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遇见荣格(1946-1961谈话记录)
内容
内容推荐
作者贝纳特医师为荣格晚年最亲近的两位好友之一,兼具神学、哲学与医学背景,是少数能与荣格全方位交谈的知交。1946年起,贝纳特多次拜访荣格,并当天记下他与荣格的交谈内容,前后历时十四年。这些笔记一字不动地集结成这本《遇见荣格》。
这本书如实描写了荣格晚年的家庭与生活轶事,在与作者惬意的言谈中,荣格毫不保留地说出了对诸多人物、时事、论点的见解——他如何评价弗洛伊德;他独特的治疗哲学……,不经意的朴实言论,间接说明了坊间许多臆测观点的真伪。对广大的荣格读者来说,本书更难能可贵地捕捉了荣格灵光现的时刻,展现了他对生命本质的好奇与探问精神,见证了伟大思想的孕育,让人惊喜不已。
作者简介
爱德华·贝纳特(Edward Armstrong Bennet,1888-1977),生于北爱尔兰,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修习哲学和神学,并获得了哲学荣誉学士学位。贝纳特与荣格相识于20世纪30年代初,此后便与荣格保持联系,他具备神学、哲学和医学涵养,这让他很容易理解荣格的心理学态度,并成为荣格思想在英国传播的要角。二战后,至荣格过世前,贝纳特拜访荣格十六次。
贝纳特著有《荣格》(C.G.Jung)、《荣格到底说了什么》(What Jung Really Said)两本关于荣格生平与思想的重要著作,本书《遇见荣格》,则是他战后拜访荣格的笔记集结。
目录
1946年春
1949年夏
1952年冬
1946年夏
1950年秋
1955年冬
1955年夏
1947年夏
1951年夏
1956年夏
1959年春
1955年秋
1957年冬
1959年秋
1957年夏
1961年冬
翻译后记/李毓
附录 中西词汇对照
序言
1946年春,我的丈夫才
在战后(1939年爆发战争
)第一次拜访了荣格。他写
下的笔记,记录了他们横跨
十四年的会面情况。这是一
本非正式的笔记集,几乎都
是他当天记下的。而今这些
事实与思想扩充为一本书,
但其中的笔记并未做任何改
动,也没有任何事后的添加
。为了扩充本书的内容,备
注中增加了一些荣格的著作
、书信及其他相关作品。
在整理这本书的过程中
,我对所有对它感兴趣的朋
友们深表谢意,是他们促成
了这本书的问世。尤其要对
玛丽-露易丝·冯·法兰兹
(Marie-Louise von Franz
)博士表示深深的感谢,她
为本书撰写了导论;感谢芭
芭拉·汉娜(Barbara
Hannah)小姐,她阅读了
原始手稿,并核实了一些细
节;感谢多萝西娅·沃利斯
(Dorothea Wallis)有益的
批评,也感谢约翰·沃利斯
(John Wallis)参与了编辑
与策划。
伊夫林·贝纳特(Eveline
Bennet)
1985年4月
导语
本书中每一个字都直接源于荣格,都可以把它视为“荣格如此说”。原始的笔记,真实的侧写,见证荣格晚年生活与他灵光乍现的时刻。
贝纳特医生以敏锐的洞察,细腻的笔调,展现了荣格不为认知的一面——日常生活中的荣格,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真诚可爱。
后记
翻译后记
李毓
从芭达雅到曼谷,再从
曼谷到清迈,在泰国漂泊一
年半之后,2017年,在泰
国的宋干节(泼水节)即将
到来之际,我和一梁终于在
泰国清迈有了自己的房子,
自己的家。
欣闻我们乔迁新居,又
有从事荣格翻译的计划,我
们的挚友、成都的罗小刚先
生慷慨地打来一笔款项,祝
福我们开始全新的安定生活
,并作为让我们安心翻译的
资助。我与罗小刚是网络认
识的朋友,堪称萍水相逢,
如此深情厚谊,令一梁和我
不胜涕零。如果把荣格翻译
工程比作一梁的孩子的话,
这个孩子一梁已经怀胎几十
年,而罗小刚和我,则是他
的助产妇。
罗先生一再表示:“非常
荣幸,不是以旁观者,而是
以参与者的角色涉入到这个
有意义的活动中来。”
接着,购置新计算机,
购买《荣格全集》等电子书
籍,荣格翻译就这样起步了

我是认识一梁之后才知
道荣格,这位瑞士著名的心
理学家的。一梁却是荣格的
忠实信徒,从年轻时起,就
着迷于荣格思想,平时生活
中遇到很平常的巧合,甚至
一些不算巧合的巧合,他必
大惊小怪地脱口而
出:“Synchronicity!”
他选择的第一本书是一
个号称荣格心灵工程师的作
品。他以为,作者是美国心
理学家,而且是当时的畅销
书,翻译起来会容易有趣。
但是,翻译了三万字还味同
嚼蜡。调门老高,内容空洞
,毫无趣味可言,更谈不上
对荣格思想的诠释。翻译成
了每天的苦差事,一梁断然
决定,放弃此书,不再在周
边打转,直接从荣格最经典
,同时也是最难的《共时性
原理》“直击”荣格。
一梁的翻译在我看来有
些“小猫钓鱼”的感觉,例如
在翻译《共时性原理》的时
候,假如遇到啃不动的骨头
,就会四处查找辅助材料来
读,读着读着,如果感觉更
有趣味,索性就放下手头的
译本,开始玄翻译另一本书
。因此,从《共时性原理》
开始,就像一棵树干一样,
横生出《泡利荣格书信集》
《泡利的梦》《×小姐的曼
陀罗》《孩子们的梦》等许
多枝干,自然也包括本书—
—贝纳特的《遇见荣格》,
以及后来嘉芙的《荣格的最
后岁月》和《通向原型的死
亡梦》等。
对我来说,《遇见荣格
》这本书首先是好看,不像
荣格作品那么学术性强,它
完全是一本日记,记录了贝
纳特与荣格跨度十五年的会
面情景:“这里所记录下来
的贝纳特一荣格谈话录,不
仅澄清了许多心理概念和思
想,还见证了两个人三十年
来感人的友谊,以及他们对
人类福祉共同的深切关注。
”(见《遇见荣格》)
其次是好译,因为贝纳
特是英国作家,记录的又大
多是日常场景和谈话,叙事
性语言比起艰深难懂的思想
来,容易多了。而贝纳特从
一个心理医生的角度对荣格
思想的诠释,也是帮助我们
理解、研究荣格的一把钥匙

尽管这本书相对简单,
但一梁对每一句翻译的要求
仍然十分严格:“凡是听不
懂的,肯定是意思没有吃透
。”在合作翻译过程中,我
的基本角色是打字员,也是
他的第一读者,还是他产品
的第一道质量把关人。我每
天紧跟他的进度,深入作品
的内在思想,如果我都听不
懂,大多数的普通读者怎么
可能懂呢?
工作中,两个人常常为
一个词吵得不可开交,我甚
至以罢工相威胁。他讥笑我
是“文艺女青年”,喜欢华丽
的辞藻和文学性表述,而他
则坚持使用最朴素的词语,
不能“以文害意”。也就是说
,不能用过于文学性的表述
遮蔽、伤害或模糊内容本身
所要传递的真实、精确和深
刻思想,他甚至反对我过多
地使用成语。因为中国的成
语固然精炼,但由于概括性
强,在表达思想时,常常会
起到负面效果。他说:“所
谓大师,就是用最浅显的话
讲出最深奥的问题。”想来
也是,流传几百年的脍炙人
口的经典诗词,哪个不是大
白话?
几经辗转,终于遇到台
湾心灵工坊出版社,最终成
就了这本书的面世。
虽然,该译本的分量并
不是很重,甚至不是荣格自
己的作品,在我们已经翻译
的译本中,其思想也不算最
深刻,但它毕竟是我们第一
本荣格系列译本,它所经历
的挫败与曲折对我们自己来
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再次感谢罗小刚先生的
慷慨资助;感谢秀萍为我们
引荐松岗先生,最终与心灵
工坊结缘;感谢心灵工坊所
有同仁的青眼;感谢荣格社
群所有朋友的殷殷期待;感
谢所有可能会喜欢本书的荣
格专家或潜在读者。一个孩
子如果是在众人的期待与簇
拥中降生,那么他注定是幸
福的。
写于2019年10月13日,
泰国清迈
精彩页
1946年春
1946年3月29日 库斯纳赫特(Kusnacht)
昨天,从日内瓦出发,抵达苏黎世车站时,车子已经在等着我了。刚好在一点之前到达西斯特拉斯(Seestrasse)。荣格和荣格夫人,还有他们的女儿玛丽安(Marianne)和女婿沃尔特·尼修斯(Walther Niehus),以及一个约十六岁的女孩和六岁的男孩,还有荣格的秘书施密德小姐(Miss Schmid)都在那里。
我们坐下来吃了一顿愉快的午餐。有马乃士鱼、牛肉,还有小面包;然后在走廊上喝咖啡。后来,我和荣格谈了很久,一直谈到下午茶时间,五点左右离开。尽管他说,他的心脏有些虚弱——他不能爬山,上下楼梯时必须慢慢走,但他看上去反应敏捷,显得相当健康。
他说到1940年时他在瑞士的孤独感。他们料到德国人会入侵。一天,他在沙夫豪森(Schaffausen)的连襟捎信给他,提醒他德国人或许当晚就会来。于是,他带着妻子、女儿和怀孕八个月的儿媳,乘车去了瑞士东部的一个避难所。瑞士的大致计划是:当德国人入侵时,瑞士人将从苏黎世附近的平原疏散,炸掉火车隧道,在山上、戈特哈德和其他地方作战。但他们认为德国人也有可能不会入侵,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一张王牌是:如果德国不想和意大利连成一片的话,瑞士对德国来说是没什么用的。
他每天都听B.B.C.电台,知道英国是唯一的希望,并且永远不会屈服。
他说,一直到1935年,德国和意大利的人们似乎对纳粹还抱有幻想。德国正在发生变化,路上不再挤满失业的人;一切都在改变,变得平和了。接着,他看到其他的事,了解到了纳粹的邪恶。他开始抨击纳粹,比如说,在牛津大会上的批评,并且这样的抨击越来越多。他给我看了一篇美国人写的、被错译的文章,作者错误地引用了他的话。他的原话是:“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欧洲的事态发展)”,却被扭曲为“用崇敬的目光看着”。他说,他已对此做了回应。由于德国在苏黎世的影响非常大,当他开始毫无保留地批评德国时,荣格夫人不禁担心他可能会卷入麻烦。谈到所谓他同情纳粹的传言,荣格告诉我,由于他对纳粹的观点,他的名字上了德国的黑名单,假如他一旦落入纳粹之手,肯定会被枪毙。
他说,在牛津大会上,他问戈林会不会发生战争?
戈林答道:“哦,就算开战,紧接着就会召开圆桌会议。”荣格补充道,德国永远不可能赢。至于苏联,他说,斯大林很聪明,并不愚蠢。当苏联卷进战争时,他非常担忧。但不久他就做了一个令人震撼的梦。他告诉了我梦中的一个片段:
他在一个空旷的田野上,远处有兵营似的建筑物。到处都是野牛(德国人)。他在一个山岗上,希特勒在另一个山岗上。他感到,只要他盯着希特勒看,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接着。他看见远处尘土飞扬,骑手们(哥萨克骑兵)围住野牛,将它们赶了出去。然后他醒了过来,心情大好,因为,他知道德国将会被苏联打败。他说,这是一个集体梦,一个非常重要的梦。
我们无所不谈。我对他说起“斯大林格勒宝剑事件”(Stalingrad sword incident),和张伯伦在哥德斯堡(Godesburgh)忘伞的故事。荣格对前者非常感兴趣。对于后一件事,他说,当人们忘记带走自己的东西时,这意味着,这些东西代表着某种无意识。正如病人们忘记带走他们的笔记本或包等物品,这并不简单地表示他们不想走或还想回来。
他与剑桥的黑衣修士维克多·怀特神父(Father Victor White)长期保持着通信联系,他本人以及他的学识给荣格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们出版了一本《黑衣修士》(Blackfriars)的杂志。
荣格和荣格太太都告诉我,荣格正打算出一本书,其中包括他所有关于德国和纳粹的文章。书已准备付梓,并且将会被翻译成其他文字。
P1-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遇见荣格(1946-1961谈话记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爱德华·贝纳特
译者 译者:王一梁//李毓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83210
开本 32开
页数 2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22-04-01
首版时间 2022-04-01
印刷时间 202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338
CIP核字 2022037567
中图分类号 B84-065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1
146
1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3:5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