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亲子关系自助指南(我们如此亲密而独立)
内容
内容推荐
《亲子关系自助指南——我们如此亲密而独立》是一本陪伴家长探索积极养育之道、助力家长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书。
作者在和青少年家庭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如果孩子没有符合父母预期的行为,就经常被有些家长定义为“问题行为”。而这些家长期待找到一把解决亲子互动问题的“万能钥匙”,结果必然失望而归。只有家长愿意看见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理解不同阶段孩子的成长规律,了解一些心理学常识并应用于家庭教育中,才会构建和谐稳定的亲子关系,陪伴孩子健康成长,走向幸福人生。
本书并非聚焦于指出和控诉家长的错误养育,而在于探讨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的视角,探索养育过程中的积极应对之策,让阅读此书的家长收获信心和希望,得到启发和力量。
目录
第1章 有效沟通篇
1.1 超限效应:假期到了,唠叨还会远吗?
1.2 战逃反应:亲子对话,如何激发合作效能?
1.3 教练技术:孩子谈及梦想,如何守护守望?
1.4 木桶理论:孩子偏科,家长怎么去指导?
1.5 非暴力沟通:好好说话,尝试从“心”出发
1.6 合理归因:成绩公布,和孩子如何交流?
1.7 沉锚效应:为什么换一种表达,孩子变得更听话?
1.8 霍桑效应:家长如何做,孩子会有向上和向善的意愿?
1.9 手表定律:家长“一严一慈”唱反调,这样真的好?
1.10 漏斗效应:为什么您的话孩子听了却只执行20%?
1.11 认同效应:为何同样的内容,不同人表达,效果不一样?
1.12 南风效应:“忠言”是否也可以“顺耳”?
第2章 人际关系篇
2.1 原生家庭:原生家庭不完美,孩子也能为所能为
2.2 感觉适应:比起家人,外人为什么更有影响力?
2.3 课题分离:和孩子之间,除了亲密,还需要课题分离
2.4 白璧微瑕效应:适当暴露小缺点,为何更让人喜欢?
2.5 健康自恋:如何让孩子有点自恋却不让人生厌?
2.6 海格力斯效应:孩子和同伴有矛盾,家长如何帮助降温?
2.7 依恋类型:孩子为何想靠近他人又会很担心?
2.8 鱼缸效应:如何让孩子拥有“真正的成长自由”?
2.9 相悦定律:人际交往中孩子如何做,才会受人喜欢?
2.10 踢猫效应:家长心情不好,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少?
2.11 人际吸引律:孩子如何增加人际吸引力?
2.12 关系场效应:为何3个臭皮匠的效能好过3个和尚?
第3章 自我意识篇
3.1 巴纳姆效应:认识自己,是必修的课题
3.2 高原现象:您是不是越看家庭教育文章,内心越迷茫?
3.3 蝴蝶效应:要孩子关注细节,先让孩子避开“蝴蝶”
3.4 投射效应:对他人喜欢或讨厌,其实都和自己相关
3.5 甘地夫人法则:对孩子的挫折教育,您做对了吗?
3.6 酝酿效应:为何暂停对难题的思索,也是一种智慧选择?
3.7 毛毛虫效应:孩子准备展开行动,如何避免盲目跟风?
3.8 拆屋效应:对外在指令,要避免陷入选择陷阱
3.9 邓宁-克鲁格效应:孩子如何告别迷之自信,持续精进?
3.10 总观效应:养育孩子有点烦,试试培养敬畏感
3.11 皮尔斯定理:孩子自认为全能无敌,可以介绍这个定理
3.12 生命教育:清明将至,如何同孩子谈论生死?
第4章 情绪调节篇
4.1 运动心理效应:让运动疗愈孩子心灵
4.2 关于催眠:孩子也可以成为“催眠师”
4.3 乐观偏差:孩子裸考并说“我可以”,家长要不要鼓励?
4.4 习得性无助:孩子“躺平”,也许认为“怎么努力也不行”
4.5 墨菲定律:让孩子意识到担心运气不好,可能会真不好
4.6 詹森效应:为什么孩子“小考挺好,大考却考不好”?
4.7 母爱的本质:有了物质保障,为何孩子的情绪无处安放?
4.8 峰终定律:组织亲子活动,如何让孩子留存美好回忆?
4.9 生命意义:和孩子探寻意义感,有助于提升幸福感
4.10 蘑菇效应:孩子在悄悄努力的岁月里,如何自我鼓励?
4.11 飞镖效应:家长给了孩子指导,为何反而徒增烦恼?
4.12 负面偏差:您对孩子的语言可治病,也可致病
4.13 酸葡萄和甜柠檬心理:孩子遇到逆境,如何让其内心获得平衡?
4.14 维特效应:如何避免孩子情绪受到传染?
4.15 疤痕实验:孩子有了心灵疤痕,家长如何抚慰?
4.16 拍球效应: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压力?
4.17 睡眠和心理健康:关心孩子心理健康,请关注睡眠状况
4.18 关于做梦:孩子经常做梦,是否需要看医生?
4.19 福流体验:孩子说没有幸福感,家长怎么办?
第5章 青春期心理
5.1 叛逆心理:孩子开始叛逆,您可以不生气
5.2 自卑心理:超越自卑,做更好的自己
5.3 说谎心理:孩子明明没有冰墩墩,为什么偏偏说有两个?
5.4 白熊效应:孩子要去演讲,您还告诉孩子“别紧张”吗?
5.5 焦点效应:孩子始终记得尴尬情形,原来这是焦点效应
5.6 爱情三角形:和孩子一起谈“恋爱”
5.7 韦奇定律:孩子在努力,为什么听了闲话,就容易停下?
5.8 性别刻板印象:告别性别偏见,男孩女孩都可以坚强勇敢
5.9 禁果效应:为什么越禁止,孩子越好奇越想试试?
5.10 鸟笼效应:为什么孩子购物时会买无关物品?
5.11 安慰剂效应:告诉孩子去相信——相信的力量!
5.12 贝勃效应:为何要孩子对变化保持觉察?
5.13 自我服务偏差:自己优秀源于努力,他人则是好运气?
5.14 鸡尾酒会效应:孩子接受的信息,只是其选择的而已
5.15 禀赋效应:为什么孩子会觉得“失去后更加珍惜”?
5.16 凡勃伦效应:为何有些孩子“只买贵的,不选对的”?
5.17 内向性格类型:孩子内向并非缺陷,无须改变
第6章 成长思维篇
6.1 大脑可塑性:年龄越大,学习力越差?
6.2 时间管理四象限:让孩子告别拖延的四象限
序言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
师,家庭是孩子的终身学校
。在孩子降生的时候,家长
已经拿起引导孩子书写人生
故事的彩笔了。只有家长学
会安放自己的情绪,理解孩
子的内心和成长规律,才能
帮助孩子在走向幸福人生的
路上一路妙笔生花。
养育孩子充满挑战。如
果我们家长没有成长,就不
会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如
果我们不理解孩子的内心,
就无法进行有效的亲子对话
;如果家长看不懂孩子行为
背后的心理需要,就无法找
到和孩子合作共进的密码。
对于有些家长而言,自己尚
未长大,不仅不能培养和赋
能孩子的成长,甚至还会阻
碍孩子的成长,让孩子缺乏
心理安全感,压抑自身作为
孩子的内心需要。
只有懂得孩子的心理,
才能做智慧而从容的家长。
只有家长情绪稳定,坚定温
和,孩子才能敞开自我,表
达情绪,获得安全感和稳定
感,进而去追求自我实现。
在和青少年家庭工作的
临床经验中,我深切感受到
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中的迷
茫、困惑和纠结,他们一边
忙于工作,一边要告诫自己
要倾听孩子,可是依然会有
许多疑惑,甚至是内疚和自
责。我结合工作中常见的青
少年家长们的常见困惑,从
有效沟通、人际关系、自我
意识、情绪调节、青春期心
理、成长思维等篇章,和家
长们一起走进孩子内心,探
索孩子需求,陪伴孩子成长

本书的写作特点如下:
第一,聚焦家长常见的
困惑。比如:如何对话才会
推进孩子合作,为孩子赋能
?为什么同样的内容,不同
人表达,效果就会不一样?
为什么有些孩子明明想靠近
他人,可是又会对他人有躲
避的行为?
第二,运用通俗易懂的
表述。家长需要心理学指导
,而非专业的心理学概念和
高深莫测的研究及专业术语
,他们并非要在心理学领域
进行钻研,而是运用心理学
常识帮助他们理解孩子的心
理,为家庭教育赋能。
第三,推荐一些具体可
行的应对方式。许多学习型
家长有个共同的困惑:看了
许多家庭教育的视频和文章
,为什么反而越看越迷茫?
大多数创作者重点指出了家
长的错误做法,激发了家长
们的内疚和自责,可是并不
能给予一些正向的指导,就
会让家长陷入无力和无望之
中。而本书每节的最后,都
提供了一些具体的语言对话
模式或行为应对方法。需要
提醒各位家长的是:养育没
有绝对的万金油式的对策,
书中的方法只是抛砖引玉。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花
朵,都有与众不同的颜色,
都有属于自己的花期,只有
适合孩子的,适合自己的,
才是最好的方法。随着孩子
的成长,原本适合的养育方
式也要有所调整,这样我们
才会守护孩子成长,守望孩
子的幸福。
李艳红
2023年10月
导语
本书基于家长常见心理困惑,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言行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和具体化的言语和行为指导。具体内容共分为六个章节,每章节围绕一个主题,分为若干节次。标题统一为某一心理效应和家长的常见心理困惑,结合并运用心理学知识来进行教育与沟通。
精彩页
1.1 超限效应:假期到了,唠叨还会远吗?
困惑再现
这些话你是不是很熟悉?
“我跟你讲了多少遍了,要你把用过的东西收好,你怎么总是这样!”
“我告诉你呀,这样的年纪,就是幼稚,要早睡早起,早读书晚反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你知道吗?”
“我再跟你说一遍,不要总想着自己,要想着同学、老师、家长、朋友、亲人,他们都爱你……”
当你说出这些话时,是不是常常换来的是:
孩子的不解甚至充耳不闻呢?
当你每天都在唠叨的时候,可能你以为的强化作用,不像你想象的那样理想。最终导致亲子关系疏离甚至引发冲突!
孩子可能会抱怨说:“再也不在家里说心事了!”“我偏要这样,不用你管!”
心理卡片
这是教育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即:由于刺激过多、过强以及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
有一个关于美国知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故事:一次他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心生感动,准备捐款。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结束,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不再捐款。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两元钱。
超限效应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也会时常发生。 当然,唠叨是有“作用”的,减缓了唠叨者本人当时的焦虑,可惜的是对于孩子几乎没有意义。当孩子犯错时,成人会三番五次重复对一件事做同样的批评,最开始孩子的感觉是:感到内疚、心烦不安;唠叨之后,孩子内心可能会发生变化:开始出现不耐烦甚至反抗的心理和行为。
家育心念
超限效应对家庭教育有何启示?
首先,平复心情,牢记您的目标。孩子犯错,有些家长容易被情绪“绑架”,对孩子进行情绪化表达,这样就会缺少理性沟通和表达,甚至会忘记“初心”,偏离最初沟通的目标,让亲子关系疏远,沟通无效。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人们在处于情绪化状态时,大脑会发生一些变化。大脑的左右半脑通常被称为“理性脑”和“情绪脑”。左脑主要负责“思考”,右脑则负责“感觉”。当人们陷入消极情绪之中,大脑就会进入危机模式,负责情绪的右脑就会遮掩左脑的功能,会让人暂时关闭思考和判断能力。大脑的额叶负责处理工作记忆、执行命令、管理情绪、解决问题等。而位于大脑海马体末端的杏仁核则负责人体的基本功能和本能反应。如果家长处于情绪化状态,额叶就会与杏仁核断开,无法展开合作。只有人们在情绪稳定时,两个半脑才会分工合作。家长在情绪化之中,会容易出现过激的不当表述,激化孩子“战或逃”的反应。
其次,换个角度,确认孩子的感受。这就意味着承认孩子此刻的感受,无论是焦虑、悲伤、委屈还是愤怒等,家长需要做的是“如其所是”地去看见孩子的情绪,不是去评判和否定孩子的感受。遇到问题,成熟的家长常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孩子,而不是一味地站在成人的视角来对待。家庭教育,从看见孩子的感受开始。
最后,家长清晰地表达要求,给出具体的引导。有些家长只会否定孩子的做法,简单粗暴地制止,却缺少正向的表述,少说一些“不要如何”的重复表述,多来一些“要怎样”的清晰阐述。当家长告别了唠叨,尝试就事论事,不偏离主题,同时看见孩子的感受,孩子才更有可能愿意沟通,愿意做出改变。
当然,家长需要意识到的是:改变只会逐渐发生。表达情绪,而非情绪化表达;表述指令,而非攻击性表述。
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也许我们可以不去居高临下,而是去看见孩子的感受、觉察自己的情绪、激发孩子改变的内驱力,静待孩子的成长和蜕变。
P2-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亲子关系自助指南(我们如此亲密而独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艳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22451606
开本 16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6
出版时间 2024-06-01
首版时间 2024-06-01
印刷时间 202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394
CIP核字 2024047677
中图分类号 G780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8: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