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精)/田晓菲作品系列 |
内容 | 内容推荐 “校书如拂尘,旋拂旋生”,“尘几”是对校勘与编辑的完美比喻,也象征着我们对嘈杂无序的手抄本世界的云游。本书为田晓菲的学术成名作,旨在探讨读者如何积极主动地参与对“陶渊明”的生产和创造,从而勾勒出手抄本文化中的陶渊明形象被逐渐构筑与塑造的轨迹。通过检视文本传播的机制与历史,作者展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文本的流动性,以及手抄本时代的文本如何因为后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构和变形。 作者简介 田晓菲,哈佛大学东亚系中国文学教授,《早期中古中国》(Early Medieval China)杂志主编。著有《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中国的行旅写作》《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秋水堂论金瓶梅》《“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影子与水文:秋水堂自选集》等。英文译著包括《微虫世界:一部太平天国回忆录》《颜之推集》。参与撰写《剑桥中国文学史》《牛津中国现代文学手册》,参与主编并撰写《牛津中国古典文学手册(公元前1000-公元900年)》。曾担任哈佛大学东亚地域研究院主任,获哈佛大学卡波特奖、哈佛大学文理研究学院门德尔松优秀导师奖、美国学术团体协会孟旦百年中国艺术人文研究课题奖。 目录 引言 杜诗与韦氏妓:手抄本文化中读者与文本的关系 “求真”的误区 生尘的几案 第一章 得失之间 见山与望山 有人夜半持山去 得与失 乱曰 第二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正名:五柳先生与六朝隐逸话语 重构五柳先生:传记四种 第三章 失去的田园:归陶 不受欢迎的植物 “颇为老农” 饮食与文字 第四章 饮食、死亡与叙事 得仙 何有于名? 阅读到天黑 文化想象的版图和燃烧的文字 第五章 成器 中空的羞耻 荣木 清算与盘点 紫葵的悲哀 无成 第六章 实/石证 栗里 场所与空间 “吐痕尚新” 石头记:一个关于文学的寓言 结语 附录一 文本的历程 附录二 清醒的阐释:《述酒》 附录三 陶诗选评 引用书目 中文版后记 导语 田晓菲学术成名作。 在流动的手抄本世界里云游,探寻读者如何主动参与对“陶渊明”的生产和创造。 本书从一个作者也是一位经典诗人的个案出发,讨论“抄本/写本文化”的特点,和它对文学史以及具体作家作品的巨大影响。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精)/田晓菲作品系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田晓菲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807222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38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281 |
出版时间 | 2022-03-01 |
首版时间 | 2022-03-01 |
印刷时间 | 2022-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72 |
CIP核字 | 2021156487 |
中图分类号 | K825.6 |
丛书名 | |
印张 | 14.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6 |
宽 | 139 |
高 | 26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