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民国历史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另类教授”张鸣酝酿五年的新作!这部作品打捞了以往被有意或无意忽略的五四史实,提出了审视军阀混战时代的新视角。

五四不仅是思想史上的标志事件,还是政治史中的一个巨大事件场域。学生运动只是五四的表面浪潮,其下汹涌的,是那个时代纷繁复杂的军阀政治——各个军阀和政坛派系都在捣鼓五四,而五四最终对于民国政治的走向,起着扳道工的作用。

内容推荐

一个军人集团的裂变,一个少为人知的五四。

五四不仅是思想史上的标志事件,还是政治史中的一个巨大事件场域。学生运动只是五四的表面浪潮,其下汹涌的,是那个时代纷繁复杂的军阀政治——各个军阀和政坛派系都在捣鼓五四,而五四最终对于民国政治的走向,起着扳道工的作用。

以往的五四研究,跟五四关系密切的军阀和政客,比如直皖之争,官僚政客中的亲日派和亲英美派之争,全都为人忽视了,好像五四期间,这些政坛上的要角,全体失踪了一样。另外,五四运动作为一个政治事件,它的运作是怎么回事?怎么动员的,怎么宣传的?运动中的学生跟商民是怎样的关系,跟军警又是怎么回事?好像都是一笔糊涂账。

其实,五四对于中国政治的走向,不仅在直皖之争上扳了道岔,在走向激进的大方向上,也推了一把。但是,中国最终走到今天,原因其实很多,五四绝非根本性的推动力。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我为什么会研究起五四来/001

附图 北洋人物群像[二十位]/011

 

第一幕:斑驳的武人背影

 山东和青岛问题/019

 二十一条/027

 西原借款/039

 日元背影里的两件大事/051

 皖系“帝国”/061

 武力统一:巅峰上的噩梦/069

 

第二幕:被遗忘的角落

 巴黎和会上的中国外交迷失/083

 外交疑云下的学生运动/095

 学生与军警/105

 文明中的暴力故事/125

 悲情制造/135

 抵货运动的是是非非/147

 

第三幕:五四运动好玩的零碎

 花界里的爱国运动/171

 洋人下毒的魔咒/179

 租界里的镇压事件/189

 两个人日记里的五四/199

 三个卖国贼/207

 在亲日与卖国之间/219

 

第四幕:被五四引爆的北洋裂变

 五四运动里的军人声音/235

 直皖之间:由裂痕到沟壑/247

 中国的火药桶湖南/257

 吴佩孚与湖南的“驱张”运动/269

 吴佩孚和他幕僚的两种趋时/281

 吴佩孚变脸:文戏与武戏/291

 

附图 北洋人物群像[二十八位]/307

 

后记

 写书始终是个令人遗憾的事/315

试读章节

青岛,一个好美的海滨城市。事实上,在中国的北方,没有一个港口比它更优良,也没有一座城市比它更美。可是,这座美丽的城市,曾经却是中国的一块心腹的隐疾,一个碰不得的隐痛,一发作,举国为之震颤。从某种意义上,五四运动,就是青岛这块隐疾的一次大发作。

当中国人被海上来的西方人拖着进入海洋时代的时候,青岛还是个小小的渔村,这个小渔村所在的胶州湾,作为中国北方最优良的港口,并没有进入当政者的视野,李鸿章的北洋水师,看中的是它北面的约百里之遥的刘公岛。不过,在甲午战前的1891年,对海岸日益重视的国人,还是在这个地方设了一个总兵,移驻胶澳,建了一个兵营。可惜,这个据点的中国军队,在不久到来的甲午战争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战后,当1898年德国人看上这块地方之后,处在战后惊弓之鸟境地的中国政府,一枪没放,就把这块宝地,中国北方的最佳良港,让给了德国人。从此,德国人,在中国首都柔软的腹下,有了一点、一线,一点是青岛,一线是他们自行修建的胶济铁路。

德国占据青岛,将中国的腹地山东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相较此前英国和法国人数次军事行动,属于更加露骨的“帝国主义政策”的实施。德国人是欧洲列强中的后来者,当它崛起的时候,地球上天空下的陆地空间,已经不多了。因此,当德国皇帝转向东方,注视中国的时候,选择了用直接而粗暴的手段,在中国的腹地,打下一颗钉子,以便在将来的瓜分中,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青岛和胶州湾,虽然在条约上说是说租借,99年的期限,谁都知道,这不过是永久吞并的一个比较温柔的过渡。德皇威廉二世在欢送出征的海军致词的时候,很是赤裸裸,他说:“愿每一个至那辽远地带的人都能知道,德国的天使长已经把德国鹰徽的盾牌牢固地树立在中国的土地上,以便永远给予一切要求保护的人以保护。”从这个意义上,把德国人抢占青岛,视为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始,当然是有道理的。青岛,或者说山东问题,从德国人把它制造出来的那一刻,就已经成为牵动国人生死存亡之念的心腹之患,成为最刺激中国人神经的一个敏感的软肋。

16年后,刺激中国人的,又换成了对中国人更不友善,而且更加看不起中国人但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日本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自以为已经消化掉了甲午战争猎物的日本,感到机会来了。在日本人看来,欧洲列强打成一团,实在是日本国运的一个“天佑”之机。日本很快就借口英日同盟,加入协约国阵营,瞄准的是德国占据的胶州湾,但打的却是独占中国的主意。首选的目标,就是青岛,且聚集重兵,要从德国人手中抢下青岛。显然,对于孤悬海外,被英国人封锁在孤岛里,而兵微将寡的德国人来说,面对5万多日英联军,不足1万人的守军,又多为海军,不仅陆战经验少,连陆战武器都不足。战事的胜败,不问可知,德奥同盟跟协约国争的是欧洲,对原本就势单力薄的远东,没有多少期待。面对汹汹而来的日本人,即使心高气傲的德皇也只是期望他的守军,能多坚持几天就多坚持几天,实在不行,大可以体面地投降。

然而,对于当时的中国政府而言,把用利爪抓着自己软腹的那只德国鹰,换成近在咫尺的日本狼,无疑更是危险,两害相权,倒宁可德国人不走。一个美国记者曾经问当时中国著名的外交官施肇基:“为什么那么强烈地反对日本人占据山东,而对德国人占据山东却好像没有什么意见?”施肇基回答说:“德国人是建设的,日本人是破坏的。”“德国人遵守条约规定,日本人不遵守条约规定,因此逐渐地把力量扩展到山东全省。”因此,在战事初开的时候,即使在日本的压力下,中国政府迟迟不肯仿照日俄战争的旧例,把山东划为战区,严守“中立”。当时身为陆军次长的徐树铮,还应德国驻华武官之请,冒很大的风险,偷偷给缺乏陆战枪械的德国青岛守军,送去了两千支带着子弹的步枪。中国政府对在华的德奥军人向青岛集中,睁眼闭眼,听之任之。

虽说普鲁士的陆军天下独步,但此时青岛的守军却多为海军,以及后勤和后备役人员,在战前,青岛守军跟德国本土的补给就已经中断,国内的支援显然指望不上,即使急来抱佛脚,德国当局紧急把当时德国和奥匈帝国在华军事人员都集中到青岛,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德国海军虽然说不上很糟,但用于陆地上打仗,显然力不从心,连武器都不凑手,得从中国人手里商借。这样一支杂凑起来不足万人的守军,在日英联军[基本上是日军]5万多人的围攻下,表现还算不错,居然守了两个月。最后实在守不住了,1914年11月14日,德国守军举白旗投降了。

青岛是中国的领土,但日本和德国争青岛,谁都没把中国当回事,就跟晚清时日本和俄国在东北开战一样。在丛林时代,弱国不仅无外交,无地位,而且就是强国争斗中的鱼肉。中国自从甲午败给日本,在这个丛林世界里就变得很不值钱了,经过庚子义和团一闹,就愈发贬值,虽然没有变成哪个国家的殖民地,但实际地位在某些方面比殖民地还不如。一个首都周围都驻扎外国军队的国家,一个主要财政收入的关税和盐税都要用来支付赔款的国家,其“主权”还剩下来什么,在国际事务中还能有多少分量,可想而知。用美国人马士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国家的地位,已经“一落千丈”,“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数的属性的地步”。这种状况,尽管经过国体的变更,在制度上大步向西方靠拢,也没有多大改善,显然,人家不看这个。

P20-22

后记

拖了4年,才把书写出来,对于当时约稿的香港中大出版社的编辑,还有后来等着我出书的大陆诸位出版界的朋友,都是一种遗憾。我知道,他们原本是期待我能赶上五四90周年的档期的。无论在哪里出书,赶上时机,对于书的销售大有好处。可惜,我写不出来。

我这个人写东西,向有快手之称。很多约稿,甚至约稿者说完了,回到家,我的稿子已经到了。因此,也有人批评我的东西粗。快,就难免粗,但是,如果能慢一点,我还是乐意慢的。磨得好一点,少一些不必要的瑕疵,谁不想呢?可是,我就是这个毛病,一般的情况下,写东西犯急,答应了就得马上写,能在一两个钟头写出来的,磨上一两个月,也那个样,好不了多少。但是,写得快,关键是要有心情。

我是个干粗活出身的人,写字这个活计,跟干粗活最大的不同,就是干粗活没心情也能干,无论割豆子还是扛麻袋,反正机械地做就是。一般情况下,任凭连长、指导员怎样鼓动,也难以心情愉快,但任务却都能完成。可是,写字这活,没心情无论如何都干不了。别人怎样我不知道,如果让我硬干,肯定一塌糊涂。就跟我下围棋似的,高兴的时候可以杀败高手,没心情之际逮谁输谁。

不幸的是,这4年,我心情好的时候不多,于是,活就这么拖下来了。拖到现在,严格地说,还是有些部分实际上没做完。也就只能这样交差了。非常感谢张彦丽和张广生夫妇,为我提供了有关日文材料。感谢田仲勋、张楠迪扬、任智勇、胡其柱、付金柱等同学,为我寻找资料。这本小书能够完成,没有他们的帮助,难以想象。我的女儿张心远,也审阅了部分书稿,帮我做了修改。同时也感谢广西师大出版社的刘瑞琳和曹凌志,以及另一位出版圈里的好朋友尚红科,如果没有他们的督催,也许这本书现在还出不来。当然,最该感谢的是现在为香港中华书局的编辑黎耀强先生,如果没有他,我根本不会有写这本书的念头。

写书始终是个令人遗憾的事,什么时候不交稿,什么时候觉得还需要修改。等到变成铅字,肯定还会发现很多毛病。但是写出来了,就交给读者了。为喜欢自己文字的人写东西,一向是我的心愿,但愿,这本小书,不会让喜欢我的读者失望。

是为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民国历史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98232
开本 16开
页数 3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8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1.109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0
16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2: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