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草木黎人(黔地黎族人最后的乡愁)/远方的家民族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民间乡村

天地君亲师

民间乡村,家家户户必设神龛,神龛正中必贴上五个字:“天地君亲师”。逢年过节,或是婚丧嫁娶,便焚香燃烛对其祷告,不单是祷告的人需要面目肃净,即使在一旁的妻子孩童,也不能作声,仿佛一个乡村的礼乐大典,很容易让人想起人世精神的慎重与端庄。

我小时每看着父亲行那仪式,便会立身噤声,仿佛深渊薄冰在前。虽然懵懂,总觉得在那五个字里,必定藏有人世的崇敬,甚至觉得人世的秘密,或许也藏在那里,而自己关于人世最初的想象和憧憬,经后来确定也是从那里开始的。

那五个字,除了要居中外,一笔一画一定得用颜氏正楷,还必得要请一个从旧年的私塾里走出来的老先生执笔。老先生青衣善眉,挥毫运笔一如古风流转,也唯有这古意,才配得上那五个字里的肃穆——天地如神,君亲师如礼。在人世,似乎这便是准则,是皈依。

“天地君亲师”的旁边,是一副清秀的行楷: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比起那一笔一画的端正,这稍稍又有了几分人世的率性,从笔法到内容,似乎就像那清肃之地升起的一缕烟火,约略地透出世俗的气息,并紧贴乡村的日常。

敬神知礼的同时,便是来自俗世的期待。一份传家和继世的思想,直如荒寂野地的一朵菊,众木枯萎中,虽不敢说照亮了乡村的日子,却一定是温暖涌动的。尤其是多年后,当乡村日子照旧,耕读与诗书却如梦般始终缥缈难觅,这期待就越加显得质朴无比,宛若盛世繁华下的清守与坚持。

“天地君亲师”两旁,便是灶王菩萨和四海观音之类。众神分居两侧,宛如众星拱月,把那原本俗常的几个字,推上了至尊至崇的位置。而人世的尊卑友爱秩序,便在这最初的牌位里形成。只是让我觉得惊奇的是,“天地君亲师”原本只是庙堂上的思想,想不到在民间乡村,也会有如此热烈蓬勃的景象。

年节过去,婚丧嫁娶结束,“天地君亲师”依然高悬于神龛正中,而且在神龛上,除了一对永远的香炉外,必定是不能搁置其他杂物的,必得要保持那从始至终的清洁。甚至是,每隔两三日,父亲便要为之擦去尘埃,仿佛菩提树下的殷勤拂拭,其间的坚持与虔诚让人动容。四季之中,日子虽然忙碌,却不可以忘记一份崇敬和礼数。《论语》里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及“不知礼,无以立也”的句子,仔细想想,在我的民间乡村,是否也有这样的文化自觉,一如流落民间的奇花异卉?——这算不算意外中的人世景致呢?因为在乡村,真实的情形必是:一方面高悬“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另一方面日出日落、锄禾担柴、渔樵闲话却才是正经事,至于诗书之类的精神话题,总是远在日子之外的。  菩萨引

梵语上说,菩萨是觉悟的众生,又是使他人觉悟的有情。也就是说,凡已觉悟者,凡一切能使人觉悟者,一切有情,均是菩萨。

菩萨来到民间乡村后,似乎就有了点以讹传讹的嫌疑。先是《西游记》里那个手持净水瓶和杨柳枝的观世音被认作菩萨,再后来,一个洞穴,一块石头,一棵树,一朵花,只要稍有奇异处,都可以被视为菩萨之身,只不过没有观世音正宗而已。身形尚且幻化无常,自然更不敢奢望对那“菩萨”真意的理解了。

不过,这些似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民间乡村,菩萨只有一个最确切的定义:替人祛邪消灾的神。我小时每见到家家户户张贴的观世音画像,便会觉得有神秘自头顶而下,直逼全身,每一个毛孔均觉得似有“凉飕飕”的冷风吹过,。也总会觉得,这仙界与地上俗世毕竟是不同的。

再经过那些被视为菩萨的洞穴、石头以及一树一花时,心总是绷得紧紧的,眼睛从来不敢斜视菩萨的方向,只紧紧盯着前面的路,甚至恨不得生出一双翅膀快速飞过去。这样的心理又是一种奇异。按理,菩萨既然是祛邪消灾的神,就必定是好神,对人应该可亲的,但我小时每每路遇菩萨,却要惊慌失措,总觉得会有一只手从那里伸出来,将我拽走似的。也终于确定,仙界与地上俗世,即使内心各自觉得亲,也各有各的排斥和拒绝。

生病或是有了三灾八难时,却必定要来拜菩萨。拜菩萨时,张贴的观世音画像便不再起作用,必得要到观音洞或观音庙去,去时必定要扯上一丈二尺的红布,以及足够的香蜡纸烛。如果不灵验,那就改到洞穴石头或是一树一花之前。民间乡村普遍相信“药医有缘人”,说不准观世音不能解决的问题,山野小菩萨却能解决也未尝不可。这反映到人世道理上来,便是大有大的威仪,小有小的妙处,关键处还得看一个“缘”字。这样的大小此理,便是世间万物固有的秩序。

我小时对菩萨的又敬又畏,仔细究来,却是缘于我的外曾祖母。印象中外曾祖母始终独居于一隅,远远地避着外曾祖父。外曾祖父来寻她,她也不理,却也不另嫁。没有谁告诉我这其间的原因,但我想在外曾祖父那里,一定是有让外曾祖母伤透了心的地方,而且这一伤心,便是她全部的尘世。而外曾祖母一生留给我的印象,便是她一个人在屋子里供起的一个又一个的菩萨塑像。外曾祖母终其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这些菩萨,一直到死,她才放下安放在菩萨里的尘世。

还有一点可以确信的便是,小时候我总会看见不断有人前去跪在那些菩萨塑像前,外曾祖母则安静地坐在一旁,一边敲打木鱼,一边替跪着的人念经祷告。至于菩萨是否真的显灵,人们的愿望是否最终达成,我却不知道。只记得去的人始终络绎不绝,连我也曾经随母亲去接受过外曾祖母给我们的祷告。外曾祖母清修的世界,也在这一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有了小小的热闹。后来外曾祖母去世,那些菩萨还在,便由她的儿媳继承了她的衣钵。只是我再没去看过那些菩萨,因为我觉得在外曾祖母衣钵传承的这一点上,始终有人世的一份奇诡甚至是滑稽在里面。

P20-23

后记

我对乡村的记忆,大多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这段时间,这时候的乡村还处于农历时代,只在一杯泥土中,人们便可以安放自己。之后,市场经济莅临,打工潮流席卷,一直到最后的拆迁,乡村迅速改变,人心从简单变得复杂,时间从清澈变得浑浊,彼岸此岸,乡村早已变得面目全非。

我不止一次地想起乡村的那些时光,那些人与事,那些坍塌的时间与心灵。我这样定位我的怀念,是因为在我看来,我的乡村所留给我的印象,自从我开始回忆它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是一片废墟——_在废墟中抬起头来,每一次,我都觉得沉重。

“我必须要记录下我的乡村以及我的民族在时间里的生命印记”——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废墟里,我时常听到有这样的声音在催逼我自己。虽然我明知不一定能记录得完整,也不一定能真切地反映出其间的人与事,乃至一个乡村和一个民族在时间里所呈现出的真实面貌(甚至还会有谬误和以讹传讹的可能),但我知道作为至今为止我的乡村唯一的写作者,我有责任和义务将我所看见和感受到的乡村的所谓“历史”交付给只言片语的叙述,尽管我的叙述因为各种局限极有可能捉襟见肘,甚至贻笑大方,但我别无选择。我甚至觉得,一个人在乡村的“精神史”,或许亦是乡村的“完整史”的反映或是折射。

毋庸讳言,乡村对我而言,始终是一种化解不开的情结。再具体一点,就是我所出生的乡村——个因为修建新县城和高铁火车站、一个因为拆迁而消失殆尽的村庄。她的一点一滴,一切温暖和美好的,一切丑陋和龌龊的,一切叫人疼痛和让人安慰的,一切真真切切地发生过却又如梦如幻的故事,无时不在我的心里萦回缠绕。在一次次的纠缠不清后,我开始觉得,这一切已然构成了我的精神质地——有几分孤独,还有几分不可救药,当然也有几分欣慰与从容。除了我真实的肉体外,它们也是我行走在这个尘世的另一副真实的身躯。

近年来,我断断续续地为我的乡村写下了十余万字,但我知道,它们是杂乱的、片段性的,更是破碎不全的。它们完全不足以承担起所谓乡村历史的“宏大叙事”;它们甚至是重复的,只属于一个人的“精神念叨”与“思想梦呓”,完全不够资格作为一个乡村的“历史记录”;还有,从所谓散文的艺术角度来说,它们亦是不入格的,它们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元素,它们充其量只不过忠实并从属了自己的“心灵的真实”,只不过是纪念意义大于写作意义,它们注定只能是朝生暮死的一群。但我又固执地相信,有了它们的存在,我的乡村的“历史的轮廓”,甚至是“时间的真相”或许都可以渐次浮出水面。至少,在一个人的精神和思想史上,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作为正在快速而又大面积消失的乡村文明,作为彼时的牧歌似的乡村,作为此时乡村的自私、谵妄、分裂与破碎的诸多真实的存在,在时间的维度上所烙下的深刻印痕。同时,你还会发现与之共生的关于悲悯、同情,关于温暖和爱等所谓的人的“永恒情愫”。在近乎“朝圣”和“叩拜”的喃喃自语里,且不管那文字是如何的浅陋,且不管岁月的汹汹之水是否已将我们淹没,一份关于生命的思考却是千真万确的,一个人身陷时间漩涡的无奈与清醒亦是不言而喻的。

如此,便有了《草木黎人》这本散文集,便有了我对乡村的一次倾情梳理,当然,也还有某种意义上对我多年来散文写作的一次回望和总结(尽管这已经是其次)。从对乡村的怀念到对散文写作意义的探寻,自觉或是不自觉,有意或是无意,或许都是散文集《草木黎人》的双重宿命,不可能回避,也无法回避。

至于其宿命如何,却是我无法知道更无法把握的事情了。至于今后,我是否还会将一份对于乡村的怀念继续下去,是否还会在我的文字里继续关于乡村的叙述、记录和思考,更不得而知。因为,风吹过的时候,我们的肉体与精神,这时间与尘世的双重废墟,往往都会变得不可捉摸,更不可企及,宛如秘密一般。

还有就是感谢。我要真诚地感谢多年来为我发表文章的所有刊物,以及编辑老师们。一方面是他们不断地让我在写作中寻找到自信;另一方面且更主要的是,如果没有他们,我的乡村以及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史就不可能在更远、更大的范围内传播,我个人的思想和精神,我个人对散文的理解和认知,就不可能在全国各地获得表达的途径。还有就是要感谢我乡村的一草一木,以及我所有的父老乡亲,无论已经去世了的。还是正在尘世里过活的,无论仇恨我的,还是爱我的,无论已经忘记了我的,还是对我不离不弃的,我都要感谢他们。感谢他们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所谓尘世,所谓生命,所谓情感,到最后,都不过是一阵风,风吹过,一切便都散了。只是我唯愿那散了的一切均能归于永恒,并永远朝着那春暖花开的方向……

李天斌

2015年4月于贵州关岭

目录

1 世俗光谱

 民间乡村

 旧历年

 时间的旧址

 在农历的天空下

 乡村俗语

2 草木精神

 乡村物事

 稻子上的乡村时光

 泥土上的乡村

 像模像样的村庄

 乡村的胎记

3 边地季节

 旧时光

 春天的暗示

 我跟一块土地的纠葛

 泥土的节气

 坝口河叙事

 秩序内外

4 黎人消息

 2012年的村庄

 乡村女人的爱情

 月光忆

 平民的一生

 孤独的乡村老人

 乡村老屋

 后记

序言

一个出走者的自白

春天了,乡村山地上的樱桃花再次像多年前一样盛开,层层叠叠的花朵铺天盖地,清香一直传向很远。每一朵花都是熟稔的面孔,有时甚至觉得每一朵花还是你自己的前世——亲切是不用怀疑的,满怀深情,也是出自内心的真实。多年来,每当有外人怀着好奇地问这是什么地方,每个人都会回答说:“樱花坳。”这是人们对某个地域抑或风景的不约而同的诗意命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日常的排斥以及内心的某种浪漫痕迹。

每次回到乡村,我都会在这一份浪漫的基础上突发奇想,总觉得在乡村深处,应该就有某个隐士,其仙风道骨与一朵樱桃花一起被尘世相隔;再或者有一对相爱的人,远离尘寰,在一朵樱桃花上永持同心;再有就是一群山民,不论魏晋,不知有汉,世代刀耕火种,茹毛饮血,自生自灭,遗忘的与被遗忘的,都携带着诗意的芬芳。

我知道这仅是我的想象和虚构,或者是某种良好的愿望——作为故乡,我其实是希望它能有点与众不同的、最好是有一些有别于日常的事物点缀其中。我总觉得一个拥有这样一个故乡的人,他或她一定是有福的,他或她的精神也一定有着别样的风景。

多年来,在这样的想象和虚构中,我不得不又要接受一个现实:关于乡村,真实的情形是,山坳之间,三五个自然村寨,上百户人家,在一截截狭长的平地上一致排开,抬头均能看见炊烟升起,听到狗吠鸡鸣,人声在瓦楞和树巅上缠绕,成片的庄稼在四季中不停地奔跑,日子以其琐碎的形式刻在人们额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一个日子永不停歇地穿行,春花秋月不过是人世举起的另一束烟火。

最多是,山地上的樱桃花作为一种自然风景的调剂,当人们在村子里生活累了,就来到这里坐坐,当目光与一朵朵美丽的樱桃花相遇,尘世的痕迹暂时隐去时,或许真的就觉得身心安静了。稍后,还要不可避免地回到村子,再一次经历日升日落……

15岁之前,我几乎全都扎在樱桃林里。放牛,割草,爬在草丛中看某只螳螂或者蛐蛐跃动,与某条从山上快速滑下的蛇擦身而过,提着石头追打某只从林中穿过的野兔,爬在树上用嘴吸吮樱桃花上的雨露,躲进樱桃花深处故意让母亲担心,跟几个童年好友用纸板抑或青草玩赌博的游戏……一切童年可能经历的事情,我都在樱桃林里经历了。

不独是我经历了,大凡出生在这里的人,也都经历了。多年来,除了少数几个,其余的人不单是在这里经历了童年,甚至直到老年,直到死去,都没有逃出乡村的版图。以我的家族为例,在村里,到我时已历经了六代,除去交替的时间,每代以二十年计算,也有了上百年的岁月,其间除了我后来离开外,其余的均没有离开半步。

在村里,很多人出生了,很多人死了,终其一生,他们最多就是到樱桃林里走走,看一看花开花落,装一袋旱烟,在青烟明灭的瞬间,在某块石头上默默地坐着,一直就这样坐着,坐着坐着就老了,甚至就没了。老去的过程,就像风吹落一朵樱桃花,一闪就不见了。一朵樱桃花,就是他们世界的全部,也可以说是他们一生的履历——简单,一眼便可见底的清澈。没有任何掩饰,也不需任何掩饰,不管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始终都是默默地,正如平常的每个日子,仅是以其宽厚与仁慈,接纳了一切。其中的一切,也都如泥土与石头般真实,真实地贴在每个人的心上。

这很有点像某种精神固守,但实际上他们是无意的,甚至还有可能是盲目的——个人对某块土地而言,更多的不是你去选择它,而是它选择你。往往是,在村里,你出生了,你就成了其中的一朵,不管你愿不愿意,也不管你清醒还是麻木,直到有一天你在风中忽然零落,然后新的花朵重新绽放,故事在轮回中另起一页——时间就这样连接了下来。人世的代谢,与一朵樱桃花上的世界,同样的迅疾,同样的残酷。

直到现在,我依然不明白我离开乡村的缘由。从最初到现在,我跟这里的所有人一样,并没有觉得乡村有丝毫的不适,也不觉得一生固守一隅有什么不好——相对四处奔波迁徙而言,我甚至认为这算得上幸福的一种方式。我只是相信,我的离开更多只是某种偶然的结果,并不代表我内心对某块土地的排斥和遗弃,这从多年后我不断回到村里可以得到证实,其间的情愫,分明是最好的证据。

……

除了这些——对了,我印象尤其深刻的就是来自乡村的暴力。虽然我一再说我离开乡村是出于一种偶然,一再说我与乡村之间,其实早已水乳交融、根土不离,但仔细一想,我不得不承认,我之所以离开乡村,至少也跟那些集体出逃的人们一样怀着某种所谓的怨恨——尤其是当我在乡村遭遇暴力后,这种怨恨就促成了我离开的决心!

说到暴力,我忍不住就有了几分沮丧,在我的乡村,一边是诗意联翩的自然风景,一边是质朴的生活,但在另一边,暴力却无处不在,暴力甚至成为你在村庄是否能够言说的唯一理由!真实的情形是,大到土地的争夺,小到一棵树的权属,甚至一只鸡的丢失,都有可能演绎成暴力的比拼。于是,家族大的,弟兄人数多的,自然就占了上风,占据了村里的话语权;家族小的,弟兄人数少的,往往就忍气吞声,缩着头过日子——无数岁月以来,看似风平浪静的乡村生活,其实就像我在前面说过的,往往只是某种虚假诗意的遮蔽。

现在还是重点说说我所遭遇的暴力吧。那一年,因为家族纷争,堂叔以及他的表兄弟们对我父亲和三叔大打出手。事件发生后,所有村人因为惧怕堂叔的暴力而纷纷倒向他那一面,就连平时关系跟我们要好的很多人,也纷纷亮明跟我们水火不容的旗帜。一时间,我们就处到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没有人愿意接近我们。之后很多年,我们在村里都处于非常弱势并尴尬的地位……

我知道,那时候我是恨我的乡村的,我一直渴望相互的亲近与和谐,所以我恨那些给予我暴力和风吹两边倒的人。我甚至曾经发誓,我要么有一天将他们打跪在地上向我求饶,要么从此远离,将其彻底忘记在我的生命之外……但多年后我才知道,两样我都做不到,两样我都无能为力——方面,时间已逐渐泯灭了我的仇恨,我早已在内心完成了某种自我的妥协与谅解;另一方面,15岁之前乡村所给我的记忆,竟然一年比一年更加清晰起来,甚至像催促我似的。有事无事,我都会回到村里,尤其是春天,当连绵不断的樱桃花再次盛开,我总要在那里坐下,一坐就是很长时间——清香依旧传得很远,云淡风轻,某只飘逸若仙的鸟儿在山谷里来回吟唱,只闻其声不见其影;一些神秘的野兔、黄鼠狼、山鸡来去无踪,四野静寂,整个乡村,似乎仅有我一个人,像时间无法吹灭的某个遗像——我突然就想,在这一生,我是离不开乡村了。这一份不离不弃,它其实早已在我15岁之前就已注定,就像某种宿命,在生与死的传说里,我注定是其中一个。

内容推荐

人们对乡村的记忆,大多停留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这段时间,这时候乡村还处于农历时代,只在一抔泥土中,人们便可以安放自己;之后,市场经济莅临,打工潮流席卷,一直到最后的拆迁,乡村迅速改变,人心从简单变得复杂,时间从清澈变得浑浊,彼岸此岸,乡村早已变得面目全非。在《草木黎人(黔地黎族人最后的乡愁)》中,作者李天斌想给我们呈现的是一另外一种状态的乡村。

编辑推荐

《草木黎人(黔地黎族人最后的乡愁)》是一本散文集,收录作者李天斌的散文作品22篇,包括《在农历的天空下》、《稻子上的乡村时光》、《我跟一块土地的纠葛》、《孤独的乡村老人》、《像模像样的村庄》等,分成4辑编排,包括世俗光谱、草木精神、边地季节、黎人消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草木黎人(黔地黎族人最后的乡愁)/远方的家民族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天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732769
开本 16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4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2015220348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31
16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1:4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