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异乡岁月--阮章竞回忆录/中国现代文学馆钩沉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阮章竞,诗人、画家。曾用名洪荒。广东中山人。中共党员。13岁当徒工,20岁失业后到上海。1937年后历任游击队指导员,八路军太行山剧团团长,太行文联戏剧部长,中共华北局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青年作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市第七、八、九届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七届人大代常委,全国文联第一届候补理事、第四届委员。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异乡岁月--阮章竞回忆录》讲述了他的一生。

内容推荐

《异乡岁月--阮章竞回忆录》为我社传统项目、十二五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现代文学馆钩沉丛书之一,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诗人、剧作家、画家阮章竞回忆录。阮章竞生于1914年,逝世于2000年,1914年是其诞辰100周年。该回忆录由阮章竞口述,方铭、贾柯夫等整理。1986年开始整理,1995年结束,长达10年。回忆录时间段为1934~1945年期间,讲述传主以文学创作形式参与抗日救国活动的经历,其中不乏与众多文化名人的交集,资料详实。阮章竞一生经历丰富,经历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革命大潮,亲历一个时代的建立,其回忆录有一定的历史文献资料价值。

《异乡岁月--阮章竞回忆录》由陈建功、吴义勤编著。

目录

第一部 大上海/1

 附录一:《阮章竞自传》节选/16

 附录二:致吕骥的信/21

 附录三:忆星海先生/23

 附录四:为回忆录《大上海》写的时间提纲/30

 附录五:我不能忘记的阮章竟/32

第二部 太行山/35

第一卷 初到太行山/37

 第一章 第十三军游击司令部/37

 第二章 在政治部里/44

 第三章 情况突变/51

第二卷 第二战区独立游击第一支队/54

 第一章 改编/54

 第二章 到第三大队/59

第三卷 初学创作/65

 第一章 建立太行山剧团/65

 第二章 演出/69

 第三章 迈出第一步/74

第四卷 流动、拥蒋和文化运动/81

 第一章 大流动/81

 第二章 拥蒋大会/86

 第三章 太行山的文化事业/89

 第四章 民族形式问题/95

第五卷 反对投降派/100

 第一章 反对投降“反共”活动/100

 第二章 打退朱怀冰/106

第六卷 百团大战前后/109

 第一章 教书、学习、写作/109

 第二章 百团大战/116

 第三章 在扫荡中/119

第七卷 艰苦岁月/125

 第一章 困难的时代/125

 第二章 与剧团小别/133

 第三章 《未熟的庄稼》及其他/138

 第四章 五月大扫荡/146

第八卷 迎接胜利/157

 第一章 剧团琐事/157

 第二章 整风运动/166

 第三章 新的环境和任务/174

 第四章 抗战胜利之后/181

附录一:风雨太行山

 ——《太行山剧团团史》序/191

附录二:太行山剧团团史/201

附录三:关于记录整理阮章竟回忆录《太行山》的情况说明/243

后记/246

试读章节

我是在口袋里只剩下一块钱的情况下开始走人异乡的。是在1934年7月13日到上海的。为什么这个日期记得准确呢?因为我到上海后的第二天去法租界看7·14法国国庆节纪念活动。

我在《故乡岁月》里谈到轮船上要与那个外国人打架,但没打成,只是推推搡搡了几下,就被人们拉开了。

后来到了上海,在准备上码头时,我身上只有一块钱了,这给我的印象极深。我和刘凤雏在去上海前就写信给肖剑青,让他来接我们,因为我们在上海没有任何依靠。在我们到上海时,肖剑青夫妇和他弟弟都去接我们。还好,他还是讲友情的,不过面露难色,使我们知道他有困难。他把我们带回家,招待了我们。他是认真的,但不太热情,因为我们突然而来。他有个弟弟肖约伯,当时在上海念书,好像和我同岁,是同龄人。他当时在找人辅导英语,还要学点日语,准备找职业。

肖剑青的当时情况是,从广东中山天涯艺术学校回到上海后曾无事干,后来到世界书局工作了。当时上海有商务、世界、中华三大书局。他是在世界书局画儿童插图,收入在当时是中等水平,又要留下些钱应急,所以生活还不是富裕的。我们上岸后是要靠他了,只好在他家吃饭,也感到给了他很大的负担。我记得当时天气很热,第二天就是7·14法国资产阶级攻占巴士底监狱的纪念日,肖剑青带我们去看上海街道,他夫人、弟弟也陪着一起去了。法租界在霞飞路。我过去只去过广州、澳门,这回我是真感到上海的五光十色了,很热闹。那天法租界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我们几个人要是不紧跟着都会被挤散了。正是这给我留下了到上海的最初印象,也使我记下了到上海的准确时间。

肖剑青住的是楼房下层,有个小院子,还有厨房,这种住房一般只有中产知识分子才租得起,当时一般作家是住亭子间的。肖剑青为我们在附近租了亭子间,面积很小,只能放个书桌、一个书架、一个床,面积顶多七八平米,房租是六七块钱,那时这种房子的房租一般都在六至九元之间。我、刘凤雏加上肖约伯就住在了这个小房间里,我们支上了在香港买的帆布床。  当时,肖约伯正在和一个像是朝鲜人的青年学日语。这个青年的形象似是日本浪人,他叫金元喆,从朝鲜来上海想当电影明星。他日语讲得很好,但中国话讲不好,肖剑青想利用他翻译些东西,再用自己的名义出版,后来因为这个人的中国语文不好,就不用了。我去后不久,这个人由于不大受肖家的欢迎了,也就不怎么去了。

我开始去上海的打算是:一想找个工作,起码是画画和油漆这种自己有专长的工作,可以解决吃饭问题;二是想读书,利用晚上时间去夜校读书,也想到书摊看书;三是想学英语,不过这只是想法,因为我当时已经20岁,要学会英语已困难了。当时我精力充沛,想学些东西,还想画画,就是吃苦也不怕。那时我已接触到了新文学,所以我也想学新文学。用一句话说就是想寻找新的出路。从故乡出来到上海的许多人都同我一样是找新路的。

肖剑青还是讲交情的,能帮助我们一下,不过我不太赞成他的人品。刘凤雏原来是个店员,已有了老婆,他来上海是想挣钱。当时我想到,如果让我挣钱照顾家庭和父母不大可能,对这我有思想准备,父母也知道。肖剑青除了在世界书局画儿童插图外,还找了一个懂日文的人翻译一本日本美术方面的书,我记得那本书很厚。那个人是卖稿子的,他翻译了很长时间,但因为肖剑青不给他钱,那人就推说事忙,不来了。

肖剑青青年时代在上海有一群狐朋狗友。他自己学了画画,可他的这些朋友们则是干什么的都有。后来我发现他们一伙的关系搞不清,很乱,夫人也常互相拉拉扯扯。这也是长时期才从玩笑中知道的。

肖剑青比我大八到十岁,肖太太是个哕哕嗦嗦的主妇,小市民的典型人物。她对我较信任,对我也很好,这是因为我诚实,虽然我对他们有批判态度,但我还是尊敬他们的,肖不一定感到这些。肖剑青当时的生活由于有他弟弟肖约伯和我们这两个“食客”住在他家,也不富裕,所以他想找个好一些的工作。

当时上海有四大百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还有一个大新。这四大公司都是广东人掌握。①肖剑青想拱进新新公司美术部去,这他是有门路的,因为肖家在我们沙溪区大冲村势力很大。新新公司总经理叫李泽,是侄子继承了叔父遗产后成为总经理的。副经理姓肖,和肖剑青同村同族。当年的电影明星胡蝶,最早就是嫁给了这个姓肖的副经理。因为当时肖剑青去参加了婚礼,时常把这作为荣耀夸口。

肖剑青就这样挤掉了别人,进新新公司美术部当了部长。美术部下面还有两个职位。一个月薪高些的20元,一个月薪15元。刘凤雏说他有家室,来上海就是为了赚钱,他说,我去吧。我想我没结婚,也没负担,就让他去吧。那时肖约伯也没工作,所以15元一个月的工作就看是我去还是肖约伯去了。肖约伯说他不想在家吃哥嫂的饭了,可是他没技术,刘凤雏也没技术,他们都不会绘画,本来这工作应该是我去的,可我见了这种情形,就退了一步。肖剑青也说,如果我不去,他可以给我找些广告画干。他们都上班了,我就学习,肖剑青就给我出主意,让我编一本儿童剪贴,都用洋光纸搞的,我搞了一个,结果又被书店退了回来,我也无所谓。P3-5

序言

  国人自古重“史”。而新史料的发现,对于历史研究的推进是不言而喻的。即便是湮没于历史烟尘中的一鳞半爪,也会使史家乃至读者如获至宝。在文学历史的阐述、文学理论的论证以及文学批评活动中,新史料的发现当然也每每相伴而生,同样为新的立论和新的阐发提供坚实的基础。更有学养深厚、学风笃实的学人,常常会把搜集所得的资料,整理编撰,既是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服务,亦可供他人参考。这些资料,我们并不陌生,在林林总总的校点本、辑佚本、笺注本、年谱、诗文系念、书目、索引里都可窥其面貌。比如,鲁迅先生为了撰写《中国小说史略》,也曾搜集了大量的小说史料,又将这些史料整理成《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钞》等。这自周至隋的36种散佚小说,毫无疑问成为研究唐代以前小说的重要参考书,也为普通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兴趣。这正是“钩沉”的价值。梁启超所谓的“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为我们了解前人所思所想,乃至理解“人类社会史可能性的一切”和历史进程提供了依据。这些“痕迹”的再发现,无疑多多益善。

作为集文学资料中心、文学展览中心、文学交流中心、文学研究中心等功能于一身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在收集、保管、整理、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的著作、手稿、译著、书信、日记、录音、录像、照片、文物等文学档案资料的过程中,在和广大的研究者、作家及其家属、后人接触的过程中,不断接触到曾被历史遮蔽、湮没、忽略的有关人物及有关史料,因此,编辑、出版“钩沉丛书“,是水到渠成之事,也是现代文学馆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套丛书,旨在把我馆认为值得引起注意的、涉及现当代文学的史料予以发掘,把某些有助于文学研究的带有资料性的著述予以出版。举凡作家的年谱、回忆录、传记、散佚作品等均在丛书出版范围内。这一工作,有赖于著述者的劳动,也有赖于广大作家及其家属、后人的支持,这是需要向著述者和支持者致以诚挚谢意的。

然而,我以为不能不指出的是,“钩沉”是有价值的。但“钩沉”出来的,却未必件件都有价值。  因此,其一,本丛书所含所有书籍的出版,惟以我馆认识到的参考价值为取舍,是否真有“价值”,有待研究家和读者的考量与开掘。其二,“钩沉”,绝不是为了“爆料”,为了“翻案”,为了“听唱翻新杨柳枝”。这在世道浇漓学风蒙尘的当下,是不能不有言在先的。也就是说,若有人欲借本丛书中涉及的一些史料断章取义、哗众取宠,谋取商业利润,概由炒作者自负其责。本“丛书”所涉及的资料和史实,并未经过本馆的考证与甄别;所涉及的观点,只代表编撰者本人的价值立场与学术见解,与文学馆的立场、见解无涉。

如果诸公能够从这套丛书中获取一些资料,经过甄别辨析,成一家之言,作为丛书出版的组织者,便欣欣堪以慰之。

是为序。

后记

1976年“文革”结束,我的父亲阮章竞先生已经62岁了。他痛惜时光虚掷,壮志未酬。他不想仅仅总结过去,而是要创作新的作品。在新时期庞大的写作计划中,有从抗日战争胜利就产生创作冲动,并已经写出了初稿的长篇小说《群山》(后更名为《山魂》)、痛定思痛后创作新的诗歌散文,还有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回忆录。

在父亲的遗稿中,有一页纸简要地记下了关于撰写回忆录的计划:

第一部:童年——学徒——太古号

第二部:大上海——抗日救亡——战争(上太行)

第三部:太行山上——余烬在天边冒烟

第四部:解放战争

第五部:另外一种相逢

我推测这个写作计划当是制定于1980年初。

最早关于回忆录的文稿是父亲1980年3月给尹世霖先生讲述《故乡岁月》的36页毛边纸手稿;其后是1983年写下的17页手稿,其中有2页是关于上海时期的,其余都是在他青少年时期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历史背景材料所作摘录的笔记。

五部回忆录中的《故乡岁月》构思于1970年冬天,当时中国正处于十年动乱,父亲也流落到石家庄,在政治运动中颠沛挣扎。他写道:“长夜难眠,做什么呢?回顾半个世纪,人民虽有壮丽的斗争日月,但都不敢写了。于是想起童年,百感交集。人民总是要前进的,但后代对旧中国是不了解的。于是想把儿时所遇记录下来,故分了若干小题,以便写下去。”这部回忆录1979年冬由出版社约稿而开始写作,后该社改变计划,未能在1985年完稿时出版。2012年在家乡中山市的帮助下,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延宕27年的作品终于得以与读者见面。

第二部回忆录《大上海》,父亲原计划是要写三章:大上海、抗日救亡、战争。遗稿中只有父亲亲笔书写的21页第一章提要手稿,以及由我在人民大学的同学贾柯夫于1986年春夏间记录整理留下的一份1万多字的记录稿。而1936—1937年父亲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和淞沪战争爆发后的情况,都没有来得及开始动笔。所以,我将父亲写于1956年4月的《自传》中上海部分作为“附录一”,1984年8月给吕骥同志信的有关段落作为“附录二”,1985年10月为纪念冼星海先生80周年诞辰而写的纪念文章《忆星海先生》作为“附录三”,还有为回忆录《大上海》写的时间提纲作为“附录四”,提供给有兴趣的研究者一个资料汇集。

在1980年的回忆录计划当中,原来准备写成太行山,解放战争第三、四两部的计划,因为时间和精力的原因合并成了现在看到的一部——《太行山》。这部长达十四万字的口述历史,是由中国语言大学方铭教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在1988—1989年记录整理而成的。这是父亲对自己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次革命战争的完整回忆,内容翔实深切。父亲在口述期间,写了57页、一万七千多字的谈话提纲。文中提到的历史背景,都是经过查阅当时所能获得的权威资料而来的。这些历史资料在父亲创作长篇小说《山魂》三部曲:《霜天》、《晴岚》、《青春祭》中也同样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而不可或缺。

太行山剧团是父亲参加八路军的第一个单位,也是他文学生涯的起点。他前期的创作成果,都是以在剧团演出作为传播方式的。太行山剧团八年历史,与晋冀鲁豫边区八年抗战的历史是完全重合的,亦能与父亲的回忆录互为印证。而父亲为团史所写的序言,是他本人亲笔表述的文字,与《太行山》这部口述历史同样有着互为印证的关系,因此也都作为资料补充进来。

在遗稿中,见到父亲在上海时期的提要手稿上写了《异乡岁月》的标题,我就揣摩他老人家的意愿,将这两部回忆录的内容置于这个标题之下,也算作是对回忆录《故乡岁月》的呼应。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五部回忆录,只有《另外一种相逢》没有在遗稿中发现文本。是时间不够支配,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风云诡谲令父亲踌躇驻笔,就无从得知了。就在父亲2000年2月辞世前的4个月,也就是1999年10月间,他曾提出要向我口述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作家协会的工作经历,只讲了一次,谈到反胡风期间田间跳海和稍后康濯揭发信两个事件。我当时没有做记录,以后也没有机会再继续讲下去,成为我时时自责的终生遗憾。  在《异乡岁月》的行文中提到了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和阮老的太行战友,有一些是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献身的英烈。为了读者阅读的方便,更为了表达对先辈的敬意,我勉力做了尽可能的注释。但由于才疏学浅,还是有相当的一部分材料未能查到,终是缺憾。

当年为父亲执笔记录历史的贾柯夫、方铭两位先生都写来了回忆文章。对他们之前的辛勤工作以及对先父所表达的缅怀,表示深深的谢意。

本书的出版得力于“中国现代文学馆钩沉丛书”,谨向陈建功和吴义勤两位主编表示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异乡岁月--阮章竞回忆录/中国现代文学馆钩沉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57420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2013284490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70
16
整理 方铭//贾柯夫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8: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