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的形象(心理学与道德哲学)/当代人学与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作为人格理想的“至善”是人的最高和谐境界。从心理学的观点看,这种和谐首先是人的自我和谐。自我和谐直接表现为人的身心和谐,出于自然欲望的东西与理性和谐一致,没有矛盾。在伦理学上这种状态也被称为“幸福”与“德性”的统一。自我和谐也表现为人的内心信念与外在表现的和谐言与行的和谐。在道德上,这种内心信念与外在表现的和谐叫做“真诚”。

作者以纯粹学者的胆识选取了一个为心理界学渐渐淡化、重新凸现十分困难又十分重要的问题——人是什么。作者对这一问题注入了道德哲学的思考,这在心理学研究中具有思想发现、填补空缺的价值。作者提出的完善的人类形象的思想,将给生活在今天这个“人的形象”并不十分清晰时代的人们以一种深刻的启示和生活的指引。

内容推荐

人是心理学的主题,又是它的对象。“人是什么”是一个古老而被心理学界逐渐淡化的问题。本书以人为研究主题。以现代心理学的三种基本“范式”即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研究对象,以道德哲学为全新的视角,考察并揭示了现代心理学三种基本“范式”提出的人的形象的道德不完善处,进而提出了植根于人性的人的理想形象——完善的人类形象应该是人的道德形象,它体现了一种不断完善的人格理想,这种人格理想的最高境界就是内含着“天人合一”精神的“至善”。本书适合具有高等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

目录

作者序——对人的追问

第一章 导言

一 心理学与人类形象

二 启蒙时代的人类理想

三 道德哲学与心理学范式

第二章 追求快乐

一 人性的道德张力

二 本能与自我压抑

三 文明与社会压抑

四 反道德主义

第三章 超越自由

一 反对心灵主义

二 人、道德和环境

三 自由

四 文化设计

五 行为主义的乌托邦

六 工业社会的文化矛盾

第四章 实现自我

一 人与科学

二 人性

三 人的成长

四 人的理想

五 没有目的的造反

第五章 心理学的哲学基础

一 方法

二 人性与德性

三 人格理想和至善

参考文献目录

试读章节

三 文明与社会压抑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浸透着一种彻底的悲观主义。从个人来看,人的“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是对立的。“死亡本能”的攻击性和毁灭性向外发泄,就会破坏社会文明,最终导致人类社会的毁灭。“死亡本能”向内发泄,就会变为作为高级人性的“超我”以同等强烈程度压抑自己,最终可能使人导致精神疾病。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个人本能与社会文明是对立的,社会为了文明的进步需要压抑个人本能。弗洛伊德的悲观主义充分地表达于他的两个教条之中:个人永远压抑自我,社会永远压抑个人。

在上面一节中,我们讨论了个人压抑自我的问题。本节我们将讨论另外一个教条——社会压抑个人的问题。在这种讨论中,我们将比较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新精神分析理论,并做出相应的评价。

对于弗洛伊德主义来说,社会之所以压抑个人是为了文明。

文明看来是人类唯一值得骄傲的东西。人类以其精神和智慧自荐为万物之灵,而文明是精神和智慧的遗传。文明积淀了历史长河中生生灭灭的精华,昙花一现的思想在文明中得以延续。无数人的体力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总和凝结成了今天的辉煌现代文明。人们坚信文明是能使人类飞向天堂的双翼,从而,文明的进步成为人类所有活动趋向的终极目标,文明本身也成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但是,文明的获取是需要代价的。在弗洛伊德之前,很少有人追问文明是否需要人类付出代价。在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之前,没有任何理论能系统地回答文明以什么东西为代价。

弗洛伊德认为,人在本性上永远追求快乐的满足,从而人在本性上也永远按照“快乐原则”行事。但是,人类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劳动,必须用生产性活动来提供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劳动的能量只能来自“力比多”,为了生存下去,人类必须对追求快乐的本能冲动进行质和量的限制。所以,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不能按照“本我”的“快乐原则”行事,而只能按照理性“自我”的“现实原则”行事。对本能的压抑使很大一部分能量从满足快乐转移到物质生产和文化创造,这就是本能的“升华”。精神分析理论主张,文明的产生和发展都以压抑本能为前提,从而本能与文明之间的对立是永恒的。对本能的压抑是文明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永远有一套被发明出来的道德、法律和社会禁忌对人实行压制。

P44-45

序言

对人的追问

本书的原稿是一篇博士论文。我所以选择“人的形象”这个题目来做博士论文,是基于以下两种考虑。

首先,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虽然现代心理学的诞生不过是一百来年的事情,然而它回答的应该是“人是什么”这个极为古老的问题。人是心理学的“主题”,又是心理学的“对象”。作为主题的人表达了心理学应该具有的本体论关切,作为对象的人则为心理学提供了适用于实证方法的经验内容。但在现代心理学中,对作为主题的人的关切则被对作为对象的人的大量经验研究所淹没,以至于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和分化,心理研究的分工越来越细,心理学的分支越来越多,它反而越来越忘记了回答它本该回答的问题:“人是什么?”

其次,“人是什么”在心理学中表现为“人的形象”,而“人的形象”是在个人的历史中形成的。心理学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不是简单地将人归结为某种生而具有的普遍本性,而是试图揭示这种“人的形象”何以形成的历史。人的形成本质上是人的道德人格的形成,从而“人的形象”归根结底是一种道德形象。心理学的任务不仅是提供一种关于人的知识,而且还要对人的生活给予指导。这种人生指导具体地表现为某种前进方向、价值目标和道德理想。换言之,心理学需要从道德的角度来研究“人是什么”,而这正是现代心理学从其诞生以来所一直缺少的。

第一种考虑确定了研究的主题是人,第二种考虑确定了研究的方式是道德的。那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现代心理学在某种意义上处于“三国时代”。如果说经典物理学统一于牛顿力学,现代物理学统一于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那么现代心理学中既没有牛顿也没有爱因斯坦。一方面,现代心理学没有一统天下的理论,而是存在着许多相互竞争的学派;另一方面,在众多的心理学派中,真正具有重大影响的实际上只有三家,即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我把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当做现代心理学的三种基本“范式”进行研究,力图从它们的人性假定和人格模型中澄清其“人的形象”,并以道德的观点加以评价。

本书的基本结构为:首先在“导言”中提出了本书所研究的主题、方法和对象,重点讨论了心理学、人的形象和道德哲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简略地回顾了西方最重要的三种(基督教的、古希腊的和启蒙时代的)人类理想(第一章);然后依次探讨现代心理学的三种基本“范式”,首先是精神分析,精神分析比任何一种心理学都更为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对自己的看法,它最重要的贡献是将关于人的研究由意识推进到无意识,而在无意识的人格结构中最有意义的东西是其道德张力(第二章);行为主义是现代心理学的主流,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激进行为主义主张环境决定论、理性决定论和科学决定论,它虽然统治西方心理学达半个世纪之久,但在60年代却“突然死亡”,而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取消了心理学的道德维度和价值维度(第三章);60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也被称为“第三种力量”,以与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分庭抗礼,它表现了对人类价值、自由和尊严的极端推崇,对人们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的高度关注,但其人类形象的主观色彩太强烈了,所高扬的“自我实现”也过于个人主义化了(第四章);最后讨论了与心理学的人学有关的一些基本问题,特别是人性、人格理想和至善,并提出。心理学的人格理想应该是一种道德理想,心理学应该为人生提示一种更高的道德境界(第五章)。  本书作为博士论文是在车文博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并始终得到了他的支持和帮助,对此表示特别的感谢。另外。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资助。吉林教育出版社的韩松女士对书稿悉心审阅,纠正了许多疏漏之处。本书写作所依据的资料绝大部分来自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特别是它的中国图书馆和心理学图书馆给予了很多便利。凡此种种,在此一并致谢。最后,这本小书肯定存在着许多不当之处,敬请读者和专家给予教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的形象(心理学与道德哲学)/当代人学与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姚大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338898
开本 32开
页数 1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1999-09-01
首版时间 1999-09-01
印刷时间 199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2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03
14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