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真实的历史,一场血与火、生与死的较量,一个15岁少年绝境求生的真实再现!
一本重现战争人性、唤醒国民正气的少年抗战、成长小说。
《走出野人山》是一部描写15岁少年从缅北抗日战场回归祖国的一路危机重重的求生小说。作者毛云尔采用一个老人回忆的口吻给小读者们将那个曾经的鲜为人知的悲壮故事。
图书 | 走出野人山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一段真实的历史,一场血与火、生与死的较量,一个15岁少年绝境求生的真实再现! 一本重现战争人性、唤醒国民正气的少年抗战、成长小说。 《走出野人山》是一部描写15岁少年从缅北抗日战场回归祖国的一路危机重重的求生小说。作者毛云尔采用一个老人回忆的口吻给小读者们将那个曾经的鲜为人知的悲壮故事。 内容推荐 毛云尔的小说《走出野人山》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正离我们渐行渐远。这是抗日战争中的一次大溃败,却彰显了远征军将士们不屈的意志。我们完全有必要向败退野人山却拥有不屈意志的远征军致敬,并永远记住他们。正是这种不屈的意志,在七十年前的那场战争中,中华民族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所有士兵都在抱怨 第二章 又是一次大撤退 第三章 在高高的树杈上指挥战斗 第四章 都是那些该死的“大鸟” 第五章 四面八方都是敌人的枪声 第六章 表哥用颤抖的手指着西北方向 第七章 牛师傅掩面而泣 第八章 黑压压的猴子出现在头顶树冠上 第九章 怪物的身影在树林中蹿跳着消失了 第十章 那些蚂蚁的个头和蜜蜂差不多大小 第十一章 老马身体上爬满了蚂蟥 第十二章 一条河流突然挡住了去路 第十三章 转了三天又回到原来的地方 第十四章 小虾米想起了那个牛肉罐头 第十五章 从未见过这么美丽的星空 第十六章 榕树上刻着的都是死去士兵的名字 第十七章 山坳里发现了几株矮小的玉米 第十八章 卫生兵夏颖消失不见了 第十九章 小虾米眼前豁然开朗 后记:虚构与真实 试读章节 小虾米穿着宽大的瓦灰色军服,坐在榕树洒下的巨大阴影里,那姿势宛如一只收敛起翅膀的鹰隼,目光里透着机警。 “这鬼天气!”十五岁的小虾米就像一个兵油子那样爆起了粗口。 现在还是五月,太阳刚刚升起,那铺天盖地的阳光仿佛麦芒一样刺得人头皮发痒,头晕目眩,整个大地像着了火一样燃烧起来。差不多半个月没下过雨,太阳刚出来,空气里原本不多的水分便几乎消失殆尽,这闷热的天气实在让人受不了。 尤其让小虾米沮丧的是,这两个多月里,部队一退再退。包括小虾米在内,几乎所有士兵都在抱怨。大家议论纷纷,矛头都指向了那个叫史迪威的装腔作势的美国佬。 “乱弹琴!瞎指挥!” “什么‘钢铁将军’?哼,简直是豆腐渣!” 小虾米还记得部队从云南出发时的情景。那时,春寒料峭,战士们个个慷慨激昂,钢盔和刺刀闪耀着摄人心魄的凛冽寒光,相形之下,那山崖绽放的迎春花顿时黯然失色。小虾米背着行军锅,亦步亦趋,紧跟在炊事班长牛师傅身后。道路两旁,人们扶老携幼,夹道欢送,彩旗不停地挥舞,呐喊声震天动地。行走在队伍中间的小虾米免不了热血沸腾,他攥紧拳头,暗暗在心里发誓: “这一次,我一定要替姐姐大辫子报仇雪恨!” 进入缅甸后,这支号称“国军精锐”的部队竟然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受士气低落的影响,小虾米大清早起来就显得萎靡不振。倘若平时,当小虾米闷闷不乐的时候,牛师傅总是语重心长地开导他。 “凡事都要想远一点儿!”这是牛师傅的口头禅。这话其实很有道理的。如果从长远着想,很多暂时的困难最后不都演变成了逆势而上的有利条件吗?可是这几天来,凡事看得开的牛师傅也如同霜打的茄子一整个儿蔫了。 在牛师傅萎靡不振的神情里,小虾米隐约觉察到了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楚。 毫无疑问,牛师傅这判若两人的变化,跟几天前小鬼子飞机的轰炸有关。 必须承认,日机的轰炸,在十五岁的小虾米心中同样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小虾米透过榕树的枝丫下意识朝外眺望。无遮无拦的天空一碧如洗,除了几朵燃烧的云彩以及偶尔掠过的几只灰不溜秋的小鸟外,并没有发现日机的影子,小虾米不由得长长松了一口气。 “这鬼天气……”小虾米又开始诅咒起来。 “简直是瞎指挥!”想起战场上的节节败退,憋屈的小虾米再次恨得牙根发痒。 大约一个月前,部队接到命令,在曼德勒附近重新集结,准备与来势汹汹的日寇进行一场大会战。这是多好的一个雪耻机会!战士们不分昼夜加紧构筑防御阵地。就在大家摩拳擦掌等候着鬼子兵送上门来,准备痛痛快快打上一仗时,那个心血来潮的美国佬又突然取消了计划之中的大会战。 无奈之下,战士们只好放弃辛苦构筑的工事,再次不战而退。 有隙可乘的小鬼子如同撵不走的苍蝇,紧跟在战士们的屁股后面。P3-5 序言 抗战题材少儿小说的历史担当与艺术追求(总序) 王泉根 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不但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凤凰涅槃、光耀史册的伟大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一宗宝贵的文学资源。中国儿童文学数代作家都以满腔激情创作过丰富多彩的小说作品,为百年儿童文学留下了秀华光发的审美画廊。 一、战争年代:“零距离”的接触 从现有资料考察,最早涉足抗战题材儿童小说创作的是陈伯吹。1933年,陈伯吹接连出版了两部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童话体中篇小说《华家的儿子》和《火线上的孩子们》。小说塑造了“华儿”这一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儿童形象,表达了“誓以全力抗战”驱逐日寇的意志。茅盾在1936年发表的《大鼻子的故事》《少年印刷工》《儿子开会去了》等儿童小说,以上海“一·二八抗战”为背景,反映了都市儿童高涨的爱国热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 抗战期间,无论是大后方(重庆)、根据地(延安)还是“孤岛”(上海)的儿童文学,都有直面抗战、砥砺意志的精彩儿童小说面世。如丁玲的《一颗未出膛的枪弹》、萧红的《孩子的讲演》、司马文森的《吹号手》、秦兆阳的《小英雄黑旦子》、周而复的《小英雄》、柯蓝的《一只胳臂的孩子》、苏苏的《小癞痢》、贺宜的《野小鬼》、董均伦的《小胖子》、苏冬的《儿童团的故事》、刘克的《太行山孩子们的故事》等。尤其是华山的《鸡毛信》、峻青的《小侦察员》、管桦的《雨来没有死》,把抗战儿童小说创作推向了新高度。 第一波抗战题材儿童小说,直接诞生于战火纷飞、全民抗战的激情燃烧岁月。与战争的“零距离”接触,是第一波小说的显著特点:作家本身就是这场战争的亲历者、参与者、目击者,因而作家本人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处于战争环境,作品的题材、内容、形象完全来自战争一线,呈现出时代生活与英雄事件的本真状态,写的就是身边人身边事,具有强烈的即时即刻的现场感;作家的创作动机与作品的社会效果,都是为了直接服务抗战、赢得抗战,实现“文艺必须作为反纳粹、反法西斯、反对一切暴力侵略者的武器而发挥它的作用”(郭沫若语)。第一波作品奠定了抗战儿童小说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基调,将爱国情怀、英雄本色、儿童情趣有机地融为一体,其艺术魅力至今依然深植孩子心田,同时产生了海娃、雨来那样在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历程中难以磨灭的艺术典型。 二、“十七年”期间:“近距离”的观照 抗战题材儿童小说创作的第二波热潮出现于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时期(1949—1966年)。新中国崭新的社会制度把少年儿童看作“祖国的花朵”“革命接班人”。加强少年儿童的革命传统教育,用爱国主义、理想主义、集体主义引领儿童,是这一时期儿童小说创作的主脉。抗战题材的作品责无旁贷地发挥了这方面的重要作用,成为激励当代儿童崇尚英雄、追求理想的形象读本。 第二波抗战题材儿童小说的作者,他们在战争年代还是青少年,有的亲历过战争,也有的尚未成人,但对那场战争都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与感受。因而他们是“近距离”地观察抗战、回忆抗战、叙述抗战,所反映的人或事有亲历、有目击也有虚构,他们期待用自己的作品在润泽新一代儿童中发挥认识作用与教育作用。影响较大的作品有徐光耀的《小兵张嘎》、胡奇的《小马枪》、郭墟的《杨司令的少先队》、王愿坚的《小游击队员》、杨朔的《雪花飘飘》、黎汝清的《三号嘹望哨》、王世镇的《枪》、杨大群的《小矿工》、萧平的《三月雪》、李伯宁的《铁娃娃》、任大星的《野妹子》等。 三、新世纪:“远距离”的反思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抗战题材儿童小说的创作以陈模描写战地“孩子剧团”的长篇小说《奇花》(1979年)、王一地描写胶东半岛抗战传奇的长篇小说《少年爆破队》(1980年)最为重要。两位作者在少年时代都曾经历了抗战,陈模本身就是孩子剧团团员,王一地还当过儿童团团长,因而他们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亲历性与现场感,是第二波抗战儿童小说的延续。这以后,由于整个儿童文学小说创作的兴趣与重点转向校园小说、青春文学与动物小说,抗战题材一度沉寂。进入新世纪,抗日战争这一伟大胜利,再次进入儿童小说的创作视野,并奇迹般地出现了第三波热潮。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创作第三波抗战儿童小说的作家,全是“70后”“80后”,他们生长在市场经济的和平年代,那场战争早已成为历史。他们只是从教科书、小说、影视及长辈的口述中,才知道现代中国还有那么一场血与火的战争。因而远离历史与战争的他们,一旦选择抗战作为表现对象就必须克服“隔”和“疏”的矛盾,想象抗战、诠释抗战、反思抗战就成了这一波小说的重要特点。主要作家作品有:薛涛以东北名将杨靖宇浴血抗战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满山打鬼子》《情报鸟》,毛芦芦以江南水乡抗战为背景的《柳哑子》《绝响》《小城花开》三部曲,殷健灵以上海滩“孤岛”为背景的长篇小说《1937,少年夏之秋》,童喜喜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童话体小说《影之翼》,赖尔以皖南新四军抗战为背景的长篇穿越小说《我和爷爷是战友》,李东华以山东半岛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少年的荣耀》等。 第三波抗战儿童小说的年轻作者,为什么如此寄情于抗战?钟情于那一代战争环境长大的少年儿童?他们究竟要表现与表达什么?“80后”女作家赖尔在《我和爷爷是战友》一书后记中的自白,可以代表第三波小说作家的心声:“我在故事的假设中找到了许多值得当代孩子们思考的问题,同时在故事中体会到当代孩子们普遍缺乏的东西。”“读到那个时代的价值,读到一种成长的责任。”——试图从抗日战争中寻找当代少年儿童“精神成人”的宝贵资源与进取动力,这就是第三波小说的价值取向与审美愿景。 四、2015:“烽火燎原”系列小说的集体登场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为了纪念这个伟大而神圣的日子,2014年4月,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长江少年儿童出版集团在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了“烽火燎原原创少年小说笔会”活动,邀请张品成、张国龙、薛涛、牧铃、肖显志、李东华、汪碉含、韩青辰、刘东、毛云尔、赵华、毛芦芦等中青年实力派儿童文学作家,共商加强抗日战争题材原创少年小说的创作,倡导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笔会还组织作家参观了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军事博物馆。王巨成、曾小春、邓湘子虽因有事未能与会,但也以书稿加盟。 经过一年多的锻造、打磨,“烽火燎原原创少年小说”首批八部作品终于集体登场。八位儿童文学作家,八部抗战题材小说,跨越半个多世纪,反思中华民族的抗战史,在抗战小说的题材内容、人物形象、叙事视角、艺术手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新的突破与探索,意在当下少年儿童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体现了新世纪抗战题材儿童文学的艺术风貌。这八部长篇小说是肖显志的《天火》、张品成的《水巷口》、牧铃的《少年战俘营》、汪玥含的《大地歌声》、王巨成的《看你们往哪里跑》、毛云尔的《走出野人山》、毛芦芦的《如菊如月》、赵华的《魔血》。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参加的战争,既是全面抗战也是全民抗战,这一历史事实在“烽火燎原”系列中有着生动的展现。从东北小镇到海南水巷,从苏北大地到西南边陲,抗日战争的烽火以燎原之势在全国各地燃烧。无论是沦陷区还是大后方,处处是杀敌的战场;无论是新四军还是远征军,都付出了惨重的牺牲;无论是军人的正面作战,还是农民、渔夫、铁匠、艺人、教师这些普通百姓的觉醒与抗争,八部作品依循史实都在告诉小读者们:这是一场全民的抗战、全国的抗战、全面的抗战。危巢之下,岂有完卵?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奋勇抵抗誓死保卫衢州(毛芦芦《如菊如月》),巧传作战信息击败进犯苏北的日寇(汪玥含《大地歌声》),国民政府组织的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孤军抗敌,野人山大撤退历尽磨难(毛云尔《走出野人山》)……八部小说把我们拉回到那个烽火硝烟、生死存亡、凤凰涅槃的特殊年代,那是个惊天地泣鬼神、抒豪情寄壮志的伟大年代。 战争年代少年儿童的成长轨迹自然迥异于和平年代,但战争年代的少年儿童毕竟也是孩子。如何从儿童自身的维度与现实生存环境刻画抗战儿童形象?八部小说在这方面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既坚持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又努力探寻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融合。这种探索主要体现在从儿童的角度看战争、写战争、感悟战争,从天真烂漫的童心人手,分析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仇日、抗日的原因,刻画他们对战争与敌人是如何一步步理解和醒悟的。世界文学“成长小说”的艺术理念,大致遵循作品主人公经历“天真——受挫一迷惘——顿悟~长大成人”的叙述模式。用此尺度观照,我们的抗战题材儿童小说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长小说”?而且是一种更为“逼真”的成长小说,因为每一个主人公的成长都面临着血与火、生与死的抉择与考验。世界上还有比生死命运更为严谨的“成长”吗?! 《大地歌声》(汪玥含著)中的二嘎起初是个小戏迷,经历了朋友小顺子一家的惨死后,开始意识到周遭环境的突变,毅然冒死保护地下工作者。疯言疯语、江湖气十足的小叫花“黄毛”,曾在鬼子手下混吃混喝(肖显志《天火》);受奴化教育影响的潘庆,一开始对宣扬武士道精神的教官还心生崇拜(张品成《水巷口》);牛正雄最初加入国军时还当了“逃兵”(王巨成《看你们往哪里跑》)。但黄毛最珍视的朋友串红惨遭日军杀戮,他惊醒了;潘庆亲历日军枪杀无辜的村民,他震怒了;牛正雄的家乡被烧被屠,他不再害怕打仗了。家园的毁灭,亲人的逝去,血淋淋的现实给年幼的心灵留下永远的创伤,也因此让少年们真正成长起来,走上复仇之路。当然,促使少年成长的力量并不仅仅是“复仇”,更深层次的力量来源于每个民族骨子里所具有的热爱和平、追求幸福的天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天性突出地转化成为反法西斯的精神。《少年战俘营》(牧铃著)中的刘胖是国军的孩子,爷爷被红军打死;龙云是红军后代,母亲被国军活埋。然而二人在日本法西斯的罪恶面前舍弃了“小我”之恨,一致坚定起对日寇的民族大恨。面对鬼子的利诱、分化、打压、折磨,他们绝不投降,绝不屈服,最后携起手来,勇敢地杀向敌寇,双双牺牲。这些少年的成长,是其反法西斯精神的觉醒;他们的担当,也由此不仅具有民族大义,还具有了世界意义。 五、烽火长明,警钟长鸣 从2014年开始,我国立法确立了三个纪念日:“抗战胜利纪念日”(9月3日)、“烈士纪念日”(9月30日)和“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12月13日)。对抗战胜利的高调纪念及主动参与世界反法西斯和反军国主义的纪念活动,并不仅仅是表达中国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强硬态度,也是中国进行国家与民族的意识形态构建的重要途径,进而提升中国在现实国际博弈中的道义基础。 七十年过去了,在新世纪成长起来的一代少年儿童,身处资讯发达的现代社会,面对四面八方的文化风尚,他们有的可能热衷日本绘本,可能迷恋日本动漫,或沉湎日本游戏,有条件的还会去日本旅游。但对于发生在1931—1945年的那一段中华民族伤亡3600万人才赢得胜利的惨痛历史,那一场席卷全球的反法西斯侵略的战争,尤其是对于七十年前处于战争年代的中国同龄孩子(也就是我们爷爷的爸爸)的生存状况与精神面貌,今天的少年儿童又能知道多少呢?是否有被遗忘的危险?可以说,呈现给大家的这八部小说,与以前的《鸡毛信》《小兵张嘎》《少年的荣耀》等一样,都是抵抗遗忘之作。王巨成在作品中这样写道:“不该忘却的,我们一定不能忘却!这就是我最终决定要讲这个故事的原因。”无论是战争年代“零距离”的接触,还是“十七年”期间“近距离”的观照,抑或是新世纪“远距离”的反思,以及2015年“烽火燎原”系列小说的集体登场,这些出生于不同年代的作家,之所以要用儿童小说的艺术形式来直面抗战、描写抗战、反思抗战,并希望以他们的反思来感召与感染当下的少年儿童,其目的正是为了让我们一起来面对这段历史,来反思这场全民族的胜利,加倍珍惜和平,不忘历史,烽火长明,警钟长鸣。让今天的孩子们多了解历史一分,多感念当下一分。 艺术的最大价值在于时代的永恒性,在于艺术对所承载的文化与种族命运的思考。透过《满山打鬼子》《我和爷爷是战友》《少年的荣耀》,透过“烽火燎原原创少年小说”系列,我们不但看到了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不断进取的希望,更看到了下一代爱国报国、发扬蹈厉、激奋向上的希望。 2015年5月11日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后记 很早以前,我就有了写这样一部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战争题材小说的想法。其实,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因为小说属于虚构文体——不如说这就是一段历史的真实记录,一段侵略与反抗的历史,一段考验着意志与人性的绝境求生的历史。这段历史沉淀在时光的深处,正离我们渐行渐远。 文中的上尉连长余子达,其原型就是我的大舅余克达。但我直到十二岁那年才知道有这样一个大舅。那是1981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小雪,寒风凛冽,覆盖着枯草与零星雪花的大地看上去斑斑驳驳。我记得第二天就是大姐出嫁的日子,简陋的家中充满了喜气的气氛。自然,来了不少熟悉或者陌生的客人。 黄昏时分,一个高高瘦瘦的男人,肩上落着雪花,跨进了我家的门槛。他大概有六十多岁,抬头挺胸,高瘦的身体裹在褪色了的军大衣里面。他一大清早从一个叫白尔的村子出发,步行了将近五十公里,步伐依旧坚定,丝毫不显凌乱。母亲告诉我,他就是我从未谋面的大舅。这也是我所在的这个村子的人们第一次看见他。人们不约而同地簇拥着他。大舅的与众不同吸引了大家凉讶与注意的目光。 后来,我才知道,大舅的与众不同其实就是他身上的军人气质。这种气质无疑是那段特殊的人生经历所铸就的,却让人觉得它好像与生俱来,一直潜藏在骨子深处。因而,无论是时光或者其他什么力量,都无法将它从这个男人身上抹去。 当初中毕业的我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后,我和大舅接触的次数多了起来。从大舅口中,我第一次听说了他的黄埔军校,第一次听说了他的远征军。这一些都让我无比震惊。同时,我从大舅口中还得知了母亲从未提及过的我外祖父的一些事情。大舅告诉我,我外祖父的名字叫余治华。但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甚至连外祖父的名字都没有提及过。究其原因,母亲莫非有什么难言之隐吧?或者是时光模糊了母亲的记忆。毕竟外祖父去世时,母亲还仅仅是一个八岁的懵懂孩子。 大舅其实并不是我的亲舅舅,他是我外祖父哥哥的儿子。这一对叔侄年纪相仿。在那个国难当头的特殊岁月,像所有热血青年一样,大舅和我外祖父毅然决然投笔从戎,一起报考了黄埔军校,后来又一起人缅作战,并且两人都经历了野人山那段九死一生的惨痛洗礼。 文中的很多细节都来自大舅的讲述。比如那辆被炮弹掀飞的吉普车,比如伤兵自焚,比如吞咽芭蕉和煮牛皮鞋;再比如,绝望中选择跳崖的女兵,等等。这些都不是虚构的。甚至那个十五岁的小兵,也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战争是如此残酷,连一个耽于幻想与憧憬的孩子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 必须承认,文中也存在虚构的成分。这些士兵的名字就都是虚构的。这仅仅是为了叙述故事情节的需要。事实上,那些长眠在野人山或者经历九死一生之后终于走出野人山的士兵们,你叫他牛师傅还是陈眼镜都无关紧要。他们的面孔与姓名已经或终将被时光所模糊,就像他们在野人山踏出的那条逶迤小道最终被草木淹没一样。但他们最后将拥有一个共同的悲壮与悲怆的名字——远征军。 为了塑造余子达,我有意无意地将大舅与外祖父的事迹叠加在一起。大舅告诉我,有一次,师指挥部刚刚在一个近乎废墟的靠近河流的村子里宿营,便被日本鬼子的机械化部队团团包围。当时,外祖父为某营营长,负责师部警戒任务,情急之下,外祖父手持一挺机枪,硬是在层层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然后用门板渡过身后那条湍急河流,化险为夷。这个情节一直烙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难忘。当我写到余子达带领小虾米他们突出重围时,便将这个情节进行了移花接木式的处理。 那个被我称之为“小虾米”的小兵曾一次次出现在大舅的口中,但事情的结局却并非如此。大舅告诉我,败退野人山时,他看见一个十五岁左右的瘦个子士兵,战争的残酷使这个孩子几近崩溃,他的神智有些恍惚,但回家的念头却是那样的强烈,他口口声声要“回家”。但事实上,他和大多数败退野人山的士兵一样,永远长眠在那片如海的林莽之中了。但我无法接受这个结局,我想大多数读者也不会接受。于是,我只好将走出这片魔鬼丛林的余子达换成了小虾米。这样的结尾不可避免地落入了“俗套”。尽管如此,我很欣慰。因为小虾米这个孩子还活着,就意味着一种生生不息的希望。至少,也是一抹暖色调的亮光。 最后,还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在这部小说里面,远征军与小鬼子作战的部分着墨较少,叙述较多的是他们在丛林中那种求生的惨痛经历。自然,小说便少了那种壮怀激烈。事实上,这是抗日战争中的一次大溃败。我并没有去探讨溃败的原因,我只是将视线落在那些普通士兵身上,聚焦在他们身陷绝境却苦苦求生的不屈意志与相扶相持上面。可以这样说,这部小说就是一部意志与人性的悲歌。毋庸置疑的是,正是这种不屈的意志,在七十年前的那场战争中,中华民族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向败退野人山却拥有不屈意志的远征军士兵们致敬,并永远记住他们。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走出野人山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毛云尔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602872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9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5-07-01 |
首版时间 | 2015-07-01 |
印刷时间 | 2015-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38 |
CIP核字 | 2015095736 |
中图分类号 | I287.45 |
丛书名 | |
印张 | 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10 |
宽 | 146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