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秀敏编著的《道家无为管理智慧》紧紧围绕道家无为管理这个核心,从抽象哲学根基和具体管理运作两方面对道家管理哲学进行了细致爬梳和深入阐释。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认为道家管理哲学的核心就是无为管理,它强调以组织的制度完善和管理者的守弱用柔为前提,以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为核心,通过群策群力、举贤任能,实现管理过程的清净无为。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道家无为管理的理论进行阐释。指出无为管理的形上哲学根基包括道法自然的本体论、反者道之动的方法论、见素抱朴的人性论、和光同尘的价值论等。第三部分主要讲道家无为管理的具体运作。从历史上看,这种具体运作主要包括清静型、道德型、法制型、用人型等。
全书集理论性、可读性与现实性为一体,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开掘和现实的管理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道家之无为管理智慧,肇始于老子,历经战国秦汉,在《淮南子》中臻于完善。从实践看,无为管理智慧自西汉初期到当代,走过了兴盛、衰落、复兴之路。闫秀敏编著的《道家无为管理智慧》立足道家经典,对道家无为管理智慧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梳理论证:一方面,寻求无为管理的形上根基,给无为管理提供了高屋建瓴的理论依据和世界观支持;另一方面,阐释了无为管理的具体运作模式,在操作层面上给予管理者指导。《道家无为管理智慧》语言平实严谨,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但凡一种哲学,我们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道家哲学亦是如此。面对不同的时代需求,道家哲学的解读方式各有差异。两汉及其之前,道家哲学多被解读为一种政治哲学。魏晋时期,道家哲学多与禅学相比附。时至今日,在社会发展愈益需要管理进步的关键时刻,管理界在借助道家哲学取得了巨大成绩之后,道家哲学的管理学诠释便应然而生。
一、道家哲学的政治学解读
秦汉时期,道家哲学多运用于政治领域,政治哲学的意蕴突出。其时,道家在对现实政治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原则,渴望实现小国寡民的国家理想。
(一)道家哲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根据现代考古的结论,道家哲学产生于春秋末期。这一时期,铁器在生产中的应用、耕牛的广泛使用等,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由此,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生产关系趋于解体。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为了取代奴隶主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与奴隶主阶级进行了激烈的夺权与反夺权的斗争,造成了王权衰败、诸侯强盛、战乱频仍。面对政治上的大分化、大变动、大改组,不同的哲学家代表不同的阶级、阶层利益,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方案,从而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
道家哲学的开创者老子正是在这一政局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立足政治势力的重新整合,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便意味着,道家哲学在其产生之初,便与社会政治的变化发展息息相关。《老子》一书中,许多内容就是对当时政局的直接反应。如其讲:“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①当政局稳定清明时,奔驰沙场的战马也可以回到民间耕地;但是,如若天下无道,政局动荡,连怀胎的母马也要被送上战场,在郊野生下驹犊。
正是基于对现实政治的深刻反省,老子以“道”为逻辑起点,对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提出了诸多建议。这使道家的政治色彩异常浓厚。研究道家哲学颇为精到的当代哲学家陈鼓应就曾说:“老子整个哲学系统的发展,可以说是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然而,如果我们了解老子思想形成的真正动机,我们当可知道他的形而上学只是为了迎合人生与政治的要求而建立的。”②史学家韦政通也讲:“老子的宇宙论主要目的并不在寻求自然律,他所以要建立自然为宗的宇宙论,主要是为了他的政治及人生哲学觅得形上的依据。”③从这个角度看,老子的宇宙论就是在为政治理论寻求根本上的哲学依据。
道家哲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不仅体现在其产生的政治背景上,而且表现在其理论缘起上。按照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所言:“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①班固对道家出身的总结颇为后人赞同。依此,道家出身于史官。他们依靠其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的史学功底,渗透在国家政治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记录统治者的言行及各种重大政治事件。对通晓古今而又擅长沟通天人之际的史官来说,政治生活的耳濡目染,使其言论必然地会带上浓厚的政治色彩。当然,班固对道家哲学的总结也充满了政治色彩,认为道家哲学就是一种政治权术,所谓“君人南面之术”。
除班固外,我国许多学者都将道家哲学视作一种政治哲学。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魏源在寻求革故鼎新、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对《老子》进行了创造性的政治诠释,写成《老子本义》,以“矫末世之弊”,获取重振国威的政治智慧。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观点,认为《老子》揭露了地主阶级的阴暗面,并总结了《老子》对付地主阶级斗争的主要策略原则。 因此,由来已久的是,道家哲学在形而下的领域中,为人所熟知的观点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具有丰富的内涵,可谓是道家政治哲学的核心和灵魂。
(二)道家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
按照司马谈在《六家之要指》中的概括:“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六家学说都以政治实践为最终目的,道家亦不例外。综观道家著述,其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1)现实政治的深刻批判
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与反思是道家政治哲学建立的根基。
P7-9
有关中国式管理的探讨已历经多年。在不断的学术争鸣中,儒家的管理思想多得以彰显,成为推动中国式管理发展的强劲力量。而对道家来说,很多学者甚至还在质疑其是否具有管理思想。对此,笔者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管理哲学专业”第一届博士毕业生,在对中国古代管理哲学稍有了解的情况下,颇为道家不平。比较而言,道家管理思想其实并不逊色于儒家。只不过,道家追求平等协作的管理思想,远远超出了着眼于等级控制的社会条件。当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意识和协作意愿不断增强时,道家管理思想便可大展宏图了。正是如此,笔者自甘寂寞于道家管理思想研究的一隅之地,以彰显道家管理智慧为己任,勤奋耕耘。但毕竟智思愚笨,才疏学浅,掩卷之余,总觉对道家无为管理智慧的描述未能到位,各种探讨还仅止于管理哲学的领域。至于如何将各种无为管理模式用之于各种具体的公共管理、企业管理、社会管理之中,促使无为管理向实践飞跃等问题,本书并未涉及。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有关道家哲学和道家管理思想方面的著作和期刊论文,在此谨向各位前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同时,本书还得到了河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处提供的后期出版资助。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衷心地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