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唐代文学的文化视野(上下)(精)
内容
内容推荐

唐代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黄金时期,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宝库中最为灿烂的一颗明珠。而要研究唐诗之所以取得如此高妙艺术成就的原因,除了必须深入分析中国古典诗歌从汉魏六朝向隋唐发展的艺术机制,更离不开对唐诗得以茁壮生长的文化土壤、时代氛围和精神气韵的考察。本书作者从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角度切入,既有对盛唐诗歌精神的形成与内涵的整体思考,也有对杜甫、元稹、白居易、柳宗元等代表性人物艺术思想的具体阐释,更兼具国际文化视野,对包括丝绸之路与东亚汉字文化圈等不同领域范畴内唐诗的国际交流活动进行了细致考察,反映了作者数十年来从社会文化角度对唐代文学发展史的思考所得。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南北文学融合与唐前文化格局

第一节南朝诗歌艺术精神与士族文化

第二节“南北文风优劣论”辨

第三节合而未融的隋代诗坛与南北文化的交汇

第二章 初唐诗风的嬗变与唐型文化的建构

第一节唐太宗与齐梁诗风之关系

第二节王绩诗歌与河汾文化精神

第三节初唐诗歌革新与北朝后期山东文学传统之关系

第三章 初盛唐诗歌的文化特质及其形成过程

第一节走向盛唐:初唐诗歌艺术的嬗变

第二节士庶消长:初盛唐诗人文化心态之变化

第三节文化融合:盛唐文化精神的形成

第四章 盛唐诗风之变及其政治文化动因

第一节开元年间诗风与政治文化格局

第二节从盛唐之音到盛世悲鸣

第五章 杜甫的文化心态及其演变

第一节杜甫的文化心态结构

第二节杜甫的政治悲剧及其文化思想史意义

第六章 杜诗集大成的艺术境界及盛中唐人之接受

第一节杜诗“集大成”的艺术境界——兼与庾信诗歌“老成”风格之比较

第二节开天诗人对杜诗接受问题考论

第三节杜诗在至德、大历间的流传和影响

第四节中唐诗人对杜诗的接受问题

第七章 元白盛唐文化记忆之异同

第一节至德大历诗人对盛唐之缅怀

第二节元白对盛唐的“文化追忆”情结

第三节白居易《长恨歌》与元稹《连昌宫词》之比较

小结

第八章 柳宗元的美学思想与政治观念

第一节柳宗元的音乐审美观

第二节柳宗元山水审美观及其成因

第三节柳宗元《封建论》与大一统政治观念

第九章 “草原丝绸之路”与骆宾王西域之行

第一节“草原丝绸之路”兴盛的历史过程

第二节骆宾王从军西域考

第十章 隋唐典籍之东传与日本古代典籍之研究价值

第一节隋唐文学文献在日本的流播

第二节日本古代典籍反映的唐代中日诗人创作交流盛况

第三节日本古代典籍保存的唐代诗学资料

第四节京都大学图书馆藏明黄用中注《新刻注释骆丞集》十卷本考

第五节周弼《唐诗三体家法》中日版本流传考述

第十一章 唐宋文人茶的文化意蕴

第一节唐宋文人茶的自然之趣

第二节唐宋文人茶的生命之乐

第三节唐宋文人茶的理性之美

参考文献

后 记

序言

唐代是中国古代史上的
黄金时期,唐诗是中国古典
诗歌艺术宝库中最为灿烂的
一颗明珠。而要研究唐诗之
所以取得如此高妙艺术成就
的原因,除了必须深入分析
中国古典诗歌从汉魏六朝向
隋唐发展的艺术机制,更离
不开对唐诗得以茁壮生长的
文化土壤、时代氛围和精神
气韵的考察。几十年来,受
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学界
往往将前一种研究称之为“
文学的内部研究”,将后一
种研究称之为“文学的外部
研究”。不同的学者,往往
因性之所近,或对前者,或
对后者,各有偏好。实际上
,这两种研究方法和研究观
念,只要都是以解决文学或
文学史本身问题为指归,即
可相辅相成,并无高下优劣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我之所以对唐代文学产生浓
厚的学术兴趣,就是因为惊
叹于杜甫、李白、柳宗元等
人精妙绝伦的诗艺,更对他
们高洁的人格精神和宏博的
思想体系高山仰止。读研究
生期间和工作以后,也一直
为初盛唐诗人积极进取的人
生态度和作品中壮大雄浑的
情感基调所吸引、所感动,
且认识到中近古诗歌艺术转
型与文化转型关系密切。同
时,更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唐
代思想文化所独具的自由开
放的国际性,文学创作活动
和作品文献向边地甚至整个
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放射性。
此书系我多年来从政治、思
想、文化诸多角度尝试阐释
唐代文学某些问题的阶段性
成果,现将研究理路和思考
所得,撮要缕述如下,就教
于学界同仁。
   一、盛唐诗歌精神的形
成与中近古社会文化转型之
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前,学
界在研究初盛唐诗歌艺术进
程时,多着眼于初盛唐诗人
对南北朝诗歌的批评和革新
,很少关注初盛唐诗歌与南
北朝诗歌之间的传承关系和
内在关联。实际上,无论从
诗歌的情感质素还是从艺术
形式上看,初盛唐诗歌都不
全是对南北朝诗歌的一种反
拨,而是在递嬗渐进中对南
北朝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而南北朝诗歌向初盛唐诗
歌的嬗变,又基本上是与6
世纪初至8世纪中叶发生的
社会文化转型相伴而行的。
但是,因为社会文化转型本
身是一个全方位、多层面、
递进式的过程,而其对诗歌
艺术发展之影响,又是有中
介的而且有限的,所以要真
正恰如其分、全面真切地揭
示出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又近乎不可能。为此,我首
先通过对初唐时期的朝野诗
人对南北朝文学之态度及其
背后文化观念、审美理想的
考察,梳理初唐诗人是如何
在对南北朝诗歌创作传统扬
弃过程中进行创新的,然后
再抓住盛唐诗歌与南北朝诗
歌相比最显著的艺术特点—
—刚健风骨,从中近古社会
文化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两
条线索——“士庶力量之消
长”、“地域文化之整合”着
手,对初盛唐诗歌所走过的
文化历程,实际上也是史学
界所谓的“唐型文化”的建构
过程进行回顾,追溯盛唐诗
歌所蕴含的雄浑壮大的文化
精神的形成过程和动因。
   唐诗之发轫及其艺术范
式的建构,首先与唐太宗李
世民对南朝文学所持通脱的
学习态度和积极的艺术评价
有十分重要的关系。李世民
虽出身于“关陇集团”,却摒
弃了关陇集团自西魏宇文泰
、苏绰直到唐高祖一直相沿
的对南朝文化艺术的鄙夷甚
至批判的态度,能够将文化
艺术之优劣与治国理政之得
失理性地区别开来,肯定推
崇南朝文化艺术之精美,虚
心学习南朝诗歌艺术形式、
创作手法和诗趣意境,为合
理改造齐梁诗绮靡之风,从
而形成唐诗新品质,奠定了
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明
人胡震亨赞唐太宗于唐诗发
轫居功甚伟:“有唐吟业之
盛,导源有自。文皇英姿间
出,表丽缛于先程。”诚不
虚矣。
   ……
   再次,唐宋文人在饮茶
时,由于受禅宗思想影响,
还常常沉浸在一种“至静无
求”、“虚中不留”的禅悦境
界中。中晚唐文人喜与禅僧
交往,常常在饮茶时参禅悟
道,静静体会内心的澄明与
愉悦。人宋以后,文士们亦
重饮茶悟道之功。南宋末年
,时局动荡,文士隐逸山林
参禅悟道之风更盛,他们不
仅在饮茶时思悟禅理,参透
人生,享受抛开世累后的大
自在、大快乐,而且在茶诗
中,渗透着禅宗妙理,充满
着茶禅一味的人生智慧。正
是因为唐宋文人在饮茶过程
中得到禅悦,才使得禅茶一
味之论深入人心,成为中国
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内涵

   所以,茶文化能够兴起
于唐,大盛于宋,与宋代文
人普遍遵奉静赏生命之乐这
一新的人生观之间,实在有
着至为密切的关系。而且,
对唐宋文人由好酒变为爱茶
现象的考察,也可使我们从
一个侧面观照出唐宋文化的
转型过程和唐宋之际士人文
化心态的嬗变轨迹,对研究
中国文化发展史和中国古代
士人心态史具有相当的参考
价值。
   当然,可从社会政治思
想文化等角度来研究的唐代
文学问题还有很多,以上只
是我对一些个案或者几个相
关问题的断断续续的且不成
熟的思考,是我对古代作家
作品“同情之理解”“尊重之
研究”治学理念的具体实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唐代文学的文化视野(上下)(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杜晓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156041
开本 32开
页数 89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800
出版时间 2022-04-01
首版时间 2022-04-01
印刷时间 202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1542
CIP核字 2022009797
中图分类号 I206.42
丛书名
印张 2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58
6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