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探索人的生命世界/大家文丛
内容
内容推荐
《探索人的生命世界》分为“人生感悟”、“散文纪事”、“夫子自道”、“文化评说”四部分,收录乐先生叙事、怀人、文化学术随笔等散文作品三十多篇,展现了乐先生生命中感悟精粹、沟通中外、融汇东西、回味坎坷的充满诗意的生命旅程,诠释浪漫人生的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
乐黛云,1931年,贵阳人,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专聘教授;现任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法合办《跨文化对话》杂志主编。历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获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曾任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兼任教授、香港大学访问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访问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访问教授、香港科技大学访问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教授。著有《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知识分子的形与神》、《跨文化之桥》、《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英文版)、《比较文学与中国——乐黛云海外讲演录》(英文版)、《跟踪比较文学学科的复兴之路》、《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乐黛云卷》、《自然》(中、法、意大利文版)、《面向风暴》(英、德、日文版)、《我就是我——这历史属于我自己》、《透过历史的烟尘》、《绝色霜枫》、《逝水与流光》、《四院沙滩未名湖》;编撰:《世界诗学大辞典》(合编);主编《中学西渐专题》8卷;《跨文化沟通个案丛书》14卷、《跨文化对话》集刊33卷。
目录
人生感悟
山水六题
忧郁中国视野
从“不可见”到“可见”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月亮
探索人的生命世界
话说《红楼梦》中的石头
读书和看电视
三真之境:真情·真思·真美
叛逆?牺牲?殉道
二十一世纪多元文化的世纪
如何对待自身的传统文化
以“文化自觉”面对新的“中西相遇”
散文纪事
我所认识的北大校长们
我与中国文化书院
美丽的治贝子园在哭泣
透过历史的烟尘
绝色霜枫
“啊!延安……”
怀念马寅初先生
难忘废名先生
季羡林先生二三事
纪念吾师王瑶
夫子自道
蓝色的天堂
山城中学生活
我赶上了旧北大最后一站
我在北大中文系一九四八
大洋彼岸从哈佛到伯克利
流年似水
我们的书斋
我的比较文学之路
文化评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乐黛云: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得失穷通任评说,敢开风气敢为先
从蜻蜓、笼鸟到“我就是我”
一念之差差百年
圆新鸳鸯蝴蝶梦
导语
中国顶尖学者、名家楼宇烈、李中华、温儒敏、王守常、龚鹏程、曹文轩,共同喜爱并推荐的作家。
采用优美的、结构简明的散文、诗词方式来呈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套别具一格的、真实的经典阅读范本和独特的审美体验。
编者选取了当代最为优秀的学者们对于政治、经济、文化、学术,以及人生的思考与感悟,既有对中西文化差异与融合的精研,也有对为人、为学的随笔和感言。
精彩页
山水六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生在群山环绕的山城,我从小就喜欢静静地面对群山,就像幼时已会背诵的李白的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缭绕着云雾的螺蛳山就是我的“敬亭山”。我常常凝视着这一片苍蓝,心里想,这山后面是什么呢?母亲说,山后面还是山。那么,山后面的后面呢?后来,年龄稍长,我才领悟到,其实中国人心目中的山是没有尽头的。它象征着人的眼界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孟子·尽心篇》曾记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是鲁国人,他曾经登上鲁国的东山,从山顶俯视人寰,这才发现鲁国原来也并不是那么大。后来,孔子登上了更高的泰山,就更感到自己所能看到和所能知道的天下,原来竟如此渺小!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们应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扩大自己的视野。孔子死后一千多年,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杜甫(712—770)步孔子的后尘来到了泰山。当时他还很年轻,他在泰山写下了不朽的名篇《望岳》,这首诗最后的两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如果你来到凌空的绝顶,就会感到足下的大山、小山原来都很渺小。又过了近千年,明代诗人杨继盛(1516—1555)追随杜甫的诗境,又来到了泰山。他写道:“志欲小天下,特来登泰山。仰观绝顶上,犹有白云还。”他原想沿着孔子和杜甫的行踪,登上泰山的绝顶,一览显得渺小的群山。但他发现这样的登临是没有止境的,即便来到了“绝顶”,山顶之上,也还有来往的白云。大自然是无法穷尽的,“登高望远”成了中国诗歌中一个很重要的母题,永远鼓舞人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众多的这类诗歌中,最著名的一首是王之涣(688—742)的《登鹳雀楼》。鹳雀楼在山西省永济市的黄河岸边,它面对巍峨的中条山,下临波涛汹涌的黄河。当诗人在一千多年前登临这座楼时,落日西下,黄河东流的宏伟气象尽收眼底,正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但诗人并不以此为满足,他渴望着更高的立足点,更开阔的视野。随之吟唱出被广泛引用的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种以登高望远为主题的诗,在中国可以说不计其数。
那么,这种登高望远是不是真的没有尽头呢?人能够登到多高呢?庄子回答了这个问题。庄子认为人不能不受各方面的局限,首先是时间的局限,也就是生命世界的局限。例如朝生夕死的小虫,它们的生命只有一天,它们绝不可能既看到月缺,又看到月圆;春生夏死或秋生冬死的蝉类也不可能既看到秋天,又看到春天。庄子说楚国南部有一只灵龟,它以五百年为一春,五百年为一秋;上古时代有一棵大椿树,以八千年为一春,八千年为一秋。只能活百年的人类当然不能和它们同日而语。因此,燕雀之类的小鸟只能翱翔于蓬蒿之间,它们生命的时间决定了它们生命的空间只能非常狭小。而鲲鹏就比它们自由得多了,这种鹏鸟,脊背像泰山一样宽广,翅膀像天边的云,一飞就是九万里!更自由的是一位名叫列子的人,他连翅膀也不需要,只要乘着风,就可以随意到任何地方去。但在庄子看来,这也还不够自由,列子毕竟还要依靠风和空气,只有他理想中的“至人”,乘天地之正气,把握着“六气”(阴、阳、风、雨、晦、暝)的变化,遨游于无穷之境,那才是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庄子理想中的藐姑射之山就住着很多这样的神人,他们“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藐姑射之山是挣脱了时间与空间局限的神人的住所。庄子通过这样一层层比喻和剖析,就是要让人们明白,人在肉体上不能不受百年时间和一定空间的束缚,但只要能打开思想之门,超越利害、得失、成败、生死等各种界限,就能像藐姑射山上的神人,获得精神上的真正自由。
然而,能够打开思想之门,超越界限的人终究少之又少,几乎没有;因此,人们在登高望远之时,总是感到生命的有限和宇宙之无穷,而沉入一种宿命的悲哀。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1673—1769)说:“余于登高时,每有今古茫茫之感。”南朝诗人何逊(?—518)的诗有“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惆怅”的诗句。唐朝诗人李白(701—762)也说:“试登高而望远,咸痛骨而伤情。”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总是和空间的辽阔、时间的永恒相联系的。P3-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探索人的生命世界/大家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乐黛云
译者
编者 江力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716949
开本 32开
页数 3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22-06-01
首版时间 2022-06-01
印刷时间 202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48
CIP核字 2020180431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4: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