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北方那些战争
内容
编辑推荐

面对匈奴,为什么汉高祖被迫和亲,汉武帝却发兵北击?西晋一统,为什么旋踵之间,神州陆沉,五胡乱华?同样是中原王朝,为什么大唐万国来朝,太宗被尊为“天可汗”,宋朝却积贫积弱,徽钦二帝被金国掳走?游牧与农耕,夷狄与中原,这是古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永恒二元结构,而这一历史进程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中国北方那些战争”。

内容推荐

游牧文明具有攻击性,高屋建瓴,为中华文明不断注入新鲜活力;农耕文明具有包容性,海纳百川,将这些活力聚集、交融、孕育,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游牧和农耕两种文明之间的巨大张力,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坚韧的生命力。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先秦

 1.烽火戏诸侯

 2.犬戎破镐京

 3.混血的秦国

 4.燕赵的长城

第二章:汉朝

 1.匈奴崛起

 2.白登之围

 3.汉匈和亲

 4.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1.农耕文明的习惯性衰败

 2.短命的西晋

 3.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4.闻鸡起舞,击楫中流

 5.淝水之战

 6.北朝复兴:孝文帝改革

第四章:隋唐

 1.突厥的兴起

 2.隋朝和突厥

 3.初唐和突厥

 4.安史之乱

 5.唐朝与回纥、吐蕃

 6.黄巢起义

第五章:五代

 1.后梁与后唐的世仇

 2.契丹的崛起

 3.儿皇帝石敬塘

 4.后汉高祖刘知远

 5.后周的兴起

第六章:北宋

 1.北宋的建立

 2.杨家将和宋辽之战

 3.澶渊之盟

 4.西夏的崛起

 5.愤恨而死的“武曲星”狄青

 6.女真的崛起

 7.靖康之耻

第七章:南宋

 1.过河!过河!过河!

 2.勇冠三军的韩世忠

 3.尽忠报国

 4.虞允文书生成大将

 5.蒙古的崛起

 6.蒙古灭南宋

第八章:明朝

 1.石人挑动天下反

 2.迁都北京

 3.土木堡之变

 4.后金的崛起

 5.一代名将袁崇焕

第九章:清朝

 1.满清入关

 2.康熙平定准噶尔

试读章节

1.烽火戏诸侯

西周幽王三年,镐京。

当朝天子周幽王,在宫中散步,愁眉不展。弄臣虢石父小心相陪,偶尔看到身边护卫武士所持的青铜长戈,心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连忙凑上前去,附耳对幽王低语几句——

顿时,周幽王喜上眉梢。

一直小心侍奉在周幽王身边的宫女、内侍、武士一千人等,见天子脸上终于有了笑容,都松了一口气,心里一大块石头落了地,终于不用时刻担心掉脑袋了。

周幽王叫过一名内侍,低声吩咐几句,那名内侍连忙躬身退下,急匆匆地去了。这名内侍来到王后宫中,传达了天子口谕:“请王后明日城外骊山相会。”

王后名叫褒姒,是周朝附属小国褒国进献给周幽王的美女。这褒姒的来历十分奇异,《史记》中有一段神话故事般的记载:

早在夏朝时候,有两条神龙降到天子宫中,当时的夏朝天子不知道该如何处置,就进行占卜,根据占卜结果,取两条神龙口涎藏于器皿之中。这个器皿从此成了传国之宝,历经商朝、周朝再也没有人打开过。

转眼到了周厉王时候,周厉王是个暴君,为了消除百姓对他的不满言论,专门派一名巫师组织人力,在民间监视社会舆论,弄得百姓敢怒不敢言,只能“道路以目”。一日周厉王闲来无事,见到了这个流传数百年未曾打开的盒子。周厉王心中好奇,就亲手将盒子打开,想要一探究竟。不料盒中所存的龙涎仿佛活了一般,竟然自行从盒中流出,在地上流动,无人可以控制。厉王受了惊吓,想要赶紧阻止这奇异之物,宫中巫师连忙献计,让一群妇人裸体鼓噪,希望能收服龙涎。结果这巫术不仅没能控制住龙涎,反而刺激龙涎变成了一条黑色的大蜥蜴,将厉王吓得心胆俱裂。那黑色蜥蜴灵动之极,顷刻间已经窜出宫殿,向厉王的后宫窜去。厉王后宫中一名女童见到蜥蜴,大受惊吓,等巫师、卫士等追到后宫之时,蜥蜴已经不知去向,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

后来宣王即位,众人早已经忘却了此事。不料那名女童长大,到了可以婚嫁的年龄,竟然未婚而孕,生下一个女婴。这位母亲见事出蹊跷,心中恐惧,不敢要这个孩子,就把女婴抛弃。

说来也巧,宣王时候民间有童谣唱道:“魘弧箕服,实亡周国。”所谓“魘弧箕服”,是山桑树所做的弓箭。宣王听后心中又惊又怒,派人上街查访,结果发现有一对夫妇在市集上出售这种弓箭,宣王听到回报后,立即下令逮捕这对夫妇,就地处死,不留后患。哪想到不知怎么走了风声,那夫妇二人已经逃走,宣王派去的兵士扑了个空。这夫妇二人丧魂落魄地逃亡,总算躲过一劫,在路上歇脚的时候却听到婴儿啼哭,二人随着哭声寻找,却找到了那个被抛弃的女婴。这夫妇二人心地善良,不忍心见这孩子活活饿死,就收养了这个女婴。后来夫妇二人逃到褒国定居下来,专心抚养自己的养女。

转眼到了幽王时候,当年的女婴已经长成为一名绝世美人,就是褒姒。褒姒之美,惊世骇俗,《东周列国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来形容褒姒:“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周幽王即位后,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有一次竟然三个月没有上朝理政。褒国国君褒垧见天子如此荒唐,就来规劝,幽王根本不听,反而把褒垧关进大牢。

褒垧的儿子洪德见父亲被关,非常焦急,于是就与母亲商量如何救出褒垧。他们听说幽王非常喜欢美女,就用重金买下褒姒,教给她宫中礼仪,然后送给幽王,也是前世冤孽,幽王一见褒姒大喜,立刻就魂不守舍,于是下令放了褒垧。从此和褒姒夜夜笙歌,不问国事,任凭地震频发,天灾人祸,百姓流离失所。不久褒姒就为幽王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伯服。幽王宠爱褒姒,为了讨美人欢心,竟然废掉了自己原来的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那申后深明妇道,性德贤淑,母仪天下,深得人心,其父申侯是一位颇具实力的诸侯。所以此事一经宣布,朝野哗然,群臣苦谏,但是幽王不为所动,一意孤行,坚决执行了自己的决定。周太史伯阳见事已至此,无可挽回,叹道:“祸成矣,无可奈何!”

褒姒是个典型的冰山美人,平时待人冷若冰霜,千金难买一笑;偏偏她笑起来又千娇百媚,勾魂摄魄,令人不能自拔。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粲,煞费苦心,奇珍异宝自不必说,各种宫廷娱乐,民间杂耍,全都被幽王搜罗来取悦褒姒。这一日,幽王又从民间弄来新鲜玩意儿,满心希望能让美人开怀一笑,不料表演刚开始没多久,褒姒就意兴阑珊,毫无兴趣。幽王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心中好不懊恼,重重处置了那群民间的江湖骗子,独自在宫中闲逛。不料灵感忽至,竟让他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来,这才转怒为喜。

第二天,镐京郊外骊山上。

幽王携王后褒姒出宫,在骊山上设下酒宴,群臣作陪,宫廷乐队吹拉弹唱,热闹非凡。但是王后褒姒脸上仍然不见一丝笑容,久在幽王身边的近侍们都心中惴惴,知道王后不笑,他们就随时有祸从天降的可能。

不过再看幽王的脸色,却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时不时地还对褒姒露出一丝狡黠的微笑。这下这些近侍们可看糊涂了:究竟天子心中想什么呢?

酒过三巡,幽王起身,用手一指骊山山顶的烽火台,下令道:“点火!”

此言一出,众臣大惊失色!

烽火台是当时的国家紧急动员系统。由于西周的都城镐京地处关中,靠近西北游牧文明活动区域,为了防御当时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原农耕文明的西北游牧部落——犬戎,西周建立了这样一套体系:烽火台遍布天下,覆盖周朝直属领土和每个诸侯国,一旦犬戎入侵,周天子就发出指令,白昼生烟,夜晚举火,千里传警,天下震动,各地诸侯只要见到烽火台传令,无论相隔多远,都要举兵勤王。可以说,烽火台体现了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权力,动用烽火台,就是动用整个天下的军事力量。而现在幽王竟打算用点燃烽火台的方式来取悦褒姒,简直就是把国家大事当成儿戏,难怪群臣要为之动容了!

以太史伯阳为首的朝中重臣,纷纷起身进谏,要求幽王收回成命。褒姒一介女流,不懂得烽火台事关重大,因为从没见过这等场景,反而露出好奇神色。幽王见褒姒似乎有尝试之意,心中大为兴奋,根本不理会群臣死谏,执意要点燃烽火台。终于狼烟大举,警讯顷刻间传遍天下,群臣苦谏无效,悲愤异常,纷纷离席而去,不忍见这亡国之事。

幽王对此毫不在意,命令鼓乐加紧演奏,要和王后在骊山上大宴七天。半日之后,第一批诸侯勤王大军已到。褒姒见诸侯军队长途跋涉,狼狈异常,果然展颜一笑,幽王大喜,不管诸侯怨声载道,只顾和褒姒在山上狂欢。

一连七天,骊山脚下,各路诸侯:千里勤王而来,勃然大怒而去,烽火台上火光熊熊,骊山歌舞无止无休。幽王不爱江山爱美人,对褒姒的确是情深意重,但是作为一个君王却是极度不负责任。第七天的黄昏,在用嘲笑送走了最后一批诸侯之后,幽王凝视着褒姒举世无双的妩媚笑容,觉得万分幸福,心满意足。然而,陶醉在美色醇酒、声色犬马当中的幽王没有觉察到,亡国的威胁如同这茫茫夜色,已经迅速笼罩在西周的国土之上。

这亡国的威胁,来自西北。P3-6

序言

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是世界古代史的两大核心文明模式。整个人类世界就是在这两种文明模式的冲突和融合过程中,从远古走到了近代。

有人说,古代中国属于典型的大陆型农耕文明。从地理上看,中国处于亚欧大陆的最东端,东南两面都是茫茫大海,西面是沙漠戈壁,青藏高原,唯有北面开放,又被中国人自己修了一道万里长城。这样一来,整个中国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四合院,中国人就在里面过着自给自足、天人合一的生活。

这个说法无疑是很有道理的,中国历代的中原王朝的确都是正宗的农耕文明王朝,然而这并不是中国的全部。

农耕文明是母性的。在远古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农耕文明注重经济生产、提倡精耕细作、发展生产技术的特性可以取得经济上的成功,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但是这种文明过于早熟,过于稳定,一旦确立之后就停滞不前,很难再取得进一步的突破。中华文明之所以数千年生生不息,还有另一个原因:西北游牧文明。

游牧文明是父性的。数千年来,中国西北游牧文明多次冲下高原、越过长城,对中原一带的农耕文明加以冲击。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产生了两种文明的碰撞、妥协和融合。正是这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巨大张力,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坚韧的生命力,绵延至今,从未断绝。

所以说,整个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一样,都是由农耕和游牧两个核心模式构成的:游牧是父,高屋建瓴,为中华文明不断注入新鲜活力;农耕是母,海纳百川,将这些活力聚集、交融、孕育,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

中华文明之母——农耕文明历来被人们当作是整个中华文明的全部,这和农耕文明成熟较早,文化上占据优势地位有关。煌煌二十四史,都是把占据中原的王朝——尤其是汉族王朝——奉为正朔,而把西北游牧民族王朝贬为戎狄。实际上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区区一道万里长城,不应该成为隔断中华文明与其父系渊源的障碍。

下面就请读者和我们一起,为古往今来投身于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代英雄人物击节赞叹,去回顾中华文明父系、母系文明相互碰撞、交融的历史进程。而这一历史进程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中国北方的那些战争”。

书评(媒体评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南宋·岳飞·《满江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北方那些战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袁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55709
开本 16开
页数 2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7-12-01
首版时间 2007-12-01
印刷时间 200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8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内蒙古
241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