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青春祭/中国知青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青春祭》改编自张曼菱的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她是一位真正的中国布衣女子,她是第一位走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女性,张曼菱是一位创造奇迹的女性,她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梦想,一些情结,我们对自己有许多期许。张曼菱一直在追逐着自己的梦想,这些事情并不是普通才女所能做到的。本书共选录了她的7部中篇小说,让我们拭目以待!

内容推荐

张曼菱,女,著名作家,早在她就读北京大学期间,即写作发表过中篇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后来改编成电影《青春祭》;她的著名作品还有《中国布衣》,《北大才女》,《涛声入梦》,影视作品《青春祭》,《天涯丽人》,《西南联大启示录》等。她还是第一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女性。张曼菱小说才华洋溢、结构灵动、情感细腻。其小说中,一种对理想人性的不绝追求,对人生大美的永恒憧憬,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读者,让读者永享文字之美。

目录

断痕五十年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云——献给养育我的小城

生命

在山谷和原野

让心再跳一次——老知青重归德宏州散记

试读章节

断痕五十年——身为知青的纪念

一个词,往往显示出人类生活的分量。

“纪念”这个词,就是这样的。它可以单一地含着喜庆气,也可以含有太多的沉痛和难以言传的内容。

人类的踪迹,真是亦喜亦悲的。而人们认为值得纪念的,总是留下了现实的痕迹和某种文化的积淀的。

“国庆”刚过,这是个喜气纪念。纪念一个民族摆脱列强控制,统一了它古老的内陆国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随着“年”的积累,新中国,犹如一颗种子在长大着旺盛着。而香港与澳门的回归,属庆中添庆。

那年北京大学的百年校庆,也是“纪念”的一例。那真是鲜花织锦,烈火烹油般地轰动。万千的学子人才,在全球的每一方仰望着北大。总统级的致敬,直达校园。那种荣幸,几乎使我怀疑起回到母校的自己:是否会带着不诚的虚荣心?

而今,又轮到了我,和我的另一群同类们,迎接另一种纪念。

这是一个没有被大声说出来的纪念——“纪念知青下乡五十周年”。在这个奔腾汹涌的时代大海里,这只是一条兼于明暗之间的,正在沉入底层的信息。知青们,没有北大的那些为光环所笼罩的大学校友们那般自豪、欢畅和张扬。作为一群普通人,作为人群中的普通一员,他们的纪念含了辛酸的笑,和一种为苦难所连接的情谊。这就像普通人过个生日,或是过个忌日一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去寻找过路的酒家,与知音者同饮一杯。

这种纪念,含有难以言说的内容,和对已逝事物不能平静之意。在平静的时光流水下面,有人永远睁着那双不能忘却的眼睛。那里珍存着光阴不能淡化的记忆。

在某个特定的圈子里,在某个下岗的家庭里,在某个带着边疆风味的小饭馆里,一群群人,穿着与言谈歌声都已不入时的人们,聚在一起。这时,酒菜和排场都无关紧要。他们聚在一起,只是为了共饮心中那一杯亦苦亦甜的烈酒。

无论你是否赶到集会场所,哪怕你是在他乡在异国,心的声音会通知你——举杯。这也许是一杯苦烈的酒,但它却是我们今生酿得最早和保存得最深的酒。纵然饮过了这世界上的名酿、酽酒和那美妙的梦幻之酒,但又怎么能够轻洒了这杯用青春的米谷酿就的苦寒烈酒呢?

从这杯中,品着岁月沧桑,品着各自大同小异的滋味。在这杯中,有着双面和多面的内容。曾经为了某一点的强调,知青的理论家们发生过争执与分歧。其实,说“无怨无悔”也好,“有怨有悔”也好,用什么词,都改变不了这段被注定的命运。如何梳理这段历史,恐怕不是我们这代人可以完成的。

时到今日,让我们说:自己承受得怎么样?朋友,你们又是怎么过来的?

我不想详说,也不可详说,就冠以一个“纪念”之词,举起这只纪念之杯吧!虽然没有鲜花、彩旗和高声的喧腾,但这决不是一个空杯。杯中溢满了深浓的人生之酒。所谓纪念呢,就是一种品尝吧?

在“心”字头的纪念中,古人常用三炷香,今我欲斟四杯酒:

一杯酒:纪念生命的断痕——我们曾被迫赶出家园和校园,那是青春的流放。

二杯酒:纪念被创伤的青春——我们也曾拥有过美好甜蜜的并不亚于任何一代人的青春瑰宝。而且,青春时期的我们对知识对真理和爱情的追求,比任何一代人都更加赤热、英勇和投入。那是一种在孤独和无助中的追求。

三杯酒:纪念生命与土地缝合——纪念土地上的人民温存的关爱。

四杯酒——纪念一个已与正常的时代生活隔膜的不幸的阴影永不复返。愿阳光普照中华。

那些被这道断痕留在死亡怀抱里的知青们,请沾一滴纪念的水酒吧。你们将永远年轻地活在黑暗中,成为一座年轻的受难者雕像。

蓦然回首,已五十年,一代被称为“知识青年”的人已经白首。回望那道黑色的断崖,像一把巨大的利刃,卡在我们刚刚长成的青绿水嫩的青春年纪中央,截断了正在进行中的校园生活,将我们完整的前途和未来,生生斩成两段。一夜之间,生活的流水被截断了,学生时代的一切努力、梦想都白费了。甚至,还来不及爱上一个什么人,我们就被送到荒原去。那些为我们栽培的鲜花,来不及怒放就凋谢了。我一生注定前往的知识之路被封死了。

断痕五十年啊!后代的人们谁来替我们想一想,惜一惜?没有。后代们自顾而不暇,只是向着我们索取。让我们自惜吧。那时候,如鲜花割离花茎,如青穗被一刀剪下,如婴儿被摘离母乳,如鱼儿被逐出水层。离开了父母和校园的培育设计,也离开了大自然的设计,我们成了另一族人,另一种人。

记得当年的我们,曾戏称自己是“非洲人”,因为晒得黑黑,更因为,没有合法居住在城里的权利和与此而来的一切权利。我们是非法人种;是可以随便被拘押追捕的人;是被指定了生活地点,画地为牢的人。

身为“知青”的人,也像所有来世走过一遭的人一样,一生中,有许多日子会被记住——你调动进城工作的那一天;发工资的那一天;你考上大学的那一天;老婆生孩子的那一天等。我们也拥有过人们常在歌里唱的“金色的童年”,“金色的学生时代”以及那些粉红色的草绿色的淡黄色的日子。但“下乡的这一天”,是个唯“知青”才拥有的黑色的日子。从那一天起,你突然地离开了家。你失去了一切,你有生以来所得到和期盼的一切。从“祖国的花朵”、“人民的未来”,突然变成了受“再教育”的人。前途渺茫,连天伦都不能享有。爱情与知识、理想更如隔世。P1-4

序言

40多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波澜壮阔”四个字,不是我特意选用的形容词,而是当年的习惯说法,广播里这么说,报纸的通栏大标题里这么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年还是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这一说法,也不是我今天的特意强调,而是天天在我们耳边一再重复宣传的话,以至于老知青们今天聚在一起,讲起当年的话语,忆起当年的情形,唱起当年的歌,仍然会气氛热烈,情绪激烈,有说不完的话。

说“波澜壮阔”,还因为就是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和召唤之下,1600多万大中城市毕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农村,奔赴边疆,奔赴草原、渔村、山乡、海岛,在大山深处,在戈壁荒原,在兵团、北大荒和西双版纳,开始了这一代人艰辛、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

讲完这一段话,我还要作一番解释。首先,我们习惯上讲,中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有1700万,我为什么用了1600万这个数字。其实,1700万这个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的权威统计,应该没有错。但是这个统计,是从1955年有知青下乡这件事开始算起的。研究中国知青史的中外专家都知道,从1955年到1966年“文革”初始,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国有100多万知青下乡,全国人民所熟知的一些知青先行者,都在这个阶段涌现出来,宣传开去。而发展到“文革”期间,特别是1968年12月21日夜间,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那个年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且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要“不过夜”。于是乎全国城乡迅疾地行动起来,在随后的10年时间里,有1600万知青上山下乡。而在此之前,知识青年下乡去,习惯的说法是下乡上山。我最初到贵州山乡插队落户时,发给我们每个知青点集体户的那本小小的刊物,刊名也是《下乡上山》。在大规模的知青下乡形成波澜壮阔之势时,才逐渐规范成“上山下乡”的统一说法。

我还要说明的是,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的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根据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的实际数字统计的,比较准确。但是这个数字仍然是有争议的。

为什么呢?

因为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的是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数字,没有统计千百万回乡知青的数字。回乡知青,也被叫作本乡本土的知青,他们在县城中学读书,或者在县城下面的区、城镇、公社的中学读书,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他们读到初中毕业,照样可以考高中;他们读到高中毕业,照样可以报考全国各地所有的大学,就像今天的情形一样,不会因为他们毕业于区级中学、县级中学不允许他们报考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武大、南大。只要成绩好,名牌大学照样录取他们。但是在上山下乡“一片红”的大形势之下,大中城市的毕业生都要汇入上山下乡的洪流,本乡本土的毕业生理所当然地也要回到自己的乡村里去。他们的回归对政府和国家来说,比较简单,就是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寨上去,回到父母身边去,那里本来就是他们的家。学校和政府不需要为他们支付安置费,也不需要为他们安排交通,只要对他们说,大学停办了,你们毕业以后回到乡村,也像你们的父母一样参加农业劳动,自食其力。千千万万本乡本土的知青就这样回到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里。他们的名字叫“回乡知青”,也是名副其实的知青。

而大中城市的上山下乡知青,和他们就不一样了。他们要离开从小生活的城市,迁出城市户口,注销粮油关系,而学校、政府、国家还要负责把他们送到农村这一“广阔天地”中去。离开城市去往乡村,要坐火车,要坐长途公共汽车,要坐轮船,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长沙的知青,有的往北去到“反修前哨”的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有的往南到海南、西双版纳,路途相当遥远,所有知青的交通费用,都由国家和政府负担。而每一个插队到村庄、寨子里去的知青,还要为他们拨付安置费,下乡第一年的粮食和生活补贴。所有这一切必须要核对准确,做出计划和安排,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离开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人数,还是有其依据的。

其实我郑重其事写下的这一切,每一个回乡知青当年都是十分明白的。在我插队落户的公社里,我就经常遇到县中、区中毕业的回乡知青,他们和远方来的贵阳知青、上海知青的关系也都很好。

但是现在他们有想法了,他们说:我们也是知青呀!回乡知青怎么就不能算知青呢?不少人觉得他们的想法有道理。于是乎,关于中国知青总人数的说法,又有了新的版本,有的说是2000万,有的说是2400万,也有说3000万的。

看看,对于我们这些过来人来说,一个十分简单的统计数字,就要结合当年的时代背景、具体政策,费好多笔墨才能讲明白。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还有多多少少类似的情形啊,诸如兵团知青、国营农场知青、插队知青、病退、顶替、老三届、工农兵大学生,等等等等,对于这些显而易见的字眼,今天的年轻一代,已经看不甚明白了。我就经常会碰到今天的中学生向我提出的种种问题:凭啥你们上山下乡一代人要称“老三届”?比你们早读书的人还多着呢,他们不是比你们更老吗?嗳,你们怎么那样笨,让你们下乡,你们完全可以不去啊,还非要争着去,那是你们活该……

有的问题我还能解答,有的问题我除了苦笑,一时间都无从答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反映知青生活的“黄土地之歌”、“红土地之歌”和“黑土地之歌”系列作品这一大型项目,实在是一件大好事。既利于经历过那一时代的知青们回顾以往,理清脉络;又利于今天的年轻一代,懂得和理解他们的上一代人经历了一段什么样的岁月;还给历史留下了一份真切的记忆。

对于知青来说,无论你当年下放在哪个地方,无论你在乡间待过多长时间,无论你如今是取得了很大业绩还是默默无闻,从那一时期起,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知青。这是时代给我们留下的抹不去的印记。

历史的巨轮带着我们来到了2012年,转眼间,距离那段已逝的岁月已40多年了。40多年啊,遗憾也好,感慨也罢,青春无悔也好,不堪回首也罢,我们已经无能为力了。

我们所拥有的只是我们人生的过程,40多年里的某年、某月、某一天,或将永久地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风雨如磐见真情,

岁月蹉跎志犹存。

正如出版者所言:1700万知青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虽谈不上“感天动地”,但也是共和国同时代人的成长史。事是史之体,人是史之魂。1700万知青的成长史也是新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不可遗忘,不可断裂,亟求正确定位,给生者或者死者以安慰,给昨天、今天和明天一个交待。

是为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青春祭/中国知青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曼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7103979
开本 32开
页数 3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4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2.1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0
15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4: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