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们这辈子(清朝皇帝回忆录)
内容
试读章节

崇德七年(1642年)八月,松锦战场。

望着漫山遍野的尸体,望着成群结队的明军俘虏,望着山脚下欢呼雀跃的八旗将士,我兴奋不已。这是一场谁也输不起的生死较量,我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这是我期盼已久的时刻。春风得意的我,似乎已经依稀看到紫禁城的影子。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让我苍老了许多。以前所发生的事情,似乎又浮现在眼前……

借刀杀人——我的权术

我很佩服父汗的用兵岂术,他说那都是从《二三闰演义》里面学来的,有时还讲一些其中的故事给我听。其中深奥的诡计权术,很快就把我的小脑瓜征服了。我最佩服的,就足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和诡计多端的司马懿,他们在秦岭山区的八年战争,其中的经典战例让我至今都回味无穷。5岁时,我开始练习骑马射箭,很快就技艺娴熟。7岁时,父汗在全国颁行仿蒙古文而成的女真文字,我成了第一批学生。此外,我很早就受业于汉人龚正陆,粗通汉文。也是在7岁时,父汗有意让我管些家务事,让我逐渐学会了一些在大家庭里待人接物的技巧。由于父汗的放手锻炼,我的身体越来越结实,胸中的韬略和社会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因此尽管母亲叶赫那拉氏孟古在我12岁的时候就早早过世,也并没有让我变得孤独无助。因为久经锻炼的我,已经能够料理自己的生活了。

20岁的时候,我便随父出征,屡立战功。父汗建立了八旗制度,并让我掌管正白旗。父汗设置了四大贝勒共同辅政,我也有幸跻身其中。那时的我,真是少年得志,心旷神怡。

其实,这四大贝勒本不该有我。父汗一直最宠爱长子褚英,有立他为嗣的打算。褚英文武兼备,战功卓著,但是心胸狭隘,经常欺凌重臣和弟弟。那时候,我几乎天天都要做噩梦,担心他有朝一日登上汗位,会把我们一一除掉。于是,我们不冉念及手足之情,而是暗中联合朝臣,不断向父汗写奏章弹劾褚英,指责他架空父王,欺辱兄弟。俗话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个难以服众的接班人,是很难让老父汗放心的。最后,褚英被关在高墙里面默默地死去,他没有等到父汗建号登基、加封贝勒的那一天。命运之神眷顾了我,我取代了本该属于褚英的贝勒宝座,只不过因为我排行老八,年龄较小,只能坐在四大贝勒的末席。

第一次借刀杀人便利用父汗干掉了王储,这刺激了我谋取汗位的想法。然而,我既不是嫡子,又不是长子,还没有同胞兄弟撑腰,头顶又有二哥代善、表哥阿敏、五哥莽古尔泰,夺得汗位困难重重。这时,天赐良机再次临头。鲁莽的莽古尔泰杀死了自己的生母,让他在父汗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一向谨慎的代善又被告发与大福晋阿巴亥有染,让父汗十分恼火。而作为原告的侧福晋德凶泽,并非为争宠才去打小报告,而是有我的贿赂和唆使。父汗当然不知道其中的底细。

德凶泽的小报告之一:大福晋曾两次备办饭食,送与大贝勒代善,大贝勒受而食之;又一次,送饭给四贝勒,也就是我,我受而未食。拿我跟大贝勒作对比,这明显是抬高我的道德水准,无形中贬低了大贝勒。

德因泽的小报告之二:大福晋每天两三次差人到大贝勒家,如此往来,实属非常。

德因泽想因此而争宠,所以打小报告不遗余力。经过核实,小报告内容真实。父汗对二哥跟大福晋的暧昧关系非常愤慨,但又不愿家丑外扬,此事没有宣扬开来。不过,德因泽得到了跟父汗同桌吃饭的资格。妇道人家获得的,不过是蝇头小利,而最大的胜利者则是我,因为阿巴亥和代善双双被父汗冷落的结局,让我扫清了权力斗争的重要障碍。由于阿敏不是父汗的儿子,那么将来的汗位自然非我莫属了。

上了年纪的人都会特别关爱小儿子,父汗也不例外。所以,在疏远代善之后,父汗暂时放弃了立储的计划,而建立起一套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体制。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我为四大贝勒,阿济格、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为四小贝勒。四小贝勒由于年纪较小,势力相对弱小。然而他们却得到父汗的偏爱,特别是十四阿哥多尔衮,智勇双全,有帝王之气,是父汗的重点培养对象。他显然是我潜在的威胁。父汗提出了未来汗位继承人的标准:力强者不可为君,纳谏且好善者可为君,无能者不可为君。这些对我来说不难做到,但对多尔衮来说,同样不难做到。在争夺储位的道路上,我碰到了难题。

父汗临终前居然留下遗命,让十五岁的多尔衮继位。而他的生母阿巴亥,此刻不知又在作何盘算,是不是期待着儿子继位之后寻机报复我?我不能坐以待毙,于是拉拢代善的儿子岳讬、萨哈廉的支持,从而争取了代善。又利用莽古尔泰与多尔衮的矛盾争取了前者。在他们的联合压力下,阿巴亥非但没敢把父汗遗命公诸于世,反而不得不服从于杜撰的祖制,为夫殉葬。而我则被哥哥们送上了汗位,改年号为天聪。然而,他们对我的帮助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维持四大贝勒共同执政的局面,甚至在登基的时候,是我们四人共同接受群臣朝贺。

四大贝勒共同执政,当然不是我愿意看到的局面。于是,在争取了大批朝臣的暗中拥护后,我首先借口阿敏违抗军令,擅自屠城,而剥夺了他的兵权;接着又在朝堂上用言语惹恼莽古尔泰,后者怒不可遏,拔出宝剑威胁我,正好让我抓住他目无君上的罪证,莽古尔泰的权力也被剥夺。阿敏在囚所里蹲了十年,而后神秘地死去;莽古尔泰也在被剥夺权力的九个月后“偶得微疾”,突然病死。代善见大势已去,被迫放弃并坐的权力,退到群臣当中,跪下来口呼万岁。我终于实现了南面独坐的梦想。

父汗忧郁而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惨败于明朝宁远守将袁崇焕的红衣大炮之下羞辱难当。为了替父报仇,天聪元年(1627年)五月,我就突然结束正在进行的和谈,率军围攻宁远、锦州。仗打了一个月,却没有任何进展。我再次领教了袁崇焕红衣大炮的厉害,济尔哈朗和萨哈廉受伤,我的帅营也被炸毁,伤亡惨重。大金军的再次败退,成全了袁崇焕“宁锦大捷”的美誉。看来,从正面突破明朝的宁锦防线,短期内几乎是不可能的。P27-30

后记

这是一部清朝皇帝的众生像,这是一部清朝历史的另类简编本,这是中国首部以回忆录的形式,以第一人称的表现手法,展现清朝皇帝的人生经历,从而展现清朝300年历史画卷的著作。

这不是一部娱乐作品,更不是戏说。尽管其中有些许虚构,但基本都以清代史料为依据。这不是清史学术著作的改写本,更不是简简单单的清代皇帝传记,这本书中随处可见作者对清代历史的研究心得,随处可见国内外清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比如:太后下嫁确有其事;顺治出家是短期行为;康熙前期清军与准噶尔部进行的乌兰布通之战,其结果不是传统史书上记载的清军大胜,而是清军惨败;雍正并非正常即位,也不是篡位,而是夺位;乾隆生母为汉人熹妃钱氏,而非满人钮祜禄氏。这些结论均有充分的史料和研究成果作为支撑,是最近几年清史学界对清代历史事实考证的最新成果。

另外,由于宣统皇帝溥仪先生本人有《我的前半生》作为回忆录出版,本书没有撰写“宣统回忆录”,而是撰写了宣统的小传,以保证全书12位清朝皇帝的完整性。由于行文的需要,本书并未言及光绪死因。根据种种史料可以断定:光绪是被毒死而非正常死亡。

本书为作者独立完成。著名历史学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我的导师戴逸教授,在历次学术讨论中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学界前沿信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于沛教授一直关心本书的写作,并欣然为本书作序;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龚艳女士为该书的写作提供了大量宝贵意见和建议;中国地图出版社期刊编辑部《地图》杂志执行主编朱萌女士、《地图》杂志编辑陈宇、程船先生对该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谨识

目录

卷一 努尔哈赤回忆录

 努尔哈赤简历

 神的后代

 天命之汗

 常胜将军

 刚烈男儿

卷二 皇太极回忆录

 皇太极简历

 借刀杀人——我的权术

 虚心学习——我的精神

 经略四方——我的功绩

 满蒙联姻——我的国策

卷三 顺治回忆录

 顺治皇帝简历

 傀儡时期的性情中人

 亲政时期的有为君王

 恋爱时期的浪漫天使

 国丧时期的悲情衲子

 下嫁、出家与遗诏:留给后人的三个谜

卷四 康熙回忆录

 康熙皇帝简历

 受制于人的年代——从逃脱天花到智擒鳌拜

 满汉一体的年代——从博学鸿词到平定三藩

 开创盛世的年代——从拓土开疆到天下大治

 危机四伏的年代——从储位斗争到政治隐患

卷五 雍正回忆录

 雍正皇帝简历

 少年:勤学善思的行者

 青年:储位斗争的智者

 盛年:皇位交接的胜者

 中年:清除朋党的强者

 老年:革新政治的勇者

 暮年:留有遗憾的王者

卷六 乾隆回忆录

 乾隆皇帝简历

 继承家业,开创为政新风

 十全武功,愿作旷世完人

 恢宏盛世,步人人生巅峰

 落日余晖,品味帝王遗憾

 几个秘密,倒出天子苦衷

卷七 嘉庆回忆录

 嘉庆皇帝简历

 韬光养晦

 渴望中兴

 碌碌无为

 制造耻辱

卷八 道光回忆录

 道光皇帝简历

 遗诏风波:我要树立权威

 重振朝纲:力图再创盛世

 千古奇耻:唯有一声叹息

 得过且过:江山留给谁坐

卷九 成丰回忆录

 咸丰皇帝简历

 崭露锋芒的少年岁月

 励精图治的新君岁月

 内忧外患的天子岁月

 苦心孤诣的“巡狩”岁月

卷十 同治回忆录

 同治皇帝简历

 慈父严母:我的童年回忆

 读书骑射:我的少年印象

 情窦初开:我的短暂初恋

 恩爱夫妻:我的青年图景

 内忧外患:我的最后时光

卷十一 光绪回忆录

 光绪皇帝简历

 童年:在管束与亲情中度过

 少年:在亲政与恋情中度过

 青年:在战争与改革中度过

 壮年:在幽禁与颠沛中度过

卷十二 宣统皇帝小传

 宣统皇帝简历

 醇府家世

 登基称帝

 告别皇位

 退位以后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当我们看到祖先留下来的做工精美的国宝和卷帙浩繁的典籍之时,除了赞叹,还是赞叹;当然,我们是一个追求变革和进步的民族,当现代化的钢筋水泥丛林正在淹没城市和乡村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赞美今天,憧憬未来,而把悠久的历史弃在脑后。因为没有历史,就没有今天,更没有未来。“史不可亡”,它是民族灵魂的具体内容之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从来不曾中断。梁启超说:“试一翻四库之书,其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者,非史学之书居十六七乎!上自太史公、班孟坚,下至毕秋帆、赵瓯北,以史家名者,不下数百。兹学之发达,二千年于兹矣”。中国史学、史学名家、史学名著历来举世瞩目。“历史不是人类生活的延续,而是思想意识的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对中国社会发展已经产生了并继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跨越古代和近代的一个重要王朝。清代实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最终成熟,清代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清代完成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近代中国疆域版图的奠定。在所有的封建王朝中,清代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影响最大、最深远。清代的皇帝群体曾处于强势地位,他们曾接受优质的皇家教育,是中国最勤政的皇帝群体,他们开创了辉煌与隐忧并存的康雍乾盛世,体验了清帝国落日余晖的个中滋味,也承受了列强欺凌所带来的民族耻辱。人们更多地看到,他们是天子,是主宰国家命运的“神”;然而,在他们自己看来,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一切并非只有他们自己清楚,我们完全可以在科学的史学理论方法论的指导下,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献了解他们的苦衷与欢乐。作者以第一人称的笔法写人物,有助于刻画和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把握人物与其身上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拉近读者与历史人物的距离,身临其境,更深切地感受历史的沧桑。通过深入地了解这些皇帝,可以更具体地理解他们生活的时代的历史,真正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这本书不是学术专门著作,而是以第一人称的笔法,以清代档案史料和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回忆录的形式,对清代前十一位皇帝的人生做一个宏观勾勒。这样,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每一个皇帝,是鲜活的,他们被请出乾清宫、养心殿、圆明园,用自己独特的经历向我们讲述他们的一辈子,娓娓道来,却给人以历史的教训和启迪。作者好学深思,专攻清史多年,并参加国家清史纂修工程课题,有较强的史学功底,在这部著作和其他的史学作品中,表现出较强的研究能力和潜力。作者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写作的基础是建立在翔实文献基础上的历史素材,作者写作时还广泛地汲取了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将自己的研究心得融入其中,使全书浑然一体,亮点随处可见。本书以文学的笔法,却不脱离经过考实的史实,活灵活现地展现了这些皇帝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通过他们,向读者展现一幅清代社会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展现清朝兴、盛、衰、亡的发展脉络,揭示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从巅峰必将走向衰亡的历史进程,明确这一点,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于沛

内容推荐

这本书以清代档案史料和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回忆录的形式,对清代前十一位皇帝的人生做了一个宏观勾勒。这样,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每一个皇帝,是鲜活的,他们被请出乾清宫、养心殿、圆明园,用自己独特的经历向我们讲述他们的一辈子,娓娓道来,向读者展现了一幅清代社会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展现了清朝兴、盛、衰、亡的发展脉络。

编辑推荐

惟以一人治天下,威权背后多少辛酸。岂为天下奉一人,盛名之下几许无奈。

这是一部清朝皇帝的众生像,这是一部清朝历史的另类简编本,这是中国首部以回忆录的形式,以第一人称的表现手法,展现清朝皇帝的人生经历,从而展现清朝300年历史画卷的著作。读过本书,既能感受到清朝皇帝身为帝王的威严,又能体验到他们的常人心态,个中滋味,自在心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们这辈子(清朝皇帝回忆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测绘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017766
开本 16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8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49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7: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