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斯多葛(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位历经风雨、坎坷与起伏的大作家的临终遗言,著名“欲望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美国金融界“巨人”考珀伍德一生竭力追求金钱、权力、地位、声望与女人,为此费尽心机,不择手段,可一旦他撒手人寰,他毕生倾力构建的金融帝国很快化为乌有,一切的财富、功名、成就终成空……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为五十年专营权特许状延期一事,弗兰克·考珀伍德进行了长期奋斗,元气大伤,最后在芝加哥惨遭失败。在这个节骨眼上,又有两个非常恼人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

首要的是他的年龄问题。他已年近六十,虽然表面上看,他依旧精力充沛,但他觉得,要与比他年轻却同样足智多谋的金融家一同去较量,去积聚巨大的财富,他已经有点力不从心,倘若特许状获准延期,那笔巨大的财富十拿九稳早就是他的了。而那笔财富的价值总共是五亿美元。

第二个问题,用他现实的目光来判断,更为重要,那就是,到这个时候他还没有建立起任何有分量的社会关系;换句话说,就是社会声誉问题。显然,他年轻时在费城监狱坐牢一事起不了积极的作用,再说他天生怪僻,外加他与艾琳的不幸婚姻,在社交上她对他起不到真正的帮助,还有他自己那种死心塌地的、接近野蛮程度 的个人主义,这一切都使他与许多人的关系疏远,要不然的话,这些人都可能成为他的朋友。

考珀伍德可不是一个会和那些不如他自己刚强、精明或者能干的人交朋友的人。那样做,就带有毫无价值的过分自贬的味道,最起码,他认为,也是浪费时间。另一方面,他发现,那些强壮、狡猾或者真正显赫的人总是不容易成为朋友的。尤其是在芝加哥这个地方,为了争夺地位与权势,他已经与许多这样的人进行了较量,而他们联手反对他,并不是因为他代表的道德观念或者行为方 P1  式与他们乐于实践与接受的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他这样一个纯粹的陌生人竟然胆敢进入他们假定属于他们自己的金融领地,而且还发家成了一个有钱有势的人,甚至所花的时间还要比他们少。此外,他已经吸引了一些在金融方面嫉妒他的男人们的妻子和千金,所以他们已开始把他排斥在社交场合以外,并且几乎已经成功了。

在两性问题上,他总是渴望个人自由,并处心积虑地去获得这种自由。同时,他心中常常怀着这样的想法:也许在某个地方他会巧遇一位出类拔萃的姑娘,他会真正倾心地迷恋于她,这不是说他会绝对地忠诚--他从来不指望自己的绝对忠诚--而是他会得到一种真正的情投意合。在眼前的八年时间里,他已经在贝雷妮丝·弗莱明这个姑娘身上真正找到了这样的理想人物。显然,她既没被他的个性及他的名声所震慑,也一点没有被他平庸的伎俩所吸引。因为这些,又因为她的楚楚动人与妩媚妖娆深深地打动了他,他心中产生了一种信念,那就是,她可以用青春、美丽、聪颖及  她对自身价值的确信无疑,为他获得权势和财富而去创造并保持正常的社会背景,当然,前提是他真正获得与她结婚的自由。

不幸的是,尽管他在与艾琳的关系上表现出了全部的果断①,他还是摆脱不了她。_方面,她铁了心不放弃他。本来他在芝加哥的铁路争夺一事中已经焦头烂额,再加上争取摆脱艾琳,必定会负担过重。另一方面,他从贝雷妮丝的态度中,丝毫没有看到她定然会接受他的意思。她的眼睛里始终只有那些不仅比他自己年轻而且拥有世袭社会地位优势的男人,而他的个人身世不可能使她拥有这一点。这使他第一次真正品尝到了情场失意的滋味,于是他持续几个小时独自坐在自己的房间里,相信自己在争取更大的财富以及贝雷妮丝的爱情这两场战役中都已惨遭失败。P2

突然,在这个时候,她出现在了他的跟前,并宣布了最惊人、最出乎意料的消息,说她被他征服了,于是,他体验到了青春焕发的感觉,他几乎马上恢复了往日的积极心态。他感到,他终于获得了一个能成为他追逐权力、名誉、声望的真正后盾的姒的爱情。

再说,尽管对于为什么要来,她的解释是坦白与直率的--"我想你现在也许真正需要我……我已做出了决定"--但是同时,她身上还流露出在人生和社会中遭受了某种伤害,她要寻找某种形式的补偿,来弥补她觉得她在青春年少时被迫遭遇的种种残酷的事情。她的真实想法却是因她的到来而感到欣喜若狂的考珀伍德所不明白的:你是上流社会的弃儿,我也是。这个世界就是要与你作对。从我本人的情况来看,这个世界也企图将我排挤在外,而我觉得,不论是从气质上说还是从其他各个方面看,我都是其当之无愧的一分子。你满怀怨恨,我也是如此。因此让我们成为合 作伙伴吧:成为双方都有美、力量、智慧、勇气的一对伙伴,但是谁都无力控制对方。因为我们之间如果没有公平,这种未被认可的结合就不可能持久。这就是她在这个时刻来到他身边的动机的核心。

考珀伍德尽管意识到她的力量与精明之处,却没有完全认识到她竟有一连串的这些方面的心理活动。要不然,比如,在那个冬天的晚上,看到她(从寒风中走来时那种完美无瑕、如花似玉般的样子)来到时,他也就不会说她是慎重、果断、与他心心相印的了。对于一个青春年少、满脸微笑、性情快活、在所有方面都散发着女 性的至善至美的姑娘来说,这真有点令人预料不到。而她却正是这样的姑娘。她大胆地站到了他的面前,虽然心底里暗暗地有些紧张。对于他,她没有丝毫的恶意;要是能在他的余生和他在一起并被他拥有的这一愿望可以称为爱的话,那么她心中有的只是爱。 她将通过他,并与他一起全心全意地、心心相印地携手合作,一同朝着可能的胜利目标奋进。 P3

序言

作为《欲望三部曲》①的最后一部,《斯多葛》交代了主人公,美国金融巨头考珀伍德的最后结局。

故事开始时,主人公考珀伍德沉浸在遭遇挫败的沮丧心情之中,但当他心仪已久的美丽、聪慧的贝雷妮丝投入他的怀抱时,他恢复了往日的精神状态。于是,他与这个心爱的女人一起,筹划起了东山再起的蓝图:到伦敦去开辟新的天地。凭借着他的经济天赋以及过去几十年在美国芝加哥金融界练就的游刃有余的本领与谋略,他很快便确立了在伦敦公共交通设施领域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正当他在伦敦的地铁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的健康出现了问题,不久,这位巨人便撒手人寰,与欲望、金钱、地位、名誉、女人等一切他一生追求的东西分手了。然而,故事并没有因他的去世而告终。让他活着时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的是,他一生煞费苦心、辛勤挣来的财富大厦,在他死后仅三四年的时间便倾倒了,化为了乌有。爱他的女人,即他的妻子及遗产执行人,不久也在痛苦中死去。曾与他心心相印的贝雷妮丝从他的人生、她自身的人生及社会上更广泛的人--特别是下层人--的人生中,获得了新的人生感悟:金钱、地位与感官享受,在慈悲胸怀面前是微不足道的。这或许是垂暮之中的小说家自己的人生感悟吧。

2 在整部小说的翻译过程中,一直令笔者思考的是小说的名字以及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其实,笔者很想把The Stoi译成"淡泊 人生"或"禁欲者",而不是"斯多葛"。那样的话,能更加直观地体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至于"斯多葛"一词,没有西方思想史知识的人会觉得有点莫名其妙,很难明白其内涵,更不要说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了。但由于最初此书名如是译出,似乎已约定俗成了。

"斯多葛"一词,源自希腊语中的"stoa",其意是"油漆过的柱廊",那是古希腊哲学家芝诺(Zeno,336?--264? BC)讲学的地方。芝诺是雅典斯多葛哲学流派的创始人,他的哲学体系以伦理学为中心,认为人应顺从统治宇宙的理性,这才是人的幸福之所在。斯多葛们认为,入不应为情感所动,应把各种事情当做神意或自然法则的不可避免的结果来坦然地接受。

一方面,德莱塞在小说人物"嘉丽妹妹"以及"珍妮姑娘"身上看到了想出人头地的穷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悲惨命运。作为弱势人群来说,失败是必然的,这是与社会达尔文主义或进化论思想相吻合的。另一方面,在考珀伍德这样一个暴发户的发迹史上,他看到了另一番人生的悲惨情景:金钱、权力、名望等一切最终只不 过是海市蜃楼,人的命运终归逃不脱自然法则的统治。因为根据 斯宾塞的《首要原则》(First Principles),一切现象都可分为可知 与不可知,而不可知是人有限的思维无法探究的。另外,宇宙是由无法抗拒的力量控制的,而包含着无限的变化与发展的生物进化,也是这些无法抗拒的力量的产物而已。因此,以"超人"形象出现的暴发户考珀伍德的结局或者他的欲望大厦的塌陷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或许作者在对现实中的真实事件的思索中得出了这样的必然结局。

于是,贝雷妮丝在目睹了考珀伍德的荣辱富贵以及他身后的凄凉结局后,来到了印度--一个拥有神秘的宗教与苦难的民众的国度--寻找人生意义的答案。笔者认为,《斯多葛》是作者人生终结前的作品,当他回顾考珀伍德的一生时,他不会不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个全面回顾。他与人物考珀伍德有不少相似之处。首先他们在年少时都经历过苦难生活与经济拮据,后来也都获得了声誉与地位,而且创作《斯多葛》时的作者与小说中的考珀伍德都是在"老之将至"的年龄。因此,说是人物在寻找人生的答案,不如说 是作者在寻找人生的答案。于是,便找到了"斯多葛",或者说,"斯 多葛"式的生活追求与生活模式便成了答案,成了归宿。从满怀着欲望开始,最后走到了"禁欲"的终点。

据说,同属德莱塞老年时的小说《堡垒》(The Bulwark)走向了神秘主义,我想,《斯多葛》在讲述贝雷妮丝在印度修炼时的那些内容确实也有点让人有云里雾里的感觉。这里是不是同样可以窥见小说家暮年时的一些心态呢?

3 那么,我们现在读这本写成于1945年、出版于1947年的小说《斯多葛》,会获得一些什么样的启迪呢?

诚然,《斯多葛》描述的是近一百年前发生在西方经济社会中的故事,但是笔者在翻译过程中,发现在故事内容、不同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的行为中有不少似曾相识的地方,似乎这一百年的时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小说一方面通过主人公考珀伍德以及生活在他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让读者对一百年前的西方金融界多少有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同时,对正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经济世界与金融现象,竟然也起到了一个观照的作用。

在《斯多葛》中,作者较为详尽地描述了考珀伍德是如何一步步地跻身于伦敦的地铁业、进而控制伦敦地铁网络系统的,把一个向海外拓展市场进而垄断伦敦地铁业的金融巨头的形象生动地展示在读者的眼前。不可否认,这是一个经验丰富、手段狡诈、财商 极高的人物。对一个很有金融直觉与天才的金融巨头来说,利益是他行为的驱动力,或者说惟利是图是经济社会中这一类型人物的本性。在小说第一章中考珀伍德说:"聪明也好愚蠢也罢,我努力遵循自身利益行事,因为在我看来,没有其他的行动指南……一般来说,个人是通过利己来利他的。"这是作者对人物及资本主义 社会一个方面的客观评判。

惟利是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大人物是如此,小人物也是如此。浪荡子托立弗为了从考珀伍德那儿获得一点经济利益,不屑充当一个非常卑鄙的角色:尽其所能地招惹艾琳喜欢,使她的丈夫考珀伍德能有时间与空间去寻求他的情爱自由!

贝雷妮丝是这部小说中的理想女性,她的形象是在与考珀伍德的法定妻子艾琳的对比中逐渐丰满起来的。考珀伍德的目光把这个"美丽神奇的女人"带入读者的视野:她"就是一切人世间真正 美好与快乐的实质。说真的,他永远也不想与她分手,因为以前他从没遇见过这样变幻莫测、不同凡响、既充满理性又非常实际、同时又像刚才那样虚幻无常的人。很会演戏,不错,却又是他所认识 的最足智多谋、生动活泼的女人!纯粹从感性这一点说,她身上有种东西一开始就既让他吃惊,又深深地吸引了他。她既不允许自己见了男人便忘乎所以,也不允许自己任由男人掠夺。她不纯 粹是他或其他男人得到肉欲满足的普普通通的肉欲工具。相反。而且情况总是这样,不论她多么含情脉脉或热情洋溢,她还是对自己的魅力有非常清醒的认识:那张四周飘动着几缕金红色头发的脸庞,那双叫人激动、引入注目的迷人而又含蓄的眼睛,那张甜美的嘴巴,那妩媚而又令人迷惑不解的微笑"。因此,即使是情场老手的考珀伍德也"差不多整个儿地淹没在"与这样的可人儿的热恋之中了。

至于他自己的妻子艾琳,虽然他忘不了她对他的忠贞不渝与一往情深,特别是忘不了在他落难时她对他的恩情,但是由于她的粗俗与无知,她根本无法理解他的追求,特别理解不了像他这样一个看重情爱自由、又事业非常成功的男人。因此,不管考珀伍德的事业如何,她必然是一个牺牲品,这是考珀伍德与艾琳的本性所决定的,也是环境的本质所决定的。

对于暴发户的不屑一顾,是英国贵族阶层的保守心态。因此,考珀伍德要打入这样一个用门户之见来进行评判的社会,首先就 必须获得那个社会的新旧贵族的支持。斯坦因是旧贵族的代表。这里所说的"旧贵族",只指世袭的贵族,不是指保守的贵族。其实,斯坦因恰恰是贵族中观念较先进的人士。他认识到:"未来真正的贵族是金融家。"因此,他对在美国金融界干过一番大事业的考珀伍德的敬仰也就不难理解了。同时,他在他一个最亲密的朋友约翰逊身上,"看到一个决心出人头地的、精明能干的平民形象"。与此同时,"约翰逊在斯坦因身上,见识到了一个有社会和经济特权的继承人,他愿意了解实际生活,并一心一意地投入到这种追求中去"。

另一方面,《斯多葛》写了考珀伍德的迟暮心态,以及他所创造的财富大厦几乎化为乌有的发人深醒的结局。这里,作者是否想告诉人们"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或者想说,个人无论多么了不起,又怎么能抵抗得了主宰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的那些强大无比的力量呢?

迟暮时的考珀伍德,一边在设想着如何控制伦敦地铁,一边又常常陷入对生与死的思考之中,受着死亡这一自然力量的胁迫。这种心态本身也许就是年老的标志,同时也说明年老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趋势,纵然他有万贯家产,纵然他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人物,面对自然的力量,他能奈何得了?纵然他是个强者,是个"超人",但是谁又能避免死亡呢?在英国游览时,他看到"大教堂的拱顶、塔楼、彩色玻璃画窗,这整个精雕细琢而成的神堂,依然保存着它的魅力",他知道这些"都是由像他自己这样自私又会自我保护的生物的手与脑、抱负和梦想所创造出来的"。可是"如今他们就在 大教堂的围墙内,得到了荣耀,受到了敬重,成了高贵的死者"。

他一面拼命地工作,一面又不明白自己的这种拼命是为了什么。当他在挪威休息与旅游的时候,他"沉浸在对这个迷人世界的思考以及对其意义的探索之中。眼下,他是这个世界中的一部分。这整个北方风景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事实上,它代表了一个世界里特色鲜明、对社会又无足轻重的一面,其中确实根本不需他这样的性情。从广义上看,辽阔的大海养育着这个天地里的居民,不断地给他们提供鱼类食物,捕鱼归来,他们有足够的活要干,用泥土建造可居住的宽敞住房,于是创造了相对舒适的生活。但是他觉得, 这些人不像他以及成千上万像他那样的人,在紧张地忙着积攒钱财,他们却从生活中享受到了更多的纯真与美丽、朴实与舒适,还有迷人的社会风俗。他自己正越来越年老,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了。在他前面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更多的地铁?更多的画廊?听到公众舆论后更多的烦恼?"

人物对死亡的思考、对活着的意义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努力与拼搏的意义思考,是否都在一步一步地引出作者想在小说名字里所昭示的内涵呢?

于是乎,最后就有了贝雷妮丝看到考珀伍德这样一个巨人轰然倒塌后去印度探寻生命之真谛的故事,有了她从印度归来后全身心地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去的故事。

《斯多葛》所讲述的故事有时也许有点匆忙,因为这是作者自己在迟暮时完成的。但是,笔者译完全书后觉得,小说里很多很多的内容依然萦绕在心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斯多葛(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国)西奥多·德莱塞
译者 石雅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579077
开本 32开
页数 39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02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7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