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著的《这也是清朝(九龙夺嫡)》主要描绘了康熙在平定叛乱之后安定国家局面的做法以及康熙朝的党争。本书完整清晰地展示了清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所记的史料十分丰富,尤其是对历史细节的描述,更为他书所罕见;所述文字,精细、形象、生动、绝无拖泥之书。
图书 | 这也是清朝(九龙夺嫡) |
内容 | 编辑推荐 张伟著的《这也是清朝(九龙夺嫡)》主要描绘了康熙在平定叛乱之后安定国家局面的做法以及康熙朝的党争。本书完整清晰地展示了清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所记的史料十分丰富,尤其是对历史细节的描述,更为他书所罕见;所述文字,精细、形象、生动、绝无拖泥之书。 内容推荐 张伟著的《这也是清朝(九龙夺嫡)》重点展现了清朝和沙俄的雅克萨之战和与准噶尔蒙古的交锋,还有康熙晚年的诸皇子争位现象和末期的吏治松弛。介绍了于成龙、噶尔丹、靳辅、曹寅、康熙诸皇子等人,主要为了展现康熙朝的宏大和清朝走向盛世的过程。 目录 第一章 重建 勤政不懈 清官第一 包衣奴才 被误解的南巡 施恩天下 孝庄的去世 第二章 沙俄 乘虚而入 叛逃事件 康熙东巡 雅克萨之战 尼布楚条约 大国博弈 第三章 西北 噶尔丹的崛起 横行四方 乌兰布通之战 多伦会盟 远赴瀚海 第四章 党争 得失方寸间 寂寞身后事 一个无关者的悲剧 第五章 太子 大清朝唯一一个太子 皇太子的课程表 悲剧开始了 太子的第一张王牌 一废太子 第六章 胤褆 康熙的儿子们 胤褆的失误 终身囚禁 欲速则不达 第七章 胤禩 八阿哥其人 连锁反应 兄弟情深 畅春园投票 第八章 复立 回心转意的康熙 胤禩与八福晋 二废太子 康熙给不出答案 第九章 悲剧 海东青事件 会是胤祉吗2侣 无能皇子们 忧惧不已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第十章 胤禵 狼烟再起 胤礽没有放弃 大将军王 战功赫赫无人知 康熙的某种信号 第十一章 驾崩 六十庆典 最后的出猎 死因成谜 第十二章 评价 他人评价 大道无常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勤政不懈 盛世绝对不仅仅是武力上的强大,更是国民财富的充裕。贫穷不是绝对不是盛世。汉朝文景之治时国库里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钱多得数都数不清楚。唐朝开元盛世时“小邑犹藏万家室”,粮食年年丰收。明朝永宣盛世时的东南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方。 而康熙二十二年,大清国的子民们还没有完全从战争中缓过来。多年的战争抽空了这个国家的一切财富,民众流离失所,西南和华南土地成片地荒芜,国库没有一点存银。在战争最艰难的时候,甚至孝庄太皇太后都要拿出自己的首饰来变卖。康熙自己清楚地知道,战争的平息带来了创造盛世的契机,而能不能创造盛世还得看自己的努力。 “重建”成了康熙二十二年之后大清朝一切工作的中心所在。 和刚亲政那会儿一样,康熙开始了大规模地巡视地方。作为一个君主,他知道在深宫之中,看那些大臣们的奏折是无法真实地了解这个天下的。在大臣的奏折之中,盛世早就已经实现了,事实显然不是如此。 一开始康熙巡视的地方还是在京城附近,主要还在河北省境内。看到的景象并不令人满意,路上仍然不时会出现饥民。唯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所在地方的官员大都还不错,没有多么严重的贪污问题。 康熙二十二年二月,康熙巡视山西,并到五台山进香。这一行为遭到后世无数小说家臆测,说康熙这是借着进香的名义去看自己的父亲顺治了。根据传说,当年顺治并没有死去,而是在五台山出家了。这自然是无稽之谈,康熙出巡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考察当地的吏治情况,上五台山陪孝庄上香祈福。五台山的佛教当时多为藏传佛家,对蒙古族的影响非常大,因此这样的上香行为其实仍然是一场政治秀。 在上五台山的时候,康熙特意询问路边那些百姓。结果一问出事儿了,这些百姓竟然连本省的巡抚和藩台、臬台是谁。这就有点无厘头了,百姓竟然不知道自己本省的长官是谁。 初听来很无厘头,但却是古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在信息流通极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一般民众其实对政治是很麻木的,他们根本不会记得是谁在管理他们。对于民众们来说,谁管理他们都是一样。都是一样的种地交税,在一片土地上生老病死。 康熙在询问的过程中还发现,这些民众虽然不知道本省长官姓名,但是却清楚地知道一个叫做作辽祥的道台。康熙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民心不可欺啊!”确实如此,一个地方官做得好与坏,老百姓们看得一清二楚。在中国的民间故事之中,清官的故事一直在被传诵,贪官也一直在被唾弃。 康熙就这样一边走,一边询问,他了解到了很多此前没有看到的现象。那时候的康熙自己就相当于一个“巡视组”。他一旦发现不合格的官员,就会当场将之罢免。比如,曾经有一个官员知道康熙关心农业,便给康熙上贡了多穗稻子,结果康熙在巡视的过程中却发现当地存在着很严重的饥荒。 翻开清代的史书,我们会发现在康熙二十二年之后,康熙的出巡非常频繁,每年基本上都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都是在京城之外度过的。频繁的出巡背后是康熙一颗勤政爱民的心,他希望改善治下百姓的生活状态,尽快让他们摆脱多年战争所带来的灾难。 我们知道,清朝皇帝大多勤政,大家熟知的可能有雍正,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其实,雍正的勤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康熙的影响,因为康熙在年轻的时候也是极为勤政的。直到老年的时候,因为身体衰弱才有所松懈。 明朝有些皇帝极为懒惰,大臣们送上来的奏折很多都得不到及时回复。万历皇帝最为典型,大臣们的辞职报告都不批复,很多人好多年都没见过皇帝本人,以至于第一次见到皇帝的时候都吓得半死。康熙对待大臣们的奏折一般都会在第一时间内圈阅、批复。由于是大战之后的重建时期事务众多,康熙基本上每天都会批复上百份奏折。即使是在巡视途中,他也要批阅完奏折再睡觉。有一回,奏折送来迟了,康熙一直等到半夜两点。 P002-003 序言 终是圣明天子朝 康熙二十二年(1683)之后,大清王朝蒸蒸日上,传统史家称之为“康乾盛世”。 在这之前,顺治和康熙两代帝王主要精力都用在维持王朝稳定和消灭内部反抗势力上。进入盛世之后,康熙关注的焦点则是如何实现王朝的长治久安和天下生民的幸福安康。康,安宁;熙,兴盛。这正是康熙年号所追求的境界。 三藩之乱带来的巨大创伤需要抚平,帝国的秩序必须重建。整肃官场之后,康熙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谋划着国家发展。西南各省的矿禁被废除,东南沿海的海禁也被解除。大规模的恩减赋税,让流离失所的民众重新回到土地上耕作。与民休息,成为清朝一时国策。 国家的东北却传来了不和谐的因素,流血和杀戮让民众痛哭不止。上升的清帝国遇到了另一个扩张的帝国——沙皇俄国。两个超级大国在亚洲的最东端相遇,大清帝国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中国古代王朝一直秉持着宗藩原则来处理与外国的关系,理所当然地将任何国家都视作前来朝贡的藩属国。因此,在一开始清帝国和沙俄帝国的交往令人啼笑皆非,双方都显得高傲自大,又无知不堪。 两大帝国都无意得罪对方,也无力征服对方。几经摩擦之后,清帝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沙皇俄国殖民者被赶出东北。康熙没有乘胜出击,他选择了和谈。基于平等的原则,两大帝国在尼布楚签订合约。此后,清帝国东北边疆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 几乎就在同时,中亚大地上一个新的帝国也在迅速崛起。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17世纪中叶,准噶尔汗国的崛起无疑是一件大事。准噶尔汗王噶尔丹野心勃勃,意图和清帝国一争高下,重现昔日蒙古帝国的辉煌。 国之边疆,烽烟四起。 关键时刻,康熙三次御驾亲征,亲赴大漠。几番苦战,噶尔丹只能饮恨而终。 帝国的盛世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但在盛世的表象之下,康熙本人晚年却痛苦不堪,因为他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帝国继承人。 帝位的传承是一个王朝的政治核心所在。稳定的帝位传承,是一个王朝政治成熟的标志。 可在康熙晚年,却出现了九龙夺嫡的纷繁乱象。 早在康熙十四年,康熙就立皇后赫舍里氏所生长子胤礽为太子,以定国本。但谁也没能想到,康熙的这一决定最后却成为悲剧。身为皇储的胤礽权力巨大,随着康熙的逐渐年迈,大臣们开始心向太子。行事愈发乖张的胤礽让康熙感到强烈的不安,他最终决定废掉太子。 令康熙更加悲伤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废掉太子并没有给他带来安宁,其他皇子变得蠢蠢欲动起来。迫于无奈,他不得不重新复立胤礽为太子。可美好的光景没有持续几年,父子之间的裂痕一直存在,不可能被时间抚平。 胤礽的再次被废将诸皇子的夺位斗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九龙夺嫡愈发显得扑朔迷离。 两废太子耗尽康熙心血,最后却一无所得。为政半个多世纪,康熙从未有过如此强烈的挫败感。康熙想不明白,为什么他有那么多的儿子,却选不出一个合适的帝位继承者? 死亡来得无比匆忙,没有丝毫征兆,康熙本人也毫无预感。一代雄主,仓促之间,龙驭上宾。 令朝野上下更感到惊讶的是,康熙死后竟然留下遗诏,传位于此前并不惹人注意的四阿哥胤稹。几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这其中有惊天阴谋。 九龙夺嫡,为什么最后的赢家会是胤禛?又有着怎样的阴谋和算计? 从康熙二十二年到康熙六十一年,这三十九年是大清帝国的最为关键的三十九年。和前二十二年一样,这三十九年康熙仍然在为国家的美好前景而努力。康熙并不是完人,年岁渐高的他也开始犯迷糊,有时也偷懒懈怠,更多地喜欢做“老好人”,对不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即使如此,终是圣明天子朝。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这也是清朝(九龙夺嫡)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海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570781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0 |
出版时间 | 2015-03-01 |
首版时间 | 2015-03-01 |
印刷时间 | 2015-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49 |
CIP核字 | 2014258528 |
中图分类号 | K249.09 |
丛书名 | |
印张 | 18.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2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