因为早年生活在矿区的经历,因为早年作为矿工的生涯,我觉得黑暗成为沉积在我内心和精神的一种颜色。成年以后,我是带着这种深潜在我内心里的黑暗生活。我行在城乡之间,走在尘世当中,经常的情形是阳光普照,空气清明,然而黑暗跟随着我。这种黑暗有时候是我的,有时候是他人的。 写作,对我而言,更多地像是某种清洗行为。我试图通过写作清洗生活和境遇施加给我内心和精神中的黑暗,以回复我作为人的本性的光亮;通过写作我清洗虚假的知识和伪饰的逻辑带给我的非真实感,让自己行于真,坐于实是我给自己的生活要求。 写作在这个时候是个人的。它跟我的生活,我的内心,我的生命休戚相关。 我觉得文学写作也是我的镜像。通过写作认识自己,通过写作认识生活,当然也通过写作认识世界。我走的地方越多,看见的事物越多,这种认识越深入。这种看见是我的宝藏和财富。它成为我观察、检测、辨析、透视人世生活的工具。 写作在这个时候也是公共的,它跟广大而浩瀚的人群产生某种精神和血脉的联结。 这个世界,有很多的生活,我们不能到达就不能看见。 与真实的生活比,我们的行走是有限的,看见是有限的。与真实的生活比,我们的写作所显示的力量是微弱的。然而,没有这样的行走,没有这样的看见,没有这样的写作,真实的生活终将是沉默的,那些广大而浩瀚的人群终将是喑哑的。 精神式的记录和人世的证据。这是我现在给写作找到的理由。或者也完全不需要理由,它已经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在写作行为日益体制化市场化流行化风雅化嬉皮化甚而粗鄙化的时代,我设想有一种写作的质地和面貌就是石头——河流中的礁石。我让自己靠近那样的写作。 面对永恒存在,也面对当下生活;面对历史现场,也面对现实境遇;面对生命,也面对精神。 这是我理解的写作。由此产生的尊严感和价值感是简朴的写作生活给我的馈赠。 它们同时使我精神自足,因独立而获自由。 2007.11.25 后记 记者的生涯做久了会有倦怠的感觉。 不仅仅是体力,还有精神。对我而言精神的倦怠是主要的。这是某种境遇的施加。 然而我也不能过纯文人式的作家生活。走的地方多了,看的事情多了,做人就不能再简白,躲在象牙之塔做文已不符合我的志趣。 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这是我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所谓的道德就是不被奴化,拒绝役使。 这是我经由生活的教育确立的个人的道德。我的纸里包着火。这是我熟悉的一个诗句。 这个句子让我感觉到良知未能泯灭的暖意。 这些散失的文字能被收集起来,这些被肢解的表达能再度恢复,对我而言是一个意外。 这个意外让我感觉到久违的快乐。 感谢我服务的《南方周末》,它在极其困难的境遇中坚持着自己的良知、信念,坚持着自己的表达。它让我内心怀有不灭的荣光。 感谢花城出版社,我知道在长久的时间里,它有自己的抱负,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历史感与现实性。在出版普遍沦为机器的时候,我看见花城还跳动着它坚强而勇敢的思想之心。 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文珍女士,是她持久的耐心和不熄的热忱使我克服怠惰,使这部书稿的顺利和完美出版成为现实。 感谢陈明洋和向阳先生,他们是我在孤绝时刻的精神援助者。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些文字。 感谢林贤治先生,我的恩师,我永久的提醒者。他的存在是我看见的最稀有也最珍贵的风景。 感谢我的母亲,我的先逝的父亲,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生命,更没有我的眼睛和心灵。 感谢我的太太和我的女儿,她们是我幸福的源头和归处,是我思想的动力和源泉。 作者谨记。 2008.1.3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打开一个封闭的世界(我的异域听与写)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夏榆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605027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0 |
出版时间 | 2008-01-01 |
首版时间 | 2008-01-01 |
印刷时间 | 2008-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3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15.4 |
丛书名 | |
印张 | 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东 |
长 | 231 |
宽 | 170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6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