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1898年中国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1898年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值得感念的一年,在那年中国一度成为世界舆论的中心。然而仅仅一夜之间,中国的政治发展突然转向,慈禧太后举手之劳就成功地阻止了光绪皇帝和康有为等人开启的政治变革。

本书依据新旧史料重新架构戊戌维新与戊戌政变的叙事模式,以“同情的了解”评析那一年中的风云人物、是是非非,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著者多年来提倡的“善待先人”的学术理念,为一切关心中国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读者提供历史学的思想资源,再现1898年那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历史场景。

内容推荐

1898年距今不过一百余年,然而它留下的谜团却让我们困惑至今:

轰轰烈烈的新政仅仅进行了103天,就被慈禧太后一夜之间全部推翻。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谭嗣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政变到底是怎样发生的?有人说起因于袁世凯告密,有人说因为维新势力的内讧,还有人说是英日俄国际势力干预的结果,真相到底如何?

本书作者以可信史料梳理排比,以日常情理细致分析,以逻辑推理填补缺失,以明白易懂的文字解疑释惑,讲述一个不一样的1898年中国故事。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骚动的春天

 伏阙忧危数上书

 开学会振士气

 爱国的权力

第二章 问题并非那么严重

 西花厅问话

 警惕“雅各宾主义”

 “伴食宰相”的西方认知

第三章 一个亲王之死引发的政治地震

 晚清政局中的关键人物

 令人遐想的十三天

 扑朔迷离的决策内幕

 闪电击倒了翁同龢

第四章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感觉错位的一次召见

 “政治新锐”的失望

 设译局透露出耐人寻味的信息

第五章 党争:中国政治的顽疾

 变科举为新政第一要义

 新旧党争拉开了序幕

 乘胜而进,立废八股

 “政治边缘人”的权利诉求

 所谓维新志士

第六章 其实不是一个新旧问题

 以改革的名义

 结党攻讦,各立门户

 礼部六堂官“集体下岗”

 超常升迁的军机四章京

 废我军机?

 军机人臣找到了应对办法

 不仅仅是一个饭碗问题

第七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

 风乍起

 一个值得琢磨的细节

 谁知我心

 “康不得去,祸不得息”

 想象中的敌人

 “非袁莫属”

 告不告密确实是个问题

第八章 巧合,还是阴谋

 期待客卿

 一笑泯恩仇

 觉悟似乎太迟了

 了无深意的会面

 列强斗法与宠臣失宠

 走,还是留?

 解铃还须系铃人

 墙倒众人推

第九章 失望的结尾

 “钦差大臣”悄然出走

 吁请太后出园训政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

 事情正在起变化

 归复旧制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骚动的春天

当胶州湾事件爆发时,中国思想界正在酝酿新一轮变法维新思潮。两年前在北京出尽风头的康有为虽然不知道北部中国发生了什么事,但他恰巧离开差不多隐居讲学两年之久的故里广州,于1897年9月至上海。稍后至杭州西湖泛舟。11月,复还上海。

伏阙忧危数上书

在上海,康有为拜会了文廷式,向他讨教北京官场的情况。文廷式是珍妃的老师,师生关系非同寻常,而且因光绪帝宠爱珍妃,爱屋及乌,皇上对文廷式自然是另眼相看,推崇备至;而文廷式则自以为当今帝师,有时不免不知收敛,无形中不知惹得多少显贵不舒服。

但不管怎么说,文廷式是京城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显要名流,只是由于他深深介入了宫廷内部纷争,于是在甲午战后失宠于慈禧太后,又受到言官弹劾,遂被驱逐回江西原籍,郁闷中经营煤矿,等待时机东山再起。文廷式不仅对京城官场的人脉了如指掌,而且自认为帝党中坚,当然乐意为帝党物色康有为这样的青年才俊。

康有为与文廷式也不是初次认识,他们于《马关条约》签订前后,一起在京师从事过救亡运动。文廷式在甲午战后力主追究李鸿章的责任,并予以严惩。对于《马关条约》,文廷式痛心疾首,坚守拒约、迁都、抗战三大原则,这些主张都深刻影响了康有为。

稍后,文廷式为改革现状,挽救国家,在北京发起成立强学会,思开启风气,变法图强。康有为、梁启超闻讯加入,并逐渐成为该会领袖人物。康有为与文廷式政治理念比较一致,因此文廷式也就乐于为康写了密札数通,为其到北京后疏通各方面关系提供方便。

康有为此次北京之行主要是为了请求清政府准许国人移民巴西。康以为中国人满为患,若大规模移民巴西,不仅可以化解这个问题,而且可以在巴西建立一“新中国”。据康说,这个想法由来已久,在1895年公车上书后似乎就已坚定了这一信念,在其当年不得不离开京师南下时,曾与友人陈炽郑重相约:“君维持旧国,吾开辟新国。”广东具有移民海外的悠久传统,如果一切顺利,康有为可能会成为海外移民的领袖,在巴西广袤的土地上建立一个以华人为主的新国家。

然而甲午战后,中国的政治不仅没有多大变化,而且在康看来,简直是一切不变:压制更甚,心虑必亡,于是“欲开巴西以存吾种”的信念更加坚定。与此同时,康遇见葡萄牙人及曾经游历过巴西的中国人,知巴西政府曾来约通商招工,其使至香港,而甲午战争起。巴西使节在香港逗留数月,本计划战争结束后与中国方面进行谈判,不料战事久拖不决,只好空手返国。而香港、澳门的商人获悉此消息后,均愿承担此任,尤以何穗田的计划最为详尽,任雇船招工之事。

何穗田又名何廷光,澳门巨商,且具有非凡的政治眼光,与孙中山、康有为等人都有不同寻常的交往。康有为此次赴京,其实只是为了这桩移民巴西的生意。

在北京的那些天,康有为主要为移民巴西的事奔波。他通过关系找到当朝大臣李鸿章,向李详细介绍了这个构想。李鸿章原则上表示同意,只是他略感困难的是,此事并非中国政府说了算,而必须待巴西政府委派专使前来谈判乃可行。

李鸿章的表态合乎情理,在这种情况下,康有为再待在京师似乎已经没有多大必要。

在这一短暂时间里,正是中国外交危机急剧发生及变化的关键时刻。由巨野教案引发的胶州湾危机弄得朝中大臣不得安宁,尤其是德国政府不仅不肯让步,反而步步进逼,至12月5日出兵占领即墨城,故意扩大事态,迫使中国政府让步。  P1-3

序言

1894年的甲午战争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难以忘却的痛苦记忆,第二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堂堂华夏竟然莫名其妙地败在了昔日学生手里。这真是应了中国一句老话:是可忍,孰不可忍。

知耻而后勇。这是先贤一再告诫的道德教诲。中国朝野在《马关条约》不得不签订后,确实有了一番警醒,一番觉悟,上下一心,中外通力,开始了一个“维新时代”。经过大约两年的奋斗,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大有“三年初见成效”之气象。

然而当三年之期快要到时,德国人竟节外生枝,挑起事端,出兵强占胶州湾,引发一场令中国人格外尴尬的外交危机。

德国原本是中国的友邦,中国政府对德国人在三国干涉还辽中的义气记忆犹新。随着中德联系特别是贸易往来不断加强,德国政府几年来一直期待中国政府能够在东部沿海选择一个适当地点租借或割让给德国,作为德国远东舰队储煤屯船基地,以满足日趋增长的中德经济文化乃至军事方面的交流。

中国人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中国政府也一直惦记着用怎样的方式回报德国。对于德国政府的要求,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明确拒绝。

无奈中国的官僚机构实在太拖拉,德国人终于等得不耐烦。于是利用1897年底的巨野教案出兵强占胶州湾,以既成事实迫使中国政府就范。

德国租借胶州湾给中国带来的损害,或许并没有后来想象的那样严重。然而问题在于,随着中国在甲午战后急剧性的对外开放,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对世界经济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列强对华贸易剧增,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都存在着与德国类似的问题。所以,德国的示范一方面侵害了列强在华利益特别是大国均势,另一方面,德国大胆的军事行动也对各国启发多多。紧接着,俄国人趁火打劫,强占旅顺和大连;英国人不甘示弱,接替日本人占领威海卫;法国人则向中国提出“租借”广州湾。于是中国沿江沿海一些具有军事战略意义的地区在那短短半年时间里突然成为列强的殖民地,这不能不令中国人感到空前震惊。

这一连串的外交危机破灭了中国“三年初见成效”的美梦,带来了一个郁闷的新年,导致中国政治发展的根本性逆转。中国人深感痛心的是,三年的维新运动刚刚使中国走上正轨,列强却在这个时候挑起前所未有的民族冲突。于是中国的民族主义在1898年春天再度高涨,甚至达到了鸦片战争以来的顶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1898年中国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62793
开本 16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6.507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