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使用手册(精)》编著者曾仕强。
《中国式管理全集》煌煌二十四卷,囊括曾仕强教授全部管理著作
汇集大师毕生心血,引领事业人生至高境界
传世文化瑰宝,尽揽领袖智慧,馈赠、收藏首选珍品
1. 全集首度出版
《中国式管理全集》首次结集出版,精心修订,集中展示曾仕强教授中国式管理系统理论与系列方法,内容之丰、规模之全、编撰之精,同类书无出其右者。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到中道管理,透彻领会修己安人的管理真谛,从容驾驭复杂局面;从易经管理的智慧到三国的奥秘,轻松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与实质,豁然贯通应对变化的不二法门。
2. 典藏珍品
煌煌二十四卷,设计精美典雅,豪华圆脊精装,内文印刷采用品质最佳的80克纯质纸,实属阅读精品、收藏珍品。
3. 馈赠佳品
全球限量发行,倍赠收藏价值。集传家之宝,搜赠友之礼,《全集》乃不二之选!
《中国式管理使用手册(精)》编著者曾仕强。
《中国式管理使用手册(精)》以个案分析的方法,透视中国人的行为特性,进而提出并阐明一系列经实践证明有效的中国式管理行为要点。
《中国式管理使用手册》分成基本的理念、工作的原则、沟通的现象、沟通的真谛、人我的分寸、两可的拿捏、是非的判断、凌乱的秩序、会商的技巧、合理的兼顾等10个专项共40个中国式管理行为要点,每个要点均有案例描述、分析与说明,并有“要则”、“问题”、“心得”等便于学习的模块设置,实际上是一本中国式的情境管理教科书,管理者可以从中找到常见的管理难题的解决方案。
和谐绝非讨好
王先生来了,主人李某招呼他坐下,随口问他:“喝点什么东西?”王先生循惯例回答:“随便,随便!”
请问:
1。中国人喜欢说随便,真的是随便怎么样都好吗?
2。李某应该怎样回答,才算合理?
3。王先生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反应?
4。万一有新的变数产生,又该如何调整?
5。如果王先生对我们而言,十分重要,我们会如何反应?若是并不重要,又会如何反应?
请把您的高见简要地写下来。
1。李某听见王先生说随便,当然心里有数。中国人的“随便”,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随随便便,因为它至少具有三种含义:
第一,客人不知道主人这里究竟有什么好东西,猜来猜去,反而弄得大家都没有面子。
第二,让主人自己衡量,好好斟酌,把合理的东西拿出来,这样才显出自动自发的诚意。
第三,客人根据主人拿出来的东西,可以估量出自己在主人心目当中占有的地位,才能够充分了解彼此具有什么样的关系,来决定采取哪一种谈话的方式。
2。李某既然明白对方的心意,便暗自思量:家里还存有半瓶XO,但是,讲好张总经理下一次来的时候要好好喝几杯,当然不能拿出来。
而且,像王先生这样的朋友,论交情很不错,可是在利害关系方面,似乎不能够和自己的顶头上司张总经理相比。于是李某断然决定,泡一壶乌龙茶请他。
3。王先生满心欢喜,主人的确有诚意,并没有真的随便倒一杯白开水给他,也没有相当随便地拉开冰箱倒一杯冰红茶充数。
承蒙他看得起,给我冻顶乌龙茶喝,可见在主人的心中,我王某还是相当有分量的。
中国人心里高兴,所有的乌龙茶都是冻顶的;如果不高兴,一切洋酒也会变成本地酿造的假冒品,要不然就是别人送的,用不着感谢。
王先生很高兴,觉得主人十分热忱,自己也就开怀畅谈了起来。
4。谈着谈着,门铃又响了。李某打开门一看,糟糕,来的人竟然是刚才想起的张总经理。
“欢迎,欢迎!请进,请进!”嘴上嚷着,心里也忙着:张总提前光临,大概是想起那瓶XO,这下该怎么办才好?
“总经理,这是我的老同学王先生。”
“请坐,请坐!”
一阵寒暄,李某已经想好了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大声地喊叫太太:“惠君,我刚才找了半天,你到底把那半瓶XO藏到哪里去了?”
太太毕竟是同居人,十分有默契。马上听懂先生的话意,也大声地回答:“我昨天清洗厨房,怕把它弄脏,特别藏起来的。”
声到人也到,太太手中拿着XO。李某准备好酒杯,顺手接过酒瓶,笑嘻嘻地人各一杯。然后又大声告诉太太:“既然酒找到了,那鱿鱼丝跟牛肉干呢?”
于是大盘小盘一起出现,总经理很有面子,王先生也很高兴,因为自己也沾了光。
5。王先生对主人若是十分重要,相信主人早已打听仔细,王先生喜欢哪一种饮料,并且早就准备妥当,不敢再问“喝点什么东西”?如果并不重要,主人问是问,却一点儿也不在乎,很可能话刚问完,不待王先生回应,白开水已经端上来了。
李某大声喊叫太太,这是中国人的绝招,在人际关系的运作中,具有化危为安的决定性作用。
中国人很有意思,都知道“两个人如果大声说话,便是讲给其他人听”的道理,而且能够掌握时机,运用自如。
想想看,张总经理提前到来,显然是担心那半瓶XO被喝掉了。如果只顾虑王先生的面子,请张总经理一道坐下来喝乌龙茶,张总心里一定很不高兴:“你以为我真的那么空闲,到你家喝这种粗茶?”
但是王先生来的时候,很聪明地说了一句“随便”,闽南话叫做“请裁”,竟然是文言文,不是白话文。李某听得懂“请裁”的意思,正是“请你自己裁量,看看拿什么东西给我最合理”。当然不敢大意,真的随便拿一杯白开水出来。
当时凭良心也想起这半瓶XO,结果没有拿出来,现在张总一到,立刻改喝XO,将来传扬出去,岂不变成十足的马屁精?
不拿不行,会气煞张总;拿也不行,王先生面子受损,一定到处抱怨,把自己形容得势利又现实。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总算让一句大声话解决了。
王先生听说李某“刚才找了半天”,一颗心顿时安放下来。李某把我当成好朋友看待,刚才我来的时候,已经有意思把XO拿出来,只是“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原来是李太太“怕把它弄脏,特别藏起来的”。
有人说这是中国人的阿Q精神,管他怎么说,至少不会大小事情都看不开,动不动就要闹自杀。
张总经理更是开心,王先生是主人的“老同学”,再怎么交情深厚也喝不到XO,还是我这个老总行,哪怕是“特别藏起来的”,到了紧要关头,也该及时显露出来。
当然,最开心的,莫过于李某夫妇,真的是夫唱妇随,十分有默契。夫妇之间的一问一答,搭配得天衣无缝,把原本非常尴尬的场面,一下子化解开来。所有的人,都觉得圆满,岂非一大乐事?
中国人讲求“和为贵”,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西方不同。主要的差异,在于西方人解决问题,以科技知识为工具,拿宗教信仰做背后支持的力量。他们相信“知识即力量”,也相信“信主得永生”。前者来自希腊传统,后者得自希伯来精神,形成现代西方人的“二希”途径。
中国人则自古以来,发展出另外一条“追求极大和乐”的“和谐”途径,用和谐来解决所有的问题。
实际上,了解中国人性格的人,就很容易看出“中国人太喜欢争,而且一争起来往往不择手段,多半不遵守游戏规则”,所以不能鼓励中国人竞争,却应该走出“不争之争”的道路,“用不争来争”,“以让代争”,也就是在“和谐”当中化解“恶性竞争”,以免两败俱伤,甚至同归于尽。
对于那半瓶XO而言,张总经理、王先生和李某都是竞争者,如果摆明的胜利者属张总经理,那么王先生的面子必然挂不住。依据“中国人有仇必报,而且报复期特别长”的定理,将来受害者一定是李某自己。
若是为了顾虑王先生而委屈了张总经理,后果如何,更是不必多费口舌,中国人心里都很明白:吃不了兜着走。
有人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对中国人来说,讨好他总是没有错的。这种存心讨好的心理,不知道害死了多少人!
第一,中国人很不容易讨好,常听说“把身上的肉割下来给他吃,他还会嫌咸”,可见一斑。
第二,中国人警觉性很高,十分提防人家讨好他,老是觉得“他不可能无缘无故对我这么好,是不是在动什么脑筋”。
还有,中国人一旦发现人家存心讨好他,不是谢绝、不领情,便是吃定他,丝毫没有情分可言,两者对讨好的人都是不利的。
喜欢被人家讨好的人,最后被小人包围,拖累了自己。喜欢讨好别人的人,由于讨好所有的人,结果等于没有讨好任何人,势必采取押宝的方式,押对了固然可以得势一时,但终究会败下阵来。而万一押错了,徒然费尽心机而毫无所得,亦将会悔恨不已。
喜欢被讨好和喜欢讨好人,既然都缺乏实质利益,中国人明白道理的,当然不屑为之。
不以“讨好”的方式,不抱“讨好”的心情,却能够得到他人的欢迎,在他人心目中建立自己牢固的位置,这才是我们人际关系的精髓所在。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途径,便是“在圆满中解决问题”。
知识很重要,但是知识之外,人际技巧也很重要,如何既和谐又能够圆满解决问题,便是在知识之外,还需要一些艺术气氛。
王先生来了,主人李某在心里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便顺手倒一杯白开水给他,不久张总经理到来,李某将何以自处?
中国人问一句:“喝点什么东西?”显然是随时可以适应环境的埋伏。
就算只倒一杯白开水,也应该说:“开水还没有开,先来一杯凉白开,好吗?”将来翻转就会顺利得多。
李某聪明,王先生也实在不含糊,什么话都不回答,光说“随便、随便”。
试想王先生不经意讲出“来一杯茶吧”或者“有咖啡吗”这一类的话,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场面?
“随便”绝对不是含糊,而是“在和谐中找到合理”的一种代名词。中国人如果真的随随便便,一定没有前途。
大声问太太XO在哪里,不能存有讨好任何人的意图,才能够成功地达成任务。
因为存心讨好王先生,李某就不会想起那半瓶XO,或者当王先生来临时就拿出来,心想张总经理来时,再买一瓶也不迟。存心讨好张总,就不会兜圈子,直接拿出来。
鱿鱼丝和牛肉干出场时,王先生竟然也不会起疑,更是和谐的气氛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威力。
◆要 则
1。听见“随便”,马上提醒自己要保持高度警觉,千万不能够太随便,以免引起对方的不满,反过来害了自己。
2。和谐可以化解许多不必要的猜忌和怀疑,经常保持和谐,对人际关系很有帮助。
3。和谐不能够存心讨好,也不能掉入和稀泥的陷阱,必须用心体会,仔细调整,以求合理。
P5-P11
个案研究是学习管理的有效方法,但是在中国社会推行起来相当困难,因为我们自己的个案很难建立。由于我们的习惯,通常“报喜不报忧”,个案已经失真,研讨的结果势必大受影响。如果据实编写,则难免有好有坏,于是有些人不高兴,有些人会受害,甚至有些人会因而提出抗议,当然后患无穷。不得已退而求其次,拿外国的个案来研讨,就算殚精竭虑,费尽心思,结果大都不能切合国情,顶多收到脑力激荡的效果,对实际管理的用处并不大。
行为科学以科学方法对人类行为做有系统的研究,自1950年以来,对管理的助益,十分显著。不过,专门拿西方人的行为来研究,只能够明白西方人的行为,却很难了解中国人的所言所行,毕竟没有太大的用处。
本书尝试以中国人的行为,用个案分析的方法,以期从中国人的行为来看我们自己的管理。我们不采取完整的个案,以免涉入太深,引发很多后遗症。我们采取片段的事实来加以分析和说明,应该比较贴切。由于范围不够广泛,内容不够深入,仅能勉强分成基本的理念、工作的原则、沟通的现象、沟通的兵谛、人我的分寸、两可的拿捏、是非的判断、凌乱的秩序、会商的技巧以及合理的兼顾等10个项目,分别予以探讨。
许多朋友都承认,我们不需要刻意强调中国式管理,但是中国的风土人情,却实实在在影响到中国人的管理,丝毫不容忽视。大家异口同声:“运用中国人自己的方法来解决中国人的问题,的确事半功倍。”
有些人则认为:人的行为大同小异,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行为说起来也差不多。这种看法很对,只是站在管理实务的立场,它刚好和理论界重视“大同”部分相反,强调的是必须注重“小异”的部分。所以我们常常指称中国人如何如何,实际上并不是“中国人如此,西洋人相反”,而是“中国人和西洋人在这些方面有程度上的差异”。不是“有”或“无”,而是“多”或“少”,才不至陷入“二分法”的不利困境。
还有一种常见的问题:“究竞‘中国人’的定义是什么?”我们的态度,秉持文化的立场:“凡是接受中华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依据而言行的人,不论其血统、出生地、国籍为何,都是中国人。”如果根本不重视中华文化,甚或鄙视中华文化,不依中华文化而行的人,在我们眼中,都已经不算是中国人。
中国人当然可能产生若干偏差行为,违背中华文化。但是,这些人明白正道以后,若能回归原点,产生正当的行为,便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有些人对中国人怀有成见,以致一辈子不了解中国人的行为,因而也不明白中国式管理的真谛。有些人则自以为既然生为中国人,当然知道中国人的所言所行,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来研讨中国人的行为。这两种“过”与“不及”的心态,正是今日众多中国人不了解中国人行为的基本原因。
由于我们的包装哲学和西方人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的行为,很不容易依照西方的标准来省察和评估。当代中国人的毛病,事实上就是喜欢用西方的观点来观察中国人的行为,以致样样看不惯。但是内心深处,却又存在着某些中国人的牢不可破的观念。看的、想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逐渐增强今日中国人“嘴巴上说得好听,实际上办不到”的恶习。久而久之,口是而心非,形成言行不一致的习惯,更为不幸。
出版本书,是希望大家能够把管理的道理,依据中国人的行为,切实付诸实施,并求其圆满而有效。
许多朋友表示,书中的案例经常能遇到,而所提解决方法,的确也给予相当的帮助。这些鼓励,使我们在明知不够齐全的情况下,仍然提前付梓,以期抛砖引玉,有更多高明之士,来做这一方面的研究。
世界上的事情,看起来十分复杂。然而归纳起来,不外乎若干类型。平日把这些常见的个案放在脑海里,什么时候遭遇到类似的情况,便可以将相关的问题和可行的方案,一并纳入考虑。对于解决当前的困难,研判未来的发展,应该有相当的助益。尚恳各界贤明,不吝指教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