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老兵张富鳞所说:“我们不害怕死亡,害怕的是被遗忘。”作者孙春龙希望通过《没有回家的士兵》一书,唤起对现在滞还留国外且已被遗忘的抗战老兵的关注,同时也唤起民众对这段被掩埋的历史的关注。
任志强、柴静、土家野夫、金宇晴为本书撰写了推荐语,来呼应本书的期许,即“让那些真正的英雄,在迟暮之年,能感受到这个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庇护过的国家的子民,对他们的礼遇和尊重。虽然,这些礼遇来得已经太晚”。
图书 | 没有回家的士兵 |
内容 | 编辑推荐 如老兵张富鳞所说:“我们不害怕死亡,害怕的是被遗忘。”作者孙春龙希望通过《没有回家的士兵》一书,唤起对现在滞还留国外且已被遗忘的抗战老兵的关注,同时也唤起民众对这段被掩埋的历史的关注。 任志强、柴静、土家野夫、金宇晴为本书撰写了推荐语,来呼应本书的期许,即“让那些真正的英雄,在迟暮之年,能感受到这个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庇护过的国家的子民,对他们的礼遇和尊重。虽然,这些礼遇来得已经太晚”。 内容推荐 《没有回家的士兵》是作者孙春龙八年心血的一个回顾与总结。作为深具社会影响力的调查记者与公益人士,孙春龙对于1940年代中国远征军奔赴缅甸等地抗击日军的历史细节作了长期的田野调查,更对今日仍滞留异域他乡无法回国的老兵投入了极大的关注,让这一群体重回公众视野,并得到了应有的关怀与荣誉。 这是一本任何关注抗战历史、尤其希望了解中国远征军抗战历史细节的人都不应该错过的书,也是任何一个对曾经参与抗战、保家卫国的英雄们心怀感恩、希望能给予他们现实关怀的人不应该错过的书。 目录 引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试读章节 作为抗战初期组建的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二〇〇师功绩卓越,在入缅作战之前,昆仑关攻坚战一役已闻名遐迩。 在同古火车站的钢梁上,还能找到许多当年留下的弹孔。位于缅甸南部的同古,距仰光260公里,16世纪上半叶,东吁王朝在此兴起,建立了统一的缅甸王国。这座古城,在1942年的那场战役中,毁于一旦。 已故的第二〇〇师老兵李希刚生前接受访问时说,有一次正在瓢北军部开会时,突然日本飞机来轰炸,大家迅速躲到桌子下面,轰炸结束后,大家发现,在轰炸中掉落的吊扇,将一位姓谢的上校的脑袋削去一半。这亲眼目睹的一幕,让李希刚一生难忘,后来,他曾在昆明大街上遇到了这位上校的夫人,对方认出他,主动上前来和他打招呼,李希刚扭头就跑,他不知道该如何告诉她,她的丈夫遇难的这个细节。 在同古战役最为激烈的时候,李希刚曾被派去接任第二〇〇师第六〇〇团牺牲的三营营长的职务,镇守皮尤河。在河边修筑阵地时,因为河边的沙地过于松软,他命令将阵地后撤。结果第二〇〇师步兵指挥官兼第五九八团团长郑庭笈大骂:“谁叫你后撤的?老子毙了你!” 李希刚是国民党元老李根源的儿子。若干年后,当李希刚给别人讲起这段往事时,旁人会不解地问,你是李根源的儿子,他敢枪毙你吗? “那是打仗,我是士兵,他是长官,他敢的。”李希刚非常肯定地回答。 2013年3月,我曾前往皮尤河寻访当年战争的遗迹,被炸断的桥墩还在,旁边的一座寺庙里,70多岁的老和尚提到当年的那场战斗,谈及更多的细节只是和日军有关,在寺庙临河的一片空地上,曾经是日军阵亡官兵的墓地,后来有日本人将这些遗骨带回了日本。每年,会有很多日本人到这里祭祀。这座寺庙,则由日本人捐建。 第二〇〇师步兵指挥官兼第五九八团团长郑庭笈在回忆文章中提到,3月18日拂晓,敌人搜索队约200人,骑着摩托车沿公路向同古前进,我摩托化骑兵团及第五九八团步兵第一连进入公路两侧伏击,此次前哨战,击毙敌人30多人,缴获步枪20支,这是日军侵缅战争以来,第一次遭到的失利,不但杀了日本侵略军的威风,也转变了英军对中国“草鞋兵”的轻视。 但此后的形势开始逆转。第二〇〇师野战医院中校院长李颖忆在回忆文章中提到,“由于中英、中美间的矛盾,指挥上的混乱。局势出现了危急。异国作战,远征军粮食、弹药有限,没有向导。没有缅甸地图和盟军配合,久战不利”。 生活在云南大理的贵州籍老兵王兆祥介绍,当时他在第二〇〇师军需处,负责管放黄牛和山羊,同古激战到最后时刻,战局对第二〇〇师已极为不利,有全师覆灭的危险,“副师长高吉人和一个姓苏的参谋长大声号哭”。 危难之际,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召开营以上军官会议,以沉重而沙哑的声音立下遗言:“余奉命固守同古,誓与城共存亡。余战死,以副师长代理;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理。” P(4-5) 序言 “妈妈,我回来了。”89岁的李锡全喃喃自语。 这句发自肺腑的呼唤,早已与泥土融为一体的妈妈再也听不到了。这是2008年10月21日的清晨,秋雨如砾,独自撑着雨伞的李锡全,站在母亲的坟前,不停地重复着这一句话。他试图弯腰扒开墓碑前高耸的蒿草,给母亲下跪,但僵硬的身板已不听使唤,趔趄着险些摔倒。 远处的田野,晚稻已经金黄,只等雨后即可开镰。 70年前,同样是这个季节,等家里的稻谷入仓后,19岁的李锡全怯怯地告诉母亲:“妈妈,我要去当兵。”正在做晚饭的母亲愣了一下,停下手中的活,沉默了许久之后,轻轻应了一声:“好吧。”言语中,有太多的辛酸和无奈。 就在一年前,卢沟桥事变之后,这位母亲的两个孩子,也就是李锡全的四哥和五哥已经走上战场,再也没有消息。 “我是家里的老幺,妈妈舍不得我走,但是没办法,收成不好,当兵最起码能混口饭吃。”2008年4月,我在缅甸密支那见到李锡全时,他说。 李锡全的家在湖南省桃源县,相传东晋诗人陶潜的名篇《桃花源记》写的就是这个地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如果不是那场战争,李锡全或许可以陪着他的母亲,在这片世外桃源,享受人生的平静、安逸与暖心的亲情。 李锡全无法忘记母亲送他出征的场景:她拉着他的手,再三叮嘱,“出去打仗要机灵点,一定要早点回家”。一直到了村口,紧紧拉着的手不得不分开。拐过一个弯,当他的身影消失在母亲的视线中时,他听到了母亲歇斯底里的哭声。 这一去,就是70年。 书评(媒体评论) 名记出身的孙春龙,十年来忽然转向主持寻找和救助抗战老兵的公益事业,经历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一页隐蔽的几乎将要遗忘的历史,在他的坚持发掘下,进入更多大众视野。那些无名的被侮辱和践踏的英烈,逐渐得以正名,并收获到最后一点夕照余温。 ——土家野夫 孙春龙是我的朋友,我们之间的信任,建立在我们都希望还原历史真相,并让因历史原因而失去了尊严的英雄们,重新回到社会应给予他们的尊敬之中。 ——任志强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没有回家的士兵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孙春龙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2009998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5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0 |
出版时间 | 2017-01-01 |
首版时间 | 2017-01-01 |
印刷时间 | 2017-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18 |
CIP核字 | 2016283332 |
中图分类号 | I25 |
丛书名 | |
印张 | 12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四川 |
长 | 210 |
宽 | 140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