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提问孔子/提问诸子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一问

现在有些史学著作上,称您出生在一个“贵族平民”之家。这就使我们感到迷惑不解了,贵族之家就是贵族之家,平民之家就是平民之家,怎么会是“贵族平民”昵?“贵族平民”是否代表了一个家族的发展历程呢?

孔答:各位有所不知。“贵族平民”这一提法不错,它生动地反映了我的家族从贵族往平民下滑的过程。我的先世是商代的王室。周灭商,封微子启于宋,遂从王室降为诸侯。从微子启到我这一辈,大约传了十六代,其中最值得一提的重要人物是弗父何,他是微子启的第五代子孙。当时宋室矛盾犬牙交错,弗父何是长子,按“父子相传”的惯例他本该当政,可是他偏不,他让位给了自己的弟弟,自己当臣下。这样,我家又从诸侯下降为卿。到我的六代祖孔父嘉时,宋国发生内乱,孔父嘉被杀,孔氏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我的三代祖孔防叔,始奔鲁,为防大夫,地位又降为大夫。到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我的父亲时,已经无权无势也无财,只是一名以勇敢著称的一介平民了。

这与后世不断“坠入困顿”的鲁迅差不多。鲁迅说:“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是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的。”也许是因为我看见了世人的真面目,让我具有锐利的目光,我才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地去变革社会。

二问

据《左传》记述,鲁大夫孟僖子曾说:“孔丘,圣人之后。”您自己也一直以“圣人之后”自谓。请问:这是一句客套话,还是一种实指?

孔答:这应该是实指。我祖上的那位圣人指的是正父考,是我的七世祖。他曾辅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代君主,功业卓著,被封为上卿。但是,他很懂得自律,三次受命辅政,都表现得十分谦恭。第一次受命时,“曲身而受”;第二次受命时,“折腰而受”;第三次受命时,“俯身而受”。他地位越尊,态度越谦,走路时循着墙边走,对谁也不敢怠慢;常常只喝粥,不追求什么享受。这位先祖“圣人”对我的影响太大了。他的谦恭,他的自律,他的敬重众人,他的节俭,不时出现在我眼前,对我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问

如果有人问:孔子姓什么?人们会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孔子当然姓“孔”,还用怀疑吗?可是,有学者偏要怀疑,偏要考证,说孔门一族原先本不姓孔,以孔为姓是后来的事,您觉得这样的考证有意义吗?

孔答:意义是有的,从姓氏之变化可以追寻出一个家族的演变史来。追溯姓氏,说来话长了。我常说自己是殷商之人,殷商的始祖是契。这契可是让我感到荣耀得不得了的千年远祖。契帮助大舜治理国家,辅佐大禹治水,劳苦功高。于是,契被封于商,赐姓“子”。“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子”姓寓义这一族是“玄鸟”之后代。

这样看来,我家祖上该姓“子”。漫长岁月,世事变迁,“子”姓家族也由盛而衰,由衰而盛,几度荣辱。周武王把微子启封于宋。这是我更直接一点的祖先。这时的孔门家族该姓“宋”。

我的一位远祖正考父晚年得子,生下玲珑乖巧的一个大胖儿子。这使宋君很高兴,热热闹闹地为孩子举行了一个“赐族之典”,赐孩子为“孔父嘉”——当时“孔父”是字,“嘉”是名。

孔子家族的这个“孔”字第一次浮出水面。

中国历史上有个传统说法,叫做“五世乃迁”,意思是经历五代就可以另立新姓了。从弗父何到孔父嘉刚好五世,于是这个家族的这一支就将“孔父嘉”这个名字的第一个字“孔”定为姓了。这姓一定下来就是数千年,再也不愿“迁”了。

四问

一般人认为,“孔”有深远、盛大之意,赐之以“孔”姓,是寄托了前辈对后辈的一种希望,祝愿后代能光大祖宗之德泽,成就世代之事业。可是,我们在孔子后裔编的《孔子家族全书》中看到了另一种说法,把“孔”姓与“龙文化”联系了起来。这样说,妥吗?

孔答:后世的书籍中,常把“孔”姓与“龙文化”联系起来,以体现“孔”姓含义之深刻。“孔”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左边是一个“子”字,右边是一个“乙”字。“子”,很清楚,是我孔子远古家族的姓。“乙”是什么呢?我们的民族是富于想象力的,说那是一只迎着朝阳展翅而飞的燕子,也就是《诗经》中说的“玄鸟”。后来,社会发展了,进而视为“龙”。看,“乙”字的字形曲曲弯弯的,上为首,下为尾,不就是一条活灵活现的“中华龙”吗?以“乙”配“子”,不正好应了“龙的传人”的说法吗?我认为,这样联系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样读解,也是挺有诗意的!

五问

您的父亲叔梁纥,是位平民身份的武士,在战乱频仍的春秋时代,武士以千万计,一般都活不成名,死不传世,为何唯独您的父亲事迹昭于史乘、英名传之后世呢?

孔答:我父亲在世时大约是我孔族迁鲁的第三或第四代,没有什么根基。《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生鲁昌平乡陬(zāu)邑。”这“陬”是山脚、山的角落的意思,说明当时孔家居住的地方不一定是穷乡,但肯定是僻壤。我父亲叔梁纥当了陬邑的大夫,相当于一个大村庄的保卫干事。

据《左传·襄公十年》记载,在一次逼阳人与晋人的战斗中,叔梁纥大显身手。逼阳城有两重门,一为晨夕开关出入之门,一为战时用的重门。晋人攻来,逼阳人先是开晨夕之门诱对方入内,当晋人部队进入_半时,逼阳城的重门突然放下,将已入城的与未入城的部队_切为二,欲分而歼之。这时,随晋军而至的叔梁纥挺身而出,双手托起重门,让进城的队伍顺利退出。这一事迹使原先没有多少名气的叔梁纥—下成了力大无比的英雄,连《春秋左传》也记述了。这对我后来形成“知、勇、仁”的道德观大有助益。P2-6

后记

为了提高国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一块砖、加一片瓦,我们花费了数年时间编纂了这套定名为“提问诸子”的丛书。我们的人手不多,写作这样大部头的书稿实在有点勉为其难。好在大家都有决心.齐心协力地干,几易其稿,现在终于可以面世了。

有朋友看了样稿后赞道,这是对国学精当的阐释和大胆的浅化。这当然是同道的过誉和奖掖,对我们来说实不敢当。国学博大精深,涵盖了中国固有的文化和学术,除我们涉及的子学外,还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方面的传统文化。若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若以思想分,先秦时期就有所谓的“诸子百家”,形成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思想体系。我们触及的只是整个国学中的冰山一角,岂敢以偏概全?所言‘精当的阐释和大胆的浅化”,倒确是我们的初衷之所在。这个“子”那个“子”,历代统治者为了一己之利,早已把他们涂抹得面目走样了,为文化自觉和自信计,非得还其原本的真相不可。在“精当”两字上,我们确是花了不少气力的。至于浅化,那更是当务之急。“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应是国策。既然这是关乎“全民”、“国家”的事,岂有不浅化之理?

需要说明的是,本丛书靠的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除了笔者的努力外,丛书主编黄坤明先生在选题和框架构想的设定上功不可没。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及诸子故居所在地纪念馆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和照片,也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意见。在编写过程中,我们采纳了张晓敏、江曾培、李国章、陈广蛟、秦志华等先生的许多真知灼见,有关编辑胡国友、刘寅春、李梅、李琳、贺寅、周俊、金燕峰、孙露露、王华、王凤珠等作了精到的修饰和校正,在图文合成中,得到了梁业礼、王轶颀、本本、曾初晓、卢鹏辉、卢斌等的帮助,倪培民教授为丛书简介作了英文翻译,在此一并致谢。

当然,由于作者学力有限,必有偏差、失当和粗疏之处,在此诚望方家好友不吝指教,以待重版时修正。书中的图片有的是请友人实地拍摄的,有的是购买或有关方面赠送的,在此表示谢意外,谅不一一注明了。还有极个别图片已多处使用,且署名不一,实难确定作者。有的图片虽经寻访,但仍然找不到原作者。日后这方面的工作如有所进展,定当按相关规定付以稿酬。

作者

2011年10月18日

目录

第一章 人生地图

第二章 千秋学人

第三章 万世师表

第四章 文化寻根

第五章 学术钩玄

第六章 后世评说

后记

序言

读诸子百家书,发觉古贤的思维模式有一个显著特点:善于提问。“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yì)》)这个典故是人们熟知的。说孔子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提问频率之高,问题触及面之广’使亲历其境的人们感到惊异:都说孔子知礼,怎么还提问不断呢?面对发问,孔子的回答既简洁又精彩:“是礼也!”其意是讲,我是个善于提问的人,善于提问才使我真正知礼啊!这是发生在孔子早年的事。“三十而立”后的数十年间,无论是教学弟子,还是答问友朋,或者与列国君臣周旋,孔子都喜欢用提问的方式来探求真知。在诸子中,孔子的影响是最大的,用司马迁的话说,是“学者宗之”的。正因为如此,孔子倡导的提问式思维模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成为中华文化的好传统。

提问对人来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它会使人兴奋,使人坐卧不安,使人有索解的欲望,使人有不倦的探求精神。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任何一个人都永远生存于提问和被提问之中。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提问是驱动思想发展的真正的“永动机”。

我们常说,理论始于问题,科学始于问题,我们又何尝不可以说,学习始于问题呢?

我们常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还要难,其价值也往往更大。善于提问,敢于提问,正是孔子等先哲留给我们的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

我们着手策划这套有关前贤先哲的丛书的时候,孔子等先哲倡导的“提问”思维模式一下激活了我们这些后学的思维。先哲们的思想是不朽的。为何不把先哲请到“前台”进行访谈呢?他们的身世如何?他们是怎么生活和学习的?为了传播学说,他们又是怎样远行千里的?说是学习,他们有没有实际意义上的课堂?他们手里捧着的又是何种意义上的“书本”?他们四处游说的学术主旨是什么?……甚至他们穿的服饰、吃的食品、驾的车辆都会在我们的心头形成一个个有情有趣、有滋有味的问题。

有鉴于此,我们将这套丛书取名为“提问诸子丛书”。这里有跨越时空的对话、通俗流畅的语言、富含哲理的剖析、见解独特的解说、图文并茂的装帧、考之有据的典章、实地拍摄的文物图片。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冀望读者能喜欢这套独具特色的图书。

黄坤明

2010年春于杭州

内容推荐

《提问孔子》由郭志坤、陈雪良编著。

《提问孔子》简介:在古代中国,孔子无疑是雄踞榜首的文化圣人。

孔子的周游列国,是一次“栖栖一代中”的文化寻根之旅。他付出的是困厄和艰辛,抢救和收获的是正在消亡的民族文化精粹。

孔子的创私学、收门徒,为一个民族开创了学习新风。从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孔子提倡的礼乐精神、中庸和谐思想,有助于消弥人间的种种争端,使世界和平天长地久。

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是人类永恒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追求,是人类走向自身完美的基石。

曾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说,为了人类的共存共荣,我们必须学会“回首2500年去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是孔子的光荣,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更是整个人类的光荣。

编辑推荐

提问对人来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它会使人兴奋,使人坐卧不安,使人有索解的欲望,使人有不倦的探求精神。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任何一个人都永远生存于提问和被提问之中。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提问是驱动思想发展的真正的“永动机”。

由郭志坤等著的《提问孔子》是提问诸子丛书之一。本书分六章,内容分别为人生地图,千秋学人,万世师表,文化寻根,学术钩玄,后世评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提问孔子/提问诸子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志坤//陈雪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503201
开本 16开
页数 1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5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3
166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6: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