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维决定管理成效。中、美、日三种不同的管理思维正在我们的管理界交错运用,但由于大家对这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各自的特性、优点与缺失缺乏深入的了解,往往造成思维的混乱与组织内部的纷争,以致大大影响了管理的成效。曾仕强的这本《管理思维》即是为了帮助大家建立清晰的、适合中国人心性与文化的管理思维模式,以达到提升个人管理水平与组织管理成效的目的而写作的。
图书 | 管理思维(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管理思维决定管理成效。中、美、日三种不同的管理思维正在我们的管理界交错运用,但由于大家对这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各自的特性、优点与缺失缺乏深入的了解,往往造成思维的混乱与组织内部的纷争,以致大大影响了管理的成效。曾仕强的这本《管理思维》即是为了帮助大家建立清晰的、适合中国人心性与文化的管理思维模式,以达到提升个人管理水平与组织管理成效的目的而写作的。 内容推荐 《管理思维》一书分上下两篇共二十四章,内容包括:东西文化的根本差异;“二构成一”的特性、优点、缺失;“一内涵二”的特征、优点、缺失;都可能变成“一统全局”;“一统全局”的特性、优点、缺失;纷乱的根源;中国人的基本精神、基本信条、基本立场、矛盾心态、心灵状态、衡量标准、判断标准、基本态度、复合标准、必要修养;现代中国人的共同问题;现代中国人应有的素养等。 《管理思维》由曾仕强编著。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上篇 绪言 第一章 东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西方人从西方观察 东方人从东方审视 一样事实,两种看法 意识形态显有差异 产生中西不同观点 第二章 “二构成一”的特性 是非十分明确,表达也很清楚 彼此公平竞争,接受优胜劣败 避免过度膨胀,讲求有力制衡 注重个人权益,尽力加以维护 善于表现的人,容易获得成功 一切遵照规定,大家依法而行 第三章 “二构成一”的优点 适合于稳定的环境 有一定的途径可循 权利义务相当明确 看起来条理很分明 有利于教育和学习 相对地简单和专业 第四章 “二构成一”的缺失 缺乏应变力 丧失创造力 不喜欢创新 不能够互助 书面才算数 不容易调整 第五章 “一内涵二”的特征 是非并不明确,表达也很含糊 彼此互补互助,能者应该多劳 不需明显制衡,不知不觉互动 注重个人义务,力求善尽责任 善于隐藏实力,必要时才显露 因时因地制宜,大家合理配合 第六章 “一内涵二”的优点 适合于变动的环境 采取持经达变方式 随时可以调整应变 继旧开新,日新又新 可进可退,因时制宜 在动态中维持均衡 第七章 “一内涵二”的缺失 不容易学习 不觉得公平 不容易判断 不觉得单纯 不能说分明 不易生信任 第八章 都可能变成“一统全局” “二构成一”有四种变形 要变成“一内涵二”很难 “一内涵二”有五种变形 很容易变成“二构成一” 只有一种共同的变形 特别称之为“一统全局” 第九章 “一统全局”的特性 绝对服从上级的命令 对外抗争而对内互助 以关怀消弭制衡心理 注重团体 不容许个人突出表现 组织成员一致行动 第十章 “一统全局”的优点 适合小变动的环境 执行没有大的阻力 充分沟通再做决策 大家商量才能改变 团体的约束力甚强 成员必须充分合作 第十一章 “一统全局”的缺失 决策错误时损失很重 团体所施的压力太强 个人的牺牲实在太大 脱离团体时不知所措 情势不利时容易自杀 实非一般人所能忍受 第十二章 纷乱的根源 过去各自拥有不同的理念 彼此不兼容引起区域战争 现代信息发达社会多元化 不同理念在同一区域争吵 今后区域内纷争必定增多 如何化解继续深入去探究 下篇 绪言 第十三章 中国人的基本精神 一切都是不一定 不一定也不一定 从不一定到一定 一定含有不一定 变来变去都一样 一样会变来变去 第十四章 中国人的基本信条 坚持以不变应万变 以不变应万变是变 变到和没有变一样 有所变又有所不变 持经达变以求合理 合理应变叫作时中 第十五章 中国人的基本立场 既不表示赞成也不表示反对 应该反对才反对,否则就赞成 有本事不可以随便表现出来 深藏不露才不致一表现就死 可以骗别人,千万不能骗自己 保留颜面,促使自己好好表现 第十六章 中国人的矛盾心态 喜欢管人却不喜欢被管 一方面自大,一方面自卑 抓住很乖,一放手便作怪 自己含糊,却骂人不清楚 害怕被讨好,又怕受冷落 遇有矛盾设法把它化解 第十七章 中国人的心灵状态 随时随地都十分自由 自由之中要讲求伦理 有本事的人应该做主 谁有本事要由我决定 与人有关的事都主观 科学也不可能纯客观 第十八章 中国人的衡量标准 不喜欢单一的衡量标准 多重标准以寻求合理点 有时候对外人比较客气 有些事对自己人更宽厚 看起来亲疏有别不公平 注重长期性与综合性的平等 第十九章 中国人的判断标准 妥当性往往大于真实性 虚安和诚信并没有关系 和合性常常大于分别性 合中有分容易维持和谐 合理性层次高于合法性 我们只能接受合理的法 第二十章 中国人的基本态度 习惯于含含糊糊中找出明朗的答案 喜欢用半推半就的方式来争取名位 高层的官和基层的老百姓处事方式不同 用你消我就长的较量精神彼此拉扯 愿意抬轿也可以自愿地长相左右 以下赌注的心态来寻找合理平衡点 第二十一章 中国人的复合标准 害怕权威却不服从权威 喜欢表现却又害怕表现 个人主义却又重视团体 没有意见便是很有意见 不用担心就是各自小心 中国人主张合理就好 第二十二章 中国人的必要修养 明辨随机应变和投机取巧 把圆通和圆滑切实分清楚 分辨虚安和欺骗的差异性 辨别艺术和权术的分界点 区别“大我”与“小我”的同和异 弄清楚经和权之间的配合 第二十三章 现代中国人的共同问题 脑筋时常不清楚 对自己很不了解 说什么融合中西 谈什么他山之石 对自己缺乏信心 不认真提升自己 第二十四章 现代中国人应有的素养 重新认识中华文化 先做好一个中国人 建立中国人的观点 客观比较中西文化 尊重各种文化特性 自然成为世界主流 结语 试读章节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一句话,现在相当流行。但是,同样这么一句话,就有许多种不同的解释。 注重环境保护的人士认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把它毁坏了,就没有了。而且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地球,彼此密切相关,任何人的破坏举动,都会使其他的人遭殃。以前一家人祸福与共,现在则是全世界的人祸福同当。 重视文化交流的人士指出,信息发达,交通便利,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应该同心协力建造共同生活的地球村,和平共存,彼此尊重,过上和谐、幸福的日子。 研究地球科学的人觉得,人类已经在这一个地球上生存了三万五千年之久,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却始终弄不清楚它的真面目。因此希望大家一起用心,来了解地球,爱护地球。 本书的着眼点则是,摆在我们面前只有一个地球,为什么同样是居住在这一个地球上的人,却有这么多有分歧的观点?几乎任何事情,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永远说不清。 近年来流行抗争,好像无事不可争,而又无事不必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什么会每一个角落都纷争不断?人类爱好和平,却纷争不断,必然有缘故,一定有理由,因此要从根本上探讨纷乱的根源。 西方人从西方观察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大家都是地球上的同居人。为什么长久以来,彼此打来打去?不论是为了土地、宗教、财富或意识形态,说起来,就是意见不同才大打出手。 意见为什么不同呢?法国哲学家兼数学家笛卡儿(R. Descartes)在他所著《方法论》中明确地指出:“人们的意见,所以发生各种不同的原因,并不是由于各人的理想有好有坏,或者想象力有优有劣,而是因为对于宇宙万物的观察法以及观察的处所各不相同。” 这一段话告诉我们,只要立场不同,很可能意见就不一致。东方人和西方人各站在这一个地球的一端,立场不一样,所以对于事物的看法便不相同。 东西方的划分,实在十分困难。既然无法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就只好用一种比较模糊的概念,把非东方的称为西方。站在中国人的立场,西方在右手边而东方在左手边,因为中国人喜欢坐北向南,常说天南地北,所以如此。而西方人却和我们相反。 西方人发现,一切生物原本都发端于一个基本细胞。基本细胞分裂为二,二分裂为四,四分裂为八,这样持续分裂下去,由简而繁,才构成宇宙万物。 “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是西方人观察地球所得的结论。 东方人从东方审视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柏拉图(Plato)的学生,也是他的修正者和完善者。亚氏丢掉幻想,一切都实实在在地观察。西方人运用科学方法来观察事实,可以说是受到亚氏的影响。 东方以中国为代表,这会不会引起印度和日本的不满?我们姑且不去管它。站在中国人的立场,这时候“舍我其谁”,应该是相当合理的。 中国人从东方审视地球,如图13。 中国人从东方审视地球,用的不完全是观察法。我们喜欢在观察之外加上深切的体会。就方法论而言,体会法是不被西方学术界认可的,一般西方人也弄不清楚什么叫作体会法。但是中国人却时常用它,而且对它十分亲切。体会的前提,是认为自然界和自己的生命为一体,别人和自己也可以相通;将心比心,比较容易体会外界或他人的感知。体会不是完全靠思索,要有活动才可能体会。每隔一段时间,换一种角度,若是结果依然如此,便可以证明自己的体会相当正确。 老子所关心的是:怎样消解纷争,以获得安宁?他审视地球,终于体会出宇宙的生成法则,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好像是东方人审视地球所获得的代表性答案。 P8-11 序言 常有人问起:为什么有中国式、美国式、日本式管理的区别?答案其实十分简单:因为彼此的思维不相同。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思维,表现为中国人的管理行为,因此产生独特的中国式管理。 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人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我们从东方看世界,而西方人则从西方观察地球。同一个宇宙,却看出不一样的结果。 美国哈佛大学最近采纳7一些中国式管理的案例,提供给各国学者从事个案研究。大家的结论是,这些成功的公司,不完全模仿美国人或日本人的管理模式,能够结合中国人的风土人情,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大道。当事人就算现身说法,也未必能够说出所以然来,我们则很容易看出,这是以中国人的思维,来活用现代化管理的具体成果。 至于这些企业能不能持续发展、生生不息,我们不敢讲,因为管理者的观念是不是十分清楚,能不能有效传承下去,实在是不可忽视的关键:明白自己的思维方式,最好采用比较法。把中、美、日三国的这种和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管理思维,做一番深入的比较,相当于跳出自己看自己,当然客观而且清楚。比来比去,比出一个所以然来,才是根本的解决。否则,说来说去,往往都只能说一些皮毛。听起来很有道理,实施起来,则困难重重,因为抓不住要点,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一本小书,分成上下两篇。上篇从东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分辨出“二构成一”、 “一内涵=”和“一统全局”这三种管理思维,供大家参考,以决定自己的思路,调整自己的行为。下篇则以中国人的管理思维为主,建构出中国人应有的管理思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依此自我反省,不但可以深一层了解中国人,而且能够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以求得更为合理的效益。 走对路,做对事,是我们共同的期望。尚祈各界人士,不吝指教为幸。 刘君政 序于台北市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管理思维(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曾仕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022229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4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240 |
出版时间 | 2014-01-01 |
首版时间 | 2014-01-01 |
印刷时间 | 2014-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98 |
CIP核字 | 2013263258 |
中图分类号 | F270 |
丛书名 | |
印张 | 1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51 |
宽 | 177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