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大学生主体性学习(本土特色与转型发展)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扎根中国情境,建构了兼具本土特色和国际共通性的中国大学生主体性学习概念,将其内涵概括为“学思用结合”的认知策略、“内圣外王”式的学习动机和“敬师乐群”的校园互动,并借助全国性调查数据进行了验证,对扩展本土学生学习与发展理论具有启示意义。但是中国大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表现也存在不足,尚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要超越在既有内涵框架内部进行精致化发展的传统思路,将其扩展到对已有知识的质疑和创新上来,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型升级。案例分析结果表明,主体性学习的转型发展主要面临本土社会规范、教师教学和个体因素的共同影响。尽管本土社会规范具有内隐性和不易改变的特征,但可以从教学实践入手探讨更具操作意义的变革。
作者简介
张华峰,清华大学教育学博士,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访问学者,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学习与发展、教师学习与发展、教育评价。获得上海市超级博士后、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等荣誉称号或项目资助。在《教育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数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数篇决策咨询专报被中办录用。
目录
第一章 扎根本土理解中国大学生的学习
第一节 主体性学习:大学生学习过程的时代指征
一 从“主体地位”向“主体性学习”深化
二 “中国学习者悖论”现象引发的思考
三 扎根中国本土情境理解主体性学习
第二节 新时代背景下的研究问题和意义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意义
第二章 主体性学习:丰富且有待深化的研究领域
第一节 主体性学习的相关概念分析
一 国内学界的初步认识
二 西方相关概念的分析
第二节 主体性学习特点的相关研究
一 有待改进:国内学界的主流认知
二 蕴含特色:国际学界的评价转换
第三节 主体性学习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一 教育理念和管理
二 课程与教学方式
三 学校资源和活动
四 个人背景和特质
第三章 主体性学习的理论透视和分析框架
第一节 哲学视角的主体性
一 主体性的概念演进
二 功能和关系范畴
第二节 心理学视角的自我主导性
一 自我主导性的内涵
二 三个维度及发展特点
第三节 中国学习者的解释框架
一 中国古代治学过程的结构
二 “美德取向”的学习模式
三 变革背景下的中国教与学框架
第四节 大学影响力模型
一 综合变化评定模型
二 本科生社会化理论
三 学习投入理论
第五节中国大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分析框架
一 已有理论的启示
二 概念分析框架
三 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第四章 问题导向的混合研究设计
第一节 三层次概念建构
一 基本层次和第二层次
二 第三层次:文献和访谈的对话
第二节 量化为主:主体性学习的现状和特点分析
一 对特点的定量分析
二 质性访谈辅助解释
第三节 质、量并行:主体性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质性探索影响因素
二 定量确证影响大小
第五章 本土与国际:中国大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概念建构
第一节 主体性学习的四个属性
一 反映学生群体性的学习样态
二 是一个多元互动的学习过程
三 以学生的“主体感”为支撑
四 受到文化情境的影响和塑造
第二节 主体性学习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 主体性学习的情境内涵
一 “学思用结合”的认知策略
二 “内圣外王”式的学习动机
三 “敬师乐群”的校园人际互动
第六章 传统与现代:中国大学生主体性学习的特点分析
第一节 数据准备:测量指标和计量模型
一 指标建构和信效度检验
二 计量模型
第二节 主体性认知策略的表现和特点
一 课堂接受表现较好,课外接受较为随意
二 深层思考总体较好,“关联性思考”一般
三 课内作业从多转难,课外实践参与积极
四 不同策略共推学习,深层思考作用更大
第三节 主体性学习动机的表现和特点
一 学习动力水平高,表现类型多样化
二 立足自我发展,兼顾他人与社会需要
三 两类动机共助学习,个体生发作用更大
第四节 主体性人际互动的表现和特点
一 两种校园互动模式得到一定的验证
二 敬而远之:生师互动水平不高
三 互动内容重学业、轻人生发展
第七章 避免内卷化:中国大学生主体性学习的转型升级
第一节 模式转型:改进主体性学习的应有之义
一 内卷化的学习模式难以为继
二 模式转型升级才是应有之义
第二节 打破沉默:转型升级的一个切入口
一 课堂沉默意味着什么
二 打破沉默与创新素质发展
第三节 案例分析:课堂主动表达的影响因素
一 什么导致了课堂沉默
二 质性分析:脸面、个体和教学
三 定量分析:关系、教学和学习
四 影响因素的整合和改进建议
第四节 基于案例分析大学生主体性学习转型
一 学生学习模式转型已经取得共识
二 以教学改革推动主体性学习转型
第八章 特色与转型:中国大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发展之道
第一节 近代以来中国教育发展的两个侧面
第二节 文化和时代共同塑造的本土学习特色
一 建构本土概念的意义
二 本土文化的支撑
三 时代特征的影响
第三节 注重“化西”和由教师主导的学生学习转型
一 转型的复杂性和可行性
二 从“西化”到“化西”
三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节 研究待续
一 探索提炼中国学生学习特色的方法
二 系统分析中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举措
三 对中国学生内部差异性特征的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中国大学生主体性学习的访谈提纲
附录B 大学生课堂主动表达的访谈提纲
索引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大学生主体性学习(本土特色与转型发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华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396653
开本 16开
页数 2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4
出版时间 2022-03-01
首版时间 2022-03-01
印刷时间 202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572
CIP核字 2022017452
中图分类号 G642.0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0
19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0: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