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戴灰眼睛的人(屠格涅夫精品集)/俄国五大家文选
内容
编辑推荐

屠格涅夫是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心理分析和风景描写大师,对俄罗斯文学和世界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和随笔集《猎人笔记》、中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

本书是他的一册散文选集,他的散文选译成集者在我国还不多见。这本选集收入他的散文21篇,其中有自传,日记,书信,游记,人物速写,往事回忆;也有为著译写的短序,创作和行猎的经验总结,以及涉案的供词,力图为读者提供丰富的内容,多样的表现手法。

内容推荐

屠格涅夫是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主要作品有:《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等。

本书是他的一册散文选集,他的散文选译成集者在我国还不多见。这本选集收入他的散文21篇,其中有自传,日记,书信,游记,人物速写,往事回忆;也有为著译写的短序,创作和行猎的经验总结,以及涉案的供词,力图为读者提供丰富的内容,多样的表现手法。

目录

自传

海行遇火记

阿尔巴诺和弗拉斯卡蒂之行

戴灰眼镜的人

日记

关于“三十二人被控与伦敦的煽动者进行勾结”一案

《中短篇小说集》序

《烟》单行本序

马尔科·伏夫乔克《乌克兰民间故事》译本序

猎人的五十戒和猎犬的五十忌

霍尔与卡里内奇

贝逊家的牧场

毕留客

林中相会

森林与草原

帕加马的发掘

致《北方蜜蜂》报出版人信

关于《父与子》

果戈理

忆别林斯基

散文诗

译后记

试读章节

这是1838年5月里的事。

我随着许多旅客乘坐“尼古拉一世”号邮轮由彼得堡前往吕贝克。因为那时铁路交通还很不发达,所有旅客都宁愿走海路。由此之故,不少人还随身携带着轻便的马车,以便在德、法等国境内继续他们的行程。

我记得我们这艘船上装了二十八辆达官贵人的马车,旅客将近二百八十人,其中约有二十名儿童。

我那时很年轻,不怕风浪颠簸,终日为新奇的景象所吸引。船上有几位太太,非常漂亮,或者说非常可爱,——她们之中多数已不在人世了,可叹!

母亲第一次放我单独出门旅行,我自然应当向她保证行为检点,主要的一条就是不碰纸牌……可是这最后一条保证却是最先被我背弃的。

那天晚上餐厅里聚满了人。我特别要指出,这里边有几个名闻彼得堡的赌徒,他们每天晚上下大赌注;现在已不大容易见到的金币,一把一把地掷在桌上,响声震耳。

其中有一位先生见我袖手旁观,不明白是什么缘故,便邀我入局,却使我大感意外。当时我以一个十九岁的天真向他说明自戒的原委,他哈哈大笑,回头对他的赌友大声地说,他捡到了一个宝贝,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从来没有摸过牌,却自以为享受到了前所未闻的天大的幸福,真正是傻瓜的幸福!……

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十分钟后我坐到了牌桌上,两手抓满了牌,成了一个赢家。于是赌呀,赌得天昏地黑。

应当承认,那句古老的格言并没有骗人,钱像小河淌水似的向我流来,我的手边聚起了两堆金币。我的手在颤抖,手上都是汗。我的赌兴上来了,越赌越起劲,不能罢手,……说实话,我曾经想过我就要发大财了!……

突然间舱门大开,一位太太像发了疯似的冲了进来,颤抖着声音尖叫道:“失火了!”就昏倒在沙发上。立刻一阵大乱,人们拔腿就跑,金币银币在地板上乱滚,钞票散落一地。我们也奔出门去,船舱内已经充满浓烟。我们事先为什么毫无觉察?这一点我简直不明白!楼梯上也是浓烟滚滚。四处闪烁着像煤块燃烧时的暗红色的火光。转眼问大家都跑到了甲板上。两股巨大的浓烟夹着火苗沿着烟囱两侧和桅杆升了上来;人们开始乱成一团,其景象极为可怕,已经无可挽回了。这种混乱是超乎想像的,因为每个人,首先是我,都感到了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保存自己已经绝望。我记得我抓住一个水手的手,答应从我母亲名下给他一万卢布,如果他救我脱险。那个水手自然不把我说的话当真,甩开了我。不过我也并不坚持,因为我明白自己说的话缺乏理性。可是他再也没有在我的周围出现。平心而论,任什么都不能与沉船或海上发生大火这样的悲剧相比,除了它的喜剧性的一面之外。我举个例子。一个有钱的地主吓得魂不附体,爬在地板上发疯似地磕着头;当煤舱的孔隙喷出大股水柱暂时使火势有所遏制时,他就站直身子放开喉咙大喊道:“半心半意的人啊,难道你以为我们的神,俄罗斯的神,能撇下我们不救吗?”可是就在这当儿,火苗突然窜了上来,烧得更加猛烈,这位极其虔诚的可怜的人又匍匐在地,叩头如捣蒜了。有一位将军模样的人,神色忧郁不安,不停地喊着:“应当派出信使去见皇上!当年军屯区发生叛乱,我正好在那里,不错,亲身经历,就派出信使去见他,结果救了我们,哪怕救出几个也好!”另外有一位绅士,手里拿着雨伞,突然狠狠地朝行李中一幅系在画架上的污秽的油画像刺去,伞尖把耳、目、口、鼻刺了五个窟窿。他一边刺一边大叫:“现在还要它何用?”可是这幅画却不是他的!一位胖胖的先生哭成个泪人儿似的,好像德国酿啤酒的师傅,不停地用他的哭腔在呼唤:“船长!船长!……”船长终于忍耐不住,一把抓住他的衣领,大喝一声:“怎么了?我是船长,您有什么事啊?”胖子看了他一眼,一脸疲惫不堪的神色。又重新开始呼唤:“船长!”  但是,就是这位船长救了我们大家的性命。首先,当机器房还能进人的最后一分钟,他冲进去改变了轮船直驶吕贝克的航向,让它转了一个大弯去靠岸。否则,等不到进港就烧成灰烬了。其次,他命令水手们亮出短刀,任何人胆敢动一动仅存的两只救生艇,当场刺杀,毫不留情。——其余的救生艇由于旅客企图把它们放入海中又没有经验而倾覆了。

水手大多是丹麦人,他们的脸孔是刚毅的,冷酷的,火焰的反光在刀刃上闪烁如同滴血未干,令人毛骨悚然。一时间狂风大作,大火足足烧着了三分之一的船体,它的呼啸声更加使人恐怖。我必须承认,人类中占有一半的男性,无论如何决不会想到在这种场合妇女竟然表现得比男子更加英勇。黑夜降临时她们正在床上,全身雪白(身上没有衣服,只裹着一条被单),无论我那时多么不信神,她们在我眼中却是上穹派遣的天使,来到人间使我们知所羞愧,并赋予我们以勇气。不过也有一些男子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精神。我特别记得一位达什么夫先生,曾任俄国驻哥本哈根的公使,他脱去靴子,摘下领带,平日所穿礼服的上身用两只袖子绑在胸口,骑在一根拉在空中的粗绳上,晃动着两只脚,悠闲地抽着雪茄烟,挨个儿地打量着我们,脸上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苦笑的表情。至于我,我在船舱外楼梯上找了个躲避的地方,在距离舱面最低处的一级上坐着,目不转睛地注视脚下翻腾着的殷红的浪花,它喷出的水珠溅到了我的脸上。我暗自说:“十九岁的年纪,就这样死去也就算了!”——因为我下定决心宁愿淹在海中也不愿被大火烧焦。火焰在我头上弯曲成了一个拱顶,我清楚地分辨出它的呼啸声和海浪的咆哮声。

我身边不远处有一位瘦小的老太太也坐在同一架楼梯上,她好像是哪一家的厨娘,随主人前往欧洲。她两手抱着头,似乎在悄悄地祈祷,——突然她迅速地瞥了我一眼,也许因为看出了我脸上的决死的神色,或者出于别的什么原因,她抓住我的一只手,用近乎恳求的语气坚定地说:“少爷,别别,人生在世不能任意而为,——您不能这样,别人也不能。老天爷吩咐怎么办就怎么办。——假如您这是想自己了结自己,那么到了那个世界您是要受到惩罚的。”

在此之前我绝没有想到要自杀,可是这时候由于某种类似逞强的心理,在我当时的处境中所完全不能解释的一种心理,我几次三番装出想要实行我的她所猜测的那种意图的样子,而这位可怜的老太太每一次都扑过来阻止我,她不能亲眼看着我去犯罪。最后我自知惭愧,便不再装模作样了。其实在死神出现之际,在我真正认识到死的威胁和不可避免的时刻,为什么还要演出喜剧呢?然而我已来不及分析自己这种奇怪的心理,也没有时间去赞美那位可怜的老太太的毫无利己之心(现在应该称作利他主义),因为这时候在我们头上咆哮的火焰已加倍地猛烈,同时一个铜钟般的声音(这是我们的救命恩人的声音)也在空中响起:“不幸的人们,你们在做什么呢?你们将要毁灭了,跟我走吧!”没有人招呼我们,也不知道该向哪里去,老太太和我立刻像被弹簧反弹出去一样,一跃而起,跟着一个穿蓝上衣的水手7申进浓烟。他在我们前面,正沿着一条绳梯往上爬;不知道去干什么,我也跟着他爬上了绳梯。我想,如果他当时跳下海,或者做出别的什么惊人的举动,我一定会不假思索地照办。爬了两三级以后,水手跳到了一辆底部已被火烧着的马车的车顶上,跌得很重。我跟着跳了下去,听见老太太也在我背后跟着跳。后来水手从这辆马车跳到第二辆,又跳到第三辆,我始终跟着——就这样我们不知不觉来到了船头。

旅客们几乎都聚集在这里。水手们在船长的监督下把我们的两只小艇之中的一只放下海——幸亏这是最大的一只。我从另一边的船舷望过去,看见了在明亮的火光照耀下的陡立的峭壁,它们朝吕贝克的方向倾斜下去。距这排峭壁足有两俄里之遥。我不会游水——我们搁浅的位置(我们都没有发觉是怎么搁浅的)的海水看来并不深,但风浪很大。可是一当我看到峭壁,我就深信自己无论如何必定得救,于是多次跳着高呼“乌拉!”,使得周围的人大为惊异。我不想走近人群拥挤的地方争着攀上通向大救生艇的舷梯——那里等着的老弱妇孺是太多了;而且当我看到了峭壁之后,我的心已安定了下来,因为我深信自己会得救。我意外地发现,几乎没有一个孩子说他害怕,有几个孩子甚至已经在母亲的怀中沉沉睡去。结果没有一个孩子丧生。P5-8

后记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1818~1883)的名字是读者十分熟悉的,他的小说《罗亭》、《贵族之家》、《父与子》以及《初恋》、《木木》等几乎无人不晓,他的散文诗和散文集《猎入笔记》也在中华大地上广泛流传。

本书是他的一册散文选集,他的散文选译成集者在我国还不多见。这本选集收入他的散文21篇,其中有自传,日记,书信,游记,人物速写,往事回忆;也有为著译写的短序,创作和行猎的经验总结,以及涉案的供词,力图为读者提供丰富的内容,多样的表现手法。它们写作时间的跨度,从最早的成名作《霍尔与卡里内奇》(1846)到临终前的绝笔《海行遇火记》(1883),将近40年;虽然以60年代所写居多数,但他一生富有代表性的散文,不妨说已包罗在内了。这些散文文情并茂,又自成特色。例如《阿尔巴诺与弗拉斯卡蒂之行》,所描写的意大利中部山野景色,绝对不同于作者笔下常见的俄罗斯平原上的风光。游记中那个画家的神态也是令人难忘的。《戴灰眼镜的人》是一篇回忆录,它的场景设在巴黎的闹市,但着重刻画人物,从一个人写了一个时代。全文两万多字,几乎都是两个人的对话,尤具特色。对话的范围广泛,语言生动,加上不时插入对人物的形态、动作和情绪的描绘,引入入胜,显示了作者文笔那固有的魅力。

又如《猎人的五十戒和猎犬的五十忌》,可以说是一篇奇文,如果没有多年打猎的经验和长期精细的观察,关在房子里的天才是想象不出来的。行文绝对的是另成一格,完全是在开中药铺:甲乙丙丁,一二三四,逐条罗列;然而言之有物,言之成理,不仅指明现象,而且深入人和狗的心理,有分析,有批评,毫不枯燥,十分有趣。

《帕加马的发掘》是一篇报道,介绍帕加马遗址的发掘和出土文物准备展览的情况。那时柏林的举世闻名的帕加马博物馆还未建立,展品没有修复,也无次序,随便堆放在地板上,而屠格涅夫以他的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想象描画了“神人大战”的全幅图景。109年之后,译者有幸在柏林小作勾留,参观了“神人大战”的展览,屠格涅夫笔下的雕像已恢复原状,耸立在明亮的展厅中为纷至沓来的观众赞叹不绝了。此文未见引起别人的兴趣,本书之所以选译,也因为译者有现场的感受,容易理解也容易下笔之故。

又如《关于“三十二人被控与伦敦的煽动者进行勾结”一案》,是屠格涅夫的供词即我们所称的“交代材料”。作家写交代材料大约并非咱们的特色,俄国也有;但是听任自己的交代材料公之于众毫无愧色,又敢于理直气壮地为它辩护,天底下大概唯有屠格涅夫一人。在某些人的心目中,屠格涅夫是自由派,保皇党,距离反动也只是一步之遥。他这篇供词不知通过什么方式为外入所知,一批流亡国外的革命派群起而攻之;屠格涅夫并没有因为自己招供了什么而心虚情怯,毫不示弱,也迎头予以还击。对他的进攻和他的还击的言论我一时没有见到,而他的这一态度表明他的交代材料是可以公开的,因此本书并不袭用原书的办法作为附录处理,而把它当成一篇重要史料和别有风格的文章来看待了。

在入选的文章中,有些篇目属于重译。本书并不回避必要的重译,但在重译中希望努力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弥补前人旧译中的缺陷,纠正在读者中留下的错误印象。例如《贝逊家的牧场》一文,是《猎入笔记》中的一篇,耿济之先生曾译为《白静草原》;“白静”是译音,“草原”则是译意。后来有入把“白静”改为“白净”,似在引导读者产生一个“白白净净的草原”的概念。而据1991年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猎人笔记》单行本编辑者提供的材料,所谓“白静”或“白净”,是一家地主的姓氏,为了避免产生歧义,最好改用其他的同音宇如“贝逊”之类;这里的“草原”其实是个牧场,它所在的位置离屠格涅夫家13公里,因此这篇文章的题目译成《贝逊家的牧场》似较妥。

二是补充必需的注释,以帮助读者的理解。例如《关于<父与子>》一文早有旧译,此次重译时依据上述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屠格涅夫作品和书信全集》(三十卷本)补充了十余条注释。或指出屠格涅夫的笔误,或点明所涉及的言论的出处,这是旧译由于条件所限而无法在当时办到的。(书中凡不署名的注释,均为原著的编辑者所加,特此说明。)

这里我就得赶紧声明了:无论是弥补缺陷或者纠正错误也好,补充注释也好,绝对不是我有什么高明之处,而完全是因为我在翻译时有了原书的新版本。如果不是研究屠格涅夫的俄罗斯学者们取得了新的成果,不是他们的出版界作出了新的努力,我们本身是没有可能去进行实地调查考察而获得惊人的发现的。

三是重译的译文在旧译面前应有立足的价值,总要有新贡献吧;否则,重译就没有意义了(除非是为了“经济效益”)。有新版本不一定就有好译文,好译文还得看译者本身的文学修养和语言文字水平。我希望我翻译的散文像散文,诗像诗,屠格涅夫的作品像一个大作家写的作品,不会被误认为一个小学生的习作。以此自勉吧。

这本选集还收入屠格涅夫的全部散文诗。散文诗是散文的形式,诗的构思,它徙倚于散文与诗之间,但和散文似更亲近。我国最早把屠格涅夫的散文诗翻译成集出版并造成很大影响的,是巴老巴金先生,以名家译名著,堪称双绝。但美中不足的是巴老当年只得到并翻译了其中的51篇,另有32篇藏在屠格涅夫箧中未曾问世因而也无从翻译出版。近年有两三种新译本,仍然不全。本书翻译了全部83篇散文诗,外加作者的一篇小序,已毫无遗漏;不少若明若暗似懂非懂的地方,借助新版本的注释也得到了解决。这也不是我有什么高明之处,仍然是俄罗斯学者们之所赐而已。

屠格涅夫于1877年7月开始写作散文诗,至1882年11月搁笔。有三分之二以上是1878年的作品。他的散文诗又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样式,有的如同寓言,小故事;有的好似随感,小场景;或出而为对话的文体讽刺世态,或赋以独自的形式感叹人生。在俄国作家中绝无仅有,在我国作家中影响深远。他的散文诗构思清新.笔法凝练,对读者坦诚相见,既无无病的呻吟,也不强作高深;虽然有时流露出苍凉的情绪,但也有乐观进取的呼喊。当诗歌领域只剩下一片歌声,散文诗只见散文在维持门面之时,读一读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也许可以得到启发。

屠格涅夫是抒情写景的高手,他对人物的观察和刻画也十分精细和生动,寥寥几笔就表现了独特的神态和性格。他的魅力是长存的,他对文学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屠格涅夫生前曾经遭到不少人的攻击和辱骂,如同杲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等作家一样,都曾被扣上“反动”之类帽子。但骂人的人早已如同一撮灰尘消失得无影无踪,屠格涅夫依然是屠格涅夫,依然受到读者的喜爱。中国读者一直从他所开启的窗户中看到俄罗斯平原上美丽的风景,向往自由幸福的生活,得到启发和力量。

本书在选译过程中幸蒙高莽、周秀凤、胡云天、彭质纯、李鸿简等同志帮助,林海音先生关怀,特别是沈昌文同志支持,谨在这里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8年是屠格涅夫诞生190周年,逝世125周年.谨以这个译本充作一朵小小的白花,献在遥远的彼得堡沃尔科夫公墓那冰雪覆盖中的碑前。

此书最初出版于1998年12月,收屠格涅夫散文17篇,散文诗两组83首,合计字数为20万,印行6000册。1o年之后再版,对译文做了某些修改,补译了《林中相会》、《毕留客》和《忆别林斯基》3篇文章,并配了几幅插图,努力想把它弄得完美一点。希望天从入愿,不要留下遗憾。

刘季星

2008年5月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戴灰眼睛的人(屠格涅夫精品集)/俄国五大家文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屠格涅夫
译者 刘季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9067125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3
出版时间 2009-11-01
首版时间 2009-11-01
印刷时间 200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64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6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