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母亲(青少版)/语文新课程标准必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作品,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革命导师列宁对这部小说有很高的评价,称赞它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作品通过符拉索夫家两代人的不同命运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工农运动相结合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由之路这一真理。

内容推荐

小说以巨大的艺术力量阐述了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在革命斗争中不断觉悟、成长的过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工农运动相结合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由之路。作品反复突出的“真理”、“理性”即马克思主义。作品通过符拉索夫家两代人的不同命运揭示了这一真理。巴威尔接受马克思主义,团结、教育广大群众,一起进行了摧毁旧世界的斗争,成为出色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特别是通过怯懦、在痛苦生活中逆来顺受的尼洛夫娜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坚强的革命者的过程,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思想。

目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试读章节

日复一日,他们就这样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几乎无法喘息。天还没亮,整个市郊的工人区都被吵醒了,可怜的人们无可奈何地睁开眼,无精打采地开始了这一天的劳作。只见他们行色匆匆地钻出贫民窟,沿着那条坑坑洼洼的土路朝工厂赶去。傍晚时分,太阳血红的余光照在窗户玻璃上面,疲倦而忧伤地闪耀着。工厂从它石头般的肚腹里,将这些人扔出来,好像清理矿渣一样。

每逢节假日,他们睡到上午10点左右,然后,那些老成持重、有家有小的人们,就换上了比较整齐的衣服去做弥撒。

成年累月的劳作,使他们丧失了正常的食欲。为了能吃下饭去,他们便拼命地喝酒,让伏特加强烈的灼热去刺激他们的胃口。

他们碰到一处的时候,总是说工厂,谈机器,骂工头——他们的所思所想以及所有的谈论,都是和工作有关的事情。在这枯燥又千篇一律的日子里,愚笨而无力的想法有时也会发出智慧的闪光。

在他们日常的交往中,最多的则是一触即发的怨恨,这种感情和那不能得以恢复的筋骨上的疲劳同样的年深月久。这些人一生下来就从父亲那儿承袭了这种灵魂的疾病,它像黑影似的一直伴随他们从小到大,直到最后走进坟墓。

每当到了休息的日子,年轻人总是深夜才肯回家。他们之中,有的撕破了衣服,浑身上下沾满泥巴和灰土,脸上带着伤痕;有的则满心屈辱充满愤恨;有的是委屈地挂着眼泪;有的灌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一副可怜相;有的垂头丧气,看上去叫人讨厌。

有时,也有些小伙子被他们的父母生拉硬拽地拖回家去——他们在路旁围墙根下,或者什么酒馆里找到醉成烂泥的儿子,立刻破口大骂,抡起拳头照着那被伏特加灌软了的儿子就狠命地揍。之后,他们把儿子带回去,好歹把他们将就到床上去睡觉,因为第二天早晨,当汽笛怒号不止的时刻,还得叫醒他们去上工。

有时候,也有些外地人来到这城郊的工人区。

起初,这些陌生人颇受大家注意,更引起了人们一点儿兴趣。过了一些时候,那些新奇的东西便从陌生人身上消失了,于是大家就对他们习以为常了,他们就再也不引人注意了。

然而有时候,陌生人会说一些人们从未听过的工人区的新闻。那些话,在一些人心里惹起了盲目的愤怒,在另一些人心里引起了模糊不清的焦躁,在第三种人心里,有一种对朦胧事情的淡淡的期望,使他们感到不安。为了要驱散那种不必要的却足以妨碍他们的焦躁和不安,他们便索性喝下比平常更多的伏特加。

当看出那些陌生人身上的奇特东西时,工人区的人们就忘不了了。他们对这些“异己”怀着一种本能的警戒。他们生怕这些“异己”在他们生活中投掷某种东西,这种东西足以破坏他们虽然苦重却还平安的生活。

就这样,人们默默地躲开了那些讲述新奇事情的人。

看来,如果这些人不能和工人区的人群融合的话,那么他们只好再流浪到别的地方去,或孤单地躲在工厂里……

在这众多的工人中,有个钳工叫米哈依尔·符拉索夫。他是技术能手,而且是工人区最有力气的大力士。他从不在老板面前卑躬屈膝,所以得到的工钱很少。每逢休息的日子,他总要打人。大家都不喜欢他,也怕他。

当他的儿子巴威尔14岁时,符拉索夫就很难管教自己的儿子了。有一回他想抓住儿子的头发把他拽回去,但是他的儿子却拿起一把很重的铁锤,硬邦邦地说:

“住手!”

“什么?”父亲一边说,一边逼近瘦高个儿的儿子,就像阴影渐渐移向白桦树一样。

“我受够了!”巴威尔说,“我再也不能忍受了……”他举起了铁锤。

“好吧……”父亲重重地吐了口气,又补充说,“唉,你这个混蛋!”

这事发生后不久,符拉索夫就和妻子说:“以后甭再朝我要钱了!巴威尔能养活你了……”

“那你就把钱都喝光?”她大胆地质问。

“用不着你管,混蛋!我去逛窑子!”

他并没有去逛什么窑子,然而从那以后直到他死,他再也没有去管教过儿子,甚至也没跟他说过话。

每到休息日,符拉索夫就到酒馆里去。他一声不响地走着,好像是在那里找人似的,用眼光扫视着别人的脸。他养的那条狗拖着长毛大尾巴,一天到晚地跟在他身后。符拉索夫喝醉了之后就回家,他坐下来吃晚饭,然后就用自己的饭碗喂狗,但从来也不抚弄它。晚饭后,一旦老婆收拾碗碟不及时,他就会把盘盏摔在地上,再把酒瓶摆在自己面前,背靠着墙,张大嘴巴,闭上眼睛,用那令人忧心忡忡的声音哼唱。

他是得疝气病死的。在临死的前几天,他全身发黑,双眼紧闭,咬住牙齿,在床上乱滚,实在痛苦不堪了,他便对老婆说:“给我点儿耗子药,毒死我算了……”

医生告诉他要用针剂治疗,而且说病人必须接受手术。当日就得把他送进医院。

“滚你妈的!我自己会死……混蛋!”符拉索夫声音沙哑地骂着。

第二天早上,他的老婆、儿子、狗,以及被工厂开除了的做贼的老酒鬼达尼拉·维索夫希诃夫,和几个工人区的乞丐,参加了他的葬礼。他的老婆低声地哭了不大一会儿,巴威尔连一滴眼泪也没有。

下葬之后,人们就都走开了。但是,那条狗却还留在那儿,它坐在新坟之上,默默地嗅了许久。又过了几天,那条狗也死了,是让人打死的。

两星期之后,正赶上一个休息日,巴威尔·符拉索夫醉醺醺地回到家里。他跌跌撞撞地闯进门来,像他父亲那样,攥着拳头一边捶着桌子,一边向母亲叫喊:

“拿饭来!”

“还有我要抽烟,把老头子的烟斗给我!”巴威尔勉强转动着不听使唤的舌头,嘟嘟嚷嚷地叫着。

母亲走过来,抚摸着他那被汗水湿透了的蓬乱的头发,静静地说:“这种事不是你应该做的……”

母亲的爱抚使他感到羞愧。看到母亲眼睛里充满着悲哀,他的心灵备受感动。

“你要是喝起酒来,那还能养活妈妈吗?”

他紧闭着眼睛说:“大家都喝酒……”

母亲喟然长叹。他说得不错,她自己也明白,这鬼地方除了去酒馆之外,人们再没有别的玩的地方了。但是,她仍旧说:“可是你不要喝!该你喝的那份儿,你爸爸早已替你喝光了。他叫我受的苦够多了……你可怜可怜你妈妈,好不好?”

听着这悲伤而温和的话,巴威尔逐渐地清醒过来,仔细地望着母亲。

她长得很高,稍微有点儿驼背,被长期劳作和丈夫殴打所折磨坏了的身体,行动起来毫无声响,总是稍稍侧着身子走路,好像担心会撞着什么似的。宽宽的椭圆形脸庞刻满了皱纹,而且有点浮肿,一双不安而哀愁的眼睛黯淡无光。她的右眉上面有一块很深的伤痕,所以眉毛略微有点儿往上吊,看上去好像右耳比左耳略高一点,这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种小心谛听动静的神态。在她又黑又浓的头发里面,已经杂有一绺绺的白发了。她整个人都显露着悲哀与柔顺。

泪珠儿慢慢地顺着巴威尔的面颊滑下来。

P1-4

序言

《母亲》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作品,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革命导师列宁对这部小说有很高的评价,称赞它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小说一开始描绘了阴森森的工厂画面,展现了帝俄时代工人阶级惨遭剥削的生活环境和老钳工米哈依尔·符拉索夫悲惨的一生。年轻的巴威尔本来也可能走上父亲的老路,但他生活在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在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下,他迅速找到了献身于工人解放事业的光明大道。

巴威尔和工人们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勤奋地学习革命理论,懂得了资本家的剥削是工人痛苦的根源。他意志坚强,头脑清醒,不但赢得了工人小组成员的爱戴,而且使广大工人群众对他满怀敬慕。“沼泽的戈比”事件是巴威尔第一次领导群众进行的斗争,巴威尔在群众大会上向工人宣传革命道理,积极领导这场斗争。

但因当时群众还没有觉醒,巴威尔也缺乏领导斗争的经验,斗争失败了,巴威尔被捕入狱。通过监狱生活的锻炼,巴维尔进一步提高了觉悟,同时逐渐掌握了斗争的艺术。因而,出狱后他重视做发动群众的工作。为了把工人运动从自发的经济斗争提高到自觉的政治斗争,“五一”游行时,巴威尔高举红旗开路,群众聚集在他的周围。

当反动派出动大批武装警察镇压群众时,巴威尔坚定勇敢,毫不动摇,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巴威尔因领导五一游行再次被捕,他又将法庭作为战场,同敌人展开斗争。巴威尔在法庭上的演说是全书情节发展的高潮。这时,他已成为有高度觉悟和理论修养的成熟的革命者。

小说着重描写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巴威尔的母亲尼洛夫娜。她像千百万受压迫的妇女一样,被繁重的劳动和丈夫的殴打折磨成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人。

丈夫死后,当儿子走上革命的道路时,母亲也在儿子以及他的同志们的启发、帮助下,逐渐接受革命的真理。在“沼泽的戈比”事件以后,母亲为了搭救儿子出狱,、接受了散发传单的任务。“五一”游行时,巴威尔的英勇不屈使母亲进一步懂得了真理的力量,也使她更自觉地参加革命工作。

巴威尔再次被捕后,她搬到城里,和革命者住在一起,坚决担负起革命工作,完全献身给共产党。她常装扮成修女、小市民或女商贩,带着传单奔走于市镇和乡村。巴威尔在法庭上的演说及斗争更进一步提高了母亲的觉悟。小说结尾时,母亲冒着生命危险去传送印有儿子在法庭上的演说的传单,不幸在车站被暗探围住。这时,母亲勇敢地把传单散发给车站上的群众。在被捕时,她庄严地宣称:“真理是鲜血也不能扑灭的!”

《母亲》以巨大的艺术力量阐述了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在革命斗争中不断觉悟、成长的过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工农运动相结合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由之路。在这里,读者可以欣赏到高尔基作为一代宗师那不可制服的锐气与力量,领略到大师带给我们的俄罗斯大草原的健康气息!

编者

2008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母亲(青少版)/语文新课程标准必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联)高尔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534641
开本 16开
页数 1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中小学教辅-小学语文
图书小类
重量 0.2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2
出版地 吉林
230
171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3: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