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导演访谈录
内容
编辑推荐

南方人物周刊倾情奉献!当欧美大片围剿世界的时候,中国导演在干什么?要票房还是要奖杯?大制作还是小成本?中国电影,路在何方?著名媒体人李海鹏作序推荐!

18位知名导演畅谈中国电影的复兴与坚忍,既有对时代与体制的苦苦追问,也有对民族与文化的深深反思,既言及豪迈走出国门的热情与抱负,也坦诚自立于世界电影的自信与坚持,既可见他们台前身影的绚丽多姿,亦不避他们幕后人生的冷暖悲欢。

内容推荐

18位知名导演畅谈中国电影的复兴与坚忍,既有对时代与体制的苦苦追问,也有对民族与文化的深深反思,既言及豪迈走出国门的热情与抱负,也坦诚自立于世界电影的自信与坚持,既可见他们台前身影的绚丽多姿,亦不避他们幕后人生的冷暖悲欢。

《中国导演访谈录》,让人一窥中国导演们的家国天下。

目录

陈凯歌:妥协不是坏事

冯小刚:我是对人民有意义的人

唐国强:就想做点大事

张国立:我的嗜好就是工作

贾樟柯:做电影人,是我寻找自由的一个方法

王小帅:我已人到中年

顾长卫:让电影看上去不那么堕落

徐克:武侠是一种浪漫

胡玫:我喜欢别人说我不像导演

徐静蕾:我喜欢坐在倒数第二排

赵本山:为国人生产快乐的农民

吴镇字:我不能活在重复里

曾志伟:我生在一个武侠世界

陈可辛:我不是一个愤怒青年

张扬:只拍忠于自我的电影

王全安:拍电影是我这辈子最想做的事

胡安:我在现场“杀人如草不闻声”

柳云龙:我是个有英雄情结的人

试读章节

第一次见到陈凯歌,是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从红地毯那端走来的陈凯歌着一身笔挺的黑色礼服,在众明星簇拥中光彩不但丝毫未减,反倒更显气字轩昂,甬道两边的影迷与记者们不禁悄声感叹:陈凯歌真有一种贵族气质。

在发言及回答问题时,陈凯歌的语气友善但却让提问者不敢随意发问,虽然活动全程他都在微笑,但眼神中却有种不怒而威的霸气。陈凯歌身上的霸气与他的才气一样让人印象深刻,香港导演王家卫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说:我要看陈凯歌的电影,就是要欣赏他那股霸气。

陈凯歌的霸气不只是在他的电影里,在拍摄现场,这种味道也依稀可辨。陈凯歌从不拿拍摄现场当战场,而是当法场:监视器前,一张便携式的帆布软椅,坐在上面的陈凯歌,看上去不是很美,然而却非常之庞然。看演员在镜头前一条、两条、三条……直到最后满意,他会把演员叫到监视器前,先回放,让演员自己看一遍,然后身不动,眼不斜,不容置疑地用鼻音而不是用嗓子哼一声:你——觉着呢?

当然他也有非常放松的时候,只要看演员戏演得酣畅绝妙,他又会探着大脑袋咧着嘴许久冲着监视器孩子一般得意傻笑。

第二次与陈凯歌面对面的专访,是在香格里拉饭店内的酒吧间,刚吃完午饭的陈凯歌上身一件蓝色带帽运动服,下着一条牛仔裤,不紧不慢地从餐厅走到了酒吧,手里握着一盒烟,落座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服务员要打火机。许是忙了三年来的《无极》万事俱备,只等公映,那时的陈凯歌看起来很是悠闲。

采访刚开始时,酒吧里没什么人,很是安静。一个小时后,人渐渐多了起来,为了寻找安静之处,我们到了酒吧的另一隅,那里只有一个黑肤色老外在座。在采访过程中,酒吧墙上电视的声音渐渐大了起来,我与服务员商议能否让电视小点声,可老外却执意不肯,陈凯歌刚开始温和地用英语与他解释、交涉,可老外却出言不逊,陈凯歌与他用英语争执了起来。

陈凯歌说,最见不得不讲理的蛮横之人。这样的情况据他的妻子陈红讲并不是第一次了,有一次在机场check in的时候,大家都在排队等候,两个俄罗斯人大摇大摆地走到最前面加塞儿,任凭大家怎么说都不予理会。这时,排在另一队的陈凯歌怒冲冲地走上前去,把加塞儿的两个俄罗斯人拎了出来,用英语质问他们:“你们以为在中国就可以这么嚣张吗?你们在你们的国家也不排队吗?”两个老外看着高高壮壮的陈凯歌,心虚地站到了队伍的后边。

那个传说中不苟言笑的陈凯歌笑言自己是性情中人。

因为周末人多,香格里拉到处人声鼎沸,采访不得不几次中断,几个小时里我们换了四个地方。每决定换一个地方,他都耐心地坐在旁边等我作决定。他说自己是谦和的。而且,他自称可能是从小受母亲的影响,是个“女权主义者”,对于这点,陈红也证明陈凯歌对于女性特别尊重。

采访结束后,当他知道要拍照片时,不禁看看身上的衣服,摸摸脑袋说:“这身儿太随意了吧?形象不太好吧?”

眼前的陈凯歌与耳闻中和屏幕上的陈凯歌相去甚远。采访的几个小时里,我看到的是一个爱较真儿、有点孩子气、幽默的陈凯歌。

操着一口地道京片子的陈凯歌是北京四合院里长大的孩子。1969年,16岁的陈凯歌打起背包去了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县当了知青。在云南偏僻的山村里,陈凯歌当了3年知青,由于会打篮球,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军入伍。直到1976年,像那个时代众多的返城知青一样陈凯歌回到了北京,在北京电影洗印厂当了工人。1978年,当了两年工人的陈凯歌参加了“文革”结束后北京电影学院第一届的招生考试。

提起陈凯歌的导演身份,人们总是要提到他的父亲,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陈怀皑先生,好多人都认为陈凯歌能有今天的成就,跟他出身导演世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许多人却不知道,1964年,陈怀皑先生因“文革”开始被下放到山西农村,遭到红卫兵多次批斗,身心受到极大伤害。因为这种种经历,陈怀皑先生认为拍电影是一件既辛苦又危险的事,极力反对陈凯歌上电影学院学导演。

父亲的反对意见在陈凯歌一番话前却显得苍白无力:“我初中一年级的学历,一直在农村砍树、操枪,后来当兵,哪儿有功夫把初、高中的数理化学习一遍,我能做上北大、清华的梦吗?只有电影学院不考数理化,让我们这样的青年能有一个机会,也登上所谓大学校园的殿堂,咱还能不知足?咱还不对电影学院一辈子感恩戴德?我问我父亲,‘若我不拍电影的话,你能一辈子养活我?’说到底,我们还要找一个生计。”

1982年毕业的陈凯歌,一年后就拍了处女作《黄土地》,出手不凡的他之后的每一部作品都受到了非同一般的关注。有人说陈凯歌的鼎盛时期是那部凄美的史诗之作《霸王别姬》,这部作品使得陈凯歌成为有着世界声誉和影响力的导演。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陈凯歌回顾20多年的导演生涯时,把青年时期在西双版纳的插队时光称为自己“灵感的源泉”——“那里有绝美的自然风景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两者可谓交相辉映”。也正是那3年时光,让他对生活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

第五代导演可以说是“文革”的产物,他们的青少年时代有10年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陈凯歌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那个时代决定了我们的一生。”这一切造成了他们这代导演在前10年、15年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耿耿于怀的电影表述,《霸王别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倪震说:“陈凯歌有经常把诗歌和哲学放在脑子里思考再思考的习惯、天性和优点,这也是《霸王别姬》思想丰厚、容量大的缘由。”有人说陈凯歌总是在自己电影中注入近乎强势的人文色彩和思辨精神,更有甚者说,其实“他根本没搞懂电影是怎么回事,电影根本承载不了他想赋予的那么多沉重”。

陈凯歌根本不管人们在争论些什么,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拍完了自己导演生涯里的第10部电影——《无极》。

人们在关注《无极》能否成为陈凯歌的又一经典之作时,陈凯歌却说:“就电影来说,我觉得没有哪一部戏真正地能留给后代。很多人到了巴黎都会排队去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他们真的能与大师交融在一起吗?他们欣赏的只不过是那点名气而已。说到底,拍电影还是你自己的事情。中国的电影现在还是处在一个求存的状态,其他的什么都做不到,我要拍的就是《无极》这样的一种能活着的片子。”

陈凯歌说:“在拍摄中碰到很多不可能发生但是的确发生的事情,我曾经面对香格里拉忧郁的美丽作出决定,在这里搭建一个耗资数百万元的海棠金舍,最后却因为质量问题不得不改在内蒙古拍摄。如果说有一个职业跟拍电影相似,那就是赌博。”

陈凯歌说如果可以“再作选择,不会再做电影了”。“我拍到第10部电影了,尽管世界在变,但环境对我的影响有限,我现在是尽享天伦”,看着自己已经8岁的长子,陈凯歌不禁感叹时间过得飞快,自己已到了知天命的时候,他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散漫一点”,因为“渐生懒惰之心”,但依旧会“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P1-4

序言

我猜想大多数翻开此书的读者是受到了导演们的吸引,想听听他们说了什么。可是这些如珠妙语并非凭空而来,我们会注意到,在这本书里,导演们每次开口说话之前都有一个记者在提聪明的问题。这就是访谈录的特殊之处,它不仅体现个体才能,还是挑战与应战的双人舞。更了解记者工作的人还可以说,好的访谈是一种令人惊叹的开采。像任何人一样,导演们的思绪情怀,可能如同矿脉沉睡在地下,或者得意忘言,未及形诸言语,甚至于他可能根本就打算谎话连篇,这时一位有着良好职业技能的记者却可以恰到好处地激发他的灵感,并让他变得坦率。这当然远非易事。这就是访谈的艺术,它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混合着逗引与温情、心机与真诚,自有戏剧性可观。无论如何,我从来不会在读一篇访谈时忘记欣赏这一点。

我们的媒体圈里大约有六七位记者以善于访谈知名,我听过他们的名字,但偶尔读到并不觉得特别出色,因此认为易立竟是最出众者——希望这不是对其他优秀的访谈记者们的不公。不过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最佳提问者大多汇聚在《南方周末》的文化版和《南方人物周刊》,因为他们最有经验。在易立竞服务的《南方人物周刊》,天知道,他们已经发表了多少篇访谈录。

我当然能回忆起自己初次做访谈时是多么幼稚可笑,因此对这本杂志的日积月累乃成的访谈技艺充满尊重之情。事实上,如果你有一个好的级别,那么人人都看得到。我记得在腾讯网的“年度新闻奖”和《南方周末》的“年度致敬”中,《南方人物周刊》的访谈录几乎获奖已成习惯。在此之中,我尤其对易立竞的作品印象深刻,当我读到她的那些最佳篇目时,比如对李亚鹏、崔永元、赵本山等人的访谈,你知道,我想的就是“它们太棒了”,它们都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话题开阔,真挚深入,而且充满了智性。然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该给作者发条儿短信以示敬意,然而我没这么做,因为当时并不认识她。它们都获奖了。赵本山那一篇就在本书之中。

直到我在《GQ》杂志工作期间,请易立竞来做刘烨的采访,才第一次见到她。那也是见识她的采访现场的好机会。晚上刘烨来了,一分钟后我就看到她与他聊得起劲儿。我站在十米之外想,唔,这是她的风格。这是我喜欢的风格。我喜欢任何时刻都可以开始工作的记者,哪怕是在杂乱无章的时段中,因为这份工作的特性之一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假如错过了5分钟会不会造成永久的损失。我看到她在灯下,眼睛闪闪发亮,面部表情生动,身体以一个亲和又得体的角度前倾,而刘烨的姿态以手舞足蹈来说亦不为过,看上去就像他们是多年好友,已经坐在那儿聊了两个星期。那令人信任的天性,令人感到安全的性情,令人感到被重视的天分,自然洒脱的接近他人内心的方式,我相信,不仅我自己不可比附,也是很多人无力效仿的。那天她与刘烨聊至深夜,他谈到了他对酒精的依赖、工作和谢娜,最让我觉得精彩的则是关于在中美两国之间疲劳飞行的一段叙述,长达一千多字,易立竞从未打断。关于何为“绘声绘色”,那个段落是个很好的例证。那种口语的流动,叙述的畅快,仿佛南方的河流,要把一切裹挟而去。这并非刘烨富于语言天赋之故,事实并非如此。段落中多有颠倒、重复、语法的省略,却恰好再现了谈话现场的那种粗糙的真实感。这固然要归功于录音笔,但是哪一次访谈现场会没有一支录音笔呢?真正重要的是,采访者是位好记者,她热忱,机敏,善于回应,敏于共鸣,给了被采访者一个很好的讲述状态,促使他倾诉感受最深之事。

这远非易事。有句俗话,讲有的人热情、活络,“跟谁都能聊”。那是闲聊。真当个记者,带着目的,正襟危坐,对方还时刻琢磨着你够不够格采访他,让你试试,你聊不起来。另外你聊的是什么?

“聊什么”才是一个好记者与一个看上去好的记者之间的本质差别。我想也正是这一点区分开了易立竞跟一些熟稔文娱圈的普通记者,后者也能跟明星们打成一片,但是他们的访谈,容我说一句冒犯的话,我宁可去看电器说明书。跟导演聊什么?一般思路是,电影呗,更流行的思路则是,钱、名、时尚品位。这当然没错。可是,倘不墨守成规,谈话就可以拥有另一种质量。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吴镇宇不断地谈起昂山素姬;赵本山说“包括对政治也是,你必须要清醒,有一个敏感的政治头脑”;陈凯歌,大概是在媒体面前最有权力意识的和最警惕的大牌导演,也提到了“文革”和良知,甚至不情愿地谈及了在“文革”中对父亲的轻微暴力行为。世界是广大的,对不对?人类也是一个深邃的存在。我想正是这种意识会造就一次高质量的谈话。

这是记者的职责。当我们说某个行业是“职业的”,那么就意味着某些事非它不可。你不可能没有建筑师而盖起一座大厦,也不可能没有好记者就获得一篇好的谈话。一个女明星有一个闺密,拿个录音笔放她们前面,聊吧,倘若不涉及隐私,十有八九语流细碎,情趣空洞,不堪卒读。这就体现了一个标准:一次职业的新闻采访行为的最终目标是让“真实”跃然纸上。这是“深度真实”。浮皮潦草的事实也是真实,但是并无意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吴镇宇关于昂山素姬的言论,却涉及斯人的价值观,进而呈现一个人在生活中缺少的是什么。

这正是易立竞至为优长之处,比与人打交道的能力重要得多。好的记者都会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事实可以被隐藏,人却终究无可伪饰。你可以在易立竞的访谈录中看到这一点。人们的性情正在她的询问中无声闪现,有的人开朗潇洒;有的人顽固自负;有的人倾向于自我保护,给自己做了一个壳,然后不断展示这个壳多么漂亮;有的人聪明,几乎在每个小短句中都注入一份狡猾——作者从无定论,但是它们会在言语中显影。这是读访谈录的乐趣。如果你看完了访谈,被采访者的性格还模糊一片,那么这访谈就没什么劲。最初我喜欢易立竞的作品,正是因为读完之后,我的习见会被真正的认识取代,我会想:嘿,原来崔永元是这么想问题的,至于李亚鹏,虽然他娶了王菲这个事实挺让人嫉妒,但是说到这个人,其实还是不错的嘛!

从这个角度说,在读这本书之前,你可能并不了解本书中的导演们。或多或少,它会帮助你洗脱成见。

对一个记者来说,这也是从“术”的层面回到“价值”的层面的结果。技术当然只是辅助性的元素。我是一个技术很棒的记者,好,我去采访一个导演,我给他下几个套儿,我弄死他——你就成了一个最糟糕的记者了。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我最欣赏易立竞的一点是她从来不这么做,大概从来没有过“今天我要好好地跟他斗一斗”之类的念头。你能感到她总是心怀善意。

工作时,尤其是在采访现场刚刚露面之时,她几乎可以说是姿容庄严。可是在采访用的桌子前一坐下来,她立刻就笑起来,卸去伪装,坦诚以待。她很好地结合了一个职业记者的肃穆感和一个女性的本心。要知道,对于每个公众人物,大众都会有一些扭曲和不真切的印象,在传播学上就叫“刻板印象”。她总是不为所动。她瞳得赏识人们好的一面,能看见别人之所未见,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每个人都显露出新鲜的一面,一花一叶,如沐新雨,这是重新打量的喜悦。正如名言所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一个作者在遣词造句之间自有微妙的分寸,然后影响大众,这是一个强权,想公道一些,还真得好好修炼才行。在这个意义上说,善良就是一种难得的禀赋。我自己知道在这方面犯错有多么容易,就尤其羡慕易立竞的这一点。

在她帮我做好了刘烨的访谈之后不久,我记得,有一次《GQ》编辑部开会,我的前同事唐小松说,时尚杂志的稿子也并不一定就要时尚范儿嘛,易立竞那篇在读者评价中就分数特高,说明好东西在哪里都是好东西。小松是中国最资深的时尚杂志从业者之一了,我想他的话证明了一个真理,一如前述,如果你有一个级别,那么谁都看得见,如果你有天分,你就一定与众不同。同样地,我想无论在杂志上,还是在图书中,读这些优质作品都是赏心乐事。

好吧,虽然我还有三干多字可用于表达理解与欣赏,但是作为一条迟到的短信,这已经太长了。我也非常荣幸地完成了引荐的工作:这是易立竞,这是她的书。现在,在她和导演们的咖啡桌边找个位置坐下来吧,我们可以有几个小时浑然忘我,沉浸在机智精彩的谈话之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导演访谈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易立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90854
开本 16开
页数 3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0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0
16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0: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