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如何打开中国艺术(精)/大家的艺术史丛书
内容
内容推荐
当全球艺术史遇上东方历史文化——
更广阔的视角,更多元的方法,更丰富的议题!
从古代的绘画传统,到百年前的商业广告……
囊括考古、收藏、书法、礼器、建筑、园林等领域——
25位全球一线学者共读中国艺术!
《如何打开中国艺术》是“布莱克维尔艺术史指南系列”中国卷,重磅汇集25位艺术史领域全球一线学者,由包华石、蒋人和主编,巫鸿、白谦慎、杨晓能、伊沛霞、杰西卡·罗森、文以诚、卜寿珊……在此书中各以一章篇幅,梳理中国艺术不同面向的基本问题,以及有关研究的最新思考。
活字印刷为何没有满足中国的技术需求?荷兰印刷的黄金时代,与文震亨《长物志》反映的艺术收藏市场是否有所共鸣?欧洲“明暗法”传入后,中国肖像画的形似与神似又如何转变?铜镜的历史衰落与玻璃镜的时尚改易如何发生交叉?
尼采说:“从大洋深处眺望海岸,你也许能第一次看到海岸的全貌;再度靠近海岸时,你就强于那些从未离开过海岸的人,你能更全面地了解海岸……”
目录
【导言】历史学的视角/包华石
【概述】中国艺术的25个面向/蒋人和
【辑一】生产与分配
宫廷画/伊沛霞
古代中国的艺术收藏文化/张珠玉
艺术、印刷和早期现代中国的文化话语/朴锺弼
艺术与早期中国的考古材料:兼论早期中国没有“墓葬美术”/杨晓能
【辑二】再现与现实
人物画:宝镜的碎片/马啸鸿
中国肖像画的语言/经崇仪
中古时期中国的神像视觉化/蒋人和
山水画/石慢
中国历史思想中建筑空间的观念/刘怡纬
早期中国艺术中的“时间”/汪悦进
【辑三】理论与术语
“礼器”的艺术:话语与实践/巫鸿
分类、标准和题材/文以诚
历史视野中的概念和定性术语/艾朗诺
模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徐澄琪
书法/白谦慎
虚实/郭继生
【辑四】物品与人物
艺术地位与社会机制/包华石
中国的装饰/杰西卡·罗森
折扇与早期现代的镜鉴/安东篱
园林艺术/吴欣
1840—1940年间“中国”的商业广告艺术/白露
【辑五】文字与图像
中国画中的文字/姜斐德
文人画的宋代起源/谢柏轲
中国画中的诗作与形象化表达/卜寿珊
现代早期中国的通俗文学与视觉文化/陈建华
【索引】
【图录】
序言
为你汇聚全球25位中国艺术史大家,一书在手,全
方位“打开”中国艺术
北大+复旦+浙大+牛津+斯坦福+普林斯顿等等名校
名家,《如何打开中国艺术》重磅汇集25位艺术史领域
权威学者,巫鸿×白谦慎×卜寿珊×伊沛霞×杰西卡·
罗森……聚成一部“中国艺术史指南”——从宫廷画、
人物画、山水画、文人画等古老的绘画传统,到百年前
的商业广告,囊括书法、礼器、建筑、园林等多种视觉
艺术媒介。
包华石主编,“打开”比较文化视角,刷新关于中
国及其历史的古老成见
当全球艺术史讨论遇上中国历史文化,我们的话语
有何异同?包华石×谢柏轲×文以诚×艾朗诺×安东篱
……《如何打开中国艺术》以比较文化视角,形成一面
镜鉴,从带有偏见的术语,到国家官员的选拔、宫廷赞
助机制的差异,再到艺术生产的具体表现,最终打破诸
般中心主义与本位思想,用“一剂事实的药方”,打破
“古老的成见”。
中文版更新设计+全书彩插+更重磅、更耐看、更好
看的“打开”方式
《如何打开中国艺术》对英文原版再设计,升级为
全彩插图,新增20幅高清文物配图,以雅质纸印刷,采
用32开精装打造小开本、近千页“重磅书”,拉近我们
与中国艺术的距离。作为理想国“大家的艺术史丛书”
的最新一册,这是一本艺术史研究的常备参考书,也是
适合更多人的中国艺术史进阶读物,随时翻读,常读常
新,开阔我们的艺术视野。
导语
为你汇聚全球25位中国艺术史大家,一书在手,全方位“打开”中国艺术
北大+复旦+浙大+牛津+斯坦福+普林斯顿等等名校名家,《如何打开中国艺术》重磅汇集25位艺术史领域权威学者,巫鸿×白谦慎×卜寿珊×伊沛霞×杰西卡·罗森……聚成一部“中国艺术史指南”——从宫廷画、人物画、山水画、文人画等古老的绘画传统,到百年前的商业广告,囊括书法、礼器、建筑、园林等多种视觉艺术媒介。
包华石主编,“打开”比较文化视角,刷新关于中国及其历史的古老成见
当全球艺术史讨论遇上中国历史文化,我们的话语有何异同?包华石×谢柏轲×文以诚×艾朗诺×安东篱……《如何打开中国艺术》以比较文化视角,形成一面镜鉴,从带有偏见的术语,到国家官员的选拔、宫廷赞助机制的差异,再到艺术生产的具体表现,最终打破诸般中心主义与本位思想,用“一剂事实的药方”,打破“古老的成见”。
书评(媒体评论)
柯律格(Craig Clunas),英国牛津大学教授
——“这一本关于前现代中国艺术的综合指南,涵
括了众多艺术史名家的新鲜思考,无论是为学生还
是给学者,都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源。”
约翰·奥奈恩斯(John Onians),英国东安
格利亚大学教授——“本书象征着一个新纪元的到
来。这些由zui优秀的一代艺术史学人完成的文字,
会使得整个领域重新焕发活力。”
精彩页
中国艺术的 25 个面向(选摘)
by 蒋人和
作为历史上文化生产的一部分,艺术一直是“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的创造者,“文化资本”区分了社会阶层,并标识出那些控制财富、技术以及其他资产的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情况相同,中国的大部分早期艺术生产服务于世袭贵族。然而,中国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从公元1世纪开始,私营部门在艺术的生产与分配中就扮演了重要角色。
伊沛霞研究了促进宫廷画创作的因素:制度结构,皇帝的参与,宫廷内外的京城艺术家以及整个社会上艺术家之间的联系。受委托在皇宫中制作的艺术品,不仅包括宫殿中的建筑和家具,还包括确立宫廷文化的礼仪工具和服装、乐器等。在宋代,画院创作了许多质量上乘的画作以供皇室收藏,尚有一些流传至今。宋徽宗在位期间(1100—1126年),画院实行为期三年、共分六科的授课计划以及为毕业生授予官衔的评价系统。有常设的艺术家团队训练学生作画的正统风格和技巧。同时徽宗编纂了著名的《宣和画谱》,其中详细介绍了画家生平,以及归入不同艺术类别之下藏画的标题。这部著作迄今仍然是研究画史的宝贵资源。这一时期,民间鉴赏和收藏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宫廷在艺术方面的兴趣和知识,并且影响了宫廷的趣味。其他皇帝也深入涉足了艺术生产、书画实践、诗歌创作。在后来的帝制时期,宫廷画院的这些制度基础以不同形式得以延续或复兴。
虽然宫廷收藏是艺术创作主要的赞助来源,这种情况在早期帝制时代初期便尤其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许多中国平民建立起私人的艺术收藏,并且支持技艺高超的艺术家的作品。早在4世纪,可靠文献就记录了被公认为大师的艺术家及其为受过教育的普通人收藏或委托的作品。在宋代,艺术市场蓬勃发展,而到了13世纪,受过教育的个人成为了私人艺术收藏的主体。张珠玉从彼此相关的区域、社会和经济动态的角度对收藏进行讨论,尤其提及了江南地区(长江下游南部,包括现在江苏和安徽两省南部以及江西和浙江两省北部)的重要性。艺术收藏是一项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其中包括渴望获得更突出社会地位的文人、妇女和商人。到了明代,印刷与通俗文学的发展满足了这种兴趣,为初学者提供了有关鉴赏、高雅的生活方式、著名藏品以及艺术家和画作的建议。张珠玉展示了16和17世纪达到鼎盛的艺术市场复杂多样的画面,由于艺术家、商人和藏家通力合作,共同服务于这个广阔的市场,仿制品和复制品大量出现 ,并且在诸多方面发挥作用。它们可以作为研究和模仿的范本,或者作为名家作品的昂贵赝品在大众市场上出售。本书中由徐澄祺写作的章节,即重点研究了与临摹和模仿相关的各种不同的话语和术语。
最早出现于唐代的印刷术,推动了佛典的传播,而从10世纪开始,印刷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朴锺弼详细介绍了明代印刷术的迅速普及,及其对大众文化和社会的影响。由于更加低廉的成本和社会识字率的提高,作为一种商业活动的印刷术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迅速发展,并传播到中国的广阔区域。为参加科举考试而学习的众多考生,与不断增多的受教育女性,构成了市场的需求。到晚明时期,除了文学著作,关于文学和视觉艺术的理论与批评著作,小说和戏剧等带有插图的书籍,艺术与收藏画谱以及关于如何作画的指南,也开始广泛流传。在17世纪,出现了许多公式化的指南,是为那些试图通过文化修养的表象来提升文化资本的普通人编写的,以至于经常被知识分子斥为粗俗无味。这一时期还刊行了有关艺术家和诗人原创性的著作,进一步界定了“真实性”这一艺术理想,从而引发了更加深入且对个人艺术表达的内在源泉、创作自发性以及真正艺术鉴赏的探讨。
从早期帝制时代开始,发掘出土的中国古代艺术品即受到文人和藏家的关注,其中包括诸多媒介和各种用途的材料。宋代以降的藏家对于古代青铜器和玉器格外青睐。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人们在墓穴、窖藏、聚落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古代物质遗存,世界各地的艺术博物馆和私人藏家获得了这些材料 ,并在艺术史领域对其展开研究。最近几十年,重要的考古挖掘和报告提供了大量关于这些物品的结构及其墓葬原始位置的信息。杨晓能强调,我们需要采用新的方法,将这些物品置于其原始语境(original context)中加以考虑。他从为死者提供的各种组合——诸如食物与礼器、家具、服装与配饰——的角度 ,讨论了新石器时期到汉代一些主要古代墓葬中的发现。这些丰富的出土文物是更大型的包括地上建筑元素和附属陪葬空间的墓地或墓葬群的一部分。通过这些墓葬陈设的物理特征,我们可以了解随葬品的诸多功能,及其与死者社会和政治地位之间的关系。从时下艺术史学者的角度来看,人们可以从多个分析框架对古代器物进行研究:作为古代日常使用的物品,作为来生的准备,作为政治象征以及社会地位的标志,作为精美的个人藏品,以及作为全球文化下为公共教育而汇集和展示的博物馆展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如何打开中国艺术(精)/大家的艺术史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译者:李文雅
编者 (美)包华石//蒋人和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83083
开本 32开
页数 89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618
出版时间 2024-03-01
首版时间 2024-03-01
印刷时间 202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1068
CIP核字 2023233412
中图分类号 J120.9
丛书名
印张 28.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0:4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