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交换梦想(我在中国听陌生人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1.和陌生人交换一天的生活,她用三年时间去做了。上万网友共同见证,人气作家嘉倩,两年采访,一年写作,2016年全新力作,一部不同于以往的作品。

2.嘉倩的作品《交换梦想》一书来源于原创发起的“交换梦想”采访项目,作者嘉倩从上海出发,北至黑龙江漠河,南至澳门,西至新疆、西藏,历时两年,与陌生人共同生活1~3天,体验他们的生活,听他们讲述自己的过去,畅想未来,记录他们的生活。

3.《交换梦想》真实记录一百个中国年轻人的生活与梦想。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普通人,他们中有妇产科医生、广播电台播音员、港漂、来自农村的创业者、北川灾后重建者、边疆士兵、癌症患者、偶像团体的经纪人、发电厂工人、超模化妆师、大学教授、昔日的高考状元……书里一定有你的故事,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4.《交换梦想》没有宏大的叙述,但却无比真实,有着时代的密度和人性的温度,因真实而美丽,因琐碎而闪光,因朝气而动人。在21世纪初,在中国,有一群年轻人正这样活着。

内容推荐

2013年3月,作者嘉倩开始了一个名为“交换梦想”的采访项目,与陌生人共同生活1~3天,体验他们的生活,听他们讲述自己的过去,畅想未来。从上海出发,北至黑龙江漠河,南至澳门,西至新疆、西藏,历时两年,走过近百个城市,记录上百个普通人的故事与梦想。《交换梦想》一书即来源于“交换梦想”采访项目。

嘉倩的作品《交换梦想》精选100个普通人的故事,他们中有妇产科医生、广播电台播音员、建筑师、来自农村的创业者、北川灾后重建者、边疆士兵、癌症患者、淘宝店主、发电厂工人、大学教授、青春正能量的学生……他们身份各异,却同样都在认真生活,为实现自己梦想而努力。

目录

交换梦想

出发

第一章:坚持

 001 北大旁听生

 002 摇滚主唱

 003 驻扎西藏的国防生

 004 胶片摄影师

 005 深夜食堂老板

 006 来自农村的创业者

 007 自由撰稿人

 008 结婚的师生恋

 009 NGO社工

 010 长大后的白血病患儿

 011 小火锅店老板

 012 在内陆读书的藏族女孩

 013 妇产科医生

 014 书店老板娘

 015 法律从业者

 016 广播电台播音员

 017 杂货店老板

 018 二人转舞者

 019 建筑师

 020 弗拉门戈舞者

 021 性成瘾患者

 022 少女偶像团体的经纪人

 023 奶茶店临时工

 024 小提琴手

第二章:热爱

 025 边检军人

 026 辞职去西藏的骑行者

 027 西藏民族学院的汉族学生

 028 中科院生物女博士

 029 占星师

 030 未来的物理教授

 031 超模化妆师

 032 汉服爱好者

 033 一对藏族姐妹

 034 独立书店的员工

 035 蒙古族骑马少年

 036 大学数学系教师

 037 青年旅社老板

 038 朝鲜族女孩

 039 二十五岁的癌症患者

 040 半藏半汉的校花

 041 港漂

 042 水晶设计师

 043 追星者

 044 小神童

 045 大学生

 046 加拿大华裔

 047 语言障碍症患者

 048 台湾第一批陆生

 049 实习医生

第三章:远方

 050 网店老板娘

 051 两个女孩

 052 他休学,周游中国

 053 她不爱旅行

 054 顶级厨师

 055 咖啡馆老板娘

 056 东莞打工人员

 057 人类学的学生

 058 澳门语文老师

 059 麻辣烫店老板

 060 昔日的高考状元

 061 急诊室医生

 062 开理发店的夫妇

 063 北大学生

 064 卷烟厂工人

 065 羌族文化保护者

 066 东北人在南方

 067 导游

 068 退学的吉他手

 069 警察

 070 相依为命的父女

 071 海外归来者

 072 毕业生

 073 被领养的女孩

 074 绘本爱好者

第四章:醒着做梦

 075 口腔科医学生

 076 发电厂一线工人

 077 神秘的魔术师

 078 贫困乡县的小学音乐教师

 079 他在新疆长大

 080 三口之家

 081 网络游戏美工

 082 体育生

 083 拉面店老板

 084 开咖啡馆的神仙情侣

 085 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

 086 游戏测评师

 087 素食倡导者

 088 深圳工业区的打工者

第五章:不虚此行,不枉此生

 089 她在窑洞长大

 090 一对英国双胞胎

 091 海员实习生

 092 工科研究生

 093 北川灾后重建者

 094 打工诗人

 095 记者

 096 西藏公务员

 097 他和她的爱情

 098 厨房里的生物学家

 099 蒲城村妇

后记:布达拉宫守卫士兵

试读章节

001

他瘦小的身子,背双肩书包,戴一副比他脸大的眼镜。目测像初中生,事实上,他今年十八岁,已经到了读大学的年纪。

“刚进初中的时候,我喜欢做广播操,跟老师学,回家自己练。后来,我成为学校领操员,嘿嘿,我喜欢的女同学在隔壁班,我站在领操台上,人人都可以看到的地方,每天她看着我。”

“大学不用做操,我很失望。我想念‘时代在召唤’,所以,有时候还会自己一个人去操场做操。”

他大方地站起来,操着一口湖南味的普通话,“你们真的想看?”

众人点头。

于是,在咖啡馆,他演示当年领操的模样,旁若无人,手伸得笔直,跳步时毫不含糊。

与在场的北大学生不同,作为旁听生,他是“北大边缘人”,虽然每天也在校园上课,但是最后不会拿到学位。他为自己安排的课表,环境科学专业,从早到晚,每天排满。他从不跷课,认真做老师布置的作业。

我问他,为什么选择来到北大成为旁听生?

他理所当然地回答,“我知道北大很好,所以十六岁的时候就决定要来这里学我最想学的专业,其他的学校,我不知道他们教得怎么样,不放心,那我为什么要去?大学,不就是去学以后想做的事情吗?所以我来了,我的梦想是治理周围的环境,让这个世界更合理。”

高考后,他放弃被录取的大学,自从来到北京,一直住在老乡的宿舍,两个男孩挤一张床,“我们以前是高中同学,他考到北京城市学院,离北大不远。”

室友们得知他的故事,都愿意帮助他,没有人向宿管举报。

一个北大学生好奇,问,你怎么在食堂吃饭?

“我每次都会拍拍前面同学的肩膀,给他现金,借学生卡刷一下,每次都能借到。上次我掉了手机,一个北大同学借给我打电话,后来他又说自己多了一部手机,没用,直接给我了。”

有人提问,那你觉得后悔吗?

“不后悔,因为这是我为自己做的决定,好的坏的都要承担。现在,我在北大半年了,我得到了我想要的生活,比想象中更美好。”

又有人提问,这样做不会没有安全感吗?

“安全感,就是我知道我在做我认为正确的事情。十年后,可能我还是高中学历,还在北大旁听,但是我确定,十年后的我一定是我想成为的自己,这样我就感觉安全。另外,朋友也很重要,富人利用墙壁获得安全感,但是穷人通过朋友保护自己。”

他的梦想是治理环境,说到做到,付出行动,除了来到北大旁听该专业,平时他也尽自己所能,以他的描述,即“让这个世界更合理一点点”。

他正在做两件事:

1.每天骑车上学,路过公交站台,朝等车玩手机,或面无表情的陌生人大喊——“早上好!”2.每天在食堂,吃完饭,拍一张干净饭碗的照片,上传微博,借此提醒身边的人不要浪费粮食。

在北大的咖啡馆,一共举办了两场交换梦想公开版活动,第二场,男孩的好友来了,也是一个十八岁的瘦小男孩,难怪他们可以挤在同一张宿舍床上。

三年前,老家县城,他们在同一所高中,放学后,背着书包一起走路回家,夕阳下,拖拉机轰隆隆从身旁驶过。他握紧拳头,与好友约定,“我和你一起去北京!大学不就是去学以后想做的事情嘛!所以,要去就去北大,去最好的地方好好学!”

我问他,既然约定,你怎么在城市学院念书?

“他高考超过一本线很多,但我没考好,家里不让。我爸那时对我说,‘你看,他是考到了,证明他有能力,所以够资格去做他想做的事。’我心服口眼,打开地图,我看了一下,城市学院在北大旁边,填了这里,好方便他以后住我这儿去上学,如果我想的话,也可以去北大旁听课。”

朋友义气,就是这样子的吧!

提供住宿的瘦小男孩,他对我说,“对爱情的追求,对理想的渴望,对世界不公平的同情,这三种感情会支撑我的一生。我的梦想是开一家工厂,雇用身体残疾的人来我的工厂工作。现在大部分企业不会雇用那样的人,认为麻烦,可是,那些人本来就生活艰难,并且他们也有自己的价值,一个人实现了价值会很快乐,我想去帮助他们。”(P3-5)

序言

交换梦想

我用两年的时间,做了一件事情:去陌生人的生活中旅行。

走遍中国,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一起上班,一起吃饭,一起睡觉。

这个故事从头说起,从小到大,我有一个梦想:成为作家。

得益于网络,我在社交平台写作,很幸运,拥有一群共鸣的读者。

有一年,上海的冬天,我背着书包,包里厚厚一沓书稿,自信满满,前往出版社毛遂自荐,结果失望而归。

我将这件事情写在博客,曾经我时常收到读者来信,寻求安慰或建议,这一次,身份互换,竟然收到来自读者们的安慰及建议。

有人提出,既然想出书,为何不自己联系印刷公司,然后开网店售卖。

也有人提出,梦想无价,售卖贬低了梦想的价值,不如以梦换梦。他是一名医学生,想用第一件白大褂与我交换书,“学医很苦,现在医患环境也不好,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会对病人微笑、耐心解释病情的好医生。”

还有人发来邮件,她是一名数学系的大学生,梦想却是成为服装设计师,她亲手制作的第一条连衣裙,期待与我交换。

接着,一个云南女孩联系我,她的梦想是开一家奶茶店,每一杯奶茶的味道不同,以她青春时代遇到的人命名。作为交换梦想,其中一杯奶茶以我命名。

从此,“交换梦想”有了雏形:以我追逐梦想的半成品与对方的半成品交换。

一年内,我收到超过一千封报名邮件,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国人。

这些人和我一样,追逐梦想,没有空谈,虽然遇到挫折,但已然付诸行动。前路茫茫,或许放弃,或许闯出一片天。

我觉得这件事很温暖,不过,止步于此。

一定是疯了。倘若有人的梦想是成为理发师,剪了一撮头发寄给我,要不要交换?

每个人将梦想半成品交给我,然后呢?第一件白大褂,对他人而言,独一无二如此珍贵的物件,我该如何处理?又或者,从实际考虑,该如何给我一杯奶茶?快递?若不如此,难道一个个见面,听对方讲述梦想故事?要见的人太多,难道要突破“见网友”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况且,在那个阶段,我幸运地进入英国外交部系统,成为一名新闻官员。一直以来期许的工作,与大学专业密切关联,国际传播学。辞职,全职见网友,这件事太疯狂。

事实上,我没想到,后来我的确辞职了,也的确去见网友了。两年内,包括公开版活动,至少3500个陌生人来到我面前,亲自诉说自己的梦想故事。我曾与其中超过270人共同生活。辞职的契机,来源于我对新闻的质疑。

工作一年后,我陷入价值观的挣扎,虽然热爱这份工作,却又感觉矛盾,这是我想做的新闻吗?当然,和平时期的外交,一场场鸡尾酒会,明星云集,歌舞升平,新闻部门做的,无非组织活动,向各大媒体平台发布新闻通稿。

我问自己,就这样了吗?

一生没有差错,过得不错。

在与媒体的圣诞派对上,我咨询了几位资深记者,他们常年奔波于各大国际新闻现场,建议如下:

“现在做新闻,基本是走个场,对方早已准备了新闻稿和照片,最后会发给你。”

“你想做真正的新闻很难,除非找杂志社,他们砸钱,让你用半年时间去做专题调查。”

他们问我,想做怎样的新闻?

我们只有一双眼睛,见到眼前的一种生活,那么,在媒体之外,除了我,其他平凡普通人的生活呢?我所想象的新闻,是力所能及地将我所亲见的呈现给他人,客观公正,摒除庞大叙事、极端事件、笼统概括。

于是,我想到了“交换梦想”,这个曾被我认为温暖而无用的活动。

既然得到邀请,为何不去见这些人?

既然见面,为何不与对方交谈?

既然交谈,为何不与他们共同生活?

既然生活在一起,为何不去体验他们的职业?

媒体的关注之外,这个世界到底什么模样?他们只是普通人,不涉及新闻热点,非极端事件主角。我好奇医学生都是埋头读书的严肃模样吗?我好奇那些放弃学历一心追梦的人,如今过得如何?我好奇开咖啡馆的老板有怎样的伤心往事?我好奇小城镇长大的人进入大城市究竟是激动还是恐慌?我好奇西藏的同龄人是否神秘?

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你认识了一个人,就是去了一个新的世界。

所有人,都是我研究的对象。

媒体之外的存在,令我激动又兴奋,找到了新闻的意义,挖掘,发现,好奇,呈现。最带给我成就感的,是那些不擅表达的被访者,他们往往在镜头前紧张,在人群之中沉默,因此,我选择尊重,用观察代替提问,用文字代替拍照。

新闻,为了让那些沉默的人发声,为了给那些为别人搭建舞台的人一个站上舞台的机会。

从一开始,我已经决定,“交换梦想”采访项目必须独立,不被任何组织或个人干涉。资金由我的工资、版税、稿费以及网络众筹的形式构成。

之所以独立,我想营造一个无压力的环境,我是我自己的老板。如果人总要在年轻时候,有那么一件事,不顾一切认真去做,老了以后回忆总会热泪盈眶,那么,对我而言,“交换梦想”就是这样的一件事。

辞职远比我想象中艰难,母亲认为过分疯狂,不务正业,欲与我断绝母女关系。父亲在沉默后,让我去了,他说,最后失败了,记得回家,至少能给我一碗白米饭吃。

英国老板问我,真的决定了吗?其实没有必要辞职,可以利用周末与假期。

我点头,决定了。神神道道的说法,是这个项目主动找到了我,一个闹铃响了,刚好的时机,刚好的身体健康,刚好的有人报名接受采访,刚好的许多人慷慨帮助,刚好的写作条件,刚好的写作念头,刚好的出发动机,刚好的父母健康。

在我二十四岁的时候,资金充足,对于世事有些了解,又有些好奇懵懂,尤其,在欧洲生活的那些年将我与国内环境隔离,能以局外人的角度,客观中立进行采访。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假装自己是外国人,猎奇中国的普通人,猎奇正在发生的故事。

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

有个在日本留学的女孩,曾经写倾诉邮件给我,讲述留学生共有的孤独与年少出国的困惑。不能与父母言说,他们除了担心,无力帮助;不能与国内好友诉苦,生活环境不同,对方无法理解。

一年后,得知她看我的博客,也聊天提及过我,她的好友与我联络,问询女孩昔日邮件的内容。原来就在两天前,一直没有她消息的家人很担心,留日同学被嘱托,到她的学生公寓敲门,结果发现她躺在房间地上,自杀多日。

这件事给我的触动极大,我意识到,与其说温暖的道理,不如先近距离理解那些苦闷。

“交换梦想”,撕掉标签,走进一个个具体的故事。

当大部分中国年轻人还不知道每一个专业是做什么,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想成为怎样的人,悖论是,十八岁那年,必须匆忙填写那张会影响他们一辈子的高考志愿表格。

我好奇别人的职业,因此,过去的两年时间,我住进了各大学校的宿舍,体验不同专业的课程,我采访了驻扎西藏的军人、国际航线空姐、发电厂职工、卷烟厂一线工人、东莞打工人员、外科医生……

每个人都有各自“讲”故事的方式,有的人擅长说话,有的人擅长书写,有的人用行动透露他的过往,有的人需要时间给予陌生人信任。

卡帕说,一张照片如果拍得不够好,那就走得再近一点。

人心的世界,走得近一点,有趣,神秘,惊喜;虽然,人心的世界不逊于战地,危险,深邃,莫测。

每一位“交换梦想”的参与者,告别前,我们拍一张合照,并且,我为对方录制一段说给十年后的话语。十年后,我会找到每一个人,亲自陪伴对方看视频,归还“交换梦想”的物品,再次共同生活,听一听过去十年发生的精彩故事。

目前,我已经一路收集了两大箱“梦想”,那件红色连衣裙,杨杨在协和医院成为实习护士的第一件护士服,孔同学的白大褂,小峰发电厂的图纸和乒乓球星的签名海报,阿兵哥的国防生徽章……

大部分被访者的年龄在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接下去的十年,将是他们最动荡的阶段,许多人,一年之内,生活翻天覆地,曾经的真理被推翻。

第一次工作,第一次恋爱,第一次生孩子,第一次辞职,第一次独自生活,第一次出国,第一次亲人亡故……以及那些生命中发生的每一件小事,都将我们改变一小点,那么,我记录下一开始出发时候的我们,十年后再次见面,我将是每个人的时光的纪念,因为人们习惯把超出日常经验的人物事件看作一个计时器。

于对方而言,我是他生命的游客,曾出现,不评论,不改变,不影响,人类学的角度,观察,了解,但是不干涉。记录他的生活,到此一游,然后离开,再次见面,我化身为十年前的他,我是时间的纪念碑。

这个角色很好玩,我如同幽灵。

整整两年,从香港到重庆,从上海到西藏,从西安到新疆,从鹰潭到漠河北极村,我走遍中国,和陌生人生活,一起出行,一起睡觉,一起上班,一起和家人吃饭。他们原本与我根本没有交集,不同领域,由于不同巧合,知道了“交换梦想”,于是自愿报名,自愿分享。

在西藏的同龄人家中,一起放鞭炮,过藏历年。

在西北边境的村庄,马背上,与蒙古族少年交换梦想。

在医院科室,穿上白大褂,当一天的医生,角色转换,面对病人。

在发电厂,头戴安全帽,与一线工人值班。

在深圳龙华的工厂区,住在简陋的握手楼。

在陕西窑洞,蹲在地上,捧着碗,大口吃馍馍。

在蒲城村镇,沉默四个小时,听村妇讲述前半生的故事。

在中国最北的漠河北极村,体验青旅老板的人生。

在老北京的胡同,洗完澡喝北冰洋。

在鹰潭一家制袜工厂,与采购员出差验货。

在香港大埔区的屋顶简易房,过港漂的日子。

……

最近一次,我在迪拜,与满世界飞的中国空姐们成为同居室友。

我的每一天都在认识陌生人,每一天都在听新的故事。

“中国梦”是一个庞大的叙述,因此,这段采访最终成为讲述一个个中国人的故事,他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向往怎样的未来,正在焦虑什么……

不论断,不总结,不猜测,一个个具体的故事,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体验。人心的世界,在这个维度旅行,我一路遇到了壮烈绚烂、改变我一生的风景。神奇的是,我写下的每个人,每个故事,当你阅读的时候,这群人和你一样,正在呼吸,正在匆忙赶路,正在有朝气地活着。

武汉,一位不曾离开家乡的男孩对我说,“选择成为平凡人,我是心甘情愿平凡的。每一个人都想成为英雄,但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成为英雄。每个英雄背后,总有很多推动英雄成长的人。那些平凡的人,也在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所以,每一个推动英雄的平凡人,他们也是英雄。”他坚定地补充,“过平凡生活的勇气,大过于追求梦想的勇气。”

北京,一位愿意一生以法制推动中国进程的律师对我说,“中国有十三亿人,其中也许有一亿人非常厉害,在实现梦想,造福社会;有一亿人在迷茫,不知道要做什么,活得尴尬,很挣扎;有一亿人是坏人,正在做坏事,或者预谋做坏事;剩下的十亿人,安安稳稳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在平凡的岗位,上班下班,结婚生子,温暖善良。也许这就是我,这就是你,这就是很多人的最终宿命,成为这十亿人之一。但正是有这样的十亿人安分守己地过日子,他们带来了社会稳定。这十亿人,每个人都是英雄,每个人都是社会的改革者。历史有一块无名的纪念碑,上面刻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名字。”

长安,一位不爱旅行的女孩对我说,“你看这个世界虽然很大,但都是由一个个小的家庭组成,每一个小家变好了,这个大家才会变得更好,社会繁荣稳定,每个人都坚持自我并且尊重他人。所以,我现在正在努力让我的小家变得更好。”

“每个人都坚持自我并且尊重他人。”

这样的中国,令人心安。这样的未来,令人心安。

后记

西藏采访的第三天,心情沮丧。

高原反应猛烈,彻夜无法入眠,脑袋被重重挤压,疼得眼泪唰唰流下。

身体备受折磨之外,采访进程也使我感到挫折。

西藏地区报名者较少,我拜托西西联络她的同学。结果,西西认识的大部分人都在拉萨,而拉萨的生活并不是那么典型的西藏。第一晚,我支撑不住,早早上床睡觉,西西和大伙儿去Muse夜店喝酒跳舞。

在身体和心理的挫折下,我打算提前结束西藏的采访。

正当此时,收到一封来信。

对方邀请我见面,但是由于工作性质特殊,采访不能拍照,不能录音,更不能摄像。

站在格桑措姆家的门口,一辆部队的吉普车朝我缓缓驶来。里面坐着三个藏族年轻人,一男二女,其中一男一女身穿迷彩军服。男的开车,副驾驶是一个打扮时尚、长发披肩的漂亮姑娘。开车的这家伙,左手把着方向盘,右手仍不忘紧紧握住姑娘的手。

后排车门打开,一个穿迷彩军服的女孩朝我微笑,“终于见到你了!”看样子不过二十出头,短发,清秀的脸庞。我讶异极了,网上的来信,对方告诉我,是一名布达拉宫的守卫士兵。我没想到,居然还是个女兵。

“我们刚下飞机,一起去昌都见我的男朋友了,他在那里驻扎。”

女兵汉话流利,高考那年,她考到南京,大学毕业后回到西藏,进入部队。她的电话响了,男友问询是否安全抵达,她的声音瞬间变得柔和。我注意到,女兵的手机壳上,贴满了亮晶晶的十分女性化的水钻,纤细手指也涂了亮色系的指甲油。

这一切,与她的一身迷彩军装形成有趣对比。

他们带我去拉萨一家当地传统餐馆,提前预订了一间包厢。

迷彩军服男生和她一样,也是布达拉宫的守卫。至于那位漂亮姑娘,是在女兵的介绍下,和男生好上的。因此,女兵、女兵男友、迷彩军服男生、漂亮姑娘,四个人现在成为关系特别铁的好朋友。

女兵点了一桌西藏的特色食物,一道道向我介绍,不断为我添加酥油茶。

谈到工作,她说,“藏历年快到了,为了加强防范,明天开始,我们要长期驻守布达拉宫,接下去将是守卫士兵最忙碌、压力最大的一段日子,不能有丝毫差池。昕以,我特地请了假,先去探望男朋友,下次见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她说起在南京读大学时的种种快乐回忆,她告诉我,当时毕业,她在上海一家NGO工作两个月,“对方留我,但是我内心感觉还是要回西藏。现在吧,是再也出不去了。”

女兵指了指身上的军服,笑着说,“天天穿这一身,平时有机会不穿,就绝对不会穿。”  有时,参观布达拉宫的游客见到她,纷纷举起相机拍照,她会制止,并要求删除。

“回到西藏之前,想着守卫布达拉宫,觉得太自豪了,这是我的梦想。虽然进入部队之后,和想象还是有差距的。”

这一顿晚餐,我们吃了很久。

她见我不提任何问题,好奇地反问,有没有关于西藏特别想了解的事情?

我从背包取出厚厚一沓纸,都是出发前在网上征集的提问。

他们一个接着一个问题解答,有时见到哭笑不得的提问,幽默回应,“是啊,西藏考到内陆很容易,我们比赛射箭,射到了北大的靶子就去北大,射到了清华的靶子就去清华”“没错,我们这里没有网络,没有电,如果你带着电脑来,要把插头接到天上去。”

深夜,他们开车送我。

在车上,女兵提议,我在西藏的这些天,随时可以与她联系,她任务不多的时候,可以带我游览布达拉宫。(不过,后来由于我成功联系到其他地区的被访者,未能到布达拉宫找她。)

我提前下车,沿着拉萨河散步回去,那时心里很确定,不准备改签机票了。

我曾感到迷失,千里迢迢来到西藏,究竟为了什么?但是,见到了女兵,一起吃饭,听她和朋友之间的故事,听部队的生活,我确定了,我不为了猎奇,不为了冒险,只有一个目的:亲自去见到那些陌生人,和他们说话。

此刻最重要的,我见到了他们,见到了真实的作为人的存在。

不急着寻找意义,毕竟,我和每个人约定,十年后会再次见面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交换梦想(我在中国听陌生人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嘉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69908572
开本 16开
页数 2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10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82
CIP核字 2016046554
中图分类号 I247.81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