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原生母爱:如何告别母爱带来的代际创伤
内容
编辑推荐

  不可否认,我们东方人与母亲的距离,一直都太近了。近到难以分化,只得被迫承载母亲的期待、控制、指责、投射甚至是抛弃。而这一切,在西方家庭理念传入后,显得愈发难以和解。李南玉这本书,从东方家庭的角度,解析了四类母亲给孩子带来的创伤,并给出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法。让父母做出改变确实有难度,所幸,你还能治愈自己的人生。

  有的妈妈愿意为子女倾尽所有,但是孩子因为这份爱的枷锁寸步难行;有的妈妈无视家人的所有需求,但是孩子因为这份爱的缺失心墙高筑;有的妈妈将子女当作夫妻关系的筹码,但是孩子却沦为了这段三角关系的牺牲品;有的妈妈对子女有选择、有区别地爱,但是被偏爱的孩子和被忽略的孩子却受到同样的伤害。希望每一个读完此书的人都能与妈妈重新拥抱,与人生握手言和。

内容简介

  “我都是为你好!”

  “你为什么就是不理解我呢?”

  “你能不能为我想想?”

  “要不是为了你,我……”

  对很多人来说,母爱意味着束缚、压抑和窒息。妈妈那里不再是释放情绪的心灵栖息地,而成了枷锁和羁绊。但这本书不是为了进行“因为她是妈妈,所以要体谅她”这样的无力说教,而是想要向大家传达一些负责任的方法和有意义的心理咨询经验,探索治愈心灵创伤的方法,找到和妈妈相处的恰当方式,处理好和妈妈的关系。

  在《原生母爱:如何告别母爱带来的代际创伤》中,作者基于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经验,深入讲述了各种心理辅导案例,重新审视了创伤的意义,给黑暗中踽踽前行的来访者带去一丝光明。

作者简介

Lee Nam-ook(李南玉)

家庭咨询大师,被公认为韩国家庭咨询。她在德国奥登堡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并在德国作为家庭心理咨询专家,负责家庭矛盾的协调与解决工作。

从2004年开始,她回到韩国工作,积极宣传家庭治疗以及建立一个健康的家庭的重要性,并推广了“家庭心理学”的治疗过程。她30年来共进行了3万多次咨询,目前担任德国费希塔大学的教授,韩国心理咨询学研究生院与大学的教授,也是现任首尔夫妇家庭治疗研究所所长。

目录

推荐语1 我和家人的故事——深入理解妈妈

推荐语2 以温暖深邃的目光,抚慰人之殷殷渴望

序言 重新书写“妈妈”

第一部分 关系的开始一原生母爱

遇见我内心深处的妈妈

人之美好/原生母爱为何沉重/妈妈是生命的起点/孩子的三大依恋人格/依恋类型实验/看待世界的不同目光/成人依恋类型测试/孩子真正想要的爱/原生母爱与成长

第二部分 重新理解妈妈与母爱

第一类:需要学会放手的妈妈

最后的疼爱是放手/未分化的爱/愤怒的种子/以爱之名的“绑架”/与妈妈健康分化/妈妈自己的人生

第二类:家庭关系中错误定位“爸爸”的妈妈

家庭中的三角关系/痛苦的孩子们/妈妈带来的悲伤/勇敢蜕变的妈妈/阻挡不幸的代代相传/摆正爸爸的位置/内心的力量

第三类:不管不顾、不会爱的妈妈

我最恨的是妈妈/我成了“坏妈妈”/我想得到妈妈的爱/重新认识妈妈,重拾内心深藏的美好/“大孩子”也需要爱

第四类:区别对待孩子的妈妈

为什么妈妈只讨厌我/公平的爱才是健康的爱/我很委屈/被动型人格/做自己人生的“预言家”

……

第三部分 家庭与母爱的巨大能量

第四部分 换个视角看母爱

精彩书摘

《原生母爱:如何告别母爱带来的代际创伤》:

  心理学领域有一项著名的依恋类型实验。玛丽·艾恩斯沃斯和同事们基于鲍尔比的依恋理论研究开展了“陌生情境”的实验。这项实验通过设定实验情境,密切观察婴儿的依恋行为,进而划分出不同的依恋类型。

  实验时间为8分钟。实验者将12个月大的婴儿与他们的妈妈安排在一间小的游戏房。2分钟后陌生人按计划进入房间,但不干涉母子的活动。片刻后妈妈独自离开,由婴儿单独与陌生人相处。2~3分钟后,妈妈返回房间。至此,实验中出现了三种需要密切观察婴儿行为和情绪表现的情景:其一,妈妈离开房间的情景;其二,婴儿与陌生人独处的情景;其三,妈妈返回房间后的情景。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婴儿的行为有着明显的区别。通过观察婴儿在不同情景中的行为表现,实验者将婴儿的依恋行为划分成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抵抗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当妈妈离开房间时表现出不安,但妈妈返回后婴儿马上感到开心,且很快从不安中平静下来继续玩游戏。实验推断,这样的孩子感受到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妥善且及时的对待,这些有利于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人格。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己是“重要的人”“被爱的人…‘优秀的人…’值得信任的人”等自我认知,建立稳定信任的关系模式。

  反观回避型依恋的婴儿,当妈妈离开房间时毫无反应,妈妈在身边或不在身边没有区别。妈妈不在房间时,婴儿待在角落里对游戏室的环境毫不关心,当妈妈返回房间后,婴儿表现出对妈妈的回避行为,甚至无视妈妈。孩子认为,妈妈一直缺席自己的生活,因此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安全,孩子必须时刻提防周围的人与事物,自己保护自己。妈妈是孩子依恋的对象,却从不满足孩子的需求,因此回避型的孩子选择不相信任何人,对任何人都不抱有期待。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产生“没有人爱自己”“世上没有值得信任的关系”等思维认知,从而建立负面消极的关系模式。

  抵抗型依恋的婴儿在妈妈离开房间后,对房间内新奇的游戏环境丝毫不感兴趣,甚至表现出极大的愤怒、沮丧与不安。当妈妈回来时婴儿则表现出十分矛盾的行为:一方面对妈妈发火、胡搅蛮缠、抵抗接触,另一方面却又寻求接触。因为孩子在与妈妈的交往中没有得到始终如一的、充分的关爱,这就使得这类孩子形成了“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和照顾时有时无,内心不安、无法完全相信他人”的固定认知,从而建立了“与他人的关系时好时坏,不稳定、不可信”的矛盾型关系模式。

  此后,艾恩斯沃斯又提出了一种新的依恋类型——混乱型依恋。混乱型依恋的婴儿表现出肩膀低垂、手放在颈后、头部深深低垂等激烈的行为反应,显示出在陌生环境下的紧张与巨大压力。混乱型依恋与回避型依恋、抵抗型依恋同属于焦虑型依恋。

  这项实验还针对这些参与实验的孩子进行了学业、朋友关系、异性关系、配偶、婚姻生活、与下一代的关系等多方面的追踪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普遍都能健康成长。他们顺利地广结良友,悠闲地享受人生,他们的人生信条是:“世界以善意待我,我也回之以善意。”婚姻方面,他们会与安全型依恋人格的人走入婚姻殿堂,成为出色的配偶、优秀的父母,自然而然地也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与之相反,抵抗型依恋人格的孩子由于常以负面消极的态度看待世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呈现出焦虑、易怒的倾向,甚至影响到婚姻生活以及与下一代的关系,堪称恶性循环。而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则难与他人建立关系,多数人选择独自生活。

  但值得注意的是,生活中存在着众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人生并不是按照某种固定的模式进行。这启示我们,只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为解决问题付出不懈的努力,我们的人生就会有所不同。

前言/序言

    “我这一辈子,好像把全部精力都用在讨厌妈妈这件事上了。听到别人说‘好想妈妈’,我一点儿都没有同感。”

  “大概是因为从妈妈那里获得的爱不够吧,我总是缺乏自信,时常感到恐惧。长大之后,我甚至得了恐惧症。我很不理解,为什么会有异性喜欢我?我这个人有什么值得被欣赏的呢?时至今日,我依然确信自己永远不会幸福,虽然这令人不快。”

  上面这些是一些来访者关于各自妈妈的回忆,大多是负面消极的,令人闻之心痛。通过一次次的心理咨询,我发现儿时关于母亲与子女关系的负面回忆,给来访者造成了重大创伤,这是导致来访者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我也深切地感受到儿时形成的与妈妈的依恋关系一旦产生问题,即使是通过心理咨询进行治疗也并非易事。

  我一直想深入了解来访者与其妈妈的关系,从而给黑暗中踽踽前行的来访者带去一丝光明。我也想给来访者指明一个方向,希望来访者放下不明缘由的愤怒、恐惧和绝望,不再虚度宝贵人生,努力找回自我,构建一个良好平和的人际关系。为此,我要帮助来访者重新找寻“我和妈妈”的记忆,梳理妈妈带来的伤害从何时开始、以何种姿态出现在生活中,然后,探索治愈心灵创伤的方法。只有这样,来访者才能找到和妈妈相处的恰当方式,处理好和妈妈的关系。

  妈妈之所以表现得不像妈妈,一定有其苦楚。我们作为女子,只有理解了妈妈的苦楚,才能化解自身的伤痛,并从伤痛中彻底走出。我写这本书,并不是为了告诉大家“因为她是妈妈,所以要体谅她”这样的无力说教,而是想要向大家传达一些负责任的方法和有意义的心理咨询经验,借此帮助大家持续且有效地理解自己,进而改善与妈妈的关系。

  妈妈是一种无条件的、特殊的存在,子女选择离开自己的妈妈并非易事。因此,不能仅从“子女与妈妈”的单一视角去审视妈妈与子女的关系,而是要以家庭为单位去探究和理解这种关系,也就是指家庭心理治疗。家庭心理治疗对很多人来说稍显陌生,它是一种围绕着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来开展的心理治疗。在过去的30多年里,每次进行家庭心理治疗都能给我带来领悟与感动。我希望通过推介家庭心理治疗,给大家提供一种看待妈妈的新视角,为大家解答我们内心的力量从何而来,并用这种力量来挖掘个人及家庭成员中潜藏的能力。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虔诚地回顾了我本人与妈妈的关系。每当我遭遇突如其来的困难不得不改变前进的方向时,每当我对现状感到不安、内心动摇时,脑海中总会回响起妈妈的教诲:“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从积极的方面想办法。”妈妈常常把“过好自己的人生,多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就是尽孝”挂在嘴边。大概是受妈妈的影响,我总认为,人活于世,一定要成为对他人有益的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原生母爱:如何告别母爱带来的代际创伤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李南玉
译者 译者:李芳//崔立波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513563
开本 32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8
出版时间 2021-12-01
首版时间 2021-12-01
印刷时间 202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312
CIP核字 2021221356
中图分类号 B848-49
丛书名
印张 7.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5
130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4: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