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辩证性的文学守望(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德语世界)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德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进行历史钩沉与形态剖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德语世界的传播经历了冷战时期西德知识界于革命狂热中的政治异域化接受,以及东德知识界在政策迭绕下的功利性接受。20世纪90年代以后,两种传播路径逐渐汇入统一的德语文学机制,形成以政治化接受为基本框架的多元接受范式。德语世界的接受主体从本土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出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政治化接受始终伴随着对同一种范式的批判与矫正,在辩证性的反思中守望着其尊崇的文学精神。 作者简介 顾文艳,1991年生,复旦大学与德国科隆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文化关系、现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德语世界传播的历史叙述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德语世界传播的研究状况 第三节 问题和方法 第一章 通向现实与“真实”:冷战后期知识界的文学守望 第一节 联邦德国知识分子的中国情结 第二节 政策迭绕下的民主德国文学与汉学接受 第二章 后革命时代的寓言:德语作家对鲁迅的互文性接受 第一节 民主德国阿Q的革命寓言:克里斯托夫·海因的《阿Q正传》戏剧改编 第二节 联邦德国幻灭者的讽喻:恩岑斯贝格对《起死》的广播剧改写 第三章 文学与机制的相遇:德语文学机制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一节 走进德语文学机制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德语翻译与出版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德语分发与接受 第四章 作家的分野:德语文学公共领域的中国作者身份构建 第一节 在清醒中升华:北岛在德语世界的接受 第二节 “道德惯例”的文学挑战:德语文坛争议中的莫言 第三节 中国作家在德接受的形态结构 结语 辩证性的文学守望 附录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德译出版目录:1949—2020 附录二 个人与政治之间——布赫访谈 附录三 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与出版的困境——顾彬访谈 附录四 中国现当代文学德译传播背后的故事——魏格林访谈 附录五 德国学者西文原名、中文名、译名对照一览表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导语 本书是作者博士学位论文。通过史料梳理、文学文本分析、历史叙述、现象剖析归纳,在文学社会学的整体方法论导向下,采用多角度全景阐述的方法,从跨文化文学传播过程中各环节不同参与方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全面地勾画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德语世界传播与接受的历史与现实面貌。本书最后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德语世界的接受历程中找出一条兼具主观个人审美和客观政治参照、本土传统守卫和异域文化嘹望的辩证性特征主线。这条延续至今的特征主线也体现于当下共时的文学交流实践,对中国文学在德语地区的进一步传播与接受,也具有文化战略层面上的启示意义。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辩证性的文学守望(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德语世界)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顾文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39807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7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58 |
出版时间 | 2022-04-01 |
首版时间 | 2022-04-01 |
印刷时间 | 2022-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694 |
CIP核字 | 2022040081 |
中图分类号 | I206 |
丛书名 | |
印张 | 24.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21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