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伦关系课(精)》编著者曾仕强。
《中国式管理全集》煌煌二十四卷,囊括曾仕强教授全部管理著作
汇集大师毕生心血,引领事业人生至高境界
传世文化瑰宝,尽揽领袖智慧,馈赠、收藏首选珍品
1. 全集首度出版
《中国式管理全集》首次结集出版,精心修订,集中展示曾仕强教授中国式管理系统理论与系列方法,内容之丰、规模之全、编撰之精,同类书无出其右者。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到中道管理,透彻领会修己安人的管理真谛,从容驾驭复杂局面;从易经管理的智慧到三国的奥秘,轻松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与实质,豁然贯通应对变化的不二法门。
2. 典藏珍品
煌煌二十四卷,设计精美典雅,豪华圆脊精装,内文印刷采用品质最佳的80克纯质纸,实属阅读精品、收藏珍品。
3. 馈赠佳品
全球限量发行,倍赠收藏价值。集传家之宝,搜赠友之礼,《全集》乃不二之选!
《人伦关系课(精)》编著者曾仕强。
不论人际关系还是人伦关系,都有赖于良好的沟通。现代人很喜欢说话,却大多不善于沟通。许多人掉进“我有话要说”的陷阱,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尽管中国人十分讲道理,但中国人的道理通常是相对的。所以,中国人常常陷入“先说先死,不说也死”的尴尬境地。《人伦关系课(精)》就试图在先说和不说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安全、有效、合理的沟通,以期达到“说到不死”的境界。
第一章
中国人一切靠关系
中国人认为群体先于个体,
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个人。
西方人主张个体先于群体而存在,
认为国家、社会不能妨害个人的独立、自由。
既然个体必须在群体中生存发展,
在群体中完成自我,有赖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正常发展,可以收到合力的效果。
以群体的力量来支撑个人,当然轻而易举获得成就。
人际关系若不正常、不正当,那就害人不浅。
危害人民,祸害、毁坏国家,莫不由此而起。
中国人复杂的人际关系
有一位美国青年,特地来到中国做有关“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的学术论文。他费尽苦心想要了解中国人常说的“有关系,没关系;没关系,有关系”的真相。他研究了整整一年,依然一头雾水,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那样喜欢搞关系,而且搞好关系,真的在中国社会兜得转、吃得开,似乎无往不胜。
他最关心的问题,有下列三个:
首先,样样讲关系,对自由竞争的市场会不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其次,讲关系的结果,还能够维持公平的法律制度吗?
第三,关系重于一切,怎么依法办事?对制度的破坏力、对法律的挑战性要如何因应?
这真是一位有心人,并且似乎抓住了问题的要点。相信这些问题也是现代中国人所亟待解决的。
首先,让我们想一想,中国人自古以来,是不是十分擅长搞关系?
请看我们对亲戚、朋友的称呼,除了六亲、九族、宗亲、乡亲之外,还有同学、同事、同行、同志,几乎稍微一牵连,便可以牵出一大堆关系(见图1-1),而且这些关系还有亲疏之别。不同的关系,可能产生不一样的功能,牵来扯去,也可能发生各种不同的变化。可见,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中国堪称举世第一。
图1-1 中国人复杂的人际关系
中西方眼中的人际关系
中国人喜欢比来比去。有时候,喜欢比较也是知己知彼、进一步接近事实的好方法。对比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虽然二者都承认“个体”和“群体”的存在,但是彼此在“先后”的观点上截然相反。
西方人认为个体先于群体而存在,一切群体都是人为契约所造成的。所以,西方文化“个体重于群体”,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立自主的个体,既具有自由意志,又拥有独立人格。比如,西方人吃西餐,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中国人看到西方人吃中餐,大家都点同样的食物,经常觉得很纳闷:为什么不可以点不同的食物,大家交换着品尝呢?但是西方人的观点是:吃饭这一类的事情,完全是个人的行为,与别人无关。既不能对别人要吃什么表示意见,也不必关心别人到底要吃些什么。各自点餐,各自付费,与他人无关。
西方人认为:只有每个个体都自由发展,群体才可能自由发展。这正是中国人所不愿看到的“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情况。各管各的,固然有高度的独立性,但是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淡薄了。
中国人认为“群体先于个体”,知道群体是天然形成而不是后天人为契约所造成的。远古时代,人的力气比不上许多动物,人的躯体也远比许多动物衰弱,但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人能合群,有群体的思想。
有些人因此批评中国社会压制个体,侵害了个体的自由,妨碍个体的独立意志。其实,深一层想,中国人的观点是“在群体中完成个体”,通过群体的协助、提携和成全,个体才比较容易完成自我。
因此,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对中国人而言,变得非常重要。如果关系不好,大家不愿意帮忙,那么就算身处群体之中,也将得不到众人的协助。这时候群体等于一种形式,并未对个体提供实际的助益。若是人际关系良好,大家乐于帮忙,那么“同心协力,众志成城”,不但可以发挥集合的力量,而且“多人帮忙一人”,在众人成全之下,个体获益必然更大。有些人乐于享受群体的成全,却又抱持个人主义,吝于成全他人,有好处就想起个人,要求独自享受;有责任时想起群体,要大家一起分担,这种人只有独立性而缺乏自主性,受损最大。
这种“群体先于个体”的观念,影响中国人的人际关系,颇为重要(见图1-2)。
图1-2 中西方人际关系不同
群体既然是天生自然的,人际关系自然以“母子”这一最原始的血缘关系为起点。古代先民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现代有许多家庭,由于父母离异,以致父子关系还不如兄弟姐妹关系来得密切而重要。父子关系再向外推,便出现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家人,然后推及父族、母族、妻族等家族以及同一姓氏的宗亲,算是血缘关系的逐层开展。
血缘关系是中国人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环。中国人若是被骂为“六亲不认”,恐怕是十分不得人缘、不受欢迎的人。如果一人犯了大罪,按古法被判处诛灭九族,那就祸及父、母族及妻族,株连甚多了。
血缘关系再向外推,就涉及地缘关系。因地缘关系联系到一起的
人,我们称为乡亲,意思是居住在同一地方的人。在血缘和地缘关系之外,中国人还可以用同学、同事、同行、同志等关系,来拉近彼此的距离(见图1-3)。 中国人由近及远建立关系,目的在于通过团结、和合、融洽的精神,以获得众人的力量,来达成预期的目标。可惜现代有一些人,提起任何关系都是十分漠然,一副“又如何”的样子。这种人已经属于“六亲不认”而不自知,还认为理所当然。和这种人交往,令人产生“一次已嫌太多”的感觉,希望下次不要再和他往来才好。
图1-3 中国人的关系圈
正当的人际关系是成功的催化剂
大家都追求成功,到底努力比较重要,还是机会比较要紧?我们认为二者都很重要。如果用公式可表示为:
成功=努力+机会
一个人想要依靠自己单独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理想,当然可以通过努力和等待或创造机会以求获得成功。但是,努力还比较容易自主,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至于有没有机会、能不能创造机会,那就谁也没有把握,属于听天由命了。
如果获得了机会,自己也非常努力,是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答案是不一定。因为在中国,个人能否获得成功还有一个关键性因素,那就是人际关系,它通常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
成功=(努力+机会)人际关系
假定努力和机会都为1,人际关系好坏会对成功的结果产生巨大影响:
(1+1)0=1
(1+1)1=2
(1+1)2=4
(1+1)3=8
从以上对比可见,人际关系良好,成功的概率会以几何倍数增加,真可谓事半功倍;反之,人际关系不好,会对成功造成巨大的障碍。
没有人完全依靠人际关系获得成功,除非他具有很强的能力。但
是,再高超的能力,如果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够顺利地成功,除非他痛定思痛,在人际关系上有所改善。人际关系和成功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把搞关系看成十分负面的东西,似乎好人从不搞关系,只有心术不正的人才搞关系。这样的心态对人际关系的认识,自然倾向于偏激和轻视。还有一些人,由于自己不擅长建造人际关系,眼见他人因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获得利益,也可能基于嫉妒或不满的心理,对人际关系产生重大的反感。
与以上轻视人际关系的人相比,现实中,还有一些人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成功就是只搞关系,从而用心造成不正常、不正当的关系,然后用来营私舞弊、祸国殃民。这种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弊端,的确使得许多人为之心寒,以致非常害怕人际关系,认为搞关系只有害而没有利,因此不重视也不研究人际关系。 关系有好也有坏,关系所产生的效果同样有好也有坏。所以,我们应当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人际关系。有关系好办事,若是运用在合理的地方当然很好。自己人优先考虑,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要不然有亲疏之别又有什么意义?但是,假公济私、因私害公,不能依法办事,那就
图1-4 不正当人际关系的表现
是不正当的人际关系(见图1-4),绝对应该避免,以免危害公正的立场,违反自由竞争的市场法则。不过,在法的许可范围内衡情论理,仍有赖于人际关系的良好与否。所以,要求别人对自己通情达理,仍需平日多多注意自己的人际关系。
不必小看自己,一下子就把人际关系及其效果都看成负面的东西。给自己一些信心,走向正当的方向,走上正常的道路。
P2-P9
人际关系与沟通,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因为宇宙万物之中.人类的关系最为复杂,而且各地的风土人情不同,又形成不一样的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西方人的人际关系以个人为主。社会由个人所构成,个人自由独立,必须加以适当的规范,也就是实施法治,才能够维持整体的秩序。人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自由、平等、独立,成为其人际基础。
中国人的想法比较复杂,也显得周到得多。我们的人际关系以伦理为主。社会固然由个人所构成,但是个人却很难离开社会而生活。个人的自由,实际上相当有限。人与人的互动,也不完全能够由法律来控制。至于独立,那就更加不可能。互依互赖、彼此互动,总比单打独斗要方便而有效。人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衡情论理,以伦理来弥补法律的不足,这才是中国人的人际基础。
为了培养自由独立的习惯,西方人刚出生时,便要自己单独睡觉,不和父母同床。长到十七八岁,就应该自立。成年子女不与父母同住,当父母去世时,孤零零地乏人照料。如果说西方人孤单单地出生,孤零零地死亡,应该毫不为过。
中国人不喜欢这种人际疏离,我们比较喜欢热热闹闹地出生,然后风风光光地死去。婴儿刚出生.父亲为了表示欢迎,马上把自己的床位让给婴儿,一方面使母亲方便照顾.一方面也让新生婴儿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子女和父母一辈子互依互赖。除非不得已,否则会长久地居住在一起。子女再忙碌,也不愿意父母孤零零地死亡。
西方人的观念,是“分大于合”,常常站在“个人”的立场来看整体的社会,一开口就说“我个人的看法”。
中国人的观念,则是“分中有舍,合中有分”。个人固然重要,但只有在整体中完成自我,才称得上圆满。看不懂的人认为中国家庭不尊重个人,甚至于束缚了个人的发展。其实,中国家庭自古以来,便重视成全。唯有彼此互相成全,一家人才能够发挥不同的才能,以求互补。,
“对,没有用”,成为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最佳切入口。对就是对,为什么会没有用呢?
西方人深受“=分法”的祸害.好像“不是对,便是错”,是非分明成为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中国人早已摆脱“=分法”的陷阱,我们知道“错,绝对不可以;对。常常没有用”。对错之外,还牵涉到是否圆满的问题。我们虽然厌恶是非不分的人,却也并不欢迎是非分明却不圆满的人。因为我们讲求“在圆满中分是非”,把是非分得失家都有面子,不得罪人,但也不讨好人.人际关系才可能良好。
我们一直认为某些人的成功是讨好别人的结果。这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想法,最好不要如此认定,以免误导了自己。中国人看自己和看别人.往往采取不一样的标准: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随机应变:而别人表现出同样的行为,那就是投机取巧。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所说的沟通和西方人也有很大的差异。与西方人说话,如果没有结论,就很不容易沟通。与中国人沟通,最好不要有结论,以免引起无谓的排斥或抗拒。我们的方式,是让对方自己获得结论,而不是我们给对方结论。
凡此种种,都是研究人际关系与沟通必须了解的文化差异。我们应该特别加以注意,以免不研究还好,愈研究愈使自己远离中国社会,产生反效果。
书中的若干论点,乍看起来,好像古老而不够现代。其实深入了解之后,才发觉是我们现代人解释错误,产生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这些道理有什么不妥。
盼望各位能够以继旧开新的心情,共同来创造合乎我们风土人情的人际关系与沟通。并以虔诚的心,期待各界先进的不吝赐教,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