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八一三淞沪抗战(精)/上海抗日战争史丛书/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余子道、张云编著的《八一三淞沪抗战(精)》讲述了: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又聚集大量兵力,向上海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广大官兵同仇敌忾,斗志昂扬,以劣势装备和血肉之躯,冒着敌人的现代化装备和陆海空联合作战的强烈炮火,前仆后继,奋力拼搏,毙伤日军四万多人,迫睫其从国内及华北、青岛、台湾抽调兵力,四次增援,我军终于坚守上海达三个月之久,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胜、吞并中国的迷梦这次战役之激烈。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广大官兵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均属前所未有,足以永标史册。

内容推荐

余子道、张云编著的《八一三淞沪抗战(精)》立足八一三淞沪抗战,试图对八一三抗战的历史进程,作一番全方位的记叙和探索,把它置于国内外政治与军事的历史发展的全息场景中进行全面的透视。本书是研究抗日战争史的重要史料,也是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淞沪要地战云密布

 一 中日全面战争揭开战幕

 二 上海在政治军事战略上的重要地位

 三 一个蓄谋已久的战略企图

 四 “协定体制”下的特殊军事格局

 五 防卫淞沪:构想和部署

 六 京沪警备机关统筹战备

第二章 举国一致抗日御侮

 一 国共两党再度携手

 二 走上对日抗战之路

 三 抗日救亡:新高潮的涌动

第三章 先发制敌决策沪战

 一 大战前奏:日军的战争挑衅

 二 冒烟的导火线:虹桥机场事件

 三 侵华道路上的重大一步:出兵上海

 四 棋高一步的决策:先发制敌

 五 淞沪会战战略企图论析

第四章 沪战初启进击日军

 一 八一三:揭开淞沪会战的帷幕

 二 勇猛的进击:从虹口到杨树浦

 三 突贯攻击:市区攻围战高潮

 四 功亏一篑的上海攻围战

第五章 空战蓝天舰战浦江

 一 中国空军主力汇集东战场

 二 痛击日本空军的八一四空战

 三 空袭日本舰队和地面军事目标

 四 中国海军封锁长江

 五 袭击日本海军旗舰“出云”号

第六章 激战江防喋血罗店

 一 揭开抗登陆作战的战幕

 二 收复罗店、宝山之战

 三 张华浜、吴淞镇战斗

 四 “血肉磨坊”:罗店争夺战

 五 血战宝山城和月浦镇

 六 杨树浦沿江阻击战

 七 英勇悲壮虽败犹荣的抗登陆作战

第七章 寻求支持诉诸国联

 一 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

 二 上海“租界安全”与“中立区”问题的交涉

 三 英美法增兵淞沪和日本封镇中国海岸

 四  中国政府诉诸国际联盟

第八章 重组战线增兵淞沪

 一  日本第二次大规模增兵淞沪

 二 淞沪抗战第二期作战方案之设定

 三 从潘泾到杨泾:前期阵地战高潮

第九章 中央突破大场陷落

 一 松井石根的中央突破计划

 二 菹藻浜、走马塘中间地带激战

 三 南翔以东、蕴藻浜南岸反击战

 四 大场的陷落

第十章 四行孤军气壮山河

 一 闸北的最后阵地

 二 谢晋元孤军营临危受命

 三 激战四天四夜

 四 光荣撤离四行阵地

 五 “孤军营”的斗争

第十一章 抗日救亡同仇敌忾

 一 抗日救亡的新高潮

 二 如火如荼的救亡宣传

 三 募捐救国,慰劳前线

 四 活跃在前线的战地服务

 五 卓有成效的难民工作

第十二章 苏州河南退兵一战

 一 左右两大作战集团的重组

 二 苏州河南岸阻击战

 三 蒋介石徘徊于退守之间

 四 战与和:《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前后

第十三章 南线崩溃上海陷落

 一 从华北到华东:作战重心的转移

 二 日本第三次大规模增兵淞沪

 三 日本第十军登陆金山卫

 四 杭州湾北岸阻击战

 五 松江、嘉善、嘉兴保卫战

 六 “黑色双十一”:南市的陷落

第十四章 全线西撤沪战落幕

 一 有退无守的西撤历程

 二 一场纷乱失序的大撤退

 三 日本侵华野心的膨胀:从上海到南京

 四 太湖南北地区退却战

 五 淞沪会战的最后一战:江阴战斗

第十五章 结语

 一 为民族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 揭开了全面抗战的壮烈序幕

 三 一场规模巨大的会战

 四 在军事上的成败得失

 五 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一曲悲歌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六 京沪警备机关统筹战备

京沪区的抗日战备事宜,国民政府军委会指令张治中负责主持。1935年华北事变标志着日本向着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又迈开了一大步,南京政府在日本华北驻屯军的逼迫之下,无可奈何地接受了“何梅协定”,同时也痛切地感到:日本侵华野心日甚一日,对日战备有加紧的必要。1935年夏,为指挥国民党军队追击正在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并为国民党中央势力进入四川及西南地区打开局面,蒋介石一度到四川、贵州等地活动。在这期间,他较明确地作出以后对日抗战,应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为后方总基地,以进行持久作战、争取最后胜利的战略构想。位居第一线的京沪地区,是这场战争中敌我双方必争之地,蒋介石乃在第五次“围剿”战争结束后,决定组建京沪警备机关,加强对日战备。

1936年2月,南京军委会任命张治中为京沪区军事负责长官。张治中时任中央军校教育长,为深受蒋介石信任的黄埔系高级将领,曾在一·二八事变时任第五军军长,率部参加第一次淞沪抗战。在八一三事变前的一年半时日,京沪警备机关是一个统筹京沪战备的秘密指挥部。张治中先在中央军校设“高级教官室”作为掩护,负责其事。张治中后来回忆道:“我利用这个‘高级教官室,,作为备战的实际司令部。”这个“机构设立之后,首先决定(进行)两项重要工作:一是关于国防工程;二是关于民众的组训。”不久,此机关移驻苏州,对外名义为“中央军校野营办事处”,继续统一筹划京沪区抗日战备。张治中十分重视战备工作,“常常集合参谋人员,研究一些问题,作出若干决定,派出一批一批的人到淞沪线、苏福线、锡澄线一带实地侦察、测量、绘制地图。这批人回来之后,完成了战术作出和初步的作战方案,并开始构筑淞沪线、苏福线、锡澄线一带的小炮、机关枪工事。”

京沪区警备机关直接指挥的部队有3个步兵师:宋希濂为师长的第三十六师、王敬久为师长的第八十七师和孙元良为师长的第八十八师;此外淞沪警备司令杨虎属下的上海市保安总团和上海市警察大队,以及太湖水警部队、海军江阴雷电学校、江阴要塞部队和江苏省保安团一部,亦归张治中指挥。1935年11月9日,日本在沪海军水兵中山秀雄遭到狙杀,局势一度紧张。接着到了1936年,又陆续发生日侨萱生镰作枪击案、日本水兵遭袭案,日海军陆战队蠢蠢欲动,大有挑起战火之势。张治中乃下令将第三十六师由无锡推进至苏州附近,第八十七师由江阴前出至常熟、福山一带,原在南京附近的第八十八师开进到江阴、无锡;并秘密设计扩充上海保安总团。第三十六师等3个师,是国民党中央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之一,为京沪警备机关的基本部队,后来八一三事变初起时,张治中正是运用这几个师发起淞沪抗战的。

京沪警备机关统一筹划京沪防御作战事宜,除组成作战部队之外,还进行了以下各方面的战备工作:主持制订京沪地区防御计划并逐步加以实施,包括兵力部署、指挥系统、通讯设施、防线构筑、兵员补充、后勤供应、民众发动和舆论宣传等;草拟《上海围攻计划》书;设置军事和政治两个研究委员会,搜集、了解国内外有关的材料和动态,作出专题研究报告以供咨询和参考;组织若干个师参加的军事演习,模拟阻击日军登陆作战;1936年底又组织军事参谋人员到苏州、常熟、太仓、浏河、吴淞一带进行战场考察;沪宁铁路沿线各站进行军运准备演习,并协同京沪铁路局在重要站点设置便于军队装卸的车站设备。同时,会同铁道部门修筑苏嘉铁路,将苏州、吴江、嘉兴予以连接,这在八一三战争初期发挥了作用。

在上海市区及其周围地带,京沪警备机关与上海市政府共同合作,也进行了一些作战工事的修筑,但只是小型的、分散的,借用某种外衣掩护之下逐步实施的。在上海市区华界,至八一三事变前夕,完成轻、重机枪,小炮之掩体共计26座,环绕龙华、虹桥两机场之掩体共计38座。在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才告完工的,在南翔有机枪掩体6座;沿苏州河南岸,东自北新泾、西至纪王庙之间有掩体13座;南市沿黄浦江岸有掩体18座;日晖港西岸有掩体4座。

张治中在1936年9月23日就京沪抗日战备事宜,向南京最高军事当局做书面报告,对于调遣部队加强战区兵力、建立军用电话线路、控制沪宁间军用运输工具以及储备军用粮秣等事项,向南京中央当局提出建议。尤其是在同年10月日向军委会提出的建议,直接关系到作战方针和抗战决心的重大问题,更具重要性。

首先,张治中提出,上海作战应采取攻势防御方针,先发制敌,争取主动。他写道:“上海为我经济重心,系世界视听,……在事变之初,必先以充分兵力进驻淞沪,向敌猛攻,予以重创,至少亦须保持我与租界交通,取攻势防御。”并且认为,中国军队不应采取消极地据守于苏南国防线而不主动出击的方针,“若自甘被动,虽占苏福线或锡澄线,亦属非宜”。张氏提出的上海作战方针,体现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力求主动出击,在被动中争取主动,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方针。对于上海市区围攻战,张氏草拟的《围攻计划》主张“先发制人”,计划以第八十七、八十八和三十六师,协同空军进行强袭,先声夺人,争取初战的胜利。后来八一三战争初期,正是按照这一方针进行作战的。P18-20

序言

《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系列丛书总序

徐麟

伟大的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并且取得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开展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在这场历经十四年之久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各族各界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抗日战争“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中国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和取得胜利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全民族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上海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这座具有反帝反封建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这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通商贸易的主要港口,成为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和政治、外交副中心。同时,上海又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军港和守卫长江的大门,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因而始终成为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觊觎的一个战略要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进而在上海挑起了一·二八事变,发动了对淞沪地区的武装侵略,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和前来增援的第五军与上海人民奋起抵抗,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一击,成为中国局部抗战历史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一役。九一八和一·二八时期的抗日武装斗争和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在世界上率先举起了反法西斯的旗帜,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七七事变后仅一个月余,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又把侵略魔爪伸向上海,遭到中国爱国军民的顽强抵抗,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一场气壮山河、震惊中外的八一三淞沪抗战。七七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淞沪会战,标志着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揭开了中国全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的东方战场正式形成。在八一三淞沪抗战历时一百多天的日日夜夜,中国军队和上海人民以其鲜血和生命,筑成了一座民族自卫的血肉长城,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共御外敌的壮丽史诗。上海沦陷后,上海民众在全国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的声援、支持下,面对极其艰辛险恶的环境,仍然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坚定不移地继续投身于全民族抗战的洪流,对日伪的法西斯统治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发动民众,团结上海各界人士,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抗战大后方的斗争,冒着腥风血雨,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两次淞沪抗战及上海民众在十四年中不间断的抗日救亡运动,构成了一幅幅上海抗战英勇悲壮的画卷,也铸就了上海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上海不仅是中国对日作战的一个坚强的军事战略重镇,也是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前期中心和中国抗战文化的发源地;不仅是支援抗战大后方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要基地,也是世界反战反法西斯人士和中外难民的庇护所,是世界反法西斯舆论战、情报战的东方主要阵地,又是中国联系国际反法西斯阵营的纽带和桥梁。更为重要的是,上海抗日战争凸显了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在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全面地、全方位地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折射了中华民族有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上海抗日战争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上树立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在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和支持下,上海学术界和理论界,经过多年的努力,联合推出了《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系列丛书。这套系列丛书分为三个子系列,一是上海抗日战争史丛书,内中包括上海抗战史通论、一·二八淞沪抗战、八一三淞沪抗战、日军在上海的罪行与统治、上海人民抗日救亡运动、上海郊县抗日武装斗争、上海人民支援新四军与抗日根据地、抗战时期的上海经济、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化、上海抗战与国际援助等;二是淞沪抗战史料丛书,选辑和汇集民国时期有关上海抗战的具有代表性的通讯、纪实、回忆录及报告文学等鲜为人知的孤本、藏本影印重版;三是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丛书,其中包括:资料性著作:如记忆中的淞沪抗战、淞沪抗战中文报刊资料选编、淞沪抗战档案史料选编、上海抗战历史文献选编等;专题性著作:如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当代学者论淞沪抗战、国外学者论淞沪抗战、一·二八淞沪抗战画史、八一三淞沪抗战画史等;工具性著作:如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事年表、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事件人物录等;通论性著作:在上述论著的基础上完成一部通论性著作,即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史。这三个子系列丛书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在集结出版后,更能起到互相参照、取长补短的作用。可以说,这套系列丛书是上海学术界和理论界研究上海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项重大的学术成果,是对上海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总结和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向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更是为了向社会提供一部能够弘扬时代正能量、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教材。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015年3月

后记

这本关于八一三淞沪抗战的史书,早先是在2000年5月完稿,同年11月以“上海抗战史丛书”之一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付梓出版。15年岁月飞逝而过,在这期间,海内外史学界对于八一三淞沪抗战的研究又有了显著的进展,新的学术成果陆续问世,研究的水平和质量也有提升。史料的发掘、整理和披露,成绩斐然。例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整理和披露了为数可观的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编纂委员会等机构有关淞沪会战的军事和战史档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开放了其所珍藏的《蒋介石日记》,台湾“国史馆”、党史会等文宣机构开放了蒋介石、陈诚等人有关淞沪会战的文电档案,日本的战史研究和档案机构也陆续披露不少有关淞沪战争的文电档案,如松井石根的上海、南京作战《阵中日记》等;此外,散布于海内外的当年淞沪抗战的亲历者们,也提供了许多颇具价值的回忆材料和口述史料。史料的不断发掘和交流,使研究者对这场会战的了解和认识更趋于真实、全面和具体。与此同时,史学界对于淞沪抗战史事的探索和研究也有新的长足的进展。十多年来,有多部研究淞沪抗战的论著问世,专题论文为数亦更为可观,对一些热点问题,如南京政府发起这场会战的战略意图及其与抗战全局的关系等等问题的探讨更为深入,研究领域有相当的拓宽,并且揭示了不少以往并不清楚的历史细节和过程,使人们更为清晰和具体地看到淞沪会战的历史真相。以上这一切,为本书这次的修改和增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有力的依托。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乘着这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时刻来临的契机,“上海抗战史丛书”各卷决定进行修订和再版。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对于“丛书”的修订再版给予了积极的指导和有力的帮助,“丛书”主编唐培吉、朱敏彦两位教授主持和组织这次修订和再版工作。本书原来是由我和张云教授合作撰写的。这次修改增补,因为张云教授另有要务而不克参加,由我负责进行,承担全部修改任务。整个修改工作本着“修订、巩固、充实、提高”的精神和要求进行,保持基本框架结构和基本内容不变,对少量节和目作了调整,对一些史实根据新的可靠史料作了修订和订正,对某些提法和论断作了修正,对书稿的行文进行了一些修饰和润色;更为主要的是尽可能地吸收近几年来有关作者关于这个课题的新的研究成果,并且对于个别章节作了大幅度的修改和重写。作者的愿望是企求通过这次修改和增补,使本书的整体质量比之原书有所充实和提高。不过,作者的这一初衷,在多大的程度上已经达到了,这还有待于史学同行们和广大读者的评判和指正了。

上海人民出版社一向重视和支持学术论著的选编和出版,本书这次修订再版再次得到该社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帮助,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复旦大学历史系图书资料室,以及台湾“国史馆”、政治大学图书馆、台湾大学图书馆,为本书的修改增补提供许多富于价值的图书和史料,使作者获益匪浅,在此一并向他们致以衷心的谢忱。本书责任编辑鲍静女士,以一丝不苟的精神,辛勤审稿,为提高书稿质量而竭尽全力,谨向她表示诚挚的谢意。

余子道

2015年3月26日

于复旦大学凉城小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八一三淞沪抗战(精)/上海抗日战争史丛书/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子道//张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30999
开本 16开
页数 35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48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734
CIP核字 2016024285
中图分类号 K265.506
丛书名 上海抗日战争史丛书
印张 23.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6
169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5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