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侠界,作为后起之秀的古龙却有直追前辈之势。虽然金庸已封刀,而古龙也已早逝,但留在读者心中的金古之争却未停止。且摘一段读者的发言:古龙的笔有一种慑人心魄的魅力,他以简洁而饱含人性的笔触为我们昭示了一个个在世事江湖中挣扎,或潇洒或痛苦的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
古龙小说最注重的是人性的体验,他常用细腻的笔触去描写人物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常用生与死、幸福与痛苦这样尖锐对立的矛盾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高贵独立的人格,以此来揭示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在古龙小说中,多写变态人格,追求外化怪异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其作品主人公大多怪诞、神秘、孤僻、行事固执,自尊心强,又是性情中人,多情种子。这种情况可能与古龙的身世、心境、经历有关。
作为武侠迷来说,古龙的这部经典作品和他的影视作品都耳熟能详了。这次由珠海出版社出版的绘图本,一定值得珍藏!本书为古龙作品集绘图珍藏本之一,增加了一些精彩绘图,读来更生动、更引人入胜。古龙小说最注重的是人性的体验,他常用细腻的笔触去描写人物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常用生与死、幸福与痛苦这样尖锐对立的矛盾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高贵独立的人格,以此来揭示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是唯一一个可以和金庸平起平坐的武林大侠。所有“古迷”们,一定不要错过这本绘图珍藏本哦!
厉文豹突地仰天哈哈大笑起来,那郑伯象的一张胖脸上,一阵青,一阵白,心里更在打着鼓,他此次保的虽然是贵重的东西,但一来因为谁也想不到在这段从清苑到济南府素来平静的宫道上会出事。是以护送的人不多,再者也是因为这些年来六扇门里根本没有能人,所以他此刻心里有数,知道就凭自己这面的几个人,绝对不会是这“燕云五霸天”的敌手。
他心里嘀咕着:燕京镖局的那茹老头子真该死,派了那么个寒寒蠢蠢的小伙子来帮着我们押镖,呶,这趟可出事了,这干系谁来担当?
他心里正发毛,哪知厉文豹笑声倏地一住,呲着牙又喝道:“郑胖子,多年不见,你怎么还是这一套?要是你小子想在厉大爷们眼前玩这一套,那你可就打错了算盘了,识相的,你还是撒下手快滚吧,反正车子上那玩意儿,又不是你郑胖子的。”
这胖灵官平日见了穿墙洞、打闷棍的毛贼,一瞪眼,一发威,倒很有那么回事,可是此刻见了这横行一带的巨盗,他却只剩下赔笑的份儿了,他是两河的老公事,本来和这“燕云五霸天”还有着一星半点交情,哪知人家现在根本不买这个交情,他虽然仍在嘻着大嘴直笑,可是这笑容中却半分笑意也没有,而他身旁同来的那个瘦子,比他还不管用,此刻赔笑都笑不出来。
厉文豹目光电扫,又敞声大笑起来,回首朝那瘦长汉子,也就是“燕云五霸天”里的“大霸天”厉文虎一望,大笑着说道:“大哥,兄弟我的话可没有说错吧?您看看,这还不是一伸手,就……”
哪知他话尚未说完,在郑胖子和另一瘦子的两匹马中间,突地多了一个长身玉立的少年,厉声喝道:“哪里来的匪徒,这么大的胆子,敢伸手动燕京镖局保的镖!”
厉文豹后退一步.两只环眼一转,上上下下打量了这少年一阵,不由又敞声大笑起来,笑声中满是轻蔑的意味。
原来这少年虽然面目也颇俊秀,身上却穿着一套粗布短衫裤,一副土头土脑的样子,哪里像个保镖的达官?
“二云天”厉文豹怎会将这个少年放在眼里,大笑着喝道:“怯小子,你要是不要命的话,大可以找别的法子去死,何必要叫你厉太爷费事?厉太爷的宝刀之下,还懒得杀你这样的小子呢!”
那胖灵官一看这少年出来,不禁暗中一皱眉头,在肚里暗骂道:“你这小子真是不知天多高,地多厚,凭你那点功夫就敢在燕云五霸天跟前叫阵,你真是活得起腻,唉——想不到声名赫赫的燕京镖局,竟然弄出这么一个怯小子来做镖师,不然随便搭上一个,今日遇着事,也可以抵挡一阵子。”
他心里一面这么想,一面却又在打着别的主意,突地又一笑,斜着肩说道:“厉当家的,你这可知道了吧,这趟货虽然是官家的东西,但可不是小的我的责任,而是燕京镖局保的镖,您要是不信,您去看看,那三辆车子上还插着铁掌震河朔茹老镖头的铁掌镖旗哩!”
这老奸巨猾的老公事,此刻一见大势不妙,就先将责任推到别人头上,一面横着眼睛望着那浓眉大眼的少年,意思就是说:“这可是你自己招惹来的,该怎么办你瞧着办吧!”
这些人的心事在当时仅是一闪而过,厉文豹笑骂方住,却见那少年冷笑一声,手腕由背后一抄,但觉漫天光华一闪,被他瞧不起的粗服少年手中竟多了一柄寒光耀目、光华流转的长剑。
惊才绝艳说古龙
——新版《古龙作品集》序
林保淳
一、其犹龙邪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天矫腾空、布雨行云、变化不可方物的“龙”,向来是珍异、神秘而尊荣的象征。尽管汉代的许慎说龙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王符也有“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三停九似”之说,甚至在《庄子》中还虚构了个曾经学得“屠龙”之技的刘累,历代以来,点睛画龙、鲤跃龙门、龙生九子、龙飞于天等有关“见龙在田”的故事、传说,更是从未断绝;不过,龙毕竟仍只是从图腾信仰中衍化而生的神话动物,几曾真的有人见过龙?
世间本无龙,有的只是人想象出来的一种神物,这种神物,足天矫俊逸、是腾挪变幻、是神秘莫测、是珍贵尊荣的象征。据史上记载,儒门孔夫子见到道家始祖老子时,曾感慨道:“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增。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世间万物,皆有迹可循,有理可推,不难依样画葫芦,不难学步而至;唯独龙之为物,风云倏变,见首不见尾,无法规模形容,是以为尊为荣,难能而可贵。
在武侠小说的世界中,以惊才绝艳而有“鬼才”、“鬼仙之才”盛名的古龙(1937~1985),也真的人如其名,“其犹龙邪”。他的一生际遇,他的思想观念,他的武侠地位,他的作品风格,乃至他的沾溉后人,无不可借龙为喻,作其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