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批评与阐释(精)/方卫平学术文存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历年创作的各类书评的集合,是一部综合考察、梳理近三十年以来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及作品现状的研究专著。作品从三十余年间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文化环境与文学艺术的演进中,梳理、揭示和思考新世纪儿童文学在总体文化语境、自我艺术突破以及理论批评三个层面所面临的一些具有鲜明当代性的发展课题。全书既有文化环境的开阔考察,也有艺术现象的深透分析,既有宏观视角的总体把握,也有微观视角的深入探讨,相关论说和见解富于前沿性,对于人们认识当下儿童文学的艺术现实及其方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作者简介 方卫平,祖籍湖南省湘潭县,1961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1977年考入宁波师范学院中文系读本科,1984年考入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1988年任讲师,1994年由讲师晋升为教授。曾任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儿童文学系主任等。 现为浙江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教育史与儿童文献》杂志国际学术委员,鲁东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儿童文化研究与评论,出版个人著作多种;在中国、美国、意大利、德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发表论文和评论文章数百篇,论文曾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或摘介。 主编有“中国儿童文化研究年度报告”系列、“中国儿童文学大系”(增补卷10卷)、“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理论译丛”、“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中国儿童文学名家论集”、“第六代儿童文学批评家论丛”;选评有“方卫平精选儿童文学读本”、“方卫平精选少年文学读本”、“中国儿童文学分级读本”;主编学术丛刊《中国儿童文化》,合作主编《新语文读本·小学卷》等。 目录 作家 陈伯吹:一个世纪的缅怀与祝福——序《陈伯吹论》 批评的品格——序周晓《少年小说论评》 “我说出来,就拯救了自己的灵魂”——作为儿童文学评论家与编辑家的周晓先生 母题·批评·学术伦理——序《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 寻找个性与空间 我们思想舞台上的优雅舞者 我们所不知道的童年更深处——《班马文集》总序 冰波童话的情绪变调 童话是写给孩子看的——郑渊洁童话评说 《彭懿童话文集》序 常新港的艺术世界 教师笔下的少年形象——谈余通化儿童小说形象塑造的特点 文学盛装年代的个人表情——论张婴音的小说创作 文化纷扰时代的理性坚守 情趣与理趣——桂文亚儿童散文略说 在感觉和想象的尽头——桂文亚儿童散文阅读札记 好一个“语言的贫户”——读林焕彰的童诗 思想的翅膀——阅读王淑芬 孙雪晴:年轻的方式 轻轻敲开儿童文学之门——吴洲星和她的儿童文学创作 童书大时代的“文化英雄” 远行精神与家园意识——薛涛少年小说论 作品 走向新的艺术常态——《我们没有表》《六年级大逃亡》读后 …… 品味原创 域外偶拾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批评与阐释(精)/方卫平学术文存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方卫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7011772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61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443 |
出版时间 | 2021-07-01 |
首版时间 | 2021-07-01 |
印刷时间 | 2021-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856 |
CIP核字 | 2021129658 |
中图分类号 | I058 |
丛书名 | |
印张 | 3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山东 |
长 | 245 |
宽 | 175 |
高 | 40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